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
听到这些陆续传来的消息,整个出版社都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欢呼。
柴主编也没忍住激动地哈哈大笑两声:“看来咱们首印8万册还是太保守了。”
还是这两年变胆小了,怕卖不掉,怕成库存。
柴主编到底是经历过他们出版社辉煌时代的人,当机立断:“联系印刷厂那边,再加印八万册!”
听得众人暗暗抽气,这可是技术类书籍。
“会不会太多了。”
“就印八万!”柴主编心里算着,全国生产大队六十多万,南方起码三十万,如果算下面的村,得有一百多万个,就算只有三分之一有拖拉机,也吃得下!
说不定还要再加印呢!
他派人去联系印刷厂,自己则是赶紧联系红旗厂,说好的,加印得取得红旗厂同意,这祖宗可得好好供起来!
***
江城作为红旗厂的大本营,维修保养需求没那么多,火爆的气氛倒是没有太明显。
林巧枝更是对外面读者的热情一无所觉,她一直忙着20吨重型模具的制作。
一步步接管整个项目的落地,实在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林工!六车间天车吊装出事了。”一个穿着夏季工装的工人面色焦急,脚步匆匆地跑进来,“请您赶紧去看看!”
林巧枝猛地抬起头,面色一沉,她停下手里正操作的台钻,转身往六车间的方向跑。
边问:“什么问题?现在情况怎么样?”
她早上巡查的时候,分明还好好的!
“我们按照计划操作,结果悬吊起来的模具忽然一歪,差点从钢丝上滑脱下来。”
说起刚刚发生的这个意外,这职工明显还心有余悸,紧紧追着她说:“幸好老师傅经验足,悬停住了,但现在谁也不敢动。”
没人敢动!
林巧枝跑进六车间。
“林工。”
听这一声,停了活儿围在旁边的工人都齐刷刷转头朝她看过来,脸上全是压抑着的担忧和焦急。
林巧枝抬头。
天车下悬吊的模具歪了。
处于一个半滑脱状态。
她心脏“嘭”地重重一跳,呼吸发紧,努力板着脸,让脸上不露情绪,转头询问:“乔工,装吊上去是什么姿态?”
乔元也是紧皱眉心,拿出一份图纸,在上面勾勒了他们组操作过程的细节:“天车大梁、主吊钩,钢丝绳和模具悬吊点……每一步我们都是按照规范操作来的。”
林巧枝边看他的描述和手绘。
边时不时抬头看看天车下的情况。
她脑子里不断浮现这个异形模具的数据,重量,重心。
她微昂着头,黑眸紧紧盯着天车下的情况,脑子里一遍遍模拟这部分模具的加工过程。
加工过程中不断改变的重心,钢丝绳受力……
“这边牵一根钢丝绳!”林巧枝抬手指着模具右下角道。
她准确且清晰的指出:“钢丝绳吊点对准这个定位销孔。”
乔元看了看,眉头蹙紧,不放心:“确定是这里吗?”
一旦操作不当真的滑脱,对成本、工期影响可不小。
林巧枝拿他手里的铅笔,在图纸上画了几笔,又看向乔元:“您看呢?”
乔元眼皮一跳。
又抬头看天车下的吊钩和钢丝绳。
“行。”
看到模具稳稳的落地。
林巧枝长舒一口气,精神松懈下来,才感觉到背后一层冷汗。
整个组的钳工也明显松了一口气,纷纷围上去。
林巧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情况,主动找到乔元:“我们得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乔元表情也不太好:“你怎么想的?”
