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魁首是如何养成的 第214节
那万卷书文沉甸甸地压在她的身上,身后是灯火都无法照亮的黑暗。无法与任何人共享,也无法与任何人分担。
甚至连她死去,都无人知晓她陨落何方。
“咔嗒”,灯盏归位发出的声响打破了死寂。
持剑长老背对着同门,无人看清他的神情。
但就在灯盏归位的瞬间,湛玄的手还未来得及移开,琉璃盏内的烛火却突然晃动了一下。
一道虚幻的身影出现在桌前,“她”的手同样摁着灯盏。
“序号一……”垂首坐在桌案前的女子脊梁笔挺,身影却虚浮如烟。“她”的手与湛玄的手重叠在一起,任谁都能看出来“她”并无实体。
众人看着那道背影,一时间竟忘
了呼吸。
她突兀地出现,似一场一触即碎的幻梦,又好似将要远行的故人一瞬的回首。
“序号一,《天命》。我将陈述我的往事,告知我所知晓的一切。尽管,我虽称呼它为‘天命’,但我并不认为它不可逾越。更甚于,我至今为止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抗争它,跨越它,否定它。”
“她”缓缓抬首,一字一句道。
“而已经走到这里,已经举起灯盏,已经知晓真相的……我的袍泽,我的同门。
“请抛下一切和平的幻想,直面即将到来的,战争。”
第343章
神龛前燃起一支烛火,明月楼主与前代佛子梵觉深隔着一张桌案相对而坐。
“那么,阁下此番前来所为何事,因何执迷而需神明解惑?”梵觉深盘腿正坐,半垂的眼帘显得他眉目慈悲,无害而又温和。
“你非神明,如何解惑?”明月楼主轻嘲,“还是说,身为冥神骨君的神使,魔佛阁下却怀有不臣之心?若阁下意图将冥神取而代之,在下倒不介意出一臂之力。”
面对明月楼主尖锐的嘲讽,梵觉深不为所动。他捻弄着腕上缠绕的佛珠,似烛光在陋室中裁剪出来的影子:“这世间推动人之意念的无形之物,无非七情六欲、痴心我执。阁下并非凡夫俗子,自不会为俗物执迷。既然如此,阁下所欲堪破的,无非我执。”
明月楼主闻言想笑,与梵觉深端庄的坐姿相比,明月楼主的坐姿散漫随意至极。他还想再刺眼前的佛像几句,一开口喉咙涌出的却是浓重的铁锈腥气。
明月楼主随意拭去唇角的血迹,曾艳惊四座的千金嗓如今只剩喑哑的破锣音:“如舍,你我也算是老相识了,不必在此打哑谜。你说祂们已经不在此地,我来迟一步……那便意味着祂终于剑指神舟了。如若我这些年来的调查无误,人皇氏的后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族群的存续,祂绝无可能放弃大地上的生命。天子之剑出鞘,神舟大陆将化作生灵的血肉磨盘,世间再无一隅安宁之地。”
明月楼主掩在面具后的眸光稍利:“以本座对你的了解,袖手旁观、坐看生灵涂炭,非你所行之道。”
梵觉深、姜恒常与明月楼主几乎是同时期出现的大能修士。三人虽然性情各异,鲜有往来,但对同一时期的行道者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与如今上清界对梵觉深的知之甚少或褒贬不一不同,明月楼主从不小觑看似与世无争的佛门的眼界。佛门一直坚信梵觉深不曾堕魔,明月楼主相信佛门如此笃定定有缘由。
再则,身为与佛门、魔道因缘极深的极情道修士,这三重道途素来有“佛魔一念,一念既为人间”的说法。明月楼主调查过禅心院,又曾见证过拂雪等人在苦刹一地的见闻。依据种种线索,明月楼主可以断定“前代佛子梵觉深并未堕魔”一事并不是禅心院的光头和尚被教养之恩糊瞎了眼,而是事实如此。
梵觉深确实没有易门改道,这位前代佛子只是走上了以杀止伐、以恶法见性、以魔道证佛心的道途了。
明月楼主不知道佛门有何谋算,但梵觉深成为冥神骨君的神使、又公然站在魔道阵营背后的目的值得推敲。
“阿弥陀佛。”梵觉深双手合十,八方不动,“阁下想知道什么?”
“你们接下来的打算。”明月楼主轻叩桌案,“姜胤业……哦不,现在应该叫‘姜恒常’了。她曾告诉过我,长老阁并不在意天殷地上的基业,在她与长老阁斗法的这些年,长老阁逐步退出军权的角逐。她原以为长老阁是以退为进,致使国主不得不在朝政方面做出让步,但眼下看来并非如此,那些人不是以退为进,而是并不在乎。除非他们手中拥有价值更高昂的筹码,否则我想不到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中州的传说很有意思,历史藏在故事背后的隐喻里,隐喻又昭示着古老的预言。”明月楼主道,“而信徒往往比无信者更为执拗,对预言也更加深信不疑。所以冥神这位‘君王’君临天下之日,祂的百万兵马是否会与祂一同临世?”
