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见她目光落在厂房钢铁架的“中英庚款”的钢印上,驻足沉思,祁尤顿了顿,笑着介绍好的一面:“虽然庚子赔款是饱含屈辱的,但当时从英国前来的工程师们,却拥有超越国界的胸怀,对我们帮助还是很大的,厂史里仍然记录着他们的名字和建厂时的事迹。”
林巧枝也笑笑。
有些真心,却又不达眼底。
这座曾经经历过三次轰炸的厂房,不仅在战火中承载着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同样也烙印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椎心泣血。
简单带她们参观了一下厂房,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
不过这顿饭,林巧枝吃得有点没滋没味的,黄彩霞这些年轻人也是。
倒是赵局和祁厂长等人还好。
倒不是说他们对此无动于衷,而是人过中年,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了,饱经风沙打磨,心脏已然有一层粗糙厚茧,足以抵御风霜。
翌日。
株洲总机厂会议室。
林巧枝推开门,带着队伍鱼贯而入,会议室里就座的人不由侧目,目光忍不住投到她身上。
她坐在右边首位,面前有一份总机厂准备的详细资料,拿到手上。然后她抬头看了一圈,感觉人也差不多齐了,便点头:“可以开始了。”
祁尤见状,向旁边的人点点头,自然有人将单根引燃管放到会议室前面。
又有一根放到林巧枝右手旁空的位置上,约莫水桶大小的一个部件。
一个身穿工装的技术工人被推荐出来,走到前面,介绍道:“6y2型机车是1960年我们中国铁道部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进口的首批电气化机车。”
没有听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林巧枝研究这款机车的时候,自然好奇这个2的前序1,她了解到当年中国曾经仿苏联的 h60 型电力机车,制作过的第一批电力机车就是6y1 型,只可惜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发现很大的技术缺陷,机车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最后还是只能选择法国阿尔斯通的技术。
“目前这款机车很多技术我们已经吃透了,但是比较关键的核心部件,还是要从法国进口……比如我面前的这个引燃管,作为交直流转换的核心部件,依赖汞蒸汽的电弧导通,对制造工艺和维护要求极高。”
“我们至今也无法自主生产。”他说起来有点难受,“现在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前两年法国已经逐步淘汰引燃管技术,现在相关的部件已经停产了。”
“我们不得不面临零部件断供的风险。”
赵振云抬头问了一句:“我们还有多少引燃管储备?法国方面还有多少库存?应急预案这方面应该有提前准备。”
“我们是有这个意识,但储备也确实不多。”祁厂长苦笑一下,“赵局你有所不知,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个型号的引燃管很容易发生逆弧故障,会导致整流效率下降,甚至直接整个设备烧毁。而且,引燃管本身的寿命就不长,需要频繁更换。”
赵振云看向他:“完全依赖法国进口?”
祁厂长点头。
赵振云明白了,示意继续。
有时候不需要说得太明白,缺粮缺子弹谁不惦记多囤一点?储备不多,多半还是受国际形势和技术封锁影响,供应不稳定。
“再一个,6y2型机车配备了再生制动系统,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制动能量回馈电网,但是实际使用起来发现,再生制动需将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大幅增加了引燃管和牵引电动机的负荷,同时加剧衰减了它们的使用寿命……”
介绍的技术工人花三五分钟,把最关键、最迫切两个问题简单说过,算作开场白。紧接着,尽可能仔细地给林巧枝讲了这个引燃管的功能配套,还有在整个机车中起的作用,讲完才回到位置上坐下来。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说来有点悲哀,人家已经落后停产了,但是我们的技术仍然达不到对方的水平。
这不是“卡脖子”,是咱们努力踮脚,都够不到人家的脚脖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大步流星地走开。
要是自我调侃一句,勉强能算是被“卡脚脖子”吧?
