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还特意强调了林工的能力。”
  “这么说,他们其实也是真的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并不是想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那会不会是问题根本不在急冷油上,所以他根本不在意,听了也就没有反应。就好像听到小偷摸了钱罐,但其实钱都藏在盐罐里,压根就没摸到关键点,所以反应不大?”
  “其实……我看他最后的表情,有点呆的样子。”
  ……
  领导们慎重地讨论方案,还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在争论着呢,新的消息又来了。
  基本已经锁定了。
  并不是之前那个只是戳破了锅,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状态——就是急冷油的问题,方向没有错。
  连他们自己的技术专家卢当山,也无条件的支持这个结论。
  之前争论得最大声的领导“咳”了一声:“效率很高嘛。”
  为了缓解尴尬,立马有人哈哈哈道:“这推土机果然是坦克式的,起码也得是个59式,果然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喊错的外号!”
  这是主和派,觉得与其花一点钱,也要让这套设备运行起来,毕竟后续维修、维护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要仰仗别人。
  主战派的气势就高涨了。
  不管另外三方实际是怎么情况,打着什么算盘,他们现在掌握一些主动权了!难道还一味的迁就?
  “咱们现在也是手里有武器了,完全可以让林同志上去和他们碰一碰。”
  “我看林同志之前就战绩彪炳,成果斐然!这个乙烯说是没有什么把握,只能是试试看,我看是谦虚了。”
  “我对林同志有信心。”
  ……
  接下来,会议基本就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了。
  林巧枝虽然人没有到,但依旧以独特的方式,把这场会议的节奏接管过来,直接推平到底。
  ***
  午休后。
  安斯艾往车间走,他身边则是美方的另外三名技术专家格罗斯、布德、史考特。
  又在进入车间时,遇到了同来的日方和法国炉管公司的技术团队。
  各自与自己团队内的伙伴边走边聊着,又相互和别的国家的熟人打招呼,不管语言通不通,但这些天下来,名字肯定是熟悉了的。
  安斯艾并没有提上午的情况,而是如常的走入车间,按照他们的计划做着排查。
  他们按照温度的思路,设计了全面核查的方案。
  一直等到这一轮测试结束,看到并不如预期的数据,安斯艾才忽然转向翻译提到:“我这两天,看到车间里好像还有另一组工人?”
  虽然车间很大,足足30万吨的设备占地也不小,还用了不止一个车间,但其实不会完全察觉不到还有另一组人在动。
  但在中国的工厂里,有中国的人,这实在太正常了。
  有可能是操作工人、有可能是领导来巡视一圈,甚至有可能是来拍照留存情况的,他们这些外国面孔,反而是少数。
  通过翻译,中方贺红星点头:“是我们的专家,才到的,也在努力做一些排查。”
  “才到的?刚刚来吗?”安斯艾向翻译确定这个用词。
  日方和法方都有些不解地望向他,不知道他怎么忽然提这个话题。
  美国人布德直接问:“安斯艾,你打听这个做什么?”突然关心一个车间里的中国人,实在是奇怪。
  安斯艾看了大家一眼,耸耸肩:“虽然很不幸,但我不得不通知大家,我们目前的结论和进度,好像被人推翻了。”
  “不可能。”
  “裂缝完全符合热应力失衡这个特征,每一环都对的上。”
  “安,你肯定是搞错了。”
  ……
  三个国家组成的专家技术团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安斯艾也不理会这些,率先一步走过去,作为在乙烯生产设备领域有决策权、有话语权的技术专家,他也是形成了强势的风格。
  高大的裂解炉就在车间里。
  被所有人围着,受尽宠爱的样子,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凄惨,但地位并没有下降,反而更上升了,所有人对它施加任何操作,按照规定都是要记录的。
  安斯艾提出:“我看一下这两天的操作日志。”
  管理员给他调取。
  安斯艾接过,翻转过来对着自己,仔细看起来。
  虽然这是中国员工记录的操作手册,可数据习惯方面,还有单位方面,都离不开国际化风格,而国际化就是英文化,比如黏度cst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想看懂并不难。
  他顺着看了一遍,又仔细的分析了一下这一系列操作的用意,满是怀疑地看向贺红星:“这位专家,真的是刚到不久吗?”
