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巧枝就听他叽里呱啦说了什么。
  其实也没怎么听懂。
  等翻译再复述的时候,林巧枝特意看了他一眼,觉得这日本人有点奇怪。
  这不扯淡吗?
  公式定理为什么被总结出来?因为就是规律!要是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用了,就要被抛开了,那一群科学家辛辛苦苦总结出一本又一本的科研规律和定理是为什么?做出来好玩吗?
  美国人史考特闻言,也附和了一句:“其实考虑的也有道理,毕竟裂缝痕迹全都符合热应力失衡模式,温度的影响还是不能就此被排除的。”
  林巧枝眉心挑了挑。
  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天听多了那些弯弯绕绕的想法,竟然真的觉得这两人有点怪怪的。
  她伸手指了指资料:“你们再往后看看。”
  又转头,低声问卢当山:“当初说是由于操作问题导致温度影响黏度的是哪一方?”
  “是美方在讨论的会议中提出来的,然后得到了日方的大力支持,最后法方的炉管公司也觉得十分合理。”卢当山有点费力的回忆了一下。
  “大力支持?”
  “其实也不好界定,这么说可能也有点唯心。”
  也对,这种事怎么好说呢?即使是学生时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厉害的学生抛出来一个看起来就能成功解题的公式,热情兴奋一点,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林巧枝回头,就看到翻到资料最后部分,日方代表前川亮太表情有一丝……嗯,说不出是什么表情,又很快消失。
  林巧枝:?
  她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会真的被那群贼精贼精的领导猜中了吧?日本人其实知道问题在哪里?
  不过也说不定,可能日本人惊讶的时候就是这个面相?
  前川亮太看到资料,急冷油内检测出超标的水分,惊讶的表情十分真切:“所以急冷油黏度变化,真的不是因为温度问题?”
  “是的,是因为掺入了水分,油水乳化,所以使得黏度变大。”林巧枝先给出肯定结论,又进一步地问:“所以贵方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急冷油为什么会掺入水份?”
  旁边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中方代表,接了一句:“是设计的问题?还是制造的问题?”
  他把矛盾抛出去。
  “no!no!no!”安斯艾连忙否决,并且斩钉截铁地说:“这绝对不可能是设计的问题,我们技术包设计中,急冷油是绝对不可能和水混合的,这是一套相当成熟的技术。”
  “那水从何而来?”林巧枝寸步不让,追问,“总要有个说法,总不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难道整个器械和管路中,没有一点水分子吗?”
  安斯艾被问得满头大包,一时哑口,不是说他的水平低,反而是他的水平太高了,以至于一时间能想到很多种可能,但从技术角度分析,又觉得不可能发生。
  设计是闭环的,中间却突兀的多出了别的东西,他转头看向日方团队,怀疑道:“不如我们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整套设备哪里有可能出现泄漏,或者哪个化学反应有可能在意料之外的条件下生成水?”
  为什么满头大包,因为制作乙烯裂解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工业实际裂解操作中,包含了数百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网,其机理复杂,甚至还会伴随大量副反应。
  他做好了下狠力气排查的准备,但基于对国家工业实力的信心,他还是更倾向于是日方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
  前川亮太自然是答应,他还很礼貌的hei了一声,做出向前辈鞠躬的尊敬样子,不过他们一行人往车间旁的会议室走时,他依旧语气很礼貌的,“作为全面考虑,我们还是不能忽略操作不当的问题,水的出现实在是让人意外。”
  贺红星正色:“我们的操作是经过严格培训的,标准也是按照顶格来执行的。”
  “管路中出现水的话……”
  “其实也不一定是反应副产物,管路中含有水分子的气体也是存在的。”
  在团队的讨论声中,史考特不太明显的也搭腔了一句,举了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例子,简单支持了一下日方观点,说明了操作细微偏差,也是有可能导致副反应有水分子形成。
  但只说了这一句,再不肯多说了。
  藏在讨论中,并不是很起眼。
  这样随便聊着走进了会议室。
  会议中。
  美方提出了一些排查的思路,裂解原料带水,蒸汽系统泄漏,比如膨胀节焊缝、疏水阀旁通……
  美方对这一套技术真的是大成了,信手拈来道:“原料预处理单元是不是失效了,比如脱硫、干燥塔这些,如果这部分没有到位,也可能导致含水量超标……”
  这次讨论得有点久。
  林巧枝听着做了一些记录,她顺手还标注了一下,这些点分别都是哪些人提的。
  刚刚淡下去的怀疑又起来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日本人先是大力赞同美方在会议上提出的温度意见,然后美日双方都说进水不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但在实际技术讨论环节,美方给出了一系列针对日方设备的检查方案,但日方给出的建议……林巧枝看了看笔记本,表面看着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都是含糊其辞,几乎没有几条建设性意见,尤其是没有率先提出的。
  林巧枝:“……”
  看向对面日方团队,看着一副积极讨论的样子,hei!hei!的,说几句话还偶尔点头那样鞠个躬,搞得好像很有礼貌一样。
  翻译十句里要带三句:“阁下所言极是。”
  你倒是倒一点干货啊!
