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余组长脑子还是有点没缓过来,杯子已经凑到嘴边了,机械地如千百次喝茶一样吹了吹,嘬了一口。
“嘶——”
舌头被烫了一下,余组长眼神清明了点,低头看看手里的搪瓷杯,又抬头看看眼前这几个人,“你们打的水?”
“哈哈哈不是不是,路过啊。”
“对对我们就是过来看看测试。”
几个年轻的钳工心里警报铃嘟嘟嘟猛响,连忙讪笑着相互推着跑远了,摆手的摆手,看设备的看设备,一副“我就是路过”的无辜表情。
跑到了另一头,找了个合适的角度,占住空档,才* 一边向周围关注焊接测试的人笑笑,又低声议论:
“余组长这是怎么了,怎么感觉表情有点硬邦邦的。”
“我也觉得,有点吓人了,不会是在想怎么训我们吧?咱们谁惹他生气了?”
“不是啊,你们有没有觉得那样子其实有点眼熟?就像是……像是那种放假最后三天,疯狂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猛写一通,写伤了,最后瘫在椅子上完全不想动一样?”
“不会吧,肯定是你看错了……”
“我真觉得师父眼神有点呆。”
“嘘——”
抗扭力的测试逐渐开始,参与的人员很多,调动的设备也不少,天车也都参与进来,看起来流程很复杂的样子。
不过可以简单总结为:模拟拖拉机折腰转向时的腰部转向架要承受的扭力。
和物理相亲相爱过的人都知道,顺着运动方向施加的拉力是最小的,力的方向一旦偏移,和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偏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力就越大。
折腰转向。
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力线偏移,扭转式的巨大偏移。
在角度最极端的时候,扭力会数倍增强,并且是不断的、多次承受数吨重的力量冲击。
腰部转向架要承受的巨大扭力,也是这个技术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难点。
八字加强筋,就是林巧枝的设计之一,以八字结构焊接在转向架主体上,理论上可以大大增加转向架的刚性和抗扭力。
“这个焊接指标是有点高,老余能把这个技术生啃下来,不一般啊。”这是另一个焊接组的焊工,看着已经加到9吨力的转向架感慨着说道。
相比红旗厂的钳工,红旗厂焊工组的高工,数量就少多了。
一是没有那个氛围,二是没有足够的资源,三也是没有强势的带头人……诸多原因导致的焊工组在红旗厂稍稍的弱势。
此刻,听说余组长生生啃下一块硬骨头,当然无心干活了。倒也不是看热闹,而是真的想深入了解一下,学习一下这个技术,搞清楚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林巧枝也没有预料到,其他焊工的态度会这么积极,她还是低估了焊接思维对高水平焊工的吸引力。
对很多人来说,到了一个阶段,再想提升就没办法了。
问水平更高的师傅呢?
——都是水磨功夫,你多练,多练练手里自然就有那种感觉了。
焊多了,焊枪一进去,就知道角度该怎么调整了。
焊多了,焊枪还没关,就知道自己焊得怎么样了。
焊多了,自然就知道我说的“冰糖葫芦一样的裂纹”是什么手感了。
这就是很没有办法的事了,确实也是真理,所以有时候,老资历也是真的有老资历的本钱的,干得活多了,年数长了,水平磨也磨上去了。
不仅是他们,其实连余组长也是很感兴趣的,否则也不会找林巧枝开口。
面对技术学习,尤其是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技术,学习热情肯定是高涨的。
只是吧……余组长绕过小半个车间,兜了个圈,从另一边,缓缓靠近了焊工几个组长堆里。
见大家都在问林巧枝问题,打听她指导焊工组的技术,暗自长舒了一口气,只感觉太阳穴都突突得胀痛了。
“所以是真的有办法精准判断、甚至计算出来?”隔壁车间焊工牛组长问,对于这种程度的焊缝、裂纹,只有实力高的焊工能焊好,说来说去,大都是凭感觉焊,就跟庖丁解牛似的,顺着感觉举着焊枪就上了。
但“感觉”其实压根也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种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否则怎么不见新手焊工突然“感觉”一下?
