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同时各地不少清贫学子此时却是泪流满面,说来现在的科举也的确算是他们想要改变命运的最好上升通道。
  哪怕科举做官,特别是明经科更是一向被朝中大臣看不起,但他们还是难以高中。
  如果是学识输给别人也就罢了,而身处其间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弯弯绕绕有多少。
  说是考试,但主考官们考虑的更多的是考生们的声望、家世等等学识之外的东西。
  所以他们在考试之前需要将自己的诗文、文章整理成册送给那些大臣们,寄希望于从他们那得到好评,好以此扬名。
  天下的确有正直的清官,但更多的则是利欲熏心,试图拉帮结派,为自己赚取好处的小人们。
  他们想要从那些朝臣口中得到好评得付出些什么东西来可想而知了。
  当然如果真能走上殿试的那一关,他们相信武皇定然会是公平选材。
  但很可惜,他们大多数人都走不到面见武皇的那一步。
  如果真能像天幕说的那般改,他们是不是就不用费尽心思去扬名,讨好达官显贵?只用埋头做文章了?
  想到这,不少原本快心死的学子们又燃起了希望。
  天幕中的“安乐大帝”掌权应该也没有几年了吧?又或者武皇也能看见这天幕,她会不会直接推广到下一届科举呢?
  士子们满怀希望的想着,武皇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她当即对着上官婉儿吩咐道,“既然天幕都说了,那接下来所有考试都如天幕所言推行糊名制度。”
  此时武皇心中很是安慰,她之前一直担心因为自己因为不是李家人,皇位重新回到李家后,他们恐怕会故意推翻她的政策,抹掉她的政策。
  还好继位的是李云乐,看来她不仅没有抹掉她的功绩,还将她的好政策发扬了开来。
  将“糊名”用在所有级别的考试中,同时安排专门的誊抄人?
  她之前怎么就没想起来,明明她已经摸到了关键点了,果真是人老了头脑没有以前那般机灵了啊!
  还好如今天幕出现了,不然她要是死后才知道那得呕死。
  【嘿嘿!好吧,其实这第一把火已经烧得挺猛了。毕竟糊名后世家想要操纵科举高中的名单那就麻烦得多了,要是监察得严格一些,基本上能保证科举考试中的大部分公平。】
  【当然这一点世家们还算稍微能忍一忍,因为他们的核心子弟并不靠科举做官,可以直接通过门荫入仕。不能再操纵科举影响的只是他们的旁支子弟又或者是依附于他们的寒门子弟。】
  【而后安乐大帝接下来的一道政令却是让世家炸了锅,安乐大帝宣布将要提高科举做官的比例,由原本的10%提高到50%以上,未来目标提高到90%!】
  【要知道官员的坑位就那么多,若是科举制的士子占的坑多了,那世家占的坑就少了啊!真提高到90%的官吏都靠考试选拔,那他们世家子弟还能通过举荐、门荫入仕吗?】
  【当然有人会说,世家家学传承渊源,师资更是远胜平民百姓,他们只要好好学肯定能卷过寒门子弟的。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身边的权贵二代们,真正很有出息的是占大多数呢?他们真的比得上从底层卷上来的小镇做题家吗?】
  【当然我不否认,的确有注重教育的家庭能够培养出顶尖优秀的人才,但那样的人又有几个呢?恐怕是极少数吧。】
  【所以啊,真让世家子弟去跟寒门比拼科举,除了极少数人外,其余的嘛……所以世家们才会从科举诞生起就抵触科举制,阻碍科举制朝着公平发展。】
  【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认为寒门就是穷人哈,其实在安乐大帝改革之前,寒门只是没落的士族罢了,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要是我们身处几百年前,大概率是读不了书的。】
  天幕中的女声是在讲述他们后世的现象,但何尝不是在打脸如今的世家贵族们?
  洛阳一处普通的茶楼中,顿时响起几声读书人的叫好。
  “天幕说的是公道话啊!”
  “世家们祖上的确有大人物,可他们现在的子弟大多都是些酒囊饭袋!”
  “真能公平竞争,那些人怎么可能争过我们?”
