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滋滋滋——”
【中国制造】
四个苍劲有力的毛笔书法字,被林巧枝亲手,刻印在了这个20吨大型模具上。
这是她人生主持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她亲手缔造出的完美重工业品。
看着它披上红色丝带和大花,挂着“红旗铸造,中国铸造”的横幅,缓缓地驶离红旗厂,林巧枝眼眶有些发烫,心脏嘭嘭地直撞胸膛。
她笑容骄傲,抬手同所有人一起鼓掌。
“啪啪啪啪……”
目送着重载卡车,目送着横幅上格外醒目“红旗铸造,中国铸造”的大字,所有工人都自豪得铆足了劲儿鼓掌,热烈的欢呼庆祝。
在众人的欢呼簇拥中,解放牌重载卡车载着“大家伙”缓缓驶向厂外。
它往前开,一直往前开,驶向更为宽阔的未来。
***
林巧枝一口气松了下来。
兴奋和疲惫同时席卷而来,她没日没夜睡了两天,睡饱了,睡足了。
整个人像是吸饱了水的枝条,又精神抖擞起来。
“不着急上工,好好休息几天。”在食堂遇到的温东鸣拍了拍她的肩膀。
这几个月,他们都看在眼里,太不容易了。
都只看到她对项目的挑剔和严格,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少个日夜难以入眠,也没有人知道她在一次次拿出解决方案前,自己独自失败了多少次。
林巧枝笑得鲜眉亮眼:“我现在精神倍儿好!”
“果然是年轻人。”路工左手端一碗豆浆、右手端一碗热干面转过来,乐呵呵,“想当年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干劲十足,不晓得累。”
温东鸣给窗口递了票,仗着自己是厂长耍赖:“反正我给你师傅交代了,你这次最少休息一周,让他盯着你。”
“行……吧。”
林巧枝遗憾的叹了一气,想到王工那张黑脸。
她现在护身符可没了,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王工还会不会对她温声细语、好声好气。
“林工,无聊的话,不如现在来写稿子吧!”杨玲不知道从哪儿钻了出来,手里拿了半个咬过的素包子。
“谢工他们回来了吗?”林巧枝也要了两个汽水包,再加一杯豆浆。
汽水包热腾腾的,两面炕得金黄,咬一口露出里面的粉条和豆腐,还有一点豆丁肉丁的油香。
那种被热气激出来的面香,还有馅料鲜咸适口的味道,闻着就让林巧枝满足得吸一口气。
杨玲高兴地跟过来,两人坐在一桌上,“前两天刚回来!就等着你空闲呢。”
她坐火车到达江城的时候,项目正好在最后最关键的时期,见林巧枝的任务那么紧张,还那么重要,杨玲也实在不好打扰,就在红旗厂招待处混了个小桌,给林巧枝整理资料。
见林巧枝吃,她热情满满,精神百倍的说:“林工我这两天整理资料,可算知道为什么河南那边群众来信会这么多了。”
“为什么?”林巧枝喝了口豆浆,也有点好奇。
“因为河南夏季也多雨,他们的离合器部件也容易进水、沾染泥浆!然后导致打滑、冒焦糊味、起步抖动这些问题。”杨玲感慨着说。
所以啊。
一看就有共鸣啊!!
“我们也这样啊!”
“对对对,我们村那拖拉机那会儿也冒怪味,我还想着是大队采购到劣质的柴油了。”
……
惊喜过后,自然就有点心里酸酸的。
就和农村家里疼老大,疼老小,但不被重视的中间那个孩子一样。
都是一样生病,怎么只给老小拿药吃?要自己硬抗,自己找草药。
委屈啊。
共鸣越多,委屈越多。
明明他们也有这个问题,怎么没人心疼一下他们的拖拉机?
