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嘿!”
  她是小富婆啦!
  又美滋滋地躺了一会儿,乐得浑身幸福冒泡泡。
  直到听到厂办广播站下午定时广播:“江城红旗农械厂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十五点零五分,今日人民日报报道……”
  林巧枝* 猛地坐起来,眼前浮现王工那张黑脸。
  天啊!
  完蛋啦!
  王工才说下午让她自己试试,不会以为她临阵脱逃吧!
  她急急忙忙踩着梯子爬下来,弯腰穿好鞋,疾驰忙慌地跑下楼,然后大步往车间飞奔。
  柴主编也是以最快的速度踏上回去的火车,他得赶紧带着稿子回去,审核,校对,排版……
  让《红旗牌拖拉机速查速修百问百答》尽快问世!
  要不然他们出版社的玻璃都要被砸了,说他们小气!藏着!简直是血口喷人,离了大谱!
  第41章 林巧枝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主导
  商务印刷社。
  柴主编在门口焦急回转, 当看到社员飞快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回来时,他快步上前。
  他一把抓住车把手,急切:“怎么样?你确定书都完完好好发走了吗?”
  张港忙喘了几口气, 用腿支着地,保证:“都检查清楚了, 印刷厂那边出这一批书, 没有问题!供销社那边已经全部拉走了。”
  自从柴主编带了手稿回来后,出版社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定封面,审核稿子,校对,排版, 联系印刷厂……
  破釜沉舟拍板这一切,柴主编背负的压力不言而喻。
  眼瞧着供销社把书运走了,他还是难以安心。
  可只能等着供销社层层分发,等着市场的反馈。
  最多……做一点点小宣传。
  他转身往办公楼里走, 喊人道:“老周,我记得你之前手下有个文笔老辣, 很会调动读者情绪的作者?”
  供销社一级级的运输、分发, 很快沿着水路陆路蛛网一样进入南方大大小小的供销社,摆在了货架上,按照计划进入了省级、县级、市级的人民政府。
  很多人看到书封面上印刷的照片,威风凛凛的钢铁巨兽,红旗牌铁牛55拖拉机,都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
  这年头,在很多人民群众心里, 拖拉机的地位,和兰博基尼也没什么区别——哪个生产大队要是迎一台拖拉机回来, 不仅要敲锣打鼓,十里八乡都会来围观看热闹。
  在被封面吸引了注意力之后,紧接着就会被“速查速修”“百问百答”这样的字眼吸引。
  这名字取的,就给人一种好像很轻松很快速就能从中找到答案的感觉。
  又是问答模式,没有大部头的压迫力,不由就拿起这本书,好奇翻看起来。
  先看目录的一百问。
  想看看拖拉机都能有什么毛病?
  能在供销社注意到这本书的,大多都识字,比如村长、村支书,生产大队干部,其实都不太懂维修拖拉机。
  但偏偏又总感觉自家拖拉机多少有点问题。
  这一看,就跟看病似的,对号入座了!
  人或许就是这样,自己分明不是医生,有个头疼脑热,偏喜欢听人说着说那,怎么都觉得自己对得上号,疑神疑鬼。
  拖拉机也一样。
  一看,这个问题像!
  再看,这个问题好像也像!
  一百个问题里,总有那么几个能狠狠戳中他们为拖拉机牵肠挂肚的心脏。
  再回过头来看,书最前面,还有个出版社附赠的小故事,据说是有村子为了想看这本书,急得差点砸玻璃!
  砸玻璃啊?
  这么抢手?最后还真的修好了啊?看得人一愣一愣,又心痒,忍不住问供销社的售货员:“同志,这书上说的这事是真的啊?”
  还不等打毛衣的售货员回答,门口急匆匆跑进来两个穿着解放鞋的黝黑男人:“你们这是不是有那本《红旗牌拖拉机速查速修百问百答》?”
  售货员把货架剩的一本拿下来,牛气轰轰地指着柜台上的两本:“就剩下这两本了,你们这会儿不买,下午来就没了。”
  “这本我们要了!”解放鞋黝黑男人赶紧掏钱。
  最后一本了!