但是吧……这个时候,有人把“感觉”总结出来了,就不一样了。
这种东西对技术人员的吸引力,堪比“武林秘籍”一样充满诱惑力,不需要经年累月的去磨,只需要钻透这本秘籍就好,怎么能不心动?
林巧枝点头,做解释道:“当然可以,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力在各种金属中的作用情况,也都能总结出来。”
“比如我们这个八字加强筋,林工也给我们讲讲?”过来围观的焊工组长们心痒痒地问道。
林巧枝观察着测试情况,左右也无急事,便顺着讲解说:“我们这个八字加强筋的主裂纹,就是在焊缝中下密网那块,”她顺手指了一下位置,“主要是一条45°斜裂纹。其实在八字形结构,最大主应力延伸的方向,很容易呈现这种形态,主要是剪切应力导致的。”
“当然了,还是要结合周围裂纹情况,还有工件结构整体进行综合考虑,比如没有焊透的话,次生裂纹会影响……”
周围钳工们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毕竟有技术隔离屏障嘛,为他们的脑子天然竖起一道厚厚盔甲。但是焊工们就开始缓缓出现中毒症状了,就跟吃了云南菌子似的,脑子开始发昏,冒出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奇怪东西。
余组长也不知道哪根筋动了,可能是脑子条件反射,防御性的来了一句:“林工,你这都是哪学的?”
不对劲啊!
为什么你一个钳工会懂这些?
这难道不是他们焊工的看家本事吗?怎么忽然家被偷得光溜溜了?
这话让焊工们都激灵了一下。
林巧枝也是怔了一下,一时也说不清到底怎么来的,想了想,主要还是计剑锋计厂长那边送来的资料内容最扎实,很多时候,她为了研究清楚一项技术,为了把一个东西搞懂,不得不去看更多的资料,学习更多的知识,研究着研究着,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逐渐串联,相互印证,会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再者,随着她的保密等级越来越高,可以接触到的技术资料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详实。
林巧枝简单讲了两句,避开了保密部分,还顺带推荐了一些书单和资料,“这些现在都在余组长那儿,大家可以相互借阅着看看,相互交流讨论,一起学习进步。我看余组长学得就挺好,是吧?”
林巧枝转头看向余组长,说道:“余组长,我之前给你说的确定裂纹源点,还有焊接裂缝相关的力学经验,你也给大家讲一讲?”
被余组长提醒了一下自己建立这套知识体系的过程,林巧枝才注意到,一味的灌输是不够的,还是要思考和输出,才能更牢固、更深层次的掌握。
余组长就有点呆住了。
他是对林巧枝哪里学来的知识有疑问,但绝对不是对林巧枝本身能力有疑问!
林工这是在做什么啊??!不是他提问吗,为什么把问题反抛回来给我,还讲一讲,我能说出什么……噫,他好像真能说一点出来?
余组长敲了敲自己的脑子,感觉被灌进来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奇怪东西,狐疑的挑了挑眉。
牛组长有点着急,表情这么丰富,“余工,你倒是说啊!”
“急什么,”余组长感觉脑子有点兴奋发痒,咳了一声,努力整理思路道:“根据刚刚林工办法,确实是可以找到焊缝的一些规律,尤其是应力裂出的焊缝,比如说啊,像是我们平时觉得杂乱难搞的细纹,其实比较多是次生裂纹,像是树枝分叉的样子,尖端多半指着应力来源……”
“是这样没错吧?”说着,他还是谨慎的向林巧枝求证了一下。
“大致,也可以这样总结。”林巧枝仔细分辨了一下,余组长学习的时候,并不会完全按照知识逻辑来,一旦想不通了,或者遇到难点了,就喜欢用自己的经验顶上。
大概就是,一拍脑袋,不会错的,就是这样!
她也不好评判是好是坏,不过总比一脸茫然对上二脸茫然强,于是点头道:“经验也是实战积累的成功,可以这么先辅助理解着。”
毕竟从林巧枝的角度看,她不需要教出理论专家,她需要的是红旗厂焊工组整体能力的提升,就好像传授剑法,是不是完全按照招式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战斗力提升了就好。
“再说说,有点针对性,比如咱们这个八字筋上的细纹,来几个举点例子。”牛组长等人精神也有点振奋了,追着问。
看着测试组不断加到17吨,都没出现任何问题,就都能看出余组长这手焊接的质量和成功了。
“嘶——”
舌头被烫了一下,余组长眼神清明了点,低头看看手里的搪瓷杯,又抬头看看眼前这几个人,“你们打的水?”
