第241章
不去亲自抢人不知道,就他去工业局那边吹胡子瞪眼,拍桌子又哭穷的经历来看, 他还真怕某个不要脸的去蹲火车站。
到时候给他来一个瓜熟蒂落、事已至此。
他都没处喊冤去!
人都去了。
都到了人家的地盘了,他总不能冲进去把人抢回来吧?最多就是骂一顿。
但顶什么用呢?
要是有什么办法能缓解眼下的压力, 让事情踏踏实实的圆满落地,他被指着鼻子骂一百顿,他也能好声好气笑着脸让人:“消消气,消消气~”
当然了,这种多少有点厚颜无耻的小心思,就没有必要拿到明面上来讲了,袁立华招呼林巧枝一行人往里走,笑呵呵的说:“林工你之前在燎原行动的事,我们可都听说了,可是好不容易争取到你这短短一段时间,对林同志这样的难得的人才,可不得像是对搪瓷娃娃一样小心?要是哪里磕了碰了,我可担不起这个责。”
林巧枝:“……”
得。
她就知道说不过。
不过看样子,谈判压力是真的大啊,林巧枝目光扫过他的眉心和眼下。
先安顿下来。
这次就没有带黄彩霞了,她申请了独立项目,林巧枝给她留了一些引导性的资料,就让她安安心心在红旗厂做项目。
之前在外面吸收了那么多开拓眼界的东西,又远超黄彩霞的实际水平,也要时间吸收不是?
赵局则是派了专人来跟着。
江城也有许多工作需要赵振云来完成,之前是没有人能想到她能那么高效地干出成果,也是在接风宴变成庆功宴之后,紧急成立了应急工作组。但暂代的人显然能力不够,时局混乱,牛鬼蛇神也多,江城后方不止林巧枝一家出现了麻烦。
远程把控,效果和力度到底还是削弱了许多。
赵振云回去坐镇之后,才能震住场子。
不过林巧枝这次出行,人数依旧不少,她带上了李月勤和郑爱兰,再有伪装的保护人员,也是不少人了。
到了招待所。
郑爱兰有点兴奋,她还是第一次出省,第一次住招待所,看什么都新鲜,她是不太怕生的性子,收拾好之后就来林巧枝这边帮忙,顺口好奇地问:“之前不是对我们技术封锁吗?怎么现在愿意卖给我们成套设备了,还是我们国家目前空白的技术。”
对郑爱兰她们来说,确实整个学习生涯了解到的,都是对华技术封锁的相关信息和态度。
其实,林巧枝的大半生涯也是。
但她毕竟有过之前那么多接触引进项目的经验了,对目前的情况有所了解,她简单道:“一个是近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了,再一个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很多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赵振云和她交流时就表达过这个观点,如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企业倒闭,还有一些企业压力很大,再加上科技发展,设备要更新……
确实是一系列客观因素,给中国提供了二次引进的契机。
继苏联援助的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之后。
在七十年代,抓住了这个世界经济更迭起伏的时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
两次引进,在工业发展上的意义,绝对是巨大的,且具有深远影响的。
简单收拾过后,吃了个饭。
她们就到了钢铁设计院的会议室里。
中间是一张棕红色实木桌,两侧分列着数个位置。
袁立华招呼林巧枝等人坐下,简单两句,就进入了主题:“林工知道引进项目的一般程* 序吗,我让人简单给你介绍一下。”
“介绍一下吧,主要讲一讲我需要参与的步骤,也方便我后续工作。”林巧枝翻阅着引进资料,点头道。
袁立华向下给了个眼神,当即有人道:“我们项目引进,一般的程序是技术交流、询价、外商报价、技术谈判、商务谈判、直至签订合同。”*
“目前我们已经走到了技术谈判这一步,也是需要林工你着重参与的步骤。”
“这个技术谈判,一是要和多家外商分开谈,反复切磋,相互交流,比如像是生产大纲、涉及生产规模、质量标准等具体数据,都要力求满足我方的需求,在询价书给出的基准上进行细节商定,达成一致。”
“再者,我们要经过一轮轮的谈判,逐渐逼近我们的目标,并且全面审核外方提供的技术方案。这个技术方案,双方确认签字过后,是要拿来作为商务谈判的依据的,引进合同生效后,所有双方签字的技术附件,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也是日后项目执行的依据,是我们项目顺利落地的最大保障。”
……