  “当然了,如果有心的话,你们应该也能注意到她们出现的时间,就在前两天。”贺红星接到了消息,自然给了个准话。
  安斯艾挑了挑眉。
  布德:“怎么了?”
  “你看看,她做了几次操作调整,”安斯艾把操作日志递给他,“目标明确、调整方向很果断。”
  布德接过,给大家一起看。
  团队中,日方的前川亮太看过操作日志,不太理解:“这好像也不能说明什么?”
  法国方面炉管的技术代表,就纯粹是凑热闹了,扫了一眼,看到和炉管没有太大关系,也就耸耸肩。
  安斯艾见他们不开窍,干脆直白地提醒了一句:“温黏关系方程。”
  温黏关系方程?
  这个很久不用的知识点,忽然被从记忆深处提起来。
  在这里的都不是技术平庸之辈,看着这些操作,回忆着自己这些天的排查数据,很快都意识到什么。
  整个团队很快安静下来。
  目光再投向操作日志的时候,眼神中的思索和迟疑就明显多了,还偶尔转头向翻译低声问两句。
  再看这份操作日志,就能感觉到操作者果断的调整方向,还有每一步精准踏到点子上的用意了。
  布德也道:“这操作很干脆。”
  又看向安斯艾,见他冲自己点头,布德转身通过翻译对贺红星要求,客气几分:“我们能看看这位林专家得出的数据吗?”
  “那要稍等片刻,我们去请。”贺红星矜持了一下,这感觉,还怪好的!总算不是只能被牵着走了,也有他们走在前面的一天。
  甚至有点不习惯。
  林巧枝和卢当山被请过来。
  卢当山把手中资料递出去,并说出那句“这是我方目前的结论”时,心里也是说不出的滋味,感觉腰杆都能挺直一些。
  又介绍:“这是我们的技术专家,林巧枝。”
  林巧枝点头示意。
  安斯艾等来自世界工业强国的技术专家,目光落到林巧枝年轻的面容上,一时有些凌乱起来。
  第123章 这些“民间智慧”这些“土方子”
  卢当山真的有这么一瞬间, 想给三方技术团队,好好说一说,说一说我方的技术。
  不过, 其实不用他说什么,安斯艾和前川亮太几人就感觉很是不可思议了。
  真的没有弄错人吗?
  如果说安斯艾第一次听到林专家这个名字的时候, 还是无所谓的态度, 但在发现自己等人的结论真的被推翻之后,对林专家这个称呼,就没法无动于衷了。
  他在心里也是大概勾勒了一个形象,很模糊,但大致是专家学者, 年龄不小,固执严谨的小老头,或者是戴着眼镜穿中山装那种中国人形象?
  但不管怎么模糊,和眼前的林巧枝, 真的没有一丝重合之处。
  年轻的简直像个学生。
  这要是在他们国家,可能是还在读书的年龄, 哦, 亚洲人显小,那最多也就是刚刚进公司实习的实习生吧?!
  但想到公司里那些女工程师,虽然少,但个顶个都是不好惹的技术大牛,一时莫名结舌。
  林巧枝见他们没动静,主动提醒道:“不是要看数据吗?”
  赶紧看了具体数据,才好进行下一步!
  卢当山对这套设备的内部运行原理, 理解的还是差了一截,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出来, 这个水到底是从哪里混入急冷油的。
  细到这个程度的细节,想靠她一己之力解决,就太慢了,也是有点不太现实。
  她不确定她在梦里找到过根源没有,总之梦醒之后是没有什么印象了,可能是没找到,也可能是理解不了随着背景板淡忘了。
  安斯艾等人如梦初醒,不太确信地低头看起了这份针对性的数据,还有一目了然的函数图,看着看着,神情逐渐郑重起来,还时不时返回去看操作日志,相互对照,低声讨论些什么,或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计算些什么。
  前川亮太看着,忽然道:“温黏关系方程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吧?实际操作起来,其实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急冷油的品牌,含有杂质的多少,甚至实际车间操作影响的可能也非常多,有一些不符合函数的波动很正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