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林巧枝经过了那么多项目,即使做不成油滑的人精,但现在也是小油条一根了,深谙此道,知道这话最多只能听一半,数亿的设备难道直接让她随意倒腾?这话林山雁自己都不信,派来配合她的人肯定是要看着点的,“还是先看看裂痕,尤其是运行的实况,能确定引发故障的范围是最好的。”
“也好……能确定范围肯定是好事。”林山雁这边还是不太确信,30万吨的成套引进设备,技术核心也是没有丝毫透露给他们的,范围那么大,怎么确认到底在哪儿,林巧枝真就这么牛?
林巧枝也没法给她解释这里面的原理,就礼貌的笑了笑,但看向林山雁的眼神,也有点像是看许愿菩萨了,座下有散财童子的那种,首都的大单位啊,还拿下了“亿”和“美元”为单位的项目!
总有淘汰下来的设备吧,红旗厂此刻势头正猛,要冲进世界一流技术的“无人区”,要高歌猛进的开拓世界市场,正是最需要助力和资源的时候,真的这种首都大单位随便指头缝里漏一点,都够江城很多单位吃一辈子了。
不过在众人看来,她的笑容就有些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感觉了。
临危不乱,本就是一种大将之风。
林山雁不免又安心一点:“林工你既然有自己的思路和条理,咱们就先自己看看,各班组都汇报一下情况吧,还有目前四国技术人员检修记录,让林工了解一下最新进展。”
她是不会让林巧枝赤手空拳就上阵的。
起码要先熟悉一下设备,仔细看看问题,抓一手底牌再上桌代表中方和另外三方谈。
否则两手空空上战场,那是送上去当炮灰。
会议室内各位开始按照林山雁的要求汇报情况:“目前是由鲁姆斯公司牵头,从数据仪表,操作工艺这方面查起……”
林巧枝听着,时不时还做点笔记,二次扫雷出成果的概率大大降低,但是也是有好处的,起码安全性提高了。
对应到此时,就是她可以无痛接收前面第一批扫雷人得出的信息和结论。
不过也要小心甄别就是了。
要是全然信任,从而被误导,有可能就要被地雷炸了,也有可能自己本来可以排查出来的雷被忽略放过。
也就排查了几天,数据算海量,信息交流很快完成。
会议也就结束了,林山雁又要去忙了,派了个叫作高辰的车间主任给她当副手,做配合。
带着林巧枝一行人往车间走,高辰还介绍道:“这条路走过去,就是我们的食堂了。”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也差不多要中午了,其实也可以先吃过饭再来熟悉这套乙烯装置的。”
“还是先去看看这套乙烯装置。”林巧枝语气里有点期待的。
相比那些完全相信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带着挑战性的技术,还是世界先进水平的30万吨大装置,真的更让她脑子里那根神经兴奋。
燕山石化车间。
林巧枝其实在梦里见过这个车间,但是现实中再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
会有一种“原来现代化的大型化工装置是这样的”震撼。
更高的自动化水平,更先进的自控设备,以帮助工人离开极其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
更规范严谨的操作,甚至是从着装、纪律、操作等等细节方面都有极其细致规范的管理。
她们还是起步太晚了。
以至于大大落后于世界步伐。
林巧枝着手开始检查。
她心里有一套自己的顺序,参考着他们第一遍排雷的结果,比如第一个被怀疑的,就是炉管供应商法国庞培公司,大家提出,“会不会是炉管材料质量问题?”
修复后裂缝反而扩大,很明显就是材料延展性不足。
林巧枝确认问道:“抽样送检的时候,高温抗蠕变性能查了没有?”
