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农户来说,丝瓜瓤没有什么成本,也不需要钱和票购买,而且丝瓜瓤孔多密细,纤维用来吸附水垢正好!!
  林巧枝一直记着王柏强教的“三就”原则,即使是写书,她也想多给当地农民提供些简单,便利的方法。
  他们就这样一直聊。
  围绕着拖拉机和柴油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聊到当地水质、再聊到河南农田的土质……
  下午又跑去修。
  再写笔记。
  这样几天下来。
  明明没有去过河南,但林巧枝却对河南这片土地有种亲切且熟悉的感觉。
  她知道这片土地上种植着什么作物。
  她了解这片土地上农民操心的问题。
  她懂得这片土地上人民扎根农田的不易。
  还有河南的丘陵山地!
  是的,河南也有丘陵山地,作为占全国耕地三分之一丘陵山区,很少有省份是完全没有丘陵山地这种地貌的。
  他们也面临拖拉机转向负荷大的问题。
  这一切,又让林巧枝更生出对“折腰转向”技术的渴求。
  中国的土地需要!
  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更需要!
  林巧枝也有点紧迫感了。
  那个梦已经被她用掉快一半了,进展到那对姐妹亲事已经换得差不多了。
  她边写稿子,边继续设计、参透这款跨越时代的拖拉机。
  带着推进落地20吨大型模具的经验,林巧枝感觉自己看东西的视角好像完全不一样了。
  又深了一个度。
  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
  又有一批新的知青要下乡了。
  林巧枝新书还没有印刷出来,但已经成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红旗培训班”的教材。
  这一批知青,比最早的那批知青学习时间长,培训得更系统。
  红旗厂对他们的要求:教材上每一个故障全都会修,还要掌握各地反馈过来的,更为复杂的进阶问题至少20种。
  孟主任在颁发结业考试的勋章,她站在铺了红布的桌子前,“所有考试通过的人都来我这里领,再领一本教材。”
  这次,林巧枝没有时间再参加培训了。
  但孟主任依旧在,她扎根在红旗厂多年,用前面一批的事迹来鼓励振奋后辈,做女孩们的思想工作,这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她站在讲台上,头发梳得整齐,边发边说:“等新书刊印的时候,出版社会将这个红旗勋章的照片印刷上去。”
  “所有看过的人都会知道,咱们红旗厂出去的知青,但凡有这个勋章的,无论男女,无论年龄大小,都是红旗厂培养出来的优秀技术人才!都会修这书里所有问题!”
  最早下乡的周美美等厂子弟,赫然已经成为学习的范例。
  她们被拿到课堂上讲。
  她们被拿到教学时做激励。
  她们一个个都在乡下站稳了脚跟,成了十里八乡最能耐的、最受欢迎的“师傅”
  尤其是在红旗厂印刷的新书风靡时,她们也不怯,而是大大方方的拿着书,骄傲自豪地做介绍:“这就是养育我,培养我的地方,我就是这书里写的红旗厂厂子弟!”
  她们目光坚定地与众人对视,“哪个生产大队的拖拉机出现了书里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修。”
  《红旗牌拖拉机…》这本书的大卖,不仅没有影响她们已经稳固的地位,反而让她们的名声在十里八乡更上一层楼。
  一看就会,毕竟还是略带夸张的赞美。
  写书的林巧枝本人,当初也是在厂校学习过维修拖拉机柴油机的。
  可能有三成左右的小问题,或者比较好修的,看完书就可以自己解决,剩下的七成一看也能懂,但真拆开修,心里还是发憷没底。
  毕竟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事可不少。
  下田插秧看着简单吧?城里来的知青娃娃还不是做得毛手毛脚,看着着急!
  红旗厂采购了教材,发给要出发的知青,对他们说:“红旗子弟,走到哪儿都挺直腰杆。”
  可以预见,等到加印的一批新书售卖,印有徽章照片和这些红旗子弟介绍的书传遍大江南北,红旗厂的知青会多么抢手!成为多么受欢迎的香饽饽!!
  厂里不少人都知道这个培训班的来历。
  随着一批批知青下乡,越是清楚地知道下乡知青的苦和难之后,就对孟主任和林巧枝心里越是感激。
  若非她们的推动,他们这些知青下乡,哪里会有这么镇定和自信?