林巧枝点着头,看着手中的一份外方提供的方案,成套设备引进的技术附件极其复杂,涉及实施方案的工艺、技术,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可行性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
复杂性极强,重要性又极高,不能出半点差错和疏漏。
但凡遗漏了什么点,没有在签合同之前协商好,之后吃亏的就是自己。
因为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写进合同的东西,没有义务提供保障。
技术谈判完了,最后就是商务谈判了,也不简单,但对林巧枝来说,就不需要那么仔细了,简单理解为相互砍价,当然了,是斗智版的。
袁立华:“林工,你之前走过那么多项目,肯定也清楚,技术谈判其实是整个引进项目最关键的环节,谈得成不成功,占不占主动权,不仅影响商务谈判,更是整个引进项目能不能达到我方预期的最大成败因素。”
最最失败的情况,就是钱也花了,但最后却没有实现引进之初想要的效果。
不是没有发生过,解放前的旧中国就曾经吃过许多类似的亏,买过旧设备,钱也花了不少,结果还是上了当!
曾有一次进口旧轧机,人家设备更新换下来的,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难得的设备了,但拆下的地下电缆等配套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报废,根本无法二次投入使用,又要再想办法。
旧中国不少爱国实业家,就吃过这样的闷亏。
彼时中国势弱,更是申诉无门。
这次引进,由武兴钢铁设计院和首都钢铁设计院牵头,袁立华身上扛的担子真不小:“我们这次想引进的成套设备涉及炼钢、轧管、管加工,还有直接还原铁设备技术……牵涉面很广,谈判进行得也很艰苦,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多轮,要麻烦林同志你多费点心了。”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向我们的后勤保卫组提,我们全面保障技术专家的一切日常,让大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技术谈判。”袁立华再次鼓劲道。
林巧枝翻了翻资料:“炼钢、轧管、管加工……这是引进的是咱们工业的血管啊。”
研究了两天外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林巧枝大致摸清了情况。
她初次作为中方谈判人员,进入谈判会议。
第152章 遇到林巧枝,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挑了个旁边不起眼的位置, 带着资料和笔记本,拉开椅子坐下,却是吸引了会议室内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次项目引进谈判, 德、日、法的三家公司通过询价书,进入到了技术谈判。依次是辛马克, 西日铁, 科莱西姆公司。
这场谈判,是与法国科莱西姆的谈判。
法国几名技术人员,见到林巧枝这个新面孔,年龄,性别……不管看哪个方面, 实在是有些诧异。
相互交头接耳地说了几句。
表情很快放松了下来。
尤其是当会议开始之后,发现林巧枝不怎么发言的时候,对她的警惕性,就逐渐降低了, 注意力也渐渐移开。
参会的中方技术人员,除了林巧枝外, 有三名主力钢铁方面的技术人员, 一名油田借调来的高级技术工人,坐在旁边的还有武兴钢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总工程师,再就是首都钢铁研究院派下来的专员。
中方钢铁专家胡明德,很快切入会议主题,率先提出:“贵方cpe机组能否将废品率控制在5%以下?”
这是在与上一场日本谈判的时候,日本为了展示lf炉外精炼技术, 而暴露出的问题——限动芯棒轧机高达12%的废品率。
法方工程师则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优势绝对是最大的。如果贵方在意这个数据, 只需要使用精密管坯加热,将温度控制在±5c,我们的cpe技术废品率仅3%”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皱眉头:“±5c的温控,这个不容易做到吧?”
