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安斯艾等人却觉得哪里有些熟悉,握拳敲了敲太阳穴, 努力回忆,接着, 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乔治?qiaozhi?”
“哈?”
中方一时没有接上这个脑回路。
“lin…qiao…zhi…”安斯艾试着认真念一遍这个名字。
他眼睛睁大:“林专家是做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的中国george?”
翻译:“……”
george这个词大意是“土地, 土壤+耕作”,常被音译作乔治。
但这会儿肯定不是翻译这个意义。
但顺着翻译下来的话,林专家是巧枝?林专家是乔治?林巧枝是巧枝?
翻译觉得这个翻译有点傻,不过这个问题本身就透着傻气,于是努力在中间翻译标准有关拖拉机的描述,以显示自己的专业。
卢当山和贺红星相互看看,又看向安斯艾, 缓缓点头。
红旗厂的工作看起来做得不错?
“这太荒谬了!”前川亮太下意识地用力摇头,觉得这天方夜谭, 作为岛国,他们对小型拖拉机的需求其实更高,在美国可能还只有工业圈的人知晓,他们国内是连需求方都有所耳闻的程度。
机械工业和化工工业的,这里面的跨度不说比海洋还大,起码是物理和化学的跨度吧?
卢当山不觉得荒谬,他好声笑道:“那不是也推翻了咱们的结论,找到了埋藏的问题根源吗?”
言下之意,你理解不了她,才觉得荒谬。
前川亮太表情都有点绷不住,难道他还没有资格评价一个跨行过来的年轻人吗??
法国技术团队见此都没忍住笑,然后被前川亮太投以同样的质问,笑容顿时气球一样瘪了。
为什么都觉得中国方面愿意这样搞有点荒谬?
因为工业领域有一个共识——很难进行穷尽测试、或者全覆盖测试。
为什么呢?
一个是条件无限,比如像是连续的物理量几乎可以无限取值,比如温度、压力,假设范围是100-800c,并不是测试七百个整点温度就算完全覆盖的,以0.5度为测试单位呢?以0.1为测试单位呢?为什么不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做测试呢?
你觉得是无理取闹,但现实投产过后,就是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
再一个,有些极限条件,是有可能损坏设备的。
比如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林巧枝即使设计了极限侧翻测试,也是一定会做好保护措施,翻了不会坏,人也要保障安全。但有些行业,特别是眼前这种一套设备就巨贵的,极限测试就不可能做太狠。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各行业都逃不开的成本问题了,测试所有组合的时间和资源,消耗的成本太大了!
说实在的,林巧枝的全丘陵地形拖拉机,也只是测试了80%左右的通用性,也就是保障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是适用的,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藏在世界广袤丘陵土地的沟壑之中,难以覆盖,甚至难以想象。
比如有的路就一米宽,走个两个人都够呛,类似单人宿舍的上铺床,就不能妄想什么车能开进去了。
但林巧枝主动提出这个方法。
肯定不是纯靠愣头青的蛮劲,她从不做这种傻事,而是因为她心里隐隐知道范围和目标。
在这场测试中,她不留痕迹地建议相关的测试项目往前调整,基本有把握可以在前20%的测试中得到结果。
大家也都是没有异议的,就好像鸡兔同笼问题摆在眼前,你是先数有几个鸡腿,还是先数有几个兔头,其实都无所谓。
端上桌了,不管是红烧鸡腿,还是麻辣兔头,最终统统都是要吃到肚子里去。
先吃后吃什么完全看个人喜好。
这一场决策中,其实压力最大的,鼓起勇气扛下责任的还是纯属啥内情也不知道的领导。
纯纯就是押宝,这就是林巧枝战绩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绝对信任了。
测!
测测测……
工人干得是热火朝天,因为连他们都能听懂这是怎么回事,说糙一点,来点巴豆,看谁窜稀了,就是谁偷吃了,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国家自己* 想出来的办法!
很大可能证明,其实是另外三方的问题!
炉管好好用着,从投产到坏才1200小时,结果一个个过来,都说是他们操作的问题,谁不憋屈?谁不觉得生气?
