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冬天就想这一口,我听说还有鱼籽烧豆腐,惦念了好几个月了,今天可得吃上两大碗饭。”
  生长在长江边,湖泊数不胜数,吃得就是鱼的鲜美,冬天的鱼籽肥美丰厚,加上豆腐烧成滋味浓郁的干锅,鲜香全都激发出来,不知道多美味。
  “哈哈哈我倒是忘了,你可是个会吃的,亏了什么都不会亏了一张嘴。”温东鸣大笑两声,又把会议室里的小煤炉的炉门用火钳扒开了一点。
  氧气灌进去,火力一下旺起来,屋里的温度又缓缓升起来。
  林巧枝和厂长、生产主任,各位高工围在会议桌边,借着小小炉子的温度,聊拖拉机批量生产的问题。
  这款拖拉机属于丘陵系列,最终延续东方红的命名序列,定名为东方龙系列,源于媒体一张拍摄于正午的照片——太阳当空,小拖拉机在倾斜坡顶灵活的辗转腾挪,宛若一条游龙。
  当然,作为含蓄代表,这名字还藏着更深的期待和愿景,来自东方的华夏巨龙终会再次腾飞,重新强大地遨游于广袤天际。
  就像突围领先的它本身一样。
  林巧枝手捂着大茶缸子,提起她对生产线的一些想法,在样机阶段,很多质量问题,其实都是依靠她一个人把关的。但等到进入流水线,方方面面肯定要形成规范,否则只会乱成一锅粥。
  单人的力量太过薄弱,尤其是在集体洪流面前,林巧枝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应对过六十三次大的突发问题,检查出过八次工件不合格,还有一次检查了三遍都没能发现问题,直到模块测试才发现吻合缺陷。
  而这些,等到批量生产开始之后,就绝不能再依靠个人力量了。
  在各个细节,形成规范、落成白纸黑字的书面规定,融入红旗厂职工的奖惩制度里,也是红旗厂年后开工前最要紧的工作之一。
  这些自然都是温东鸣、齐邵宁等人做熟了的。
  但那只是一个框架,框架里具体的技术细节,框架中的血肉,还是要林巧枝来填充。
  众人听着林巧枝一条条讲述,温东鸣忽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年纪轻轻的林巧枝,已经成长到可以安排全厂工作的程度了。
  他这个厂长反而成了听指导的,林巧枝则是给他们捋细节、划重点的人。
  林巧枝说完几个大类目测试项目,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摊开推到众人中间:“这是我整理出来的细节和关键点,都是在项目里一点点积攒的经验。”
  “比较多的是常遇见的问题,和要注意和强调的技术规范。”
  “你们看,这些是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这些是装配,这些是装配后的调试……”林巧枝伸着胳膊翻开,又停留在其中一页,用手指压住,“就说这个转向的关节轴承吧,加工的时候,孔径和轴径的尺寸公差得严格按图纸来,偏差不能超过 0.02 毫米。”
  “要是孔做大了,转向时会晃荡;孔做小了,轴插不进去,硬压进去以后转向费劲,用不了多久就会磨损……另外我在这里写的注意事项:轴承里涂满润滑脂,涂均匀,不能留空隙,这样转向才灵活,使用寿命也长。 ”
  “还有一些是小技巧。”
  “装配后的调试检测阶段,我们做样机测试的那一套也太细致繁琐,不可能每一台都那么检测……”林巧枝翻了几页,到后面,手指着其中两点,继续说:“像是抗干扰测试,启动发动机全速运转,可以拿收音机一类的设备靠近电传系统,如果出现‘滋滋’的杂音,就不能出厂,要排查原因了。”
  “电子传动系统的元件下面,防震橡胶垫一定要安装好,可以用咱们厂关键步骤留工号的规定……”
  “提前把这些技术要点都针对性的考虑好,我们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温东鸣听着点头道:“咱们要是能把这些都做好了,这些细节都抓到位了,产品质量肯定能有所保障。”
  齐邵宁也是越听越是稀罕林巧枝这份笔记。
  有了这份笔记,她抓生产还有检查工作,落实起来就有方向和具体技术指标了,心里有数,也就踏实了。
  每当这个时候,众人都不约而同的觉得,林巧枝的性格真是让人喜欢啊。
  这样白纸黑字,清晰明了的东西,谁能不喜欢呢?