  还在犹豫的人心一抖,赶紧把最后一本揣兜里。
  才走出供销社门口,就又看到有急匆匆赶着牛车来的人,他把书往怀里一藏,一把抓住解放鞋同志:“大兄弟,你哪个生产大队的?”
  到底怎么回事?
  供销社的售货员一连回了好几句“卖完了”之后,也纳闷地跟同事嘀咕:“怎么这两天这么多一进来就问这书的?”
  平时怎么没见书这么好卖?
  随着时间流逝,十里八乡之间消息传递,每天来问的人就更多了。
  甚至一天到晚都能碰到,应付得人口干舌燥。
  “你们供销社有吗?”
  “我听说青柳村就是在你们这个供销社买到的,他说他买的时候还有好几本呢!”
  “书今天调来了吗?”
  “下一批什么时候能到?”
  ……
  柴主编自掏腰包请人在报纸上打的“小广告”,显然效果还是不错的,带动了第一批生产大队购买。
  当然,这个小广告,当然不能是大大咧咧的广告。
  做了这么多年的出版工作,柴方凛还是认识不少写得好的作者的。
  他找了个笔头厉害的,自掏腰包给稿费,请老朋友私下写了一个跌宕起伏,抓人眼球的“拯救俺们村拖拉机”的故事。
  取材于有村子派小孩子到他们出版社门口蹲守的实事,稍稍用了点春秋笔法。
  写法很符合当下各个报社去农村征稿,征到的“农民风采风貌”故事。
  只不过,写得那叫一个爽快。
  带入村子视角的人,在一波三折的情绪里起起伏伏,最后靠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解决了拖拉机的老毛病!
  看完第一个想法就是:“不会真的有这本书吧?”
  没忍住,跑去供销社一问:还真有!
  *
  最先反馈回出版社的,是各地报社的消息——反响不错。
  社员们不禁松了一口气,还有人笑着给柴主编竖大拇指,夸道:“这都能被您想到!”
  原本这事,可是让他们出版社焦头烂额的。
  当初他们在思想手册后印了一问一答试了下水,反响是很好,没想到好出意外了。
  也不知道怎么传的,人家就是笃定出版社有一本书,但只愿意给他们看一点点。
  据说是因为有村民拿着思想手册问:“出版社是干什么的?”然后不知道哪个知青说了句,“出版社就是印书的。”
  就因为这,所有人都觉得他们肯定藏着一本书。
  怎么说都不信,就是坚信“我大姑说”“我二爷爷说”“隔壁村的老赵说”“我们村都说”
  信身边的谁都可以,就是不信他们出版社!
  真是头都大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舍不得壮劳力,有些村子就派些半大小孩来他们出版社蹲守。
  非要他们去看看书,看看有没有什么“土办法”也可以把他们拖拉机身上的毛病给治好!
  “这事我们遇上都头疼,说也说不通,又拿他们没办法,”那会儿谁不恼火,谁不嫌烦,偏柴主编回来耐心给解决好,还能翻过来促销量,“要不您是主编呢!”
  他们都知道这本书不会缺销量,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但怎么打开市场呢?
  这不就打开了!
  各个报社同行给了第一波反馈之后,出版社高兴又不敢太高兴,只能按捺着忐忑又期待的心,继续等待市场的反馈。
  首先,就是邮递员送来的一包包信件!
  出版社停滞已久的业务,到如今,再一次被天南海北的读者给激活了!
  柴主编一边指挥着人去门口迎一迎邮递员,一边满面红光地对社员们说:“我们得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扎根群众!”
  “对,一定得做好这个工作。”有编辑兴奋应道,不愧他们绞尽脑汁在书里藏的心思,引导读者们积极给他们出版社写回信。
  他们可以再按照地区、问题统一整理好。找出需求最多,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又是一本新书了!
  他们还能参考《赤脚医生手册(南方地区适用版)》一样,轮流出各个地方适用的针对性维修手册!
  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一本书的出版工作再多,也用不了一个出版社的人,但借此机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就不一样了,他们出版社有了群众基础,自然就能在时代浪潮里站稳脚跟!
  在柴主编等人心里忐忑不安的等待中,终于,等到了市场反馈。
  “供销社那边打电话过来,说需要再供应2万册。”
  从门外匆匆跑进来一个年轻编辑,语气激动:“主编,河南那边有政府单位要8千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