他们为了能操作这个大家伙,学日语,国内培训,国外学习,日日不懈地努力了两年。随便抽一个人出来,一指就能说出30万吨器械里随便一条管线部件的具体名字,作用,操作方法,有几个单位的操作工人能学习到这个程度?
就算真是操作问题,那也是国外技术培训教错了!
林巧枝也是还在新鲜感正强的时候,学过东西的都知道,0-60分提分是最快的,林巧枝在机械工业里,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到过这种海绵吸水一样的快乐了,自然是尽情的施展和探索。
在这种比较笨的探索方法里,执行其实是最简单的,就是重复“投料+操作+检测”,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林巧枝尤其仔细且细心地照顾到了急冷系统。
尤其是当同时进行的外部机械泄露排除之后,她就更有信心了,甚至是越做越自信。
这个项目日本人心虚,那就说明很可能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
只要技术包本身没有问题,故障又在急冷系统的范围内,最麻烦的数百甚至上千的化学反应网络,就可以基本排除了。
林巧枝还把这个发现,在会议室同步给了领导们。
是的,现在很多领导都暗中驻扎在燕化了,就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处理问题。
“日本方面有问题?”
林巧枝点头:“我个人是这样感觉的。”
她本身其实不是这种敏锐的人,她从小就练就了对别人情绪的钝感,否则无法如此坚定且执着地长大,但对日本方面的感觉,就属于先射箭后画靶了,她知道大概是哪一块的问题,所以对技术讨论中的驳斥会觉得更加突出且突兀。
林巧枝起了个头,挑出了藏在毛线团中的线头。
会议室里就立马的行动起来,还分别将技术团队、参会记录员等人分别找来一一单独询问,针对性的分析每一方说的话。
带着针对性的结论去看,就真看出问题来了。
日本方面绝对知道点什么,甚至很有可能收买了美国公司那个叫史考特的技术专家。
但这种事就很唯心了,只能是怀疑,毕竟人家说的都是基于事实的正常技术推测。
没有证据,任何技术推断只要符合逻辑,都是合理的。
为首的领导猛地一拍桌子,发出“嘭”地一声巨响,震动摇晃的桌子显出他的怒气来,“好好好,我们就逮准这根尾巴,把他们的狐狸尾巴全揪出来!!”
这一声响像是打开了匣子,放出来隐忍压住的怒气。
“不让他们狠狠出点血,对不起这些给咱挖的坑。”
“一群知小节而无大义的东西。”
……
眼看着林巧枝的“笨办法”一点点实施。
前川亮太有点稳不住了,他找到安斯艾几人,提出:“这样实在是太荒唐了,我们真的就这样任由中方采纳一个外行的意见吗?”
确实是业内人士,一下就戳中了美方技术团队的心坎。
尽管安斯艾已经去过不少第三方国家,也见识过一些因为技术落后、见识短浅而造成的荒唐操作,但这次也实在是有点太……难以接受了。
他们一群乙烯顶级专家,就这样跟着一个外行的笨办法走吗?就因为林巧枝是本国人,所以就信任她?
这就好像什么呢?
好像大学的小组合作,高手觉得自己一小时可以做完,但是老师却说这是小组作业,整个小组一起做,任务一拆分,和自己合作的人却坚持要用笨办法,慢慢悠悠,看着就让人着急,关键是这还影响到自己的成绩、学分和绩点!
真是让人着急又上火。
日方当然也是表示着急和担忧的,顺带把这个焦虑,在聊天中传递给了美国人。
于是,在日方不留痕迹地“煽动”下。
林巧枝迎来了劝说。
嗯,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对中方领导施压,表示抗议,你们这是不尊重我们的技术,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有权结束这次排查维修。
另一方就来找林巧枝了,试图说服她这个“犟种”。
中方领导洞若观火,游刃有余的安抚着,周旋着,甚至有点像是看戏。
林巧枝就觉得有点新奇了。
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说服她,说服一个技术人员,讲大道理是大概率行不通的,只能谈技术。
而谈技术,就避不开聊一些内部结构和逻辑的东西。
然后她又是“外行”,所以为了说服她,有一些内容就必须说得要浅显易懂一些,甚至对她的防备心都略有降低。
“哈?”