能借鉴的经验还是太少了,全国大型模具年产量不足百套,更是没有一例复杂大型模具分体研制的经验。
林巧枝暂时也想不到好办法,只能先道:“先在地面用沙袋模拟重量分部,用试吊来调整吊点。”
“配重试吊的方法对工期可影响不小。”乔元提醒她。
林巧枝眉头拧紧:“那也得用,滑脱风险可不是小事。”她回头地看天车,“再想想办法吧。”
乔元点头:“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说,我全力配合你。”
林巧枝点头。
六车间很快运进来一批批沙袋,江城每年都要做防汛工作,从来不缺准备堆江堤的沙袋。
配重试吊法,确实可以保障安全,但确实如乔元所说,太耽误工期了。
每一次试吊,每一次进行部分配重,都要耗费按小时记的时间。
林巧枝不放心地天天来看。
研究图纸,蹲在车间观察天车情况,一琢磨就是两三个小时。
直到三天后,她总算想出一个办法——按照她对最主要三个分体模具的理解,制作一个可以调节的平衡梁,架设在车间,实现吊点的动态补偿。
乔工试着操作一番,立即来了精神:“这解决办法不错。”
“实在没办法兼顾更多了,其余的还是麻烦乔工你多注意。”林巧枝望着架设好的平衡梁。
六车间的工人们也轻松了下来,脸上是露出笑容来,往外清腾着一袋袋沙袋。
耽误的工期解决了,安全隐患也消除了。
林巧枝又继续去巡视各个车间,各个班组的情况。
真的试着担起这个责任。
林巧枝才知道为什么王柏强说只能是她来。
这是她的分体研制方案。
从头到尾。
只有她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应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解决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细小麻烦。
因为只有她一个人,深刻理解每一步设计的意义和原理。
林巧枝走到无人处,搓了搓脸。
偷偷给自己打气:“加油!”
回到操作台前。
王柏强给她带了杯绿豆汤,放在操作台边,“食堂煮的,消消火,嘴里都长火泡了。”
林巧枝拿起来喝,笑笑。
“走吧。”王柏强见她喝完,起身道。
林巧枝拿起工作本,开始今天的检查工作。
她走过一个个车间,从一个操作台走向另一个操作台,询问计划,了解具体进度。
就像是王柏强当初教她的一样,只是如今,她从旁观变成了询问的人。
“工作记录本呢?拿给我看。”林巧枝皱着眉头看眼前的工件,用手指指腹摩挲转角,去感知那点细微的不对劲。
“给你。”张志沉默一瞬,拿给她了。
林巧枝翻看后,抬眸看这位工龄十几年的老职工:“你工作记录造假。”
“没有。”他矢口否认。
林巧枝合上工作记录本,压住心里的恼火和暴躁:“我有没有强调过,尽全力减小误差,保证最高的精度?”
“哪怕超出规定一丝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最后合模失败!”
她指着那处细微:“还需要我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林巧枝紧紧盯着他,目睹他眼神避开她手指摸的那个角。
张志知道他没按规定工序来,肯定是被看出来了,挂不住脸,强自道:“我原来也做过,没出过问题。”
“你之前也这样做过?”林巧枝都气笑了,偷工减料还不止一次,就为了自己轻松点,她直接转身给这个件打上不合格品。
这人表情一下难看起来。
“觉得丢脸?”林巧枝尽量平直声线,“要是合模出了问题,丢的不是你一个人的脸,也不是我林巧枝的,是咱们红旗厂的,是我们中国工业对外面的名声,别人会说中国的制造业不行,说中国工业不行!”
“就这个外商,他回到他的国家,就会对所有人说,中国造不出好模具!”
要不然,她为什么每天难到感觉要爆炸,也硬是咬牙坚持到现在!!
林巧枝咽下喉间涩意,以至看似平静的声音都好像带着十足的分量,让人听起来心慌。
听得周围人大气都不敢喘。
只余光飞快去瞟面红耳赤的张工。
林巧枝转头找他们班组的组长:“这件重做,但工期不能耽误,你们组自己协调工时加班。”
这班组的组长也没异议。
一旁。
胡清目瞪口呆地看这一幕,“这是怎么压住的?”
他难以置信地小声问王柏强:“王工,巧枝是怎么让所有人都这样听她说话的?”
他平时帮王工跑个腿,传达点意思,遇到别的组的师傅可都不是这样的。他记得上一次跟着王工学习的时候,看到林巧枝分明也没这么厉害。
对方资历老,技术还好,说话底气都足,天然就能把他们这些小年轻压住。
林巧枝和他差不多的情况,甚至比他还年轻,竟然能顶住,气势反过来压住老师傅。
还不是一个人,这一组的人都好像有什么默契一样,谁都没站出来说点什么。
听到这些陆续传来的消息,整个出版社都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欢呼。
柴主编也没忍住激动地哈哈大笑两声:“看来咱们首印8万册还是太保守了。”
还是这两年变胆小了,怕卖不掉,怕成库存。
柴主编到底是经历过他们出版社辉煌时代的人,当机立断:“联系印刷厂那边,再加印八万册!”
