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忙得像是陀螺一样转,尽全力将每一处都做到最好。
  终于,在江城蒸腾的暑气尽数褪去时。
  “所有分体部分的制作全都完成了。”验收过最后一件的王柏强,拍拍手边的钢铁零件,“最后一步就是整体装配了,紧张吗?”
  “还行吧。”林巧枝学着王柏强式的“不错”口吻说。
  王柏强:“……”
  她又说:“最后的研配组装,我计划五天时间内完成。”
  王柏强:“这阶段天车很关键。”
  他已经不需要再给出建议了。
  林巧枝直接点名了乔工组几个人:“等会儿我去跟乔工商量,他们几个操作好,主要是脑子活,反应也快。”
  林巧枝确定好了这边,又去找温东鸣:“厂长,咱们联系的解放厂重型卡车,他们今晚应该能到吧?”
  温东鸣点头:“厂里打电话确认过了,今晚八点就到,配的也是驾驶技术一流的老司机了。”
  “那就好。”
  按照林巧枝的计划,这个20吨模具合体装配,要在重载卡车上直接完成。
  “请注意,倒车——”
  在解放牌重型卡车的倒车声中,重载卡车缓缓倒车进入拆开了大门的六车间。
  稳稳当当的,停在了天车下。
  天车组、装配组、搬运组、合模组……
  这些林巧枝一手抽调的人员,全都站在六车间。
  看着车间顶的天车,又看了看解放牌重载卡车,最终都把目光投向了林巧枝。
  林巧枝穿着灰蓝色的工装,拿着图纸在进行最后确认。
  在正式合模之前。
  她要在脑海里,最后再过一遍模具合体的过程。
  林巧枝确认后,看向众人:“合模工作今天正式开始,这个模具重要性不需要我再多强调,所有人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她提出要求:操作要稳,脑子要活,眼睛都放亮些。
  遇到任何突发情况都不要慌,听她调度。
  “天车组先上,进行模拟试吊。”
  “卡车平面上铺保护。”
  ……
  林巧枝是这一场装配,完完全全的核心。
  她指挥着天车吊起一块块模具,调整高度,移动方向,借助天车的帮助,人工进行最后一点点合模调整。
  一块又一块。
  天亮又天黑。
  六车间里是林巧枝指挥着满车间工人的身影,是她带着装配组、合模组的工人跳上卡车,进行合模的身影。
  林巧枝心一直是悬着的。
  尽管她表现得非常镇定。
  她依旧会担心,多部件累计误差超过预期,最后合模失败。
  这不是杞人忧天,但凡两个模具中间差一点,哪怕是一丝丝,卡不进去就是卡不进去。
  这一口气,一直悬在胸腔五天。
  直到装配完成,才终于松了下去。
  在装配完成这天,厂里几乎所有非一线在岗的工人都来。
  高工更是一个不落。
  站在六车间外,他们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即将驶出来的重载卡车上,期待着林巧枝合模成功的20吨重大型模具。
  20吨重的大型模具,红旗厂没有人见过!!不夸张的说,全中国99.99%的人都没见过。
  即使在工业领域,目前新中国能一睹这样自家生产制造“大家伙”风采的,也是极少数。
  平时那一块块分体的工件,根本没法满足工业人那颗滚烫火热的心。
  清晨的阳光斜洒。
  解放牌重载卡车载着新中国首例分体研制的20吨重大型模具缓缓驶出六车间。
  人群中,响起巨大的吸气声。
  第45章 重工业,是大国的脊梁啊!
  吸气声一阵阵。
  是的, 没有人不为眼前看到的“大家伙”心潮澎湃。
  几乎是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往前迈腿,想再靠得更近一些, 看得更清楚一些。
  又怕挡住了重载卡车,生生克制住。
  “后退!”
  “后退!!”
  “都不许挡路, 再围着就散了啊!”
  最前一排的人反应过来, 一边眼睛错也不错的盯着“大家伙”,一边张开双臂拦住人群,头也不回地大声对后面的人说,“别挤别挤,都能看。”
  “咱们红旗厂都能造这么复杂的模具了。”
  “真是大家伙!!”
  “嘿嘿嘿, 里头也有我做的部分,做得可用心了,错不了!”