  人人都像这样,谁做事都是有方向,有干劲的。
  ***
  林巧枝在继续工作,一心想让这款全丘陵地形拖拉机实现它的全部价值,不管是战略价值,还是农业价值,又或者说外汇价值。而《人民日报》却带着她的名字和事迹,传遍了五湖四海,传遍了新中国的各个角落。
  各个城市的广播站都在播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一级,一层层向各下面各地广播站传。
  湖南河湾大队,冬天农闲,大队长泡了杯热茶,边烤着火边听每天的广播,“河湾大队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九点零五分,转播县人民广播站。”
  县城同时在转播市里的、市又同时在转省里的。
  所以,大队长很快听到广播转到湖南省广播站收音频段,“湖南省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九点零五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
  大队长对这一套已经很熟练了。
  他们公社每天早上都是转中央广播,下午则是广播自己公社的内容。
  他坐直了一点身体,耳边就听到了来自北京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送《新闻和报纸摘要》,一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报道,红旗精神闪亮亮,我国江城红旗农械厂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主研发全丘陵地形拖拉机超世界一流水平……”
  “xxx同志大力赞扬了年轻同志不避艰险、奋勇争先的钻研精神,向全国人民发出“向林巧枝同志学习”的号召。”
  这一声字正腔圆的播音声,在新中国土地上四面八方回荡。
  河湾大队,大队长听到“拖拉机”不由自主地坐直身体。
  听到“丘陵”“世界一流水平”的字眼后,更是直接从椅子上猛地站起来。
  他听到一声声林巧枝的名字,越听越觉得耳熟,直到最后一句“向林巧枝同志学习”时,脑子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他顾不上别的,忙起身往外跑,边喊:“老张,老张!!你还记不记得,那个前两年来我们这修拖拉机、柴油机队伍里的那个年轻女钳工?”
  “她叫什么来着?”大队长急忙寻求确认。
  “我听到广播了,你也觉得耳熟是不是?”张书记也是满脸的不敢相信,又是激动又是着急的,原地转圈,左手直拍右手背,“我记得田家村的老村支书,是不是有跟她联系?”
  “走走走!”
  河湾大队这边倒是没有积雪,两人套了一辆牛车急急忙忙就往田家村赶去。
  同时,新中国各地听到消息的人,也都纷纷激动地议论起来。
  “我知道红旗厂,红旗牌的拖拉机特别好用,还有维修手册呢。”
  “对对,那个速查速修百问百答是不是?我记得也是这个叫林巧枝的同志写的。”
  “我们新中国有世界一流的拖拉机了?”
  “是超世界一流!全世界都没有,咱独一份!”
  还有成群成群的人涌向报亭,迫不及待地在拥挤的人潮中努力伸手,在寒风中大声激切喊道:“一份人民日报!!”
  拿到报纸后,都走不远,附近找个地方蹲下就急忙看起来。
  “你们看!!这句,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连国外那些发达国家,也都会来找我们买拖拉机,来学我们的拖拉机技术?”
  这道声音激动到颤抖,“真的会有这么厉害吗?”引起周围人心中都泛起阵阵涟漪。
  谁都知道,国家现在各方面都落后,和发达国家比差了一大段路,想要买什么技术,买什么产品,要么别人不乐意卖,要买也是受委屈和欺负。
  他们想造武器,造汽车,造飞机,都要垫着脚抬头去看别人的,都要放低姿态去学习观摩别人的产品和技术,甚至还要遭人白眼和驱赶。
  主席说,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什么时候呢?
  他们都坚信,都盼着,只是感觉像是天边云彩一样遥不可及。
  可现在,居然这么快,这么猝不及防的……出现在眼前!
  他们有一项技术,超过了世界各大强国,超过了美国啊!
  简直让人化作一尊石像,一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真的、真的会有发达国家的拖拉机行业技术人员,不远万里来我们国家,也像我们学他们一样……”说到这声音哽咽艰涩,难以再说下去,只能努力平复忽然有些激动的情绪。
  “哈哈哈肯定有,但咱不卖技术!!我觉得报纸上这意思,红旗厂要做大做强啊,嘿!嘿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