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如果真的埋着大问题,谁也不愿意承担,最最起码,表面上也要有个过得去的说法——比如把问题推给中方。
  又或者,让中方再拿一笔维修费出来,弥补这部分返修或者重做的恐怖损失。
  这个时候,就是谁弱谁吃亏了。
  没办法,谁让你连技术哪里出问题都看不出来呢?
  这就和战场一样,谁拳头小,谁就受欺负。
  各方利益冲突之下。
  林山雁等人才会忙得脚不沾地,到处开会,不管是小问题,还是可能藏着大问题,他们都必须做好万全的应对方案,绝不能吃这个闷亏。
  所以,这看似日日和平检修日常下,实际藏着汹涌的漩涡和暗流。
  中方的技术人员,真的是顶着千斤万鼎的压力在谈判桌上,想要尽力避开这些危险的漩涡和暗流。
  林巧枝一直都知道,人弱小的时候是要吃亏的,就像她小时候,说话都是没有人理会的。
  但从眼下情况看,新中国现在还未尝不是处于“尚且弱小”这个阶段?
  真的在下面当基石还好,感觉欣欣向荣,势头向好,越是往上走,反而越能感觉到这种四面八方的压力,感受到没有硝烟战场的虎视眈眈、四面群狼。
  林巧枝看着检修日志,道:“做检测的时候,发现了温度分布异常,炉管表面测温显示局部温差达到了150c,而设计允许的最大温差为80c,其中急冷区与裂解区交界处温差尤为显著……”
  林巧枝把检修日志的观点简单复述后,接着分析道:“这个现象,完全符合热应力失效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冷却不均导致材料内部拉/压应力失衡,超过屈服强度引发开裂。检测出的结果,是急冷油黏度波动大,设计黏度范围为120–150cst,实际记录显示多次骤升至180–210cst,但其实这里也是有问题的……”
  关键来了。
  高辰提起精神,注意力紧紧集中在林巧枝的话上。
  “这里面有一个漏洞,如果仅仅是操作导致急冷油黏度波动问题,11台炉应该是随机破损,但实际情况是,13处破裂位置是有共性的,难道我们没有提出这个异议?”林巧枝不解,竟然就直接这样进入了检测流程,如果一旦按照这个结果定论了,不管怎么修的,事后中方肯定是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的。
  “肯定是提了,但鲁姆斯团队的技术人员也给出了解释。”高辰也迟疑起来,他复述解释说,“首先是对裂痕的检测,是完全符合热应力失衡的裂纹数据的,这是其一,再者,推演的逻辑是这样……”
  他撕下一张纸直接铺在设备外壳上,写到【急冷油黏度过高—流动性下降—传热效率降低—炉管表面冷却不均—表层受压应力、心部受拉应力】
  写完给林巧枝看,语气都快了起来:“按这套技术分析,确实是说得通的。然后美方团队还据此绘制了一份应力分布模型,预测最大拉应力集中在炉管内壁,与破裂位置吻合。再加上接口处的材料特性,确实会出现这种共性问题。”
  “这份判断太过聚焦操作参数了,全是黏度、温度、应力的考虑,难道忽略系统交互逻辑吗……我依旧保留意见。”林巧枝看了看这个推理,逻辑上确实没有反驳点,前后数据也对的上。
  但是她确定后几年的操作规范上并没有相关改动。
  而且,并不是说这套逻辑说得通,就一定是这个问题的。就好比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可以走123条路,1这条路路线能连通,也不代表孩子今天上学就是走了这条路。
  “这样吧,我再看看那份应力分布模型,再下具体的结论,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说是急冷系统操作问题,肯定是武断的。”林巧枝先给出初步判断。
  “确定吗?”高辰连忙追问。
  林巧枝想了想:“八成把握。”
  高辰眼睛爆亮,连忙抬起双手稳住她:“好好好,你先别急,这样,我先把我们专家请来,你们先碰一下。”又转头喊跟在旁边手底下的人,“去请一下卢工,这个应该是他跟下来的对吧?”
