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们不是来玩的,江城红旗农械厂。”林巧枝把胸牌给对方展示了一下,又哼声道,“我们努力发展,总有一天会拥有全世界最好的东西。”
  “到时候让全世界都抢着来买中国的产品。”
  来买她们中国的拖拉机!
  说话的中年男人仍旧还维持着皱眉不满的样子,表情却有点怔怔的感觉。
  周围几个人好一些,但都非常意外的看着林巧枝。
  胡清和方子勤也不是很喜欢他们说的话,但又被培训过礼仪,不想吵架,看到他们现在的表情,不由努力压住嘴角的笑。
  巧枝这性子,培训过说话也还是这么直啊!
  “红旗厂?”不满开口的中年人确认了一下。
  “嗯,江城红旗农械厂。”林巧枝大大方方的报家门,目光不惧与人对视。
  “林巧枝。”一名面色严肃的工装人,顺着展区路线,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
  林巧枝回头一看,认出人来:“王工。”
  疾步而来的就是面容严肃的王柏强。
  他走过来,看了看这里几个中年人,打了招呼,又转头看林巧枝,道:“准备一下,你要跟我们一起去参加外交部组织的商品准备会。”
  林巧枝打起精神,站直了身体:“准备会?”
  “这次有十九个国家来到广交会,我们得去向外交部和商务部干事介绍咱们产品的功能和优势,配合他们了解专业词汇,翻译成各国语言。”王柏强简单道。
  林巧枝听明白了,得让翻译和销售知道他们的好!才好跟外国人推销咱们的东西!
  她转身放下竹杯:“是得好好讲讲。”
  而刚刚几个中年人却好奇地看向她,诧异不已:“你参加准备会?你是核心技术人员?”
  “对,红旗厂的,以后要做全世界最好的拖拉机的。”林巧枝直接回了过去,应了他的最先的质问。
  她不是来玩的。
  大伙听明白了,刚刚第一个不满开口的中年人大笑两声:“你这小年轻脾气还挺直,倒也不奇怪,你这样大的胆子没脾气才叫怪。刚刚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以为你是哪个厂里蹭国家经费来广交会玩的关系户,没想到你是技术人员,太年轻了,实在是少见。”
  王柏强听懂了这官司,微微皱眉,维护道:“虽然少见,但她可是货真价实的技术工人,这次参会展品的拖拉机就有她参与设计。”
  胡清赶紧蹦出来:“还排第三。”
  “什么第三?”
  “新型号拖拉机设计图纸上她的名字在第三位。”胡清比了个数字手势。
  众人不由咋舌。
  中年人回头喊人送点土特产去红旗厂展位,又满脸笑容道:“是我唐突了,认识一下,我是来展览当地土特产的,我这人脾气太直,看到不舒服的就忍不住,净会得罪人,莫怪莫怪。”
  土特产都送去了。
  两边认识了一下,交换了展位信息。
  然后林巧枝就跟着王柏强一起去参加准备会了。
  是个小会议室。
  有商务部负责外销的同志,还有几个外交部的同志。
  这间小会议室陆续来了几个展位的人,都是连在一起的展位。
  小会议室里这几个干事,看来应该是负责他们这一片区。
  林巧枝拉开椅子,坐下。
  参会的两部门的干事都有些诧异,多打量了林巧枝两眼,又微微侧头朝旁边人示意。
  广交会名单都政审通过,林巧枝的履历很快被拿了过来。
  看到她履历上记录的一系列资料。
  【林巧枝,女,共青团员。】
  【毕业于江城红旗厂附属机械技术学校。】
  【仅用 8 个月时间以全优成绩完成学业,期间技术水平进步飞快,毕业已接近三级技能水准,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天赋。】
  【在校期间提出“撒沙装置”,已在全国18个铁路局推广应用,使列车制动距离平均缩短 28%,轨道事故明显降低,获铁路系统个人嘉奖函。】
  【在东方红70型丘陵拖拉机研发中,创新提出“铰接关节”设计方案,同团队协作实现技术落地,突破丘陵农机转向技术瓶颈,将最小转弯半径缩小到3.2米。】
  最后,还有建议持续关注,重点培养的字样。
  是此次广交会政审给出的评语。
  而实现这一切的年轻人,才仅仅十七岁。
  本想开口提醒“会议注意精简人员”的胡开记把话咽下肚,赞叹:
  “真是英雄出少年。”
  他把履历合上,冲林巧枝笑了笑,由衷道,“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优秀青年后备军。”
  林巧枝赧然一笑,没说什么。
  胡开记咳咳两声,对着几个国营厂的代表道:“我们这次会议,主要是了解各位的产品特点和优势,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希望我们面对面沟通,能得到一些纸面之外的细节和惊喜。”
  ……
  除了帮助配合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工作人员。
  林巧枝他们自己也学了几国的简单外语,简单地培训了一些交流话术。
  总之,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订单!