林巧枝听她讲:“听起来,你做了些功课。”要不可说不出刚刚的话。
“当然啦!我就是因为* ‘百问百答’学得好,才争取到来江城的这个机会的。”杨玲很高兴,继续说,“我这两天还整理资料,知道河南夏季高温,散热系统负担重,还有他们当地柴油质量不太稳定,容易堵油嘴……”
林巧枝听着,也有了个大致的印象。
吃过饭,“走吧,去宣传科。”
杨玲热情地起身带路:“咱们写稿还是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给林工你在办公楼布置了一间小会议室,你看看合不合心意。”
林巧枝倒是没有必须安静才能写出东西的毛病。
她从小在吵闹的环境中习惯了。
走廊上的炒菜声,邻居交谈声,学校操作教室、车间的操作声,宿舍里室友的聊天声……
不过杨玲有这心,她当然还是说:“谢谢你了。”
到了会议室。
林巧枝翻看了一下整理好的问题,先把自己有把握的挑出来。
很快就写完了几张。
看着手里几张稿纸,如此轻易就拿到,杨玲这个年轻的编辑还有点不敢相信,因为按照行内所有老前辈的说法:“心软好说话的编辑是活不下去的,因为所有的作者都会找遍理由拖稿,你都想不到他们拖稿的理由能有多丰富,多离谱。”
她之前还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呢,比如:“我们出版社虽然在出书这事上还算在行,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全河南使用拖拉机的生产大队,都还在等您写的新书呢。”
又比如用柴主编教她的办法,把自己说得可怜一点,如果完不成催稿的任务,回去会多么多么惨。
腹稿她都打了好几版本了。
结果一句都没机会说,就这么轻松的拿到了好几个问题的稿件。
林巧枝又分出一些:“这些我只有初步想法,还要和谢工他们讨论确定才能写。”
杨玲忙欣喜道:“那我去帮忙叫谢工!”
谢胜利很快和另外三个维修工人一起过来。
看到林巧枝在写稿子。
他脸都乐成一朵花了,热情道:“林工,怎么不多休息几天?那20吨的模具我可见了,幸好赶回来了,要不这辈子都得后悔。”
他们红旗厂造的大家伙啊!
“这不是在休息吗?”林巧枝笑着指着这桌上瓜子,米泡儿,红苕干,还有茶水,“有吃有喝,咱再唠唠嗑。”
谢胜利几人都哈哈笑了:“你还别说,这还真挺舒服的。”
以他们几个老师傅的水平,聊一聊已经会修的拖拉机,不就跟唠嗑一样轻松?
林巧枝和他们聊起了河南的情况。
确实是会有一些当地特色的、集体性比较强的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拖拉机。
谢胜利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这次带着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去的,倒是比咱们自己漫无目的去调查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好。我们几个也讨论了一下,最明显的共性问题是这几个……”
河南农田作业时间长、负荷重,尤其是秋收春耕时因耕种特性需频繁启停和换挡,离合器摩擦片容易因过热而磨损。
河南雨季潮湿,柴油储存不当容易混入水分,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
“他们那儿柴油质量本来就不稳定,再要是混入水分,哎呦,你是没见着,缸里那叫一个糟糕。”谢胜利说完,几人又纷纷说了自己修过的拖拉机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维修办法。
林巧枝听着,记录了一些笔记,又说:“有些我还是要亲自试试,才好写。”
“行,我们帮忙给大伙换配件,也带回来一些坏的,保管给你捣鼓出一模一样的问题来。”谢胜利了解她这个习惯,一定要自己搞懂了,试过了,再去教人。
林巧枝点点头,又问:“我看资料上还说,还有干旱的情况?”
“毕竟那么大片地呢。”谢胜利语气都有些低,“我们这次下到的滑县,就热得很,听那边的干部说,最热的时候逼近40度,也是火炉一样烤人,但为了抗旱保苗,不少人家吃住都在田里,昼夜浇地,我还见到夜里浇地累得睡倒在田埂上的。”
就光着膀子,累得趴在田头就睡。
林巧枝也没问出为什么不用农机这种话。
总归是各个村情况都不太好,一个生产大队只有一两台拖拉机,总要轮着用,最穷的地方可能都没有。
“咱们的生产力还是太低了。”林巧枝叹气一声,又在本子上记下夏季高温,拖拉机连续不断收割作业,散热系统负担重的问题。
她写下了几条有关叶轮、风扇皮带等维修保养技巧。
又伸手比划:“我记得农村是有那种丝瓜瓤的对吧?”
“是有的,怎么了?”
林巧枝想:“他们那儿水质也硬,可以把去籽的丝瓜瓤放到水箱里吸附水垢,这样散热器的水垢堵塞会好一些。”
谢胜利“啪”地一拍手:“这办法不错!”