  “迟早有一天,咱也能和美国苏联一样, 造出大家伙大武器!”
  厂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是最激动的。
  他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过敌人的战斗机在头顶扔炸弹, 又得意洋洋嚣张而去的绝望和无力。
  大炮是“大家伙”
  坦克是“大家伙”
  战斗机也是“大家伙”
  那些在战斗中压得他们在战壕里抬不起头来, 炸得他们在冲锋路上血肉淋漓、牺牲无数的,全都是“大家伙”
  在红旗厂,谁都明白,重工业,是大国的脊梁啊!
  “好~好!好!”有老人激动得声音发颤,眼里水光直冒。
  还有老人拉着当领导的晚辈问,“小萧, 这个涉及保密条例不,能拍照不?我们这群老家伙也到年龄了, 最近琢磨着提前把照片备好呢。”
  人老了,就想穿身体面的衣服,提前拍张贴墓碑上的照片。
  这会儿,他们就想和这个“大家伙”一起拍,等以后下去了,还能拿给那些倒在半路,没挺到新中国的老伙计看,“你瞧,咱们国家现在越来越好了,都也能造出大家伙了,以后肯定会强大起来的。”
  再也不需要拿血肉之躯去和人家硬抗了。
  人群攒动。
  像是浪一样克制又汹涌。
  与此同时,解放牌重载卡车在人群目光的注视下,完全驶出了六车间。
  阳光下,抛光的重型钢铁模具反射出一团团璀璨耀眼的光。
  最具冲击力的,就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复工业线条,棱角分明,坚固冷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毫米都在无言诉说着制造它的艰难和不易。
  它只立在那里,就是工业霸气。
  这一刻,再没有人对林巧枝的苛刻和挑剔心里藏着不舒服了,更没有一丝异议。
  她不是故意挑刺,为难人,做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叹的超大型模具,她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完全让人服气。
  以十七岁年龄主持完成这样的大项目,并且从头到尾都不放松一丝一毫的要求,这样的心气,这样的能力,青年一辈无人能及。
  国外客商派来的验收技术人员,也很快到了。
  技术人员拿着技术手册,一项一项熟练地检查各个参数,他一声不吭,只拿着仪器测量,在验收手册上做记录……
  等第一遍检查完了。
  对方又换人检查第二遍。
  测量参数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直到全部验收完成外商代表才放下工具和仪器,用硬邦邦的拗口中文说:“不可思议。”
  又通过翻译:“你们的合模组装是直接在这辆重载卡车上完成的?”
  他的语气仍有些匪夷所思和不敢置信。
  对方显然是懂技术的,指着那台天车向林巧枝示意。
  林巧枝点头:“是的,我们的分体模具制作完成后,直接在重载卡车上组装成型。”
  “这简直难以想象,这意味着你们没有什么调整的机会,只能一次成功。”外商技术代表的胸口深吸了一口气。
  林巧枝黑亮的眼眸里笑出自豪:“我们江城有句老话,过河看深浅,走路看高低。这套模具的合体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定点,我都了然于心,并不需要反复调整。”
  对方只感慨:“这样的精神我只在中国见到。”
  尤其是,他默默看向面前年轻自信的面庞,完成这个惊人项目的中国技术人员,还如此年轻。
  这是个年轻的、充满生命力的国家。
  血液里都喷涌着热情。
  他伸手同林巧枝握手:“等回去,我一定会告诉同行,中国有令人惊叹的精湛技艺,也拥有制造出大型模具的能力。”
  “感谢您的真诚赞美。”
  林巧枝顺势提出,希望在模具的外立面,用钢印刻下“中国制造”的印记。
  “我保证,这绝对不会对模具的生产质量有丝毫影响。”
  她临时起意提出的这个要求,温东鸣等人都一时怔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都积极打配合与外商代表商议起来。
  所幸,这是运回去自己生产线用的大型模具,而不是需要出售的商品,故而商议起来并不麻烦。
  “你亲自来吧。”路工将刀头亲自递到林巧枝手上,让开了位置,看向她的眼神都有些难言的欣慰。
  林巧枝按下电源,锋利的刀头嗡嗡的飞快旋转起来,她屏住呼吸,操作着刀头抵近钢铁截面,贴着红字剪裁出的书法描字轮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