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林巧枝“嗯”地点头。
赵振云张了张嘴,觉得这个世界忽然长成了她不认识的样子,像是王国伟那些猴精,为了拉拢人抢机会这么厚不要脸地说说也就算了。
怎么连搞技术的本尊也这么说?
难道这才是世界真相?
从前她觉得不行,难道只是她见识太少,就好像那句“只要你水平够低,看什么都是世界难题、未解之谜。”
赵振云满脸严肃,郑重地思考起这个问题。
林巧枝见她思考起来。
也干脆拿出纸笔,整理起此行的笔记和收获来。
写累了,就看看窗外的开阔自然风景,换一换脑子。
黄彩霞看到这一幕,也不觉地拿出纸笔。
她这一趟行程,最大的收获或许并不是起重机行业前沿的知识,很多确实还听不懂,而是经常在晚上暖黄色的灯光下,看到林工默默记录和演算的背影。
林工每天都会做笔记,写得很认真,当天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如果是问题,又会分析可能的情况和解决方案……
即使有可能日后再也接触不到起重机行业,用不上这些知识,她也依旧在一丝不苟的写工作笔记。
黄彩霞慢慢也觉得,这好像才是正常的事。
这些日子,她吃得好睡得香,身体大量补充肉蛋营养,天塌下来还有高个顶着,这让她觉得精力都比从前充沛饱满很多,学着林巧枝这样每天思考、总结、反思,写工作笔记,似乎都不是什么负担很大很让人疲惫的事。
反而每天都感觉到自己成长,真的很有成就感、很快乐。
黄彩霞也默默把纸笔摆在书上,咬着笔头,一点点写自己在起重机上的收获。
赵振云回过神来,看到的,就是如此神似的一幕。
她确信,这些天她没有看到过林巧枝要求黄彩霞如何。
但黄彩霞却一点点靠近林巧枝,身上一点点染上她的习惯和风采。
她忽然很确信,或许她真的有朝一日能看到全女子钳工班组在行业内威名赫赫的风采。
赵振云将林巧枝写的这份《起重机行业如何掌握一批“杀手锏”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初构想》封存到牛皮文件袋里。
在装进去的时候,扫到了“窄起重臂”“顶升安全”“传动提速”“超起功能”等字眼。
赵振云自认也是做了一些这行业的功课的,可看到这些技术名字,也感觉几乎是闻所未闻。
但她肯定不会觉得林巧枝是瞎写的,只嗅到一丝仿佛全丘陵地形拖拉机那样独特且超脱时代技术限制的气息。
用防拆技术封好。
在下火车的时候,就有人带着这份资料隐入人海。
而林巧枝等一行人,也踏上了株洲的土地。
她们一行人,是沿着粤汉铁路到达的。
看到站口带有株洲总机厂标识的牌子,林巧枝不由问:“株洲总机厂和粤汉铁路是什么关系?”
赵振云想了想:“株洲总机厂就是因粤汉铁路而生的。”
在往外走的人流中,有当地人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当即带着湖南口音骄傲地说:“我们株洲总机厂,可是从卢沟桥事变前就建厂诞生的,挺过了侵华日军足足三次轰炸,这条粤汉铁路也是顶顶重要的一条铁路,是南北大动脉!”*
周围顿时响起了一阵叫好和应和。
显然在当地,株洲总机厂还是很有名气、很得民心的。
赵振云和林巧枝穿过人流继续往外走。
像是鱼儿一样消失在水中。
“也没说错,”赵振云遗憾地感慨道:“其实和我们近代史很多工业发展一样,株洲总机厂当初也是在艰难中诞生,但偏命运多舛,当初厂房建好,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全面抗战也爆发了。原本当时建厂的时候,有地面式移车台,新式镟床和磨机,弹簧制造及实验设备,甚至还有半吨电力炼钢炉,氧气制造设备……”*
林巧枝呐然:“这都是当时很先进的设备吧?”
如果没有战争,能顺利开展生产的话。
中国铁路现在会是什么模样呢?
至少不会被西方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吧?
第109章 勉强能算是被“卡脚脖子”吧?
株洲总机厂。
祁尤祁厂长已是迎了上去, 口中热情地招呼道:“林工、赵局,这一路舟车劳顿了,累了吧。”他语气亲切又质朴, “咱们先安顿下来,然后我请你们一起吃顿饭, 尽一尽地主之谊。”
说起来祁尤就想不通, 不知道许昌华那家伙是怎么操作的!!