【中国制造】
四个苍劲有力的毛笔书法字,被林巧枝亲手,刻印在了这个20吨大型模具上。
这是她人生主持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她亲手缔造出的完美重工业品。
看着它披上红色丝带和大花,挂着“红旗铸造,中国铸造”的横幅,缓缓地驶离红旗厂,林巧枝眼眶有些发烫,心脏嘭嘭地直撞胸膛。
她笑容骄傲,抬手同所有人一起鼓掌。
“啪啪啪啪……”
目送着重载卡车,目送着横幅上格外醒目“红旗铸造,中国铸造”的大字,所有工人都自豪得铆足了劲儿鼓掌,热烈的欢呼庆祝。
在众人的欢呼簇拥中,解放牌重载卡车载着“大家伙”缓缓驶向厂外。
它往前开,一直往前开,驶向更为宽阔的未来。
***
林巧枝一口气松了下来。
兴奋和疲惫同时席卷而来,她没日没夜睡了两天,睡饱了,睡足了。
整个人像是吸饱了水的枝条,又精神抖擞起来。
“不着急上工,好好休息几天。”在食堂遇到的温东鸣拍了拍她的肩膀。
这几个月,他们都看在眼里,太不容易了。
都只看到她对项目的挑剔和严格,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少个日夜难以入眠,也没有人知道她在一次次拿出解决方案前,自己独自失败了多少次。
林巧枝笑得鲜眉亮眼:“我现在精神倍儿好!”
“果然是年轻人。”路工左手端一碗豆浆、右手端一碗热干面转过来,乐呵呵,“想当年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干劲十足,不晓得累。”
温东鸣给窗口递了票,仗着自己是厂长耍赖:“反正我给你师傅交代了,你这次最少休息一周,让他盯着你。”
“行……吧。”
林巧枝遗憾的叹了一气,想到王工那张黑脸。
她现在护身符可没了,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王工还会不会对她温声细语、好声好气。
“林工,无聊的话,不如现在来写稿子吧!”杨玲不知道从哪儿钻了出来,手里拿了半个咬过的素包子。
“谢工他们回来了吗?”林巧枝也要了两个汽水包,再加一杯豆浆。
汽水包热腾腾的,两面炕得金黄,咬一口露出里面的粉条和豆腐,还有一点豆丁肉丁的油香。
那种被热气激出来的面香,还有馅料鲜咸适口的味道,闻着就让林巧枝满足得吸一口气。
杨玲高兴地跟过来,两人坐在一桌上,“前两天刚回来!就等着你空闲呢。”
她坐火车到达江城的时候,项目正好在最后最关键的时期,见林巧枝的任务那么紧张,还那么重要,杨玲也实在不好打扰,就在红旗厂招待处混了个小桌,给林巧枝整理资料。
见林巧枝吃,她热情满满,精神百倍的说:“林工我这两天整理资料,可算知道为什么河南那边群众来信会这么多了。”
“为什么?”林巧枝喝了口豆浆,也有点好奇。
“因为河南夏季也多雨,他们的离合器部件也容易进水、沾染泥浆!然后导致打滑、冒焦糊味、起步抖动这些问题。”杨玲感慨着说。
所以啊。
一看就有共鸣啊!!
“我们也这样啊!”
“对对对,我们村那拖拉机那会儿也冒怪味,我还想着是大队采购到劣质的柴油了。”
……
惊喜过后,自然就有点心里酸酸的。
就和农村家里疼老大,疼老小,但不被重视的中间那个孩子一样。
都是一样生病,怎么只给老小拿药吃?要自己硬抗,自己找草药。
委屈啊。
共鸣越多,委屈越多。
明明他们也有这个问题,怎么没人心疼一下他们的拖拉机?