  回头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可能,林巧枝就不像内行人分得那么细了,她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外部泄露、内部产生。
  “做同位素标记实验吧。”林巧枝干脆道,她们想要超过美方和日方,从排查设计上动巧思,肯定是太被动了,还有日本这边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不留神就被带到沟里了。
  她提出:“不管是原料带水,还是裂解保护蒸汽系统,这些水的来源,我们分别注入d2o标记水。”顿了顿,“完成反应之后,直接在急冷油分离出的水相里,看能不能检测出氘同位素。”
  她看向卢当山,求证道:“除了内部有可能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可能遇到麻烦,这个思路应该没有问题吧?”
  “这……倒是没有问题。”卢当山犹豫着说,唯一的缺点就是费时费力且费原材料,而且运气不好的话,几乎要做穷尽测试。
  会议室里看向林巧枝的目光有些稀奇。
  这就好像高中生看到题目,明明列出三元二次方程组可以大概一页算式解决的问题,却有人提出我们不设未知数,不列方程组,就用小学纯算的办法一笔笔算。
  但林巧枝这个提议,却是得到了国内极大的认可和支持。
  笨办法就笨办法。
  我们既然暂时跑不快,那就走慢一点,走稳一点。
  而且以中国一路走过来的经验来看,他们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可以自力更生,很多时候就是依靠这些“民间智慧”这些“土方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于是,整个车间里,所有工人抱着极大的热情,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安斯艾等人看着这一幕,终于是意识到不对起来。
  浑身笼罩着一种被外行指导内行的、难以忽视的不敢置信……到底是什么人在教我解三元二次方程组?到底是什么人在带着他们这些世界顶级乙烯生产技术专家走?
  这个“林专家”,真的是行业专家吗?
  终于是忍不住开口问了一下。
  “她肯定是,这毋庸置疑。”卢当山认真强调,只是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据我了解,她确实是为了解决这个30万吨乙烯技术,才特意学习化工这一块的知识。”
  安斯艾等人觉得自己的翻译肯定出了问题。
  第124章 林巧枝战绩积累起来的绝对信任
  “不可能……”
  “翻译有偏差吗?”
  美方、日方、法方的技术团队, 在听到翻译给出的卢当山的回答之后,同时开口,也是同时诧异地转头看向翻译。
  翻译忽然被这么多灼人的视线锁定, 也是一时紧张。
  怀疑自己真的翻译错了?
  但中方的技术团队成员,确实是这么说的没有错啊!
  再三确认后。
  他们在脑海里快速回忆起来, 尤其是接触到有关林巧枝的相关, 皱着眉不吭声。
  半晌,安斯艾看向卢当山,再次重复道:“这不太可能。”
  众人也是纷纷表示支持。
  “林工是做拖拉机的,还造出了世界首台全丘陵地形的拖拉机,是机械工业出身。”卢当山解释了一句。
  明明夸的不是自己, 但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卢当山却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超然了,不亚于在炎热酷暑喝下一瓶冰爽解暑的橙子汽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