  怕是和有些人家一样,慌得一团,哭腔连天了。
  “巧枝,这是李婶托我给你带的卤猪头肉。”
  “巧枝,这是王梅梅给你织的围巾,我给你放椅子上了。”
  ……
  林巧枝每每回到宿舍,都能听到几个舍友转达的礼物,她无奈:“我不是说了不收吗?”
  朱秀把一铝饭盒的猪头肉塞到她怀里:“就是因为你不收,所以才拐弯抹角非要拜托我们转交啊!这是食堂的铝饭盒,吃完还食堂就可以了。”
  她还搓搓胳膊:“你都不知道有多难拒绝。”
  赵丽红也把一个橘子罐头放到她怀里,“你脸一冷,人家不敢找你。”
  她们也是习惯了好一阵,才勉强能和林巧枝自然相处的。
  真的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白天在车间看到她和高工平等交流,看到她发号施令,甚至看到她批评她们班组组长没有监管好人,还能看到所有人都在为她欢呼鼓掌。
  到了晚上回寝室,却能看到她就出现在身边。
  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只有种下意识的不自在和局促。
  林巧枝努力在宿舍里同大家如往日一样相处了,但是那种淡淡的敬畏好像难以消除,开玩笑和说话都没往日自在。
  不变的,只有珍珠她们。
  或许这就是从小相处出来的情谊吧,同甘共苦一起长大,才不会轻易受到这些影响。
  林巧枝打开柜子一看,已经塞得满满当当了,干脆清理了一部分出来,用网兜装起来。
  一部分提到珍珠那里,以后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吃。
  一部分则提给孟主任。
  其实她还想提一点给王柏强的,她心里还是挺感谢尊敬这个师傅的,就是吧……一想到去了可能被捉起来训,还是算了,等攒到过年一起送!
  孟主任开门迎她,看到她提的东西也是一捂头,哭笑不得:“你怎么也来了?”
  她这段时间可是头疼喽。
  林巧枝探头往屋里一瞧,不意外也看到各种吃的喝的,乐了:“您想想,您能放家里都头疼,我宿舍那么点大的地方,怎么装得下?”她把网兜往孟主任手里塞,嬉皮笑脸,“您也心疼心疼我。”
  孟主任轻轻点点她的脑门。
  还是让她进了门,但没拆她带来的网兜。
  孟主任拉着林巧枝的手,看她手上这一层茧,心里有些软,“这茧又变厚了。”
  林巧枝把手捏成拳头,拳头骨节分明,手背上迸出明显的肌肉线条:“孟主任你看,我现在手上可有劲儿了,一拳砸到人脸上,能把人揍飞十米。”
  孟主任好笑:“还揍飞十米,你还能再夸张点?”
  “孟主任你见过苏联那种大摆拳没有?一拳睡半年,我觉得我现在比那个还厉害,要是再打人,往脸上一揍就是‘嘭’的一声,那种猪肉摊上一扇猪‘嘭’地被用力猛砸在摊位的声音。”
  林巧枝说起这个是真的兴奋。
  她从不在乎自己手柔不柔美不美,磕了碰了摔破皮都无所谓,有没有力气,能不能打人,能不能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要不然她从小到大得受多少气!得受多少欺负!
  单论手上力气,她应该比她爸都大了。
  即使成年男人,也别想轻易在她手上讨到便宜。
  “多大了,还惦记着打架。”孟主任嗔怪地拍一下她的肩膀。
  “嘿~”林巧枝挠挠头。
  林巧枝和孟主任聊得很开心。
  只是,在出门前,孟主任把网兜递给她,摸摸她的头:“好孩子。”
  她当然知道这孩子从小受了委屈,可有些事,不能全由着性子来,“把这兜东西提回家,给你爸妈。”
  林巧枝抿了抿唇,感受着发顶传来的温柔力道,还是低低应了声:“嗯。”
  她在家属院转了两圈。
  脚步还是踌躇,心里挣扎。
  脑海里翻涌着“好吃好喝好穿的供你长大”“你想考高中考大学就去考,家里砸锅卖铁肯定也供你读。”“孟主任说读书有出息你就读”“等你读完出来,找个好工作,日子就好了”
  一面又是她最讨厌的,坚决不想长成的样子,还有那些小巧枝在无人处咬着牙抹眼泪的画面。
  “你跟别家女孩一样懂事,咱家日子谁都要夸,谁都要羡慕。”
  林巧枝又走到梧桐树下,无意识地踩了踩地上梧桐树的树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