  ……
  然而从前每当他们抱怨时,总有依附世家的人告诉他们,他们若能凭借一个人的努力超过那些家族世代的积累,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他们直觉不对,但却又不知道如何反驳。
  如今天幕为他们背书,他们终于能够肆无忌惮地骂起来了。
  而角落处一个青衣年轻男子虽未跟着骂,但是却是目光灼灼地望向天幕。
  张九龄7岁能作诗,13岁便被广州刺史赞扬前途无量,因而才名远扬。
  然而到了京中后,他却也没能得到曾经以为的那般优待,依旧因为出身被世家门阀所看不起。
  甚至他曾经觉得科举轻而易举,如今也开始不确定起来。
  论起学识他一点不怕,可他家只是岭南地区的一个小官,论起家世来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世家大族?
  唯有武皇喜欢提拔寒门子弟,最后一场殿试由武皇亲自选取的消息后才让他继续保留着信心。
  不过现在听见天幕所言的未来后,张九龄心中已然激动了起来。
  他相信哪怕自己没能在武皇时期高中进士,未来也一定会被安乐大帝重用。
  当然依照武皇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他相信这种机会很小,很快他的时代就会到了。
  寒门出身的狄仁杰、宋璟等人都是一副动容之色。
  他们最终能经科举做官,付出了比朝中世家出身的臣子多得多的努力。
  甚至他们还需要一些运气,不然想来也是根本走不到殿试那一步的。
  也因此哪怕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朝中命官,但仍能共情天下寒门士子。
  若是真能为天下士子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那可真是太好了。
  而靠门荫入仕的朝臣脸色当即羞成一片,毕竟他们心中比谁都清楚他们有多少本事,又是靠什么做官。
  哪怕他们祖上出过大文人,但的确一点不影响他们如今只会说几句之乎者也,肚子里根本没什么才学。
  就连“二王”的王家,最后族中子弟不也多是些酒囊饭袋吗?
  而且等等天幕最后一番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解释寒门与百姓不同?能学习经义的难道不都是士族吗?那些泥腿子还能识得大字?
  不得不说这些世家子弟在涉及到家族利益之时的确很是敏锐,天幕很快证实他们的猜想。
  【当然最让世家炸裂的还是安乐大帝宣布科举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只要是除了有罪之人的直系亲属外的华夏子民都能参加科考。】
  【这也就不管族类、不分贵贱、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科考!】
  【这条政令一出,顿时天下哗然。】
  【那时候大唐的科举只有士、农两个阶层的男性子弟才能参加科举,商人、小手工业人的子弟除非入赘到士、农家庭中,不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至于女子参加科举那更是闻所未闻!】
  【一时间他们都不知道该反对哪个,毕竟人群扩大得实在是有些太多了。】
  天幕下的大部分人也是深有同感,让人咂舌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他们都不知道该惊讶哪个!
  当然很快不同的人群便找到了他们各自关注的重点。
  上官婉儿为首的女官们此时眼神是从未有过的明亮。
  虽说武皇提拔了许多女官,让他们施展了自己政治才华,不用再囿于后院之中。
  但如今他们身上却是挂着宫妃的品阶,并不能真正跟那些大臣们一般真正冠以官职名称,哪怕他们远比一些外朝臣子们出色的多。
  更让他们后怕的是他们是运气好才能被武皇将才华看在了眼中,能够一展抱负,可若是他们没有这个运气呢?
  而全天下还有多少拥有才华却没有被武皇看到的女子呢?
  若是他们能有男子们一样选拔为官,展示才华的机会,那他们被埋没的机会便大大降低了!
  当然见惯了朝堂争斗的他们更加明白,朝中那些男人们肯定不会同意,多半会拼命反扑。
  但哪怕最终这科举选拔没能完全达到李云乐最初的设想,譬如录取的女子比男子少,或者比男子难度更高,那也总算是撕开了一个口子。
  而他们也将用尽一切抓住这道口子!
  狄仁杰此时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睛也亮了起来,他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一直信奉有教无类的理念。
  只可惜想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如果李云乐真能实现如她所言,那真是离那真正的大同世界都近了几步。
  这一刻原本能淡然面对自己的死亡的狄仁杰此刻也生出了对世间的留恋,他真想多活几年看到未来那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啊!
  大商户们差点放起了鞭炮,本来他们之前还对安乐大帝的收税手段多有抱怨,但这条政策一出顿时将那些抱怨抛在了脑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