  林巧枝看着在身侧做安抚状的手,很想说,她不急。
  算了,理解一下。
  她还属于外援,压力再大其实也是不太能压到她身上,燕化这边的人才是真的难。
  高辰正要交代,想了想,又觉得派小年轻去不好,“算了。”目光转了一圈,瞄准了在车间负责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支部书记,毫不犹豫地喊:“杨书记。”
  他安排人顶替他给林巧枝配合工作,又把杨书记拉到一边,道:“给卢工好好说,也别有什么想法和负担,甭管是不是外援指出的问题,起码也是咱们自己人不是,情绪方面还是要注意一下。”
  “放心,我肯定不出错。”杨书记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当初是跟着厂里党委副书记身边学习过一段时间的。
  如何给高水平技术人员做心里按摩,协调关系,也是他们这种技术含量高的单位里,必须考虑到的工作!
  ***
  卢当山抱着一份资料,脚步匆匆地往他们厂车间旁的小会议室赶。
  杨书记都有点跟不上,几乎要小跑着追:“卢工,您慢点,这节骨眼,你可不能摔了。”
  “时间不等人,你说说为啥就是死活不说,又是夸我又是拿原来的成绩说事,结果就是为了说这事,说了半天才吞吞吐吐说实话,耽搁了这么久!”卢当山也是正值壮年,三十多岁的技术工人,又常年在一线工作,这时也是有点急,催促,“你快点。”
  上赶着领好处得多,上赶着挨骂被挑错的真是少,杨书记生怕他是情绪顶上来了、心里有想法:“我这不是想让你有个心理准备?真不用这么着急,顺着目前这个思路走,也是整个团队讨论的结果,厂里领导肯定也都是理解的,不用太担心。”
  “出错了就要端正态度,哪有还不紧不慢的道理。”卢当山还是有点固执古板的性格在身上。
  杨书记站在燕化的立场上,还是心疼自家技术员的:“那不能这样说,怎么说你也是劳苦功高的,咱们国家起步晚,学习条件也差,林工她那属于天赋异禀,学习能力太强了,她那个标准不能衡量大众的……”
  “工作出问题了就得承认,遮遮掩掩像什么样子。”卢当山有点执拗和坚持在身上,板着脸道:“不管她学习能力多强,衡不衡量大众,她也不可能改变技术逻辑。”
  再能力强,乙烯的化学反应还能听她林巧枝的不成?
  卢当山性格板正,再加上对技术是有些追求的,所以才能脱颖而出,三十出头就能成为这一行的顶梁柱之一,在关键时刻顶上去。
  但现实困境也确实是存在的,中国大型化工起步晚,他这一批学生,当年在学校里学的虽然都是化工专业,但实际上几年学下来,也没有人了解大型化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直到毕业后,到兰化和北京石化总厂,体验了那些化工装置,才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
  兰化那一套年产能只有5000吨的乙烯装置,就已经是全中国最顶尖的乙烯设备* 了。
  然而实际上,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的。
  在贫瘠的土地上,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员?你说想学习乙烯技术,但你连像样一点的乙烯设备都没有!
  想象一下,学生想学习赛车技术,但实际上连车都没有,只有一个电力小三轮,那怎么学呢?
  卢当山也是被调到了这个30万吨乙烯项目,被派去国外培训学习,才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大型石化装置。在此前,国内压根没有人懂这项技术。
  可以说是天赋推动,也是性格所致,他学起来了,也是目前国内对大型石化设备理解得最深的一批人,可面对三方压力的时候,也是有些超出他能力极限了。
  因为不管怎么学,人家大多是教操作和维护,不可能把自家核心技术教给外人。
  可他如果不顶上去,他如果说他不行,那国内还有谁能承担这份重任?即使出错和失败的压力尤为沉重,绝大多数人都害怕扛起这样沉重的责任,卢当山也没有推辞退却,在他的想法里,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多出一份力,不断往极限外推,国家才会有强大的那天。
  他这个情况,或者说目前新中国在大型石化工业发展的困境,所有人都是清楚的,心里也是有数的。
  卢当山步伐还是很快,并且催促帮他抱了一半资料的杨书记:“你快点吧!”
  杨书记就是知道卢当山的不容易,准备再多说两句:“我听说林巧枝这人性子有点直,你想啊年轻人嘛,做出了这样的成绩,难免气势强盛一些,要是有什么不中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咱不跟年轻人计较……”
  卢当山打断他:“行了,你怎么唠唠叨叨的,只要她不指着我骂,我还能跟她吵起来不成?”
  第119章 隐蔽性太强,没有注意到也很正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