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卢当山微微喘着气赶到的时候, 只见林巧枝正在测温,又时而偏头说两句,旁边的一群徒弟记录着什么。
  他赶紧把资料“啪”地一下往旁边一放, 探身过去想看看,同时道:“这是在测试温度?我这里有几笔数据, 你要不要看看, 或许可以做对照。”
  高辰眼皮子就是一跳,刚想要提醒,就见林巧枝毫不在意地点头,接话道:“先把这次测完,再看之前的。”
  “这是?”
  “做温度与急冷油黏度波动的关联记录。”林巧枝目光从仪器上挪开, 看了卢当山一眼,朝他点点头,作为问候了。
  照顾、安抚人情绪这个工作,其实还是蛮高级的, 尤其是不知道对方性格的情绪下,林巧枝干脆用自己舒服的方式, 就事论事, 技术说话。
  卢当山悄地吁了一口气,感觉有点绷紧脸上肌肉都松了松,不管理智如何,真要被年轻人当面锣对面鼓地直接撅了面子,肯定还是不太好接受的,还是在自己的地盘,那脸上多臊得慌。
  他上前帮忙。
  林巧枝见此, 也让开半个身位,有这样属于本行的技术人员参与, 她肯定是乐见其成的,也要用起来:“嗯,”
  “我姓卢,当山,武当山的当山。”卢当山接过一个测温仪器。
  “卢工,这个急冷油从注入口进入设备,一直到最后出口,在设备里所有经过的地方,参与降温的相关化学反应,你清楚吗?”林巧枝开门见山的问。
  也是不客气的样子。
  这要是哪个带教老师,冷不丁一下给学徒问这么复杂的问题,真的是能把人冷汗都吓出来。
  以卢当山的水平,当然是不会一背冷汗,如是道:“原本我也不是太能说清楚,不过这次日方和美方的专家团队过来之后,现在这条线的技术现在是比较清晰了,急冷油从注入口注入后,首先……”
  毕竟要解决这个问题,总不能还藏着掖着,拆卸维修的时候如果还让中方人员全部离开,那怎么可能说服中方,就是你们的操作问题?
  中方又不是冤大头。
  况且协议里,是包含了一部分技术培训在里面的。
  林巧枝一边听,一边对测试方案做细微的调整。
  她短时间里,是没法触及这套庞大设备中如此细节的运行机理的。
  能理解所有工人的操作,能明白整套设备大框架层次的运行原理,就已经是吓到高辰了。
  听着,林巧枝感觉测温仪器顶端,忽然传来一阵微小而细密的手感。
  特别轻。
  如果不是她手特别稳定,怕是根本不会感受到这一丝极小的颤动。大多数人,可能手无知无觉被连带微微轻抖两下就过去了。
  她忙闭眼。
  努力注意力集中在手上,去感受那一丝转瞬即逝的震动。
  “到这一步,急冷油就是要在这个关键时候,把温度快速降低到80c,只有短短3秒的时间,如果温度降低得不到位,化学反应中就会出现衍生物杂质……”卢当山正说着,看到林巧枝的表情,马上转头,盯着看她此刻的动作。
  只见她拿着测温仪器左右挪动,似乎在寻找什么。
  他忙噤声。
  等林巧枝皱着眉头睁开眼,才问:“怎么了?”
  林巧枝没找到,太快了,转瞬即逝:“感觉到有一股很细微的震动……”她仔细回忆了一下,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感觉,太短暂太细微了,就好像有蚊子从皮肤轻掠而过,品不出太细的东西来 ,于是转头看卢当山。
  她说得粗略,卢当山一时也摸不着头脑:“细微的震动?”
