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氏不舍的摸着布料:“我日日在村子里,我便不做了,你们多做两身。”
  “别啊,娘子,你不做,我也不做!”
  夫妻两又开始腻歪,刘青青木着脸喊道:“娘,过些日子要去城里吃酒席,我们都打扮得光鲜亮丽的,你一个人灰扑扑的,人家不得骂死阿爹啊,做吧,家里不缺这点银子。”
  丝光锦确实漂亮,又柔软,苏氏爱不释手:“行,我先把你们的做出来!”她做出来,逢年过节的时候拿出来美一美。
  刘青青让他们先歇着,郭守云打着灯笼陪她去给阿喜大春和刘鑫送工钱。
  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到处黑乎乎的,远处稻田里传来一阵阵的蛙叫声,夜风沙沙的吹过树梢,棉花和黑炭跑得没影了,她扯着郭守云说话:“阿云,你今儿买什么了?”
  郭守云愣了一下:“我,我的还没做好,等过几日给你看。”
  刘青青挑眉看了他半响,少年像浇了化肥一样,比她高了半个头,眼底如墨,有了秘密了呢。
  &
  黄勇送来了一千公斤带着露水的菊蓟,全家一起上阵剥壳。
  菊蓟味道鲜美,可食用的部分较小,每个菊蓟几乎要摘掉三分之二的老花瓣,剩下的才可以食用。
  剥出来的菊蓟芯会快速的氧化,变成丑巴巴的棕黑色,口感没有变化,样子着实不好看。
  而从植株上割下来的菊蓟放置三四天后,口感下降得厉害,老得味同嚼草。
  所以,运输和保存是个难题。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菊蓟像菌子那样,可以方便长途运输,又能保持口感的美味。刘慧兰在刘青青不经
  意的提醒下,试验出了菊蓟罐头。
  菊蓟剥芯后,切成四瓣,加适量的盐放在沸水中炖煮半盏茶,直接连汤装在蒸过干燥竹罐中密封起来。
  吃的时候,打开盖子把菊蓟倒出来清水漂洗,或炖或煮或炒,仍旧软嫩入口,香甜回甘。比起新鲜的菊蓟来说,味道没那么甘甜,但是已经把味道保留了八分。
  这样作出来的罐头,能长途运输,不仅县城,府城也能吃到青华楼的菊蓟。
  是的,刘青青准备动身去府城。
  仓库里的菌子全靠高温油炸加竹罐密封,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放置三个月必然变质。府城里每年八月初九举办月饼大赛,她要去看一看,能不能借机销售一些菌子和菊蓟罐头。
  县城这塘子太小,她已经准备向府城进发。
  为了参赛,设计了三种口味的月饼。
  甜款:豆沙松子荞月饼。
  咸款:玉兔献月水晶月饼和火腿鸡枞千层酥月饼。
  豆沙松子荞皮月饼,采用常平县特有的甜荞面来做皮,红棕色的荞面,不用放糖,烤出来有一股天然的香气,自带淡淡的甘甜,口感细腻,软和适中。
  红豆用厚铁锅,盖子上压石头,煮得起沙后放入纱布敲打成泥,放入冰糖,桂花粉等小火熬煮,熬干水分成为淡黑色的糊状,拌入剥了壳的新鲜松子。
  包的时候,和好的荞面里放入调好的松子豆沙馅,塞进模具中压平定型,进铁皮烤炉中烤制。
  放凉的月饼,口味甜蜜,带着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气,里头隐藏的每一颗松子脆嫩可口,很让人惊艳。
  玉兔献月水晶月饼,和粽子一样,木薯面加糖蒸熟冷却后,放入磨具底层,第二层放入蒸熟的整个咸鸭蛋黄,松茸菌雕刻而成的兔子,菊蓟芯,头上按压一层木薯面,模具压制后,放入冰窖冷藏。
  口味咸甜适中,冰凉弹牙,回甘无穷。若味道让人眼前一亮的话,那颜值对其他月饼就是降维打击。
  其他月饼还在表皮做功夫,玉兔月饼不仅表面有花纹,连里头芯子都是一副画:菊蓟盛开如莲,地下一只白玉兔昂首对着天空的淡黄圆月,捧掌而拜,多么的诗情画意。
  相信一定能让那些文人书生大肆追捧。
  相比较而言,火腿酥皮月饼就普通多了,火腿去皮洗净剁细后蒸熟,与鸡枞菌,糖盐拌匀作馅,刘青青在皮上花了大心思:皮不是普通月饼的一层皮,而是薄薄的二十六层酥皮。
  面粉用新鲜的猪油和好后,再擀得薄薄的,中间撒上一层熟粉,再一层一层卷起来包火腿馅料,捏成一个半球形状,最上面刷一层蛋黄液,撒上芝麻,放在铁皮烤炉中去烤。
  出炉的鸡枞火腿月饼,胖嘟嘟圆头圆脑,色泽焦黄,口味咸香入味,酥脆美味。
  刘慧兰和刘青青埋头在厨房里研究了三天,用掉了好几袋子原料,才调配出最满意的口感。
  八月初五这一天,刘青青提着新鲜出炉的三盒月饼,进了县衙,这次去府城,她打算请史居正带着她去,府城不同县城,没点人脉关系,她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
  青华楼里,温大人的夫人杨雪眉也有股份呢,要合理把每一位股东用起来。
  第73章 让你装逼
  温如初亲自接待了刘青青,他不高兴的看着她:“你瞒得我好苦!”