中方一时没有接上这个脑回路。
“lin…qiao…zhi…”安斯艾试着认真念一遍这个名字。
他眼睛睁大:“林专家是做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的中国george?”
翻译:“……”
george这个词大意是“土地, 土壤+耕作”,常被音译作乔治。
但这会儿肯定不是翻译这个意义。
但顺着翻译下来的话,林专家是巧枝?林专家是乔治?林巧枝是巧枝?
翻译觉得这个翻译有点傻,不过这个问题本身就透着傻气,于是努力在中间翻译标准有关拖拉机的描述,以显示自己的专业。
卢当山和贺红星相互看看,又看向安斯艾, 缓缓点头。
红旗厂的工作看起来做得不错?
“这太荒谬了!”前川亮太下意识地用力摇头,觉得这天方夜谭, 作为岛国,他们对小型拖拉机的需求其实更高,在美国可能还只有工业圈的人知晓,他们国内是连需求方都有所耳闻的程度。
机械工业和化工工业的,这里面的跨度不说比海洋还大,起码是物理和化学的跨度吧?
卢当山不觉得荒谬,他好声笑道:“那不是也推翻了咱们的结论,找到了埋藏的问题根源吗?”
言下之意,你理解不了她,才觉得荒谬。
前川亮太表情都有点绷不住,难道他还没有资格评价一个跨行过来的年轻人吗??
法国技术团队见此都没忍住笑,然后被前川亮太投以同样的质问,笑容顿时气球一样瘪了。
为什么都觉得中国方面愿意这样搞有点荒谬?
因为工业领域有一个共识——很难进行穷尽测试、或者全覆盖测试。
为什么呢?
一个是条件无限,比如像是连续的物理量几乎可以无限取值,比如温度、压力,假设范围是100-800c,并不是测试七百个整点温度就算完全覆盖的,以0.5度为测试单位呢?以0.1为测试单位呢?为什么不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做测试呢?
你觉得是无理取闹,但现实投产过后,就是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
再一个,有些极限条件,是有可能损坏设备的。
比如全丘陵地形拖拉机,林巧枝即使设计了极限侧翻测试,也是一定会做好保护措施,翻了不会坏,人也要保障安全。但有些行业,特别是眼前这种一套设备就巨贵的,极限测试就不可能做太狠。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各行业都逃不开的成本问题了,测试所有组合的时间和资源,消耗的成本太大了!
说实在的,林巧枝的全丘陵地形拖拉机,也只是测试了80%左右的通用性,也就是保障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是适用的,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藏在世界广袤丘陵土地的沟壑之中,难以覆盖,甚至难以想象。
比如有的路就一米宽,走个两个人都够呛,类似单人宿舍的上铺床,就不能妄想什么车能开进去了。
但林巧枝主动提出这个方法。
肯定不是纯靠愣头青的蛮劲,她从不做这种傻事,而是因为她心里隐隐知道范围和目标。
在这场测试中,她不留痕迹地建议相关的测试项目往前调整,基本有把握可以在前20%的测试中得到结果。
大家也都是没有异议的,就好像鸡兔同笼问题摆在眼前,你是先数有几个鸡腿,还是先数有几个兔头,其实都无所谓。
端上桌了,不管是红烧鸡腿,还是麻辣兔头,最终统统都是要吃到肚子里去。
先吃后吃什么完全看个人喜好。
这一场决策中,其实压力最大的,鼓起勇气扛下责任的还是纯属啥内情也不知道的领导。
纯纯就是押宝,这就是林巧枝战绩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绝对信任了。
测!
测测测……
工人干得是热火朝天,因为连他们都能听懂这是怎么回事,说糙一点,来点巴豆,看谁窜稀了,就是谁偷吃了,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国家自己* 想出来的办法!
很大可能证明,其实是另外三方的问题!
炉管好好用着,从投产到坏才1200小时,结果一个个过来,都说是他们操作的问题,谁不憋屈?谁不觉得生气?