“哈哈哈不是不是,路过啊。”
“对对我们就是过来看看测试。”
几个年轻的钳工心里警报铃嘟嘟嘟猛响,连忙讪笑着相互推着跑远了,摆手的摆手,看设备的看设备,一副“我就是路过”的无辜表情。
跑到了另一头,找了个合适的角度,占住空档,才* 一边向周围关注焊接测试的人笑笑,又低声议论:
“余组长这是怎么了,怎么感觉表情有点硬邦邦的。”
“我也觉得,有点吓人了,不会是在想怎么训我们吧?咱们谁惹他生气了?”
“不是啊,你们有没有觉得那样子其实有点眼熟?就像是……像是那种放假最后三天,疯狂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猛写一通,写伤了,最后瘫在椅子上完全不想动一样?”
“不会吧,肯定是你看错了……”
“我真觉得师父眼神有点呆。”
“嘘——”
抗扭力的测试逐渐开始,参与的人员很多,调动的设备也不少,天车也都参与进来,看起来流程很复杂的样子。
不过可以简单总结为:模拟拖拉机折腰转向时的腰部转向架要承受的扭力。
和物理相亲相爱过的人都知道,顺着运动方向施加的拉力是最小的,力的方向一旦偏移,和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偏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力就越大。
折腰转向。
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力线偏移,扭转式的巨大偏移。
在角度最极端的时候,扭力会数倍增强,并且是不断的、多次承受数吨重的力量冲击。
腰部转向架要承受的巨大扭力,也是这个技术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难点。
八字加强筋,就是林巧枝的设计之一,以八字结构焊接在转向架主体上,理论上可以大大增加转向架的刚性和抗扭力。
“这个焊接指标是有点高,老余能把这个技术生啃下来,不一般啊。”这是另一个焊接组的焊工,看着已经加到9吨力的转向架感慨着说道。
相比红旗厂的钳工,红旗厂焊工组的高工,数量就少多了。
一是没有那个氛围,二是没有足够的资源,三也是没有强势的带头人……诸多原因导致的焊工组在红旗厂稍稍的弱势。
此刻,听说余组长生生啃下一块硬骨头,当然无心干活了。倒也不是看热闹,而是真的想深入了解一下,学习一下这个技术,搞清楚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林巧枝也没有预料到,其他焊工的态度会这么积极,她还是低估了焊接思维对高水平焊工的吸引力。
对很多人来说,到了一个阶段,再想提升就没办法了。
问水平更高的师傅呢?
——都是水磨功夫,你多练,多练练手里自然就有那种感觉了。
焊多了,焊枪一进去,就知道角度该怎么调整了。
焊多了,焊枪还没关,就知道自己焊得怎么样了。
焊多了,自然就知道我说的“冰糖葫芦一样的裂纹”是什么手感了。
这就是很没有办法的事了,确实也是真理,所以有时候,老资历也是真的有老资历的本钱的,干得活多了,年数长了,水平磨也磨上去了。
不仅是他们,其实连余组长也是很感兴趣的,否则也不会找林巧枝开口。
面对技术学习,尤其是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技术,学习热情肯定是高涨的。
只是吧……余组长绕过小半个车间,兜了个圈,从另一边,缓缓靠近了焊工几个组长堆里。
见大家都在问林巧枝问题,打听她指导焊工组的技术,暗自长舒了一口气,只感觉太阳穴都突突得胀痛了。
“所以是真的有办法精准判断、甚至计算出来?”隔壁车间焊工牛组长问,对于这种程度的焊缝、裂纹,只有实力高的焊工能焊好,说来说去,大都是凭感觉焊,就跟庖丁解牛似的,顺着感觉举着焊枪就上了。
但“感觉”其实压根也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种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否则怎么不见新手焊工突然“感觉”一下?
但是吧……这个时候,有人把“感觉”总结出来了,就不一样了。
这种东西对技术人员的吸引力,堪比“武林秘籍”一样充满诱惑力,不需要经年累月的去磨,只需要钻透这本秘籍就好,怎么能不心动?