会议室内陷入了安静,目光不约而同投向林巧枝。
“先看看厂里生产设备,再看看6y2型机车实体吧。”林巧枝依旧是平静镇定的。
正常的流程,遇到技术缺陷,都是想办法补上。为什么做不出引燃管?缺哪里就补哪里,就解决哪里。
比如缺高精度机床,就想办法补机床,或者用人的手工来弥补这部分技术。
比如缺图纸,就想办法设计出图纸,或者想办法买到图纸。
这也很好理解,顺着别人已经成功的道路,只是去追赶他们差的那一部分,总归省力安全一些。
但是林巧枝却有更好的思路。
因为机车,同样也是梦里非常常见且好找的机械设备。
那些奔赴某山区、某海岛随军的漂亮姑娘,都是要坐火车的!占比太多了,十个梦里九个都要坐火车。
她研究过更为先进的电气化机车,就好像已经学过奥数的人,再退回来看普通数学题。
所以,林巧枝想要直接略过常理的步骤,直接做全新的考虑。
符合当下生产条件的,符合新中国当下生产技术的。
就像是……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
她们不必,按图索骥。
第110章 大家有点意外地坐直身体。
林巧枝向来是简单直接的。
很多时候看起来十分亮眼的提议, 其实是基于她对技术的理解。
但简单直接其实也是有好处的,相比那些弯弯绕绕一团的东西,几乎没什么人能挑出毛病来。
比如现在。
一条直线追, 沿着别人走过的路追赶。
路被石头堵住了。
那就绕过去。
甚至绕路超过去!
林巧枝这个提议,大家都是有点错愕的, 互相看看, 却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原因很简单,这不存在什么讨论方案可行性的问题,可不可行全看林巧枝的个人能力。
谁会发表意见?
祁厂长显然也是瞬间想通了这一点,于是问道:“林工,你来指挥工作?”
“这倒是暂时不用, 派个对厂里和机车熟悉的人给我就行了。”林巧枝解释了一句,“我想做出新的解决方案,对6y2型机车还是要深入了解一下,再还要参考贵厂当下的生产技术。”
其实对这种工业链跟不上的问题, 还是这种有底蕴的大厂也攻克不了的,林巧枝最开始就没有考虑追赶这条常规路径。
因为那要解决的东西就太多了, 完全是套环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生产不出这款引燃管?林巧枝都不需要去细想, 只看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就能一下找出好几个技术断层。
引燃管内部需密封液态汞阴极、石墨阳极、真空腔体。
——简简单单取自技术手册上的一句内容。
没错,法国人并没有刻意隐瞒这款他们已经淘汰的技术,卖给他们,就是默认任由他们拆解分析。
就说这三个条件。
引燃管阴极需使用99.999%以上纯度的汞。但此时他们汞矿冶炼技术还很粗糙,没法提取出这么高纯度的汞。
石墨阳极也是类似的问题, 工艺不足,没有耐电弧侵蚀的高密度石墨, 如果最近没有突破的话,按照林巧枝的记忆,这个材料目前还依赖引进。
再说真空腔体,引燃管要求1e-6mmhg级超高真空,目前也没有国内单位能做到。
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但如果要再追根溯源,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继续往下追!
就比如,为什么没有单位能做到引燃管超高真空的技术指标* 呢?去问对应单位,可能是技术问题,可能是缺少密封材料,像是法国这款引燃管用的密封材料是“氟橡胶”,而现在国内橡胶工业,只能生产天然橡胶制品。
而天然橡胶在不耐高温、不耐腐蚀方面的缺点,连林巧枝这个外行都一清二楚。
再往下挖,还能挖。
但就没有必要了。
这还仅仅只是引燃管结构+材料这些最明面的技术。
追赶这条路,他们已经足足走了十年。为什么别人不做、不追?非要请林巧枝来,为什么生生等到法国都停产了,都不自己造出来,难道他们都是傻子吗?