他们为了能操作这个大家伙,学日语,国内培训,国外学习,日日不懈地努力了两年。随便抽一个人出来,一指就能说出30万吨器械里随便一条管线部件的具体名字,作用,操作方法,有几个单位的操作工人能学习到这个程度?
就算真是操作问题,那也是国外技术培训教错了!
林巧枝也是还在新鲜感正强的时候,学过东西的都知道,0-60分提分是最快的,林巧枝在机械工业里,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到过这种海绵吸水一样的快乐了,自然是尽情的施展和探索。
在这种比较笨的探索方法里,执行其实是最简单的,就是重复“投料+操作+检测”,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林巧枝尤其仔细且细心地照顾到了急冷系统。
尤其是当同时进行的外部机械泄露排除之后,她就更有信心了,甚至是越做越自信。
这个项目日本人心虚,那就说明很可能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
只要技术包本身没有问题,故障又在急冷系统的范围内,最麻烦的数百甚至上千的化学反应网络,就可以基本排除了。
林巧枝还把这个发现,在会议室同步给了领导们。
是的,现在很多领导都暗中驻扎在燕化了,就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处理问题。
“日本方面有问题?”
林巧枝点头:“我个人是这样感觉的。”
她本身其实不是这种敏锐的人,她从小就练就了对别人情绪的钝感,否则无法如此坚定且执着地长大,但对日本方面的感觉,就属于先射箭后画靶了,她知道大概是哪一块的问题,所以对技术讨论中的驳斥会觉得更加突出且突兀。
林巧枝起了个头,挑出了藏在毛线团中的线头。
会议室里就立马的行动起来,还分别将技术团队、参会记录员等人分别找来一一单独询问,针对性的分析每一方说的话。
带着针对性的结论去看,就真看出问题来了。
日本方面绝对知道点什么,甚至很有可能收买了美国公司那个叫史考特的技术专家。
但这种事就很唯心了,只能是怀疑,毕竟人家说的都是基于事实的正常技术推测。
没有证据,任何技术推断只要符合逻辑,都是合理的。
为首的领导猛地一拍桌子,发出“嘭”地一声巨响,震动摇晃的桌子显出他的怒气来,“好好好,我们就逮准这根尾巴,把他们的狐狸尾巴全揪出来!!”
这一声响像是打开了匣子,放出来隐忍压住的怒气。
“不让他们狠狠出点血,对不起这些给咱挖的坑。”
“一群知小节而无大义的东西。”
……
眼看着林巧枝的“笨办法”一点点实施。
前川亮太有点稳不住了,他找到安斯艾几人,提出:“这样实在是太荒唐了,我们真的就这样任由中方采纳一个外行的意见吗?”
确实是业内人士,一下就戳中了美方技术团队的心坎。
尽管安斯艾已经去过不少第三方国家,也见识过一些因为技术落后、见识短浅而造成的荒唐操作,但这次也实在是有点太……难以接受了。
他们一群乙烯顶级专家,就这样跟着一个外行的笨办法走吗?就因为林巧枝是本国人,所以就信任她?
这就好像什么呢?
好像大学的小组合作,高手觉得自己一小时可以做完,但是老师却说这是小组作业,整个小组一起做,任务一拆分,和自己合作的人却坚持要用笨办法,慢慢悠悠,看着就让人着急,关键是这还影响到自己的成绩、学分和绩点!
真是让人着急又上火。
日方当然也是表示着急和担忧的,顺带把这个焦虑,在聊天中传递给了美国人。
于是,在日方不留痕迹地“煽动”下。
林巧枝迎来了劝说。
嗯,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对中方领导施压,表示抗议,你们这是不尊重我们的技术,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有权结束这次排查维修。
另一方就来找林巧枝了,试图说服她这个“犟种”。
中方领导洞若观火,游刃有余的安抚着,周旋着,甚至有点像是看戏。
林巧枝就觉得有点新奇了。
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说服她,说服一个技术人员,讲大道理是大概率行不通的,只能谈技术。
而谈技术,就避不开聊一些内部结构和逻辑的东西。
然后她又是“外行”,所以为了说服她,有一些内容就必须说得要浅显易懂一些,甚至对她的防备心都略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