林巧枝听她讲:“听起来,你做了些功课。”要不可说不出刚刚的话。
“当然啦!我就是因为* ‘百问百答’学得好,才争取到来江城的这个机会的。”杨玲很高兴,继续说,“我这两天还整理资料,知道河南夏季高温,散热系统负担重,还有他们当地柴油质量不太稳定,容易堵油嘴……”
林巧枝听着,也有了个大致的印象。
吃过饭,“走吧,去宣传科。”
杨玲热情地起身带路:“咱们写稿还是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给林工你在办公楼布置了一间小会议室,你看看合不合心意。”
林巧枝倒是没有必须安静才能写出东西的毛病。
她从小在吵闹的环境中习惯了。
走廊上的炒菜声,邻居交谈声,学校操作教室、车间的操作声,宿舍里室友的聊天声……
不过杨玲有这心,她当然还是说:“谢谢你了。”
到了会议室。
林巧枝翻看了一下整理好的问题,先把自己有把握的挑出来。
很快就写完了几张。
看着手里几张稿纸,如此轻易就拿到,杨玲这个年轻的编辑还有点不敢相信,因为按照行内所有老前辈的说法:“心软好说话的编辑是活不下去的,因为所有的作者都会找遍理由拖稿,你都想不到他们拖稿的理由能有多丰富,多离谱。”
她之前还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呢,比如:“我们出版社虽然在出书这事上还算在行,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全河南使用拖拉机的生产大队,都还在等您写的新书呢。”
又比如用柴主编教她的办法,把自己说得可怜一点,如果完不成催稿的任务,回去会多么多么惨。
腹稿她都打了好几版本了。
结果一句都没机会说,就这么轻松的拿到了好几个问题的稿件。
林巧枝又分出一些:“这些我只有初步想法,还要和谢工他们讨论确定才能写。”
杨玲忙欣喜道:“那我去帮忙叫谢工!”
谢胜利很快和另外三个维修工人一起过来。
看到林巧枝在写稿子。
他脸都乐成一朵花了,热情道:“林工,怎么不多休息几天?那20吨的模具我可见了,幸好赶回来了,要不这辈子都得后悔。”
他们红旗厂造的大家伙啊!
“这不是在休息吗?”林巧枝笑着指着这桌上瓜子,米泡儿,红苕干,还有茶水,“有吃有喝,咱再唠唠嗑。”
谢胜利几人都哈哈笑了:“你还别说,这还真挺舒服的。”
以他们几个老师傅的水平,聊一聊已经会修的拖拉机,不就跟唠嗑一样轻松?
林巧枝和他们聊起了河南的情况。
确实是会有一些当地特色的、集体性比较强的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拖拉机。
谢胜利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这次带着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去的,倒是比咱们自己漫无目的去调查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好。我们几个也讨论了一下,最明显的共性问题是这几个……”
河南农田作业时间长、负荷重,尤其是秋收春耕时因耕种特性需频繁启停和换挡,离合器摩擦片容易因过热而磨损。
河南雨季潮湿,柴油储存不当容易混入水分,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
“他们那儿柴油质量本来就不稳定,再要是混入水分,哎呦,你是没见着,缸里那叫一个糟糕。”谢胜利说完,几人又纷纷说了自己修过的拖拉机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维修办法。
林巧枝听着,记录了一些笔记,又说:“有些我还是要亲自试试,才好写。”
“行,我们帮忙给大伙换配件,也带回来一些坏的,保管给你捣鼓出一模一样的问题来。”谢胜利了解她这个习惯,一定要自己搞懂了,试过了,再去教人。
林巧枝点点头,又问:“我看资料上还说,还有干旱的情况?”
“毕竟那么大片地呢。”谢胜利语气都有些低,“我们这次下到的滑县,就热得很,听那边的干部说,最热的时候逼近40度,也是火炉一样烤人,但为了抗旱保苗,不少人家吃住都在田里,昼夜浇地,我还见到夜里浇地累得睡倒在田埂上的。”
就光着膀子,累得趴在田头就睡。
林巧枝也没问出为什么不用农机这种话。
总归是各个村情况都不太好,一个生产大队只有一两台拖拉机,总要轮着用,最穷的地方可能都没有。
“咱们的生产力还是太低了。”林巧枝叹气一声,又在本子上记下夏季高温,拖拉机连续不断收割作业,散热系统负担重的问题。
她写下了几条有关叶轮、风扇皮带等维修保养技巧。
又伸手比划:“我记得农村是有那种丝瓜瓤的对吧?”
“是有的,怎么了?”
林巧枝想:“他们那儿水质也硬,可以把去籽的丝瓜瓤放到水箱里吸附水垢,这样散热器的水垢堵塞会好一些。”
谢胜利“啪”地一拍手:“这办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