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连在操作台上完成的模具加工, 都需要台虎钳这类夹持工具固定夹持。
  要知道复杂模具, 是需要四面八方都有足够灵活的角度、足够宽敞的空间来进行操作的。
  “你是有什么想法?”王柏强紧眉思索一番,看向她。
  林巧枝其实也没个明确想法,咬了下唇:“咱们业内传统的制作方法,确实是在一整块型材上加工完成。”*
  连课本上也是这么教的。
  但既然人家能做,她们为什么就不行呢?
  肯定是有办法的!
  但10吨承重的天车, 只能吊起10吨重的原材料。
  人家要求的模具却足足重20吨。
  “拆开来做。”
  林巧枝这想法冒出来,心“嘭”地重重一跳。
  她都觉得自己大胆,捏住指尖:“咱们有没有可能化整为零,拆开做完, 再组装合体?”
  胡开记靠近的时候,正巧听到这里。
  外行就是比较容易被带歪, 一个想法出来, 就觉得“惊为天人”
  好像感觉“这一听就能行”
  他眼睛都明亮了三分,端着接待的礼仪,按捺住心情,只是步伐紧凑了不少。
  “温厂长。”
  温东鸣抬头,松开眉头,朝他笑道:“胡同志怎么回来了?”
  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同志关系是要搞好的。
  展位的各个单位,几乎没有一个单位有能力与19个国家来的国际友人交流。
  因此, 他们很难主动去推销自家产品。
  只能等外商过来,用他们自己带的翻译交流沟通。
  再一个, 就是靠商务部和外交部接待的同志。
  他们可以和外商沟通,了解国际友人的需求,然后引导、介绍、推荐。
  负责这项事宜,自然也承担起一定的任务。
  胡开记的压力也非常大。
  他压下情绪,笑着说:“我刚刚听小林同志的想法就很不错,之前咱们沟通过,红旗农械厂技术工人水平也是不错的。”他铺垫两句,就直入主题,“如果我们能把整块模具拆分成几个部分,逐一攻破,最后再组装起来,是不是也能完成这个20吨的模具?”
  刚刚在前面好几个厂,就是因为天车承重不够,车间场地不允许这两个硬件困难,无力承接这份订单。
  当解放厂也表示困难后,他明显感觉外商的热情下降很多。
  这么一个价值保底10万元的订单,眼看就要丢了。
  胡开记心中急迫。
  温东鸣给他递了一杯接待用水:“胡主管,我们都想尽力拿下外销订单。”
  “只是,从没有人这么做过。”
  况且,20吨级复杂模具属于高端产品了,他们全国所有重工大厂加在一起,年产能也不足百套。
  经验也非常少。
  胡开记许是被婉拒太多次,忽的心里升腾出一股气,不知是气自己,还是气他们如此无能为力。
  他手拍了拍桌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咱们创造条件也要上!咱们拿小米加步枪把敌人赶出去,难道就有先人成功过吗?”
  他声音微微提高了一些,鬓间未老先白的几根头发都在抖动,这年头做外交工作,疲心惫神。
  “小林同志,你说!”胡开记锐利的目光看过来,点名。
  林巧枝刚刚和王柏强讨论过。
  此刻也有些为难,只能如实说:“确实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要仔细分析模具结构和装配关系,每一个单体要求的精度也必须非常高,累计误差才能小,还有安装顺序、模具定位等等问题。”
  她告诉胡开记:“这里面,任何一点精度出了问题,任何一环没有考虑周全,都会导致整个模具制作失败。”
  风险何其高?
