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否则即使最后争到了赔偿,肯定费时费力不说,于国家发展也是没有益处的。
  高辰喜悦也是一僵:“那……先上报吧。”
  到底是等一等,看看另外三方是不是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是不想担责任,所以等着把锅扣实,再把真的维修方案藏在伪装的部分里给他们。
  还是他们三方也确实不知道问题,真的就是找到这个可能性,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先测一测数据再说?
  后面这个情况,其实是正常的。
  因为排查检修,实际上就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每一次的尝试,其实说白了就是我怀疑你,先打三竿试一试。
  打到枣就是成功了,没有打到就继续再打下一杆。
  否则的话,就会像是塔机那样,直接换模块了。
  那另外三方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呢?或者是某一方是前者,另外两方是后者?
  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知道。
  你问,人家也不可能告诉你实话,倒显得自己像是个傻子。
  想到这里面可能藏着的弯弯绕绕和陷阱,这也要考虑,那也要顾及,林巧枝就觉得头疼:“行,先上报吧。”
  到底要怎么处理,还是报上去让领导们头疼去吧。技术干技术的活,人精干人精的活,分工要明确!
  “那要不要再算两份,佐证一下?”高辰连忙道,还从旁边的资料里拿出之前有关温度、黏度的数据记录资料。
  “也对,多方位验证一下。”卢当山接过来,很精准地把具体的数据挑出来,尤其是事故发生前72小时的车间操作日志簿。
  林巧枝也是没有异议的,她本身复核的习惯和标准就很高。
  这份数据就更庞大了,卢当山看着都有点晕,只能说他的天赋点,真的八成都点到化工上了,但还是积极帮忙,努力参与进来,也是试图理解得更多一些。
  林巧枝作为主力,带着把这一批数据处理完了。
  看着高辰带着这些资料,满脸郑重的急匆匆离开,也不知道带去的消息,会不会让人精领导们太阳穴一突一突的跳。
  林巧枝再回头看这庞大复杂的机械,都觉得顺眼起来。
  多简单,多纯粹!
  第120章 走到美日法三方前面了?
  林巧枝看着裂解炉。
  觉得总得干点什么。
  难不成傻等着?她最怕的就是人精开会, 弯弯绕绕、绕绕弯弯,堪称九曲十八弯,一件事来来回回讨论, 真的是参与一次烦恼一次,慢慢地, 她就学会了强行接管会议节奏。
  接管不过来的, 说明她重要性不大,那她一般选择不参加。
  就是知道,所以晓得肯定一时半会儿等不到结果。
  林巧枝把目光投向卢当山。
  人都来了,这么大一只肥羊式资源,不抓来干点什么, 不薅两下,实在是浪费了。
  那怎么利用呢?
  接下来,她又要从哪个口子开始突破呢?
  她只是找出了美方逻辑的破绽,先把扣过来的锅给捅破了, 但具体故障原因,也没有什么头绪。
  卢当山被看得毛毛的, 于是主动开口:“林工?”又想到她这么敏锐, 于是,“要不咱们交流一下细致点的信息?”
  林巧枝目光落在他带来的那堆资料里,也是点头:“我记得高主任提过,说是有一个什么应力分布模型?”
  “确实是有。”
  两人就这么深入细节的交流起来。
  卢当山就有点明白林巧枝为什么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真的就是一点就通,一说就明白,就好像这设备是她造的一样?嗯??
  林巧枝感觉卢当山也讲得很清楚。
  好像本质上他们是一种人, 技术上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只有真的下过功夫的人,才能讲得如此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卢工你基础很扎实啊,在一线干过?”林巧枝把一份已经排除问题的排查记录拿到旁边。
  “也不算吧。”卢当山叹了口气,解释,“我们东渡去学习的这批人,都有这个水平,那时候每天都要练习的项目就是百次练兵、百次事故模拟演习处理。当时有一个要求就是,不看操作手册,能够在第一时间辨认出所有的管线和装置的名字、作用、走向。”*
  这样的基本功,肯定是好事。
  但是如果是特意出国去培训,又显得好像没有那么划得来了。
  每天都是练习这些,其实接触不到核心的技术。
  林巧枝也觉得有点遗憾:“有没有办法自学一点?”