  很快到了开展的那天。
  林巧枝换上新做的衣服,白衬衫,绿军裤,看着精神又健康!
  她肩膀宽,能撑得起来,很有些英姿飒爽。
  往展位面前一站,倒是显得亮堂。
  不过实际情况却不怎么好。
  “怎么没什么人呐?”林巧枝纳闷的嘀咕,还踮起脚尖看远处人头攒动的展位,果然都是买农产品,手工艺品那些比较热闹。
  王柏强坐那儿,面前摆了个小桌子,手稳稳地握着锉刀,摆弄他面前的正十二面体,“可以了,起码有人问。”
  比他之前参加那次好多了。
  林巧枝鼓了鼓腮帮:“偶尔是有一两个问,可是很快就走了,都不感兴趣吗?”
  难道国外就不需要拖拉机吗?
  还是他们工业真的差这么多?
  正说着。
  有个金发碧眼的男人,穿着西装,看起来高大精神,身后跟着好几个外国人,进入了他们工业展区。
  他们好像没有想要的产品,而是从前往后看。
  林巧枝注意到:“他们好像是稍微大型一点的展位都看了。”她连忙伸手拍拍身后的胡清,“赶紧把咱们厂生产的最大的拖拉机照片拿来,摆在最前面。”
  温厂长也暗自观察,做了一些布置和准备。
  这群外国人,一边走,一边看,很快就接近了红旗厂展位这片区域。
  他们一行人在隔壁解放牌重载卡车展位前站了很久,上下左右的仔细看,时不时通过翻译问几句话。
  最后,才终于开口,表达来意。
  胡开记翻译着,对解放厂负责人说:“这位先生是为一条早年从奥地利购买的冷轧生产线而来,其中有一段事故频发,几乎2天就要坏一次,他们想重新定制一个重20吨的大型模具。”
  之前会议的时候,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也只能耐着性子陪客户一家家沟通。
  一听这个需求。
  红旗厂这边就有非常轻的叹息声,温东鸣遗憾:“咱们的天车只有十吨。”
  大型模具的加工,必须要有天车。
  要用天车把整块钢材料吊起来,并且一定范围内移动。
  这样才能进行模具的立体加工。
  要做20吨重的模具,就必须要有能吊起20吨重原材料的天车,理论上甚至应该更高。
  “大家伙”
  林巧枝却不可避免的想到自己钳工生涯里见到的第一个“大家伙”——那个能载60吨重量的矿用自卸车。
  那里好像就有非常大、非常重的模具。
  可有那么大的天车吗?
  林巧枝想不起来。
  她没有在那个梦里使用过天车,她只是在一个个车间锻炼锤功,练习基本功。
  可做了这么久的钳工,她对车间大小、构造、布局都有一定的了解。
  那一间间车间,不像有那么大天车的样子!
  20吨重的模具啊。
  故障率高的话,说明复杂度应该也不低。
  那该是多少外汇?
  她没忍住问王柏强:“会不会并不需要20吨的天车,就能做20吨的模具?”
  商务部干事热情地领着金发碧眼的外商继续往前走,陪同翻译的胡开记听到她这句,侧头看过来。
  第35章 林巧枝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
  胡开记对这个来自红旗厂的年轻人记忆很深。
  她很聪明。
  如此年轻, 就有了让人惊艳的履历。
  他将翻译工作简单交接一下,往这边走。
  正好听到红旗厂展位里的讨论声。
  “没有20吨的天车,连原材料都吊不起来, 移动不了,怎么进行加工?”刘国友道。
  还是精细加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