“确实是,”法国人笑了一下,补充道:“需要配套进口咱们的感应炉,不贵,只需要额外再追加3000万即可。”
……
会议双方你来我往,针对细节切磋商讨。
林巧枝身处现场。
看着现场教学,可算是看明白了。
到时候给他来一个瓜熟蒂落、事已至此。
他都没处喊冤去!
人都去了。
都到了人家的地盘了,他总不能冲进去把人抢回来吧?最多就是骂一顿。
但顶什么用呢?
要是有什么办法能缓解眼下的压力, 让事情踏踏实实的圆满落地,他被指着鼻子骂一百顿,他也能好声好气笑着脸让人:“消消气,消消气~”
当然了,这种多少有点厚颜无耻的小心思,就没有必要拿到明面上来讲了,袁立华招呼林巧枝一行人往里走,笑呵呵的说:“林工你之前在燎原行动的事,我们可都听说了,可是好不容易争取到你这短短一段时间,对林同志这样的难得的人才,可不得像是对搪瓷娃娃一样小心?要是哪里磕了碰了,我可担不起这个责。”
林巧枝:“……”
得。
她就知道说不过。
不过看样子,谈判压力是真的大啊,林巧枝目光扫过他的眉心和眼下。
先安顿下来。
这次就没有带黄彩霞了,她申请了独立项目,林巧枝给她留了一些引导性的资料,就让她安安心心在红旗厂做项目。
之前在外面吸收了那么多开拓眼界的东西,又远超黄彩霞的实际水平,也要时间吸收不是?
赵局则是派了专人来跟着。
江城也有许多工作需要赵振云来完成,之前是没有人能想到她能那么高效地干出成果,也是在接风宴变成庆功宴之后,紧急成立了应急工作组。但暂代的人显然能力不够,时局混乱,牛鬼蛇神也多,江城后方不止林巧枝一家出现了麻烦。
远程把控,效果和力度到底还是削弱了许多。
赵振云回去坐镇之后,才能震住场子。
不过林巧枝这次出行,人数依旧不少,她带上了李月勤和郑爱兰,再有伪装的保护人员,也是不少人了。
到了招待所。
郑爱兰有点兴奋,她还是第一次出省,第一次住招待所,看什么都新鲜,她是不太怕生的性子,收拾好之后就来林巧枝这边帮忙,顺口好奇地问:“之前不是对我们技术封锁吗?怎么现在愿意卖给我们成套设备了,还是我们国家目前空白的技术。”
对郑爱兰她们来说,确实整个学习生涯了解到的,都是对华技术封锁的相关信息和态度。
其实,林巧枝的大半生涯也是。
但她毕竟有过之前那么多接触引进项目的经验了,对目前的情况有所了解,她简单道:“一个是近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了,再一个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很多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赵振云和她交流时就表达过这个观点,如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企业倒闭,还有一些企业压力很大,再加上科技发展,设备要更新……
确实是一系列客观因素,给中国提供了二次引进的契机。
继苏联援助的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之后。
在七十年代,抓住了这个世界经济更迭起伏的时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
两次引进,在工业发展上的意义,绝对是巨大的,且具有深远影响的。
简单收拾过后,吃了个饭。
她们就到了钢铁设计院的会议室里。
中间是一张棕红色实木桌,两侧分列着数个位置。
袁立华招呼林巧枝等人坐下,简单两句,就进入了主题:“林工知道引进项目的一般程* 序吗,我让人简单给你介绍一下。”
“介绍一下吧,主要讲一讲我需要参与的步骤,也方便我后续工作。”林巧枝翻阅着引进资料,点头道。
袁立华向下给了个眼神,当即有人道:“我们项目引进,一般的程序是技术交流、询价、外商报价、技术谈判、商务谈判、直至签订合同。”*
“目前我们已经走到了技术谈判这一步,也是需要林工你着重参与的步骤。”
“这个技术谈判,一是要和多家外商分开谈,反复切磋,相互交流,比如像是生产大纲、涉及生产规模、质量标准等具体数据,都要力求满足我方的需求,在询价书给出的基准上进行细节商定,达成一致。”
“再者,我们要经过一轮轮的谈判,逐渐逼近我们的目标,并且全面审核外方提供的技术方案。这个技术方案,双方确认签字过后,是要拿来作为商务谈判的依据的,引进合同生效后,所有双方签字的技术附件,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也是日后项目执行的依据,是我们项目顺利落地的最大保障。”
……