  “不提那些。”
  卢当山摇摇头,闭口不提的样子,他是担心年轻人胆子大没分寸,要是说了点不正确的话就不好了,当初他们去日本,连宾馆里的电视机都不能开,容易被批思想不正确,哪里还能有什么办法。只是出去一趟,冲击是真的大,电视机、相扑、满街的小汽车、霓虹灯,同样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真的差距太大了。
  林巧枝也不在意,顺着他的意思就换了个话题,做了个总结:“所以现在总体的排查,大体上的方向,可以用高屋建瓴来概括?”
  读数据、读仪表,走操作流程,从技术思路上排查,就好像打仗的时候站在高岭,俯瞰下面所有的沟壑和兵力,调度全场。
  只有美方、日方可以做到,一个提供技术包,一个负责项目总包制造。
  连法国的炉管公司也不行,技术层次达不到这个高度。
  “也可以这么总结。”卢当山点头。
  这种排查其实是最有逻辑的,也相当考验技术理解程度,如果让林巧枝去修全丘陵地形拖拉机,假设遇到没法简单看出原因的故障,她也不会选择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瞎搞,而是从技术逻辑上一点点梳理排查。
  但有一个问题:中方跟不上。
  对整套技术的理解,他们是远远追不上另外三方的,使用这套逻辑和办法,就相当于追在别人屁股后面吃灰。
  这是相当被动,相当不利的!
  如果察觉不到问题,基本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这很好理解,家里马桶堵了,自己处理不了,请维修师傅来家里,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被牵着鼻子走了。师傅当然不会直接恶声恶气抢劫,而是和颜悦色地编一套你听不懂的话术,说这个里面如何如何,维修要三百、五百、八百的。
  一般只要最后这个出价在承受范围之内,没有到实在忍不了的地步,被牵走也就算了,谁让自己修不了。
  肯定也是有真诚的师傅,但谁不想多赚点钱呢?人性如此。
  如今这块蛋糕已经被吃了九成了,谁愿意把吃到嘴里的蛋糕吐出来?
  “我对化学、化工的理解还是太浅了,在这套方案里能起到的作用怕是有限。”林巧枝稍顿,再开口道:“我还是抓住裂痕、温度、急冷油黏度这条线,试试能不能另辟蹊径,以点破面。”
  林巧枝这意思就很直接了。
  也算是半表态了:这样搞我不看好。
  她讨厌丧失主权的感觉。
  如果是必须要扛的责任那就算了,她来支援的话,就没必要去掺和了,没必要也被牵着走。
  除了真的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其余人都听出来了,卢当山眼睛都瞪大了。
  你还想单枪匹马自己搞?
  几乎在心里吼了,这可是30万吨的大设备,所有化工工业里复杂程度和难度属于最顶尖一批的乙烯生产设备!
  他们之所以没有吼出来,也是心里没法笃定,林巧枝真的不行。
  尤其是心里清楚,自己肯定是不行的,不仅自己不行,这厂里有一个算一个,都不行,要不还搞现在这阵仗做什么?
  他们相比世界先进水平,差得还是太多了,太多太多。
  意识到这一点,情绪就不免有些低落了。
  或许,卢当山潜意识里最深层的想法,也是带着几分这样的感觉,潜意识就觉得这问题只有美日法三方能解决,纯靠自己几乎不可能。
  所以才会如此惊愕。
  卢当山抬头看林巧枝,看到她一双锐亮坚定的眼睛,忽然脑子里就浮现了“向林巧枝同志学习”的宣讲。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学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
  向林巧枝同志学习呢?
  就是眼前这种敢于向世界一流冲击,相信我们自己也可以的勇气和自信吗?
  卢当山有点恍然,不知道林巧枝这种气势是哪里来的,难道少年天才,就可以堆积出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吗?
  这不是强国才能滋养出的东西吗?就像是美方来的那些技术专家一样,不管技术好坏、年龄大小,身上都浑然天成一股这样居高临下的自信气势。
  “还是要先找一个突破口。”林巧枝喝了一口水,换了换脑子,从眼前一片雾蒙蒙的俯瞰工作原理模式,切换到裂痕、急冷油温度黏度这一个小点上:“我们理一理逻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