居然能把接风宴,吃成庆功宴?
难道人一到,连行李都不让人放,水也不喝一杯,饭也不吃一口, 就直接拉去干活?
祁尤是绞尽脑汁、脑袋都想破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才能操作出这样的效果。
他是不好意思做出这种事的。
当然了,他肯定也是想不到, 是林巧枝直接接过节奏,简单直接地一路粗暴推过去的, 因为她下意识就觉得那个问题不会太难解决, 时间又还早,总不能都耽误了?
不过今天林巧枝就顺其自然了。
因为确实天色不早了,抢那么一点时间没有必要。
而且株洲总机厂的情况,还有一点不一样。
她评五星,是比较有把握、也可以快,但太快了,怕大家接受不了。
祁尤也看出了林巧枝的自信, 心中不由稳了稳,心里盼着他们的“五星”能打出什么战果。
说实话, 之前他对这个五星评级是没什么感觉的,也搞不懂林巧枝划分的标准,毕竟和别的单位聊了聊,也没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或者特别之处。
直到——听到了塔机那边传来的消息。
他一个没坐稳,直接从椅子上滑了下去,一屁股跌坐到地上。
疼得哟~
也顾不上疼,爬起来拍拍屁股就赶紧联系人确认消息,给许昌华那边的电话,愣是打了五六通,才打进去!
可算弄清楚了,对林巧枝的到来,期盼值一下就蹿得老高。
“往后面走,这边是我们的厂房,后面是我们的宿舍,你别看是单位宿舍,当初是给建厂时前来进行技术支持的英国工程师住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祁尤介绍道,一行人迎着她们往里走,有年轻的小伙子接过她们的行李,跟在后面。
林巧枝顺着他说的方向,朝厂房看过去,那是在厂区主干道的东南面,是一座有些古朴的建筑,东西朝向,是4栋不同跨度的厂房联合在一起,厂房两端为“凸”字型山墙,屋顶呈双脊形,并且设置了双向冲顶天窗,一看就知道采光和通风会非常好。*
真的是一座气势非常恢宏的厂房,林巧枝不由问:“这个厂房长度快有三百米了吧?”
总机厂宣传部的贝正诚,道:“59年加盖了右手边第四栋之后,现在的总长度263.128米,总建筑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是我们株洲总机厂和粤汉铁路的联合厂房。”
林巧枝点了点头,心里和红旗厂对比了一下,只能叹一句,不愧是有历史底蕴的大厂,暂时还比不上啊。
林巧枝对这里怎么会有英国工程师宿舍有点好奇。
在她认知里,一般不都是“苏联专家楼”吗?
她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还讲过,当时苏联专家到中国,为了表示重视,有些单位都会修建苏联专家楼,还配有专门的厨师,会提供西点、时鲜水果、当然还有肉,可把她小时候给馋的。
同时苏联也是积极帮助他们盖厂房,发展工业。
她记得老师曾讲过一位叫作贝斯特洛娃的苏联女专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贝斯特洛娃不仅手把手教中国工人技术,还曾说:“我们来到中国,不仅是要帮助你们建设厂房,学会技术,更要帮助你们形成产业优势,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让小巧枝触动的是,在足足在新中国工作三年后,结束帮助离开时,苏联代表团的领队曾说:“能亲自参与和帮助中国兄弟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社会主义新中国啊。
美好而伟大的信仰,足以让人抛下国籍界限。
以至于后面发生了那样沉痛的打击和教训,苏联也依旧是“老大哥”。
林巧枝一直以为苏联才有,居然英国也曾经有过吗?
直到休整过后,她踏入这间巨大的厂房,看到了厂房冰凉钢铁架上残留的“中英庚款”字样,困惑迎刃而解。
林巧枝呼吸微凝。
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尖尖上蔓延,舌尖都泛着一丝苦,新中国的历史真的不忍心细看,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厂房,里面都刻着艰难困苦,屈辱悲凉……和百折不挠。
可再坚强,再百折不挠,那也是经过百般摧折的,这其中纷飞的炮火,颠沛流离的转移,血与泪的牺牲……都是百折留下的、磨灭不去的痕迹。
赵振云张了张嘴,觉得这个世界忽然长成了她不认识的样子,像是王国伟那些猴精,为了拉拢人抢机会这么厚不要脸地说说也就算了。
怎么连搞技术的本尊也这么说?