不,在座每一位,没有谁是傻子。反而一位位都是技术能手,是车间骨干,是这个国家工业崛起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换句话说,这个摊子太庞大了,需要整个工业链条升级,他们的能力实在是做不到,覆盖不了,而且还研究了这么多年,林巧枝这方面的能力,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还真不见得更强。
不过,从高处俯瞰就不一样了。
山路堵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翻山越岭呢?换一个视角,飞到天上,说不定能找到间隙小路,可以找到乘舟而下的水流。
林巧枝也笑笑。
有些真心,却又不达眼底。
这座曾经经历过三次轰炸的厂房,不仅在战火中承载着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同样也烙印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椎心泣血。
简单带她们参观了一下厂房,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
不过这顿饭,林巧枝吃得有点没滋没味的,黄彩霞这些年轻人也是。
倒是赵局和祁厂长等人还好。
倒不是说他们对此无动于衷,而是人过中年,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了,饱经风沙打磨,心脏已然有一层粗糙厚茧,足以抵御风霜。
翌日。
株洲总机厂会议室。
林巧枝推开门,带着队伍鱼贯而入,会议室里就座的人不由侧目,目光忍不住投到她身上。
她坐在右边首位,面前有一份总机厂准备的详细资料,拿到手上。然后她抬头看了一圈,感觉人也差不多齐了,便点头:“可以开始了。”
祁尤见状,向旁边的人点点头,自然有人将单根引燃管放到会议室前面。
又有一根放到林巧枝右手旁空的位置上,约莫水桶大小的一个部件。
一个身穿工装的技术工人被推荐出来,走到前面,介绍道:“6y2型机车是1960年我们中国铁道部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进口的首批电气化机车。”
没有听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林巧枝研究这款机车的时候,自然好奇这个2的前序1,她了解到当年中国曾经仿苏联的 h60 型电力机车,制作过的第一批电力机车就是6y1 型,只可惜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发现很大的技术缺陷,机车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最后还是只能选择法国阿尔斯通的技术。
“目前这款机车很多技术我们已经吃透了,但是比较关键的核心部件,还是要从法国进口……比如我面前的这个引燃管,作为交直流转换的核心部件,依赖汞蒸汽的电弧导通,对制造工艺和维护要求极高。”
“我们至今也无法自主生产。”他说起来有点难受,“现在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前两年法国已经逐步淘汰引燃管技术,现在相关的部件已经停产了。”
“我们不得不面临零部件断供的风险。”
赵振云抬头问了一句:“我们还有多少引燃管储备?法国方面还有多少库存?应急预案这方面应该有提前准备。”
“我们是有这个意识,但储备也确实不多。”祁厂长苦笑一下,“赵局你有所不知,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个型号的引燃管很容易发生逆弧故障,会导致整流效率下降,甚至直接整个设备烧毁。而且,引燃管本身的寿命就不长,需要频繁更换。”
赵振云看向他:“完全依赖法国进口?”
祁厂长点头。
赵振云明白了,示意继续。
有时候不需要说得太明白,缺粮缺子弹谁不惦记多囤一点?储备不多,多半还是受国际形势和技术封锁影响,供应不稳定。
“再一个,6y2型机车配备了再生制动系统,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制动能量回馈电网,但是实际使用起来发现,再生制动需将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大幅增加了引燃管和牵引电动机的负荷,同时加剧衰减了它们的使用寿命……”
介绍的技术工人花三五分钟,把最关键、最迫切两个问题简单说过,算作开场白。紧接着,尽可能仔细地给林巧枝讲了这个引燃管的功能配套,还有在整个机车中起的作用,讲完才回到位置上坐下来。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说来有点悲哀,人家已经落后停产了,但是我们的技术仍然达不到对方的水平。
这不是“卡脖子”,是咱们努力踮脚,都够不到人家的脚脖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大步流星地走开。
要是自我调侃一句,勉强能算是被“卡脚脖子”吧?