  胡主管作风极其强硬地问:“我不听这些。你* 们就告诉我,这条路,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半晌。
  王柏强开口:“这得先看图纸。”
  胡主管雷厉风行:“我去找他们拿。”
  等胡开记再回来的时候。
  他又恢复了一身文质彬彬的气质,言语带笑。
  他介绍:“这是我们一家生产农机的机械厂,拥有技术一流的工匠……”
  金发碧眼的外商在参观他们的拖拉机。
  林巧枝和王柏强则在研究他们给出的技术图纸。
  林巧枝手在图纸上比划着划线:“大体按照这几个模块拆分的话,我们的天车应该足够用。”
  胡清:“这个制作工艺可不简单,看这个抽芯,别说做了,我们之前见都没见过。”
  王柏强端详着图纸,眉头也蹙起:“拆开简单,难的是组装回去后,还能保证加工效果,咱们厂之前试过的反向分体研配法倒是可以用在这里。”
  ……
  他们讨论一番后。
  由王柏强出面给对方介绍。
  看完红旗厂生产的拖拉机,已经有些疲惫失望的外商生出一点希望,他本觉得选择到中国来看看实在是个错误的决定,这里的工业水平还是落后太多。
  听完了红旗厂的介绍,他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话,翻译则道:“我们老板说,可以给你们试试这套模具。如果你们有能力完成,我们可以合作。当然,如果无法完成,也请尽快告知我们,我们会尽早出发去别的国家,不过,以后就不会再前来中国,选择中国工业制造模具了。”
  最后这句,听得人心里烧起一团火。
  不仅是他们。
  周围展位的人听了也心里憋住一口气。
  当天晚上。
  在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组织下,红旗厂和各地的工业龙头厂汇聚在一起。
  看着图纸,群策群力想找出制作这套大型模具的办法。
  中国如今不是没有更大的天车,但少有的几家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军工任务,再缺外汇,也不能舍本逐末!
  这办法就是林巧枝想出来的。
  她越想越觉得可行。
  有人提出对位难点。
  林巧枝则表示:“我们可以使用三点对位法,当初山东青岛仿制国外机车的时候,曾经使用过这个方法。”
  “这能一样吗?”
  “怎么不一样,我们只需要把中间这一步改成适应天车移动的高空对位,原理不是一样的吗?”林巧枝道。
  解放重型卡车厂的钳工眉头一下拧成麻花,双手撑在座椅扶手上,顶着下巴思考。
  没多久,他脑子转过弯来,往后一靠:“小同志脑子转得是快。”这都能给她想到。
  林巧枝最擅长的事,就是遇山开山。
  当初女知青们力气小,有的抬不起要用大力抬的减压杆,她就找了根长木棍,紧紧绑在减压杆上,加长杆子,然后力气小的女知青也能完成操作。
  在湖南维修拖拉机,小时候做玩具,她都是抱着“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去积极想办法。
  尤其是她此刻信念坚定。
  相信这绝对是一条可以走通的路。
  于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努力想办法。
  即使在她能力范围外,她也积极请教这一群经验丰富、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的钳工。
  当然,她一个后辈这样逮着前辈一个劲儿的质问不太好,容易争执得吵起来。
  她先薅自家羊。
  王柏强就是首先被拷问的对象。
  王柏强:“……”
  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冲击,脑子嗡嗡的。
  且不说如今本来心里就憋了一口气,学生提了问题,当带教老师的答不上来,哪有这种道理?跌份儿!
  他接了茬,能自己答的自己答,也没思路的,就抛出问题去问这眼前的一群同行。
  这里至少有一半是他认识的老熟人,就先抛棘手的问题给他们。
  都是同行,谁没几个朋友,没几个冤家对头?
  那一个个问题,就好像篮球场上的篮球,在人群中唰唰唰的飞快抛接。
  直到终于被某个人抬手投篮,投了个三分。
  讨论的气氛也逐渐激烈起来。
  或许是因为信念坚定。
  林巧枝好像隐隐成为这场临时会议的核心。
  在旁边插不上话的商务部、外交部的同志,默默地围观这吵翻天的激烈讨论。
  看到林巧枝每每把“这不可能”“怎么实现”的气急败坏结论,一次次坚定地抛回去“用软金属也不行?”“你们厂不是做过xx件吗?”
  胡开记等人忽然就感觉,那份履历或许并不夸张,甚至没能展现出林巧枝全部风采。
  他们交头接耳,低声细语。
  看着眼前这场争论,也估算出这份外销单的大概成本和利润。
  眼瞧着争论声渐小,接近尾声。
  胡主管站起来。
  这位精通几国语言,有能力,且统管他们工业展区的负责人说道:
  “讨论这么久,我们都知道这个订单的难度和风险了,诸位不如再听我说说这模具的利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