  又只能分析举例:“这可能性就很多了,比如机器本身运转的震动,还有内部化学反应可能的动静也有很多。”他顿了顿,语气再客气了几分,“不知道林工你上学的时候化学课程有多少?像是比较常见的石灰石和稀盐酸,或者小苏打和醋,都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也会产生液体‘咕嘟咕嘟’翻滚的震动……像是酸碱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动静都还是很明显的。”
  林巧枝念书的时候,学的是60 年代人教版《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化学成绩也是顶好的,自然也知道这些反应。
  更别说乙烯生产流程里那么多复杂的反应了,有些动静大一点,以至于外壳都能感受到,好像也都挺正常。
  从手感上,她觉得不像机械本身的震动,又和卢当山说的这个化学反应的动静对上了。
  再听卢当山细致地说,这会儿设备里面可能正在发生的一些反应,林巧枝点点头,没再细究:“那可能就是里面化学反应的动静。”
  她们继续进行测温工作。
  最后完成了一张表格,纵列是数据,横列是表头【时间(min)黏度(cst)温度(c)】
  把这份数据一扫,林巧枝就更确信了:“之前的检修报告中,认为急冷油黏度波动大,是因为操作控制失当,比如温度调节滞后、杂质混入,而非系统设计问题……但是就目前这份数据来看,从数学角度分析,黏度波动和温度变化没有强线性关联。”
  说着,林巧枝把这份表格递给卢当山。
  黄彩霞已经很了解林巧枝的习惯了,她说话的间隙,就已经画好了横坐标和纵坐标,手工作图,也递给林巧枝。
  林巧枝接过看了一眼,点头夸了一句,也将之递给卢当山。
  卢当山没有做声,他来之前还以为会和林巧枝有一番争辩,技术总是越辩越明的,不是他说服林巧枝,就是林巧枝说服他,他们再统一战线,商量策略,一致对外。
  只是,没想到林巧枝会推进得这么快。
  他只是皱着眉头看。
  说实在的,他的数学敏感性和天赋,是远没有化学高的,在几百个数据里,甚至是资料中记载的故障前72小时上千的数据中,肯定是一眼看不出问题来的。
  因为温度和急冷油黏度,本身就是有指数关系的,通常用阿伦尼乌斯方程来描述。
  急冷油是石油裂解产物,对温度的敏感性比水更高。
  升温黏度降低,降温黏度变高。
  这种负相关,可以简单类比成蜂蜜,低温凝固,高温变稀。
  卢当山对急冷油黏温计算的数学公式,记忆也不是那么清楚了。因为日常使用得少,工作中只需要记住指标范围、还有负相关这个规律就足够用了。
  所以这会儿看眼前的这份数据,还有黄彩霞根据表格画的图纸,确实颇有些脑子黏糊的感觉,倒也不能说是一头雾水,毕竟还是看得出来这和记忆中的曲线不太重合,但是也真的是有些茫无头绪了。
  于是,林巧枝说波动不存在强相关,他感觉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又不知道关键在哪里。
  有种曾经上数学课,走神片刻后再看黑板的茫然感。
  林巧枝让他看了一会儿数据,等了一会儿,见他没有反应,于是伸手指出曲线其中一小段:“你看这一段,黏度骤升到>180 cst时,急冷油温度波动是65-110c,仔细看一看,和阿伦尼乌斯方程不仅不吻合,反而还有些自相矛盾。”
  “我看看啊……”卢当山再仔细去看,恨不得去翻自己的笔记或者当初的教材了,努力调取记忆,果真是感觉到有点不对劲,算出来的单点数据偏差不算什么,但整体波动趋势就真的藏着问题了。
  虽然数据就摆在这里,但是正因为设备太多,流程复杂,再加上中国这边细致入微的高操作标准,所以数据量也是庞大的,即使注意到,不深入去看也很难看出来,因为会被表面温黏规律蒙蔽。
  “这……这好像还真的有点不对……”卢当山其实也没能完全想清楚问题根源在哪里,也不是计算出结论了,但是林巧枝指出的这个异常和漏洞,确实是说服他了。
  主要是实打实的数据,就摆在眼前。
  “确实是我疏漏了。”卢当山摇摇头。
  林巧枝客观道:“这个隐蔽性太强了,没有注意到也很正常,急冷油本身就分子量大且结构复杂,容易受温度影响。”
  她其实也是有的放矢,就好像有些工件一到手上,就感觉不对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就开始拿着各种量具挑尺寸,一个个数据去量,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法肯定能把不对挑出来,而且,数学也是她的强项来着。
  高辰在旁边听得是有点急了:“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代表可以否定是我们操作误差的结论了?”
  “这倒是没错。”
  高辰松了一口气,一阵欣喜。
  卢当山却是开口:“但这也代表,目前的寻找方向可能又错了,我们还是没有寻找到问题根源。”他语气有点复杂,喜也不是忧也不是。
  根子上,肯定是要以查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原则性目标的。
  为什么领导明知道这条路如果走通了,有可能要承担一些责任,还是批准他们走这条路,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有道理,可能真是这里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没办法,只能盼着那三方真下点力气,即使出一点钱,也要把问题根子解决了,绝对不能拖成一个烂摊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