高辰一边回忆,一边点头道:“查过了,抽样送检之后,得到炉管材质成分都是完全符合标准的。”
顺着自己的思路,林巧枝一步步做着排查,同时熟悉着裂解炉这个装置。
乙烯生产的设备真的极其复杂!主要包括裂解和分离两大部分,光是裂解反应数量就有上万个,温度超过800摄氏度,停留时间却仅有0.2秒左右,为了抑制二次反应,高温裂解气必须快速冷却,随后的分离流程最低温度需要降到零下165摄氏度左右。*
操作难度非常高,反应过程复杂,高温烫伤、低温冻伤、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很难想象这众多危险会汇聚到一个生产项目里。
连林巧枝这种顶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面对这项石化工业中最难的乙烯工业技术,也是有点吃力。
好在还有晚上梦里可以补补课。
高辰:“……”
高辰在面对林山雁和同事的询问的时候,只能干巴巴的憋出一句:“坦克式推土机。”
怀疑他们长得不是一个人脑。
等高辰再特意集齐各个岗位工人,让林巧枝亲自看一次现场实操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了,全然放弃了抵抗,不管理智如何叫嚣。
林巧枝这一看,真看出问题了。
正常来说,看这种实际操作想要一次看出问题,必须要对整套系统理解得特别深。就好像中医,要对复杂的人体了解得特别透彻,才可以一把脉,就精准说出问题所在。
林巧枝显然是不可能短短几天,达到这种理解和境界的。
但在她的梦境里,高考恢复前后时间点的故事非常多,也就是说她在梦境里,可以看到未来几年,作为世界背景板的假人按照车间操作制度规范,日复一日地默默操作。
操作手册这东西,很少会变动。它本身就是规范,什么时候见规范天天瞎改了?尤其是花了两年时间来吃透,来打磨,最后编写出的属于中方的操作手册。
那什么时候会变呢?
当然是出了意外、出了大故障、出了操作事故。
不管是遇到什么意外情况,后续操作规范肯定会修订,以避免问题再现,即便不是操作问题,那也会做一些预防性的修改。
这些,全都会体现在车间的运转中。
而理解车间工人的操作,其实难度上也是比直接去理解这一整套30万吨设备低的多的多。
理论上,林巧枝只需要找出差别,变动之处,就能倒推出修改的原因。就像是人忽然戴上了围巾,那多半是天气变冷了,当然,也不排除有心上人送围巾这种小概率事件。
就是很正常的推理逻辑。
林巧枝看着车间工人操作变动的地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同时道:“高温裂解气有800c,从破裂管线泄漏,遇到空气自燃,同时急冷蒸汽喷出形成雾团,所以当时看到了火苗,也有白茫茫的雾气迅速笼罩裂解炉。”
高辰点头,然后试探着问:“这里有问题吗?”
要是最开始,他肯定心里第一反应是质疑林巧枝了,但是试过几次之后,他的想法已经默默被改造成了林巧枝的模样,首先怀疑是不是自己脑子的问题。
“这个没有问题,属于基础的判断了。”
林巧枝摇摇头,而是提出:“我是觉得你们最近判断的方向有误,不会是急冷系统操作不当导致热应力失衡。”
第118章 出错了就要端正态度
判断有误?
高辰精神一振, 有误,肯定是看出了点名堂。至于技术团队出了错,那就更正常了, 前面那么多技术问题被攻克,不都是代表林巧枝指出了前面考虑方向的错误吗?
现在多他们一个不多, 少他们一个不少, 也没有什么好丢脸的,最关键的是,不能把锅扣到他们头上!!
维修这个东西是这样的。
谁也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对另外三方来说,一旦确定是己方责任, 甚至是设计失误,那或许是天价赔偿,如果是部分缺陷,不论是返修还是重做, 都是一笔恐怖的开销。
尤其是提供技术包的鲁姆斯公司,是绝对不愿意承认是他们技术根源上的问题, 而且作为成熟的技术方, 他们也坚信自己的技术没有问题,故而,鲁姆斯的专家团队也是四方中最强势的。
而对于中方而言,也是肯定不能承认是他们“操作问题”的。
这么昂贵的设备,肯定是有保障协议的,但是人都知道,保修绝对是不会包人为损坏的!就好像自己把电脑掉进湖水里, 泡了一夜,没有哪个公司会提供免费保修或更换, 除非它是冤大头。
但问题就摆在这里。
按照合同和协议,三方是必须把这个问题找出来的!他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且不说国际政治方面的问题,就单说他们各自公司的市场,人家花了上亿美元采购的东西,没有任何保障和说法,一定会是震动世界工业圈的大新闻,失去市场的信任,距离集团完蛋就不远了。
如果问题不大,大家肯定是认真工作,解决问题,皆大欢喜。
“也好……能确定范围肯定是好事。”林山雁这边还是不太确信,30万吨的成套引进设备,技术核心也是没有丝毫透露给他们的,范围那么大,怎么确认到底在哪儿,林巧枝真就这么牛?