难道这才是世界真相?
从前她觉得不行,难道只是她见识太少,就好像那句“只要你水平够低,看什么都是世界难题、未解之谜。”
赵振云满脸严肃,郑重地思考起这个问题。
林巧枝见她思考起来。
也干脆拿出纸笔,整理起此行的笔记和收获来。
写累了,就看看窗外的开阔自然风景,换一换脑子。
黄彩霞看到这一幕,也不觉地拿出纸笔。
她这一趟行程,最大的收获或许并不是起重机行业前沿的知识,很多确实还听不懂,而是经常在晚上暖黄色的灯光下,看到林工默默记录和演算的背影。
林工每天都会做笔记,写得很认真,当天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如果是问题,又会分析可能的情况和解决方案……
即使有可能日后再也接触不到起重机行业,用不上这些知识,她也依旧在一丝不苟的写工作笔记。
黄彩霞慢慢也觉得,这好像才是正常的事。
这些日子,她吃得好睡得香,身体大量补充肉蛋营养,天塌下来还有高个顶着,这让她觉得精力都比从前充沛饱满很多,学着林巧枝这样每天思考、总结、反思,写工作笔记,似乎都不是什么负担很大很让人疲惫的事。
反而每天都感觉到自己成长,真的很有成就感、很快乐。
黄彩霞也默默把纸笔摆在书上,咬着笔头,一点点写自己在起重机上的收获。
赵振云回过神来,看到的,就是如此神似的一幕。
她确信,这些天她没有看到过林巧枝要求黄彩霞如何。
但黄彩霞却一点点靠近林巧枝,身上一点点染上她的习惯和风采。
她忽然很确信,或许她真的有朝一日能看到全女子钳工班组在行业内威名赫赫的风采。
赵振云将林巧枝写的这份《起重机行业如何掌握一批“杀手锏”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初构想》封存到牛皮文件袋里。
在装进去的时候,扫到了“窄起重臂”“顶升安全”“传动提速”“超起功能”等字眼。
赵振云自认也是做了一些这行业的功课的,可看到这些技术名字,也感觉几乎是闻所未闻。
但她肯定不会觉得林巧枝是瞎写的,只嗅到一丝仿佛全丘陵地形拖拉机那样独特且超脱时代技术限制的气息。
用防拆技术封好。
在下火车的时候,就有人带着这份资料隐入人海。
而林巧枝等一行人,也踏上了株洲的土地。
她们一行人,是沿着粤汉铁路到达的。
看到站口带有株洲总机厂标识的牌子,林巧枝不由问:“株洲总机厂和粤汉铁路是什么关系?”
赵振云想了想:“株洲总机厂就是因粤汉铁路而生的。”
在往外走的人流中,有当地人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当即带着湖南口音骄傲地说:“我们株洲总机厂,可是从卢沟桥事变前就建厂诞生的,挺过了侵华日军足足三次轰炸,这条粤汉铁路也是顶顶重要的一条铁路,是南北大动脉!”*
周围顿时响起了一阵叫好和应和。
显然在当地,株洲总机厂还是很有名气、很得民心的。
赵振云和林巧枝穿过人流继续往外走。
像是鱼儿一样消失在水中。
“也没说错,”赵振云遗憾地感慨道:“其实和我们近代史很多工业发展一样,株洲总机厂当初也是在艰难中诞生,但偏命运多舛,当初厂房建好,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全面抗战也爆发了。原本当时建厂的时候,有地面式移车台,新式镟床和磨机,弹簧制造及实验设备,甚至还有半吨电力炼钢炉,氧气制造设备……”*
林巧枝呐然:“这都是当时很先进的设备吧?”
如果没有战争,能顺利开展生产的话。
中国铁路现在会是什么模样呢?
至少不会被西方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吧?
第109章 勉强能算是被“卡脚脖子”吧?
株洲总机厂。
祁尤祁厂长已是迎了上去, 口中热情地招呼道:“林工、赵局,这一路舟车劳顿了,累了吧。”他语气亲切又质朴, “咱们先安顿下来,然后我请你们一起吃顿饭, 尽一尽地主之谊。”
说起来祁尤就想不通, 不知道许昌华那家伙是怎么操作的!!