会议室内陷入了安静,目光不约而同投向林巧枝。
“先看看厂里生产设备,再看看6y2型机车实体吧。”林巧枝依旧是平静镇定的。
正常的流程,遇到技术缺陷,都是想办法补上。为什么做不出引燃管?缺哪里就补哪里,就解决哪里。
比如缺高精度机床,就想办法补机床,或者用人的手工来弥补这部分技术。
比如缺图纸,就想办法设计出图纸,或者想办法买到图纸。
这也很好理解,顺着别人已经成功的道路,只是去追赶他们差的那一部分,总归省力安全一些。
但是林巧枝却有更好的思路。
因为机车,同样也是梦里非常常见且好找的机械设备。
那些奔赴某山区、某海岛随军的漂亮姑娘,都是要坐火车的!占比太多了,十个梦里九个都要坐火车。
她研究过更为先进的电气化机车,就好像已经学过奥数的人,再退回来看普通数学题。
所以,林巧枝想要直接略过常理的步骤,直接做全新的考虑。
符合当下生产条件的,符合新中国当下生产技术的。
就像是……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
她们不必,按图索骥。
第110章 大家有点意外地坐直身体。
林巧枝向来是简单直接的。
很多时候看起来十分亮眼的提议, 其实是基于她对技术的理解。
但简单直接其实也是有好处的,相比那些弯弯绕绕一团的东西,几乎没什么人能挑出毛病来。
比如现在。
一条直线追, 沿着别人走过的路追赶。
路被石头堵住了。
那就绕过去。
甚至绕路超过去!
林巧枝这个提议,大家都是有点错愕的, 互相看看, 却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原因很简单,这不存在什么讨论方案可行性的问题,可不可行全看林巧枝的个人能力。
谁会发表意见?
祁厂长显然也是瞬间想通了这一点,于是问道:“林工,你来指挥工作?”
“这倒是暂时不用, 派个对厂里和机车熟悉的人给我就行了。”林巧枝解释了一句,“我想做出新的解决方案,对6y2型机车还是要深入了解一下,再还要参考贵厂当下的生产技术。”
其实对这种工业链跟不上的问题, 还是这种有底蕴的大厂也攻克不了的,林巧枝最开始就没有考虑追赶这条常规路径。
因为那要解决的东西就太多了, 完全是套环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生产不出这款引燃管?林巧枝都不需要去细想, 只看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就能一下找出好几个技术断层。
引燃管内部需密封液态汞阴极、石墨阳极、真空腔体。
——简简单单取自技术手册上的一句内容。
没错,法国人并没有刻意隐瞒这款他们已经淘汰的技术,卖给他们,就是默认任由他们拆解分析。
就说这三个条件。
引燃管阴极需使用99.999%以上纯度的汞。但此时他们汞矿冶炼技术还很粗糙,没法提取出这么高纯度的汞。
石墨阳极也是类似的问题, 工艺不足,没有耐电弧侵蚀的高密度石墨, 如果最近没有突破的话,按照林巧枝的记忆,这个材料目前还依赖引进。
再说真空腔体,引燃管要求1e-6mmhg级超高真空,目前也没有国内单位能做到。
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但如果要再追根溯源,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继续往下追!
就比如,为什么没有单位能做到引燃管超高真空的技术指标* 呢?去问对应单位,可能是技术问题,可能是缺少密封材料,像是法国这款引燃管用的密封材料是“氟橡胶”,而现在国内橡胶工业,只能生产天然橡胶制品。
而天然橡胶在不耐高温、不耐腐蚀方面的缺点,连林巧枝这个外行都一清二楚。
再往下挖,还能挖。
但就没有必要了。
这还仅仅只是引燃管结构+材料这些最明面的技术。
追赶这条路,他们已经足足走了十年。为什么别人不做、不追?非要请林巧枝来,为什么生生等到法国都停产了,都不自己造出来,难道他们都是傻子吗?
不,在座每一位,没有谁是傻子。反而一位位都是技术能手,是车间骨干,是这个国家工业崛起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换句话说,这个摊子太庞大了,需要整个工业链条升级,他们的能力实在是做不到,覆盖不了,而且还研究了这么多年,林巧枝这方面的能力,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还真不见得更强。
不过,从高处俯瞰就不一样了。
山路堵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翻山越岭呢?换一个视角,飞到天上,说不定能找到间隙小路,可以找到乘舟而下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