林巧枝点着头,看着手中的一份外方提供的方案,成套设备引进的技术附件极其复杂,涉及实施方案的工艺、技术,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可行性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
复杂性极强,重要性又极高,不能出半点差错和疏漏。
但凡遗漏了什么点,没有在签合同之前协商好,之后吃亏的就是自己。
因为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写进合同的东西,没有义务提供保障。
技术谈判完了,最后就是商务谈判了,也不简单,但对林巧枝来说,就不需要那么仔细了,简单理解为相互砍价,当然了,是斗智版的。
袁立华:“林工,你之前走过那么多项目,肯定也清楚,技术谈判其实是整个引进项目最关键的环节,谈得成不成功,占不占主动权,不仅影响商务谈判,更是整个引进项目能不能达到我方预期的最大成败因素。”
最最失败的情况,就是钱也花了,但最后却没有实现引进之初想要的效果。
不是没有发生过,解放前的旧中国就曾经吃过许多类似的亏,买过旧设备,钱也花了不少,结果还是上了当!
曾有一次进口旧轧机,人家设备更新换下来的,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难得的设备了,但拆下的地下电缆等配套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报废,根本无法二次投入使用,又要再想办法。
旧中国不少爱国实业家,就吃过这样的闷亏。
彼时中国势弱,更是申诉无门。
这次引进,由武兴钢铁设计院和首都钢铁设计院牵头,袁立华身上扛的担子真不小:“我们这次想引进的成套设备涉及炼钢、轧管、管加工,还有直接还原铁设备技术……牵涉面很广,谈判进行得也很艰苦,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多轮,要麻烦林同志你多费点心了。”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向我们的后勤保卫组提,我们全面保障技术专家的一切日常,让大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技术谈判。”袁立华再次鼓劲道。
林巧枝翻了翻资料:“炼钢、轧管、管加工……这是引进的是咱们工业的血管啊。”
研究了两天外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林巧枝大致摸清了情况。
她初次作为中方谈判人员,进入谈判会议。
第152章 遇到林巧枝,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挑了个旁边不起眼的位置, 带着资料和笔记本,拉开椅子坐下,却是吸引了会议室内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次项目引进谈判, 德、日、法的三家公司通过询价书,进入到了技术谈判。依次是辛马克, 西日铁, 科莱西姆公司。
这场谈判,是与法国科莱西姆的谈判。
法国几名技术人员,见到林巧枝这个新面孔,年龄,性别……不管看哪个方面, 实在是有些诧异。
相互交头接耳地说了几句。
表情很快放松了下来。
尤其是当会议开始之后,发现林巧枝不怎么发言的时候,对她的警惕性,就逐渐降低了, 注意力也渐渐移开。
参会的中方技术人员,除了林巧枝外, 有三名主力钢铁方面的技术人员, 一名油田借调来的高级技术工人,坐在旁边的还有武兴钢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总工程师,再就是首都钢铁研究院派下来的专员。
中方钢铁专家胡明德,很快切入会议主题,率先提出:“贵方cpe机组能否将废品率控制在5%以下?”
这是在与上一场日本谈判的时候,日本为了展示lf炉外精炼技术, 而暴露出的问题——限动芯棒轧机高达12%的废品率。
法方工程师则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优势绝对是最大的。如果贵方在意这个数据, 只需要使用精密管坯加热,将温度控制在±5c,我们的cpe技术废品率仅3%”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皱眉头:“±5c的温控,这个不容易做到吧?”
“确实是,”法国人笑了一下,补充道:“需要配套进口咱们的感应炉,不贵,只需要额外再追加3000万即可。”
……
会议双方你来我往,针对细节切磋商讨。
林巧枝身处现场。
看着现场教学,可算是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