林巧枝也没法给她解释这里面的原理,就礼貌的笑了笑,但看向林山雁的眼神,也有点像是看许愿菩萨了,座下有散财童子的那种,首都的大单位啊,还拿下了“亿”和“美元”为单位的项目!
总有淘汰下来的设备吧,红旗厂此刻势头正猛,要冲进世界一流技术的“无人区”,要高歌猛进的开拓世界市场,正是最需要助力和资源的时候,真的这种首都大单位随便指头缝里漏一点,都够江城很多单位吃一辈子了。
不过在众人看来,她的笑容就有些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感觉了。
临危不乱,本就是一种大将之风。
林山雁不免又安心一点:“林工你既然有自己的思路和条理,咱们就先自己看看,各班组都汇报一下情况吧,还有目前四国技术人员检修记录,让林工了解一下最新进展。”
她是不会让林巧枝赤手空拳就上阵的。
起码要先熟悉一下设备,仔细看看问题,抓一手底牌再上桌代表中方和另外三方谈。
否则两手空空上战场,那是送上去当炮灰。
会议室内各位开始按照林山雁的要求汇报情况:“目前是由鲁姆斯公司牵头,从数据仪表,操作工艺这方面查起……”
林巧枝听着,时不时还做点笔记,二次扫雷出成果的概率大大降低,但是也是有好处的,起码安全性提高了。
对应到此时,就是她可以无痛接收前面第一批扫雷人得出的信息和结论。
不过也要小心甄别就是了。
要是全然信任,从而被误导,有可能就要被地雷炸了,也有可能自己本来可以排查出来的雷被忽略放过。
也就排查了几天,数据算海量,信息交流很快完成。
会议也就结束了,林山雁又要去忙了,派了个叫作高辰的车间主任给她当副手,做配合。
带着林巧枝一行人往车间走,高辰还介绍道:“这条路走过去,就是我们的食堂了。”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也差不多要中午了,其实也可以先吃过饭再来熟悉这套乙烯装置的。”
“还是先去看看这套乙烯装置。”林巧枝语气里有点期待的。
相比那些完全相信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带着挑战性的技术,还是世界先进水平的30万吨大装置,真的更让她脑子里那根神经兴奋。
燕山石化车间。
林巧枝其实在梦里见过这个车间,但是现实中再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
会有一种“原来现代化的大型化工装置是这样的”震撼。
更高的自动化水平,更先进的自控设备,以帮助工人离开极其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
更规范严谨的操作,甚至是从着装、纪律、操作等等细节方面都有极其细致规范的管理。
她们还是起步太晚了。
以至于大大落后于世界步伐。
林巧枝着手开始检查。
她心里有一套自己的顺序,参考着他们第一遍排雷的结果,比如第一个被怀疑的,就是炉管供应商法国庞培公司,大家提出,“会不会是炉管材料质量问题?”
修复后裂缝反而扩大,很明显就是材料延展性不足。
林巧枝确认问道:“抽样送检的时候,高温抗蠕变性能查了没有?”