听得众人暗暗抽气,这可是技术类书籍。
“会不会太多了。”
“就印八万!”柴主编心里算着,全国生产大队六十多万,南方起码三十万,如果算下面的村,得有一百多万个,就算只有三分之一有拖拉机,也吃得下!
说不定还要再加印呢!
他派人去联系印刷厂,自己则是赶紧联系红旗厂,说好的,加印得取得红旗厂同意,这祖宗可得好好供起来!
***
江城作为红旗厂的大本营,维修保养需求没那么多,火爆的气氛倒是没有太明显。
林巧枝更是对外面读者的热情一无所觉,她一直忙着20吨重型模具的制作。
一步步接管整个项目的落地,实在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林工!六车间天车吊装出事了。”一个穿着夏季工装的工人面色焦急,脚步匆匆地跑进来,“请您赶紧去看看!”
林巧枝猛地抬起头,面色一沉,她停下手里正操作的台钻,转身往六车间的方向跑。
边问:“什么问题?现在情况怎么样?”
她早上巡查的时候,分明还好好的!
“我们按照计划操作,结果悬吊起来的模具忽然一歪,差点从钢丝上滑脱下来。”
说起刚刚发生的这个意外,这职工明显还心有余悸,紧紧追着她说:“幸好老师傅经验足,悬停住了,但现在谁也不敢动。”
没人敢动!
林巧枝跑进六车间。
“林工。”
听这一声,停了活儿围在旁边的工人都齐刷刷转头朝她看过来,脸上全是压抑着的担忧和焦急。
林巧枝抬头。
天车下悬吊的模具歪了。
处于一个半滑脱状态。
她心脏“嘭”地重重一跳,呼吸发紧,努力板着脸,让脸上不露情绪,转头询问:“乔工,装吊上去是什么姿态?”
乔元也是紧皱眉心,拿出一份图纸,在上面勾勒了他们组操作过程的细节:“天车大梁、主吊钩,钢丝绳和模具悬吊点……每一步我们都是按照规范操作来的。”
林巧枝边看他的描述和手绘。
边时不时抬头看看天车下的情况。
她脑子里不断浮现这个异形模具的数据,重量,重心。
她微昂着头,黑眸紧紧盯着天车下的情况,脑子里一遍遍模拟这部分模具的加工过程。
加工过程中不断改变的重心,钢丝绳受力……
“这边牵一根钢丝绳!”林巧枝抬手指着模具右下角道。
她准确且清晰的指出:“钢丝绳吊点对准这个定位销孔。”
乔元看了看,眉头蹙紧,不放心:“确定是这里吗?”
一旦操作不当真的滑脱,对成本、工期影响可不小。
林巧枝拿他手里的铅笔,在图纸上画了几笔,又看向乔元:“您看呢?”
乔元眼皮一跳。
又抬头看天车下的吊钩和钢丝绳。
“行。”
看到模具稳稳的落地。
林巧枝长舒一口气,精神松懈下来,才感觉到背后一层冷汗。
整个组的钳工也明显松了一口气,纷纷围上去。
林巧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情况,主动找到乔元:“我们得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乔元表情也不太好:“你怎么想的?”