林巧枝点头,做解释道:“当然可以,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力在各种金属中的作用情况,也都能总结出来。”
“比如我们这个八字加强筋,林工也给我们讲讲?”过来围观的焊工组长们心痒痒地问道。
林巧枝观察着测试情况,左右也无急事,便顺着讲解说:“我们这个八字加强筋的主裂纹,就是在焊缝中下密网那块,”她顺手指了一下位置,“主要是一条45°斜裂纹。其实在八字形结构,最大主应力延伸的方向,很容易呈现这种形态,主要是剪切应力导致的。”
“当然了,还是要结合周围裂纹情况,还有工件结构整体进行综合考虑,比如没有焊透的话,次生裂纹会影响……”
周围钳工们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毕竟有技术隔离屏障嘛,为他们的脑子天然竖起一道厚厚盔甲。但是焊工们就开始缓缓出现中毒症状了,就跟吃了云南菌子似的,脑子开始发昏,冒出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奇怪东西。
余组长也不知道哪根筋动了,可能是脑子条件反射,防御性的来了一句:“林工,你这都是哪学的?”
不对劲啊!
为什么你一个钳工会懂这些?
这难道不是他们焊工的看家本事吗?怎么忽然家被偷得光溜溜了?
这话让焊工们都激灵了一下。
林巧枝也是怔了一下,一时也说不清到底怎么来的,想了想,主要还是计剑锋计厂长那边送来的资料内容最扎实,很多时候,她为了研究清楚一项技术,为了把一个东西搞懂,不得不去看更多的资料,学习更多的知识,研究着研究着,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逐渐串联,相互印证,会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再者,随着她的保密等级越来越高,可以接触到的技术资料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详实。
林巧枝简单讲了两句,避开了保密部分,还顺带推荐了一些书单和资料,“这些现在都在余组长那儿,大家可以相互借阅着看看,相互交流讨论,一起学习进步。我看余组长学得就挺好,是吧?”
林巧枝转头看向余组长,说道:“余组长,我之前给你说的确定裂纹源点,还有焊接裂缝相关的力学经验,你也给大家讲一讲?”
被余组长提醒了一下自己建立这套知识体系的过程,林巧枝才注意到,一味的灌输是不够的,还是要思考和输出,才能更牢固、更深层次的掌握。
余组长就有点呆住了。
他是对林巧枝哪里学来的知识有疑问,但绝对不是对林巧枝本身能力有疑问!
林工这是在做什么啊??!不是他提问吗,为什么把问题反抛回来给我,还讲一讲,我能说出什么……噫,他好像真能说一点出来?
余组长敲了敲自己的脑子,感觉被灌进来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奇怪东西,狐疑的挑了挑眉。
牛组长有点着急,表情这么丰富,“余工,你倒是说啊!”
“急什么,”余组长感觉脑子有点兴奋发痒,咳了一声,努力整理思路道:“根据刚刚林工办法,确实是可以找到焊缝的一些规律,尤其是应力裂出的焊缝,比如说啊,像是我们平时觉得杂乱难搞的细纹,其实比较多是次生裂纹,像是树枝分叉的样子,尖端多半指着应力来源……”
“是这样没错吧?”说着,他还是谨慎的向林巧枝求证了一下。
“大致,也可以这样总结。”林巧枝仔细分辨了一下,余组长学习的时候,并不会完全按照知识逻辑来,一旦想不通了,或者遇到难点了,就喜欢用自己的经验顶上。
大概就是,一拍脑袋,不会错的,就是这样!
她也不好评判是好是坏,不过总比一脸茫然对上二脸茫然强,于是点头道:“经验也是实战积累的成功,可以这么先辅助理解着。”
毕竟从林巧枝的角度看,她不需要教出理论专家,她需要的是红旗厂焊工组整体能力的提升,就好像传授剑法,是不是完全按照招式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战斗力提升了就好。
“再说说,有点针对性,比如咱们这个八字筋上的细纹,来几个举点例子。”牛组长等人精神也有点振奋了,追着问。
看着测试组不断加到17吨,都没出现任何问题,就都能看出余组长这手焊接的质量和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