居然能把接风宴,吃成庆功宴?
难道人一到,连行李都不让人放,水也不喝一杯,饭也不吃一口, 就直接拉去干活?
祁尤是绞尽脑汁、脑袋都想破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才能操作出这样的效果。
他是不好意思做出这种事的。
当然了,他肯定也是想不到, 是林巧枝直接接过节奏,简单直接地一路粗暴推过去的, 因为她下意识就觉得那个问题不会太难解决, 时间又还早,总不能都耽误了?
不过今天林巧枝就顺其自然了。
因为确实天色不早了,抢那么一点时间没有必要。
而且株洲总机厂的情况,还有一点不一样。
她评五星,是比较有把握、也可以快,但太快了,怕大家接受不了。
祁尤也看出了林巧枝的自信, 心中不由稳了稳,心里盼着他们的“五星”能打出什么战果。
说实话, 之前他对这个五星评级是没什么感觉的,也搞不懂林巧枝划分的标准,毕竟和别的单位聊了聊,也没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或者特别之处。
直到——听到了塔机那边传来的消息。
他一个没坐稳,直接从椅子上滑了下去,一屁股跌坐到地上。
疼得哟~
也顾不上疼,爬起来拍拍屁股就赶紧联系人确认消息,给许昌华那边的电话,愣是打了五六通,才打进去!
可算弄清楚了,对林巧枝的到来,期盼值一下就蹿得老高。
“往后面走,这边是我们的厂房,后面是我们的宿舍,你别看是单位宿舍,当初是给建厂时前来进行技术支持的英国工程师住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祁尤介绍道,一行人迎着她们往里走,有年轻的小伙子接过她们的行李,跟在后面。
林巧枝顺着他说的方向,朝厂房看过去,那是在厂区主干道的东南面,是一座有些古朴的建筑,东西朝向,是4栋不同跨度的厂房联合在一起,厂房两端为“凸”字型山墙,屋顶呈双脊形,并且设置了双向冲顶天窗,一看就知道采光和通风会非常好。*
真的是一座气势非常恢宏的厂房,林巧枝不由问:“这个厂房长度快有三百米了吧?”
总机厂宣传部的贝正诚,道:“59年加盖了右手边第四栋之后,现在的总长度263.128米,总建筑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是我们株洲总机厂和粤汉铁路的联合厂房。”
林巧枝点了点头,心里和红旗厂对比了一下,只能叹一句,不愧是有历史底蕴的大厂,暂时还比不上啊。
林巧枝对这里怎么会有英国工程师宿舍有点好奇。
在她认知里,一般不都是“苏联专家楼”吗?
她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还讲过,当时苏联专家到中国,为了表示重视,有些单位都会修建苏联专家楼,还配有专门的厨师,会提供西点、时鲜水果、当然还有肉,可把她小时候给馋的。
同时苏联也是积极帮助他们盖厂房,发展工业。
她记得老师曾讲过一位叫作贝斯特洛娃的苏联女专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贝斯特洛娃不仅手把手教中国工人技术,还曾说:“我们来到中国,不仅是要帮助你们建设厂房,学会技术,更要帮助你们形成产业优势,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让小巧枝触动的是,在足足在新中国工作三年后,结束帮助离开时,苏联代表团的领队曾说:“能亲自参与和帮助中国兄弟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社会主义新中国啊。
美好而伟大的信仰,足以让人抛下国籍界限。
以至于后面发生了那样沉痛的打击和教训,苏联也依旧是“老大哥”。
林巧枝一直以为苏联才有,居然英国也曾经有过吗?
直到休整过后,她踏入这间巨大的厂房,看到了厂房冰凉钢铁架上残留的“中英庚款”字样,困惑迎刃而解。
林巧枝呼吸微凝。
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尖尖上蔓延,舌尖都泛着一丝苦,新中国的历史真的不忍心细看,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厂房,里面都刻着艰难困苦,屈辱悲凉……和百折不挠。
可再坚强,再百折不挠,那也是经过百般摧折的,这其中纷飞的炮火,颠沛流离的转移,血与泪的牺牲……都是百折留下的、磨灭不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