高辰一边回忆,一边点头道:“查过了,抽样送检之后,得到炉管材质成分都是完全符合标准的。”
顺着自己的思路,林巧枝一步步做着排查,同时熟悉着裂解炉这个装置。
乙烯生产的设备真的极其复杂!主要包括裂解和分离两大部分,光是裂解反应数量就有上万个,温度超过800摄氏度,停留时间却仅有0.2秒左右,为了抑制二次反应,高温裂解气必须快速冷却,随后的分离流程最低温度需要降到零下165摄氏度左右。*
操作难度非常高,反应过程复杂,高温烫伤、低温冻伤、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很难想象这众多危险会汇聚到一个生产项目里。
连林巧枝这种顶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面对这项石化工业中最难的乙烯工业技术,也是有点吃力。
好在还有晚上梦里可以补补课。
高辰:“……”
高辰在面对林山雁和同事的询问的时候,只能干巴巴的憋出一句:“坦克式推土机。”
怀疑他们长得不是一个人脑。
等高辰再特意集齐各个岗位工人,让林巧枝亲自看一次现场实操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了,全然放弃了抵抗,不管理智如何叫嚣。
林巧枝这一看,真看出问题了。
正常来说,看这种实际操作想要一次看出问题,必须要对整套系统理解得特别深。就好像中医,要对复杂的人体了解得特别透彻,才可以一把脉,就精准说出问题所在。
林巧枝显然是不可能短短几天,达到这种理解和境界的。
但在她的梦境里,高考恢复前后时间点的故事非常多,也就是说她在梦境里,可以看到未来几年,作为世界背景板的假人按照车间操作制度规范,日复一日地默默操作。
操作手册这东西,很少会变动。它本身就是规范,什么时候见规范天天瞎改了?尤其是花了两年时间来吃透,来打磨,最后编写出的属于中方的操作手册。
那什么时候会变呢?
当然是出了意外、出了大故障、出了操作事故。
不管是遇到什么意外情况,后续操作规范肯定会修订,以避免问题再现,即便不是操作问题,那也会做一些预防性的修改。
这些,全都会体现在车间的运转中。
而理解车间工人的操作,其实难度上也是比直接去理解这一整套30万吨设备低的多的多。
理论上,林巧枝只需要找出差别,变动之处,就能倒推出修改的原因。就像是人忽然戴上了围巾,那多半是天气变冷了,当然,也不排除有心上人送围巾这种小概率事件。
就是很正常的推理逻辑。
林巧枝看着车间工人操作变动的地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同时道:“高温裂解气有800c,从破裂管线泄漏,遇到空气自燃,同时急冷蒸汽喷出形成雾团,所以当时看到了火苗,也有白茫茫的雾气迅速笼罩裂解炉。”
高辰点头,然后试探着问:“这里有问题吗?”
要是最开始,他肯定心里第一反应是质疑林巧枝了,但是试过几次之后,他的想法已经默默被改造成了林巧枝的模样,首先怀疑是不是自己脑子的问题。
“这个没有问题,属于基础的判断了。”
林巧枝摇摇头,而是提出:“我是觉得你们最近判断的方向有误,不会是急冷系统操作不当导致热应力失衡。”
第118章 出错了就要端正态度
判断有误?
高辰精神一振, 有误,肯定是看出了点名堂。至于技术团队出了错,那就更正常了, 前面那么多技术问题被攻克,不都是代表林巧枝指出了前面考虑方向的错误吗?
现在多他们一个不多, 少他们一个不少, 也没有什么好丢脸的,最关键的是,不能把锅扣到他们头上!!
维修这个东西是这样的。
谁也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对另外三方来说,一旦确定是己方责任, 甚至是设计失误,那或许是天价赔偿,如果是部分缺陷,不论是返修还是重做, 都是一笔恐怖的开销。
尤其是提供技术包的鲁姆斯公司,是绝对不愿意承认是他们技术根源上的问题, 而且作为成熟的技术方, 他们也坚信自己的技术没有问题,故而,鲁姆斯的专家团队也是四方中最强势的。
而对于中方而言,也是肯定不能承认是他们“操作问题”的。
这么昂贵的设备,肯定是有保障协议的,但是人都知道,保修绝对是不会包人为损坏的!就好像自己把电脑掉进湖水里, 泡了一夜,没有哪个公司会提供免费保修或更换, 除非它是冤大头。
但问题就摆在这里。
按照合同和协议,三方是必须把这个问题找出来的!他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且不说国际政治方面的问题,就单说他们各自公司的市场,人家花了上亿美元采购的东西,没有任何保障和说法,一定会是震动世界工业圈的大新闻,失去市场的信任,距离集团完蛋就不远了。
如果问题不大,大家肯定是认真工作,解决问题,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