  咦,这语气活像丈夫出轨的怨妇。
  刘青青吓得缩了缩脖子,温大人吃错药了吧。难道埋怨她没第一时间把月饼送来?
  她立马把月饼盒子往前推了推,小心翼翼陪笑:“之前做的月饼有瑕疵,这是第一炉,还热乎着呢,立马给大人送过来了。”
  温大人瞪眼:“你还装,我说的是打虫子!”
  他是贪吃的人么,月饼有什么好吃的,年年就是那几个花样,五仁、莲蓉、火腿、他都吃腻了。
  “这样一项利民的大事,你做甚藏着掖着,要不是听赵垚说起,竟然不知道!”
  这事啊,刘青青摸摸鼻子。
  有了喷雾器,刘满仓充满干劲,每日能打二十亩地的药水。
  打过药水的棉花地,虫子几乎绝迹,刘青青干脆让他把稻田顺便除了一次虫,效果相当显著。稻穗空壳的更少,沉甸甸的弯下了腰。
  村民们都盯着田地呢,眼神雪亮,上刘家门要求购买药水借用喷雾器,刘有山按照事先的约定,推到衙门头上,说从衙门里寻的门路,弄来的药水。
  村民无奈离开,恰好赵垚去清水沟村看望姐姐,被许多村民堵着苦苦哀求,他没多想,以为是衙门里弄的,回来找史居正顺嘴一问,史居正琢磨一二,便猜测是刘家又发现了新玩意。
  刘青青点明敝帚自珍的原因:“大人,我们之前收购菌子,从中分拣出许多毒蘑菇,本来打算集中销毁,刚好棉花地长了虫子,我顺手泡了点水去洒,不料除虫效果还挺好。
  怕村民们买回去不会用,药到自己,所以才推到衙门的头上,还请大人见谅。”
  “行了,你把这个药水卖给衙门,由衙门统一卖给各地乡镇,为百姓们除虫,增加了粮食产量,功德无量。”
  刘青青摇头:“大人,不妥,这药水使用,慎之又慎,一不小心会出大问题。而且必须配备喷雾器,喷雾器用精铁打造,平均一个要十两,没几家农户买得起。”
  “衙门对接要打药的农户,我家组织人手上门打药,完全不经过农户的手,不存在安全隐患,也免得农户花费重金购买喷雾器。”
  温如初被她提醒,反应过来后吓得一白毛汗。不过又有些犹豫:“全县那么多农户,你们打得过来么?
  你们打算收所少文一亩?”多了不划算,农户不愿意,少了刘家白忙乎。
  刘青青拍着胸脯:“我有一只五十人的护苗队,一天可以打虫1000亩。”
  “每亩田收50文的打虫费!给我40文就行,人工、打虫药、喷雾器都是钱呢。”剩下10文给衙门。
  她算过,一亩稻田亩产三百公斤,打虫后估计能增产到四百公斤,100公斤稻谷得大米60公斤,合计360文,她收五十文,真的不算多。
  温如初在此地扎根两年,对这些很熟稔,心中一算便晓得她这个,只是赚点辛苦钱,点头同意。
  为了有信服力,温如初开了个条子,盖上县衙的大印。
  任命刘有山为常平县护苗队队长,有正式公文,也就是说,刘有山成了县衙里的一名名誉公务员,虽然薪水自负,但名头很唬人。
  谈完正事,刘青青道明来意。
  温如初想了想道:“史先生要在县里,到各乡镇勾兑打虫的事,不如你们跟随内子同去,舅兄在府城,正好同路。”
  “八月初八天明在码头上坐船,你要带些什么,只管回去收拾。”
  这一趟果然没有白来。
  刘青青和郭守云回到青华楼,恰好是饭时。
  冤家路窄,进了大门,遇到了好久不见的刘宝柱。
  刘宝柱头发如墨,气色红润,穿着最新款的交织绫长衫,风度翩翩,人模狗样如同富贵人家的公子。
  同十多个学子谈笑风生欲上楼。
  看见刘青青,他瞬间一愣,上下打量了两人一眼,见他们穿着普通的棉麻衣裳,眼底闪过一丝嫌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