能借鉴的经验还是太少了,全国大型模具年产量不足百套,更是没有一例复杂大型模具分体研制的经验。
林巧枝暂时也想不到好办法,只能先道:“先在地面用沙袋模拟重量分部,用试吊来调整吊点。”
“配重试吊的方法对工期可影响不小。”乔元提醒她。
林巧枝眉头拧紧:“那也得用,滑脱风险可不是小事。”她回头地看天车,“再想想办法吧。”
乔元点头:“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说,我全力配合你。”
林巧枝点头。
六车间很快运进来一批批沙袋,江城每年都要做防汛工作,从来不缺准备堆江堤的沙袋。
配重试吊法,确实可以保障安全,但确实如乔元所说,太耽误工期了。
每一次试吊,每一次进行部分配重,都要耗费按小时记的时间。
林巧枝不放心地天天来看。
研究图纸,蹲在车间观察天车情况,一琢磨就是两三个小时。
直到三天后,她总算想出一个办法——按照她对最主要三个分体模具的理解,制作一个可以调节的平衡梁,架设在车间,实现吊点的动态补偿。
乔工试着操作一番,立即来了精神:“这解决办法不错。”
“实在没办法兼顾更多了,其余的还是麻烦乔工你多注意。”林巧枝望着架设好的平衡梁。
六车间的工人们也轻松了下来,脸上是露出笑容来,往外清腾着一袋袋沙袋。
耽误的工期解决了,安全隐患也消除了。
林巧枝又继续去巡视各个车间,各个班组的情况。
真的试着担起这个责任。
林巧枝才知道为什么王柏强说只能是她来。
这是她的分体研制方案。
从头到尾。
只有她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应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解决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细小麻烦。
因为只有她一个人,深刻理解每一步设计的意义和原理。
林巧枝走到无人处,搓了搓脸。
偷偷给自己打气:“加油!”
回到操作台前。
王柏强给她带了杯绿豆汤,放在操作台边,“食堂煮的,消消火,嘴里都长火泡了。”
林巧枝拿起来喝,笑笑。
“走吧。”王柏强见她喝完,起身道。
林巧枝拿起工作本,开始今天的检查工作。
她走过一个个车间,从一个操作台走向另一个操作台,询问计划,了解具体进度。
就像是王柏强当初教她的一样,只是如今,她从旁观变成了询问的人。
“工作记录本呢?拿给我看。”林巧枝皱着眉头看眼前的工件,用手指指腹摩挲转角,去感知那点细微的不对劲。
“给你。”张志沉默一瞬,拿给她了。
林巧枝翻看后,抬眸看这位工龄十几年的老职工:“你工作记录造假。”
“没有。”他矢口否认。
林巧枝合上工作记录本,压住心里的恼火和暴躁:“我有没有强调过,尽全力减小误差,保证最高的精度?”
“哪怕超出规定一丝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最后合模失败!”
她指着那处细微:“还需要我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林巧枝紧紧盯着他,目睹他眼神避开她手指摸的那个角。
张志知道他没按规定工序来,肯定是被看出来了,挂不住脸,强自道:“我原来也做过,没出过问题。”
“你之前也这样做过?”林巧枝都气笑了,偷工减料还不止一次,就为了自己轻松点,她直接转身给这个件打上不合格品。
这人表情一下难看起来。
“觉得丢脸?”林巧枝尽量平直声线,“要是合模出了问题,丢的不是你一个人的脸,也不是我林巧枝的,是咱们红旗厂的,是我们中国工业对外面的名声,别人会说中国的制造业不行,说中国工业不行!”
“就这个外商,他回到他的国家,就会对所有人说,中国造不出好模具!”
要不然,她为什么每天难到感觉要爆炸,也硬是咬牙坚持到现在!!
林巧枝咽下喉间涩意,以至看似平静的声音都好像带着十足的分量,让人听起来心慌。
听得周围人大气都不敢喘。
只余光飞快去瞟面红耳赤的张工。
林巧枝转头找他们班组的组长:“这件重做,但工期不能耽误,你们组自己协调工时加班。”
这班组的组长也没异议。
一旁。
胡清目瞪口呆地看这一幕,“这是怎么压住的?”
他难以置信地小声问王柏强:“王工,巧枝是怎么让所有人都这样听她说话的?”
他平时帮王工跑个腿,传达点意思,遇到别的组的师傅可都不是这样的。他记得上一次跟着王工学习的时候,看到林巧枝分明也没这么厉害。
对方资历老,技术还好,说话底气都足,天然就能把他们这些小年轻压住。
林巧枝和他差不多的情况,甚至比他还年轻,竟然能顶住,气势反过来压住老师傅。
还不是一个人,这一组的人都好像有什么默契一样,谁都没站出来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