许是明月楼主已经得出了答案,又或许付出巨大代价来到此地的人有资格得知真相。梵觉深道:“永留民已向神舟宣战,祂之人俑,城隍将率领百万阴兵重临天下,以中州为轴侵吞四方;黑衣出山去往了日月山,欲逼迫天枢星君飞升借此打破明尘对神舟的封锁;白衣宣悲本该前往东华山攻占建木,为日后的族群飞升铺路。但不知为何,宣悲出棺后没有前往东华山,反而往东海的方向去了。”
“果然。”梵觉深所说的一切,将明月楼主收集至今的散碎情报拼接成图,“神舟沉没在即,祂时间已无多。所以祂想榨干神舟的灵炁,将地上的生灵尽数转化为自己的眷属。祂要打破明尘对神舟的封锁,无论天枢星君是否能成功飞升。天枢星君若飞升成功,这意味着明尘的封锁并非不可突破;反之,若是飞升失败,祂可以此为缘由向明尘发难,动摇乃至毁灭明尘传下的道统——一个不允许世人飞升的道统,自然不配成为天下人的领袖。”
明月楼主挑了挑眉:“但明尘上仙、无极道门乃至天下正道都不可能束手待毙。”
“是矣。“梵觉深颔首,“阴荒乃王佐之才,擅谋擅弈。他从不曾小觑正道魁首,所以他为明尘、为正道准备了数枚暗棋。”
明月楼主轻笑,一手平举指向梵觉深:“魔尊。”
“鬼王。”他侧首,看向梵觉深身后深不可测的黑暗。
“以及,白面灵之主。”
明月楼主随意地往后一仰,将桌案往前一推:“真是好大的阵仗。”
即便排除已经胎死腹中的大壑与雪山蛰神,永留民埋下的暗棋至少还有三枚。魔尊与鬼王问世,仙魔之争避无可避,上清界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恐怕便无从插手凡尘的战争;此时借势迫与明尘上仙同为千岁大能的天枢星君飞升,无论成功于否都有了动摇正道道统根基的机会;明尘上仙若是没有作壁上观而是选择拔剑入世,那永留民与白面灵自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人神拖入泥潭,不计一切代价将其化作神舟的养分……
“何至于此?”明月楼主思忖。
“因为祂曾是这世上最绝望的人。”梵觉深终于抬眼,平静地诉说着,“祂尚为人时曾登上九宸山,向人神寻求救世之法;祂曾统合万民的智慧,为神舟求解一条生路。祂说:‘自吾诞生伊始,便一直在做这毫无希望之事,从生到死’。”
“何等空洞虚无的道。”明月楼主拨弄着案上的灯烛,又笑。
“阁下一路追寻至此,不也是空洞虚无之人?”形同庙中泥像、只为世人解惑的活佛,直到这时才流露出几分鲜活,“祂是执掌死亡的神祇,阁下欲超脱生死,便须得超脱祂之权能。这世间有摆脱生死轮回、无常因果之法,那便是飞升。”
明月楼主垂首看着自己的掌心,他已经逐渐老去,修长有力的手爬上了斑驳刺眼的斑印。那颗红线相系的眼珠子躺在他手中,仿佛下一瞬就会渗出泪来。
世人寻求飞升,所为的无非便是“跳出三界、不入轮回”的长生逍遥。但明月楼主的极情道却要吃尽人生八苦,所行所求皆背道而驰。梵觉深的讽刺不无道理,明月楼主来此,除了寻求一个答案外也是想看看自己是否能在生死关头堪破七情,超脱生死,突破大乘的瓶颈。
“你也不遑多让。”
言之有理是一回事,被人逞口舌之快是另一回事。
“最后一个问题。”明月楼主闭了闭眼,又睁开,“你,或者说……佛门究竟做了什么?”
听此问话,梵觉深终于笑了:“对阁下而言,何为因果?”
道门修今生,佛门修来世。佛门的经义之道离不开因果轮回,可以说,参悟无常因果便是佛修、禅修毕生的功课。
“于我而言,因果是线。”明月楼主道,“错综复杂、缠连交织的线,一根线头或许会分出无数旁支,又或许会在某个节点打上死结。看似无解的结或许有轻易顺开的节点,看似易解的线头又或许纠缠着庞大的乱线。无数线头缠绕于一起,互成因果,互成劫数。我觉悟不深,只觉大抵如是也。”
“于因果一道,阁下已有彻悟。”梵觉深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毕竟无人能为无形之物作出详尽的注解,“但对于世间绝大多数人而言,因果是一条长而笔直的线。线的这头到另一头,流逝的是光阴与岁月。光阴一去不回,埋下因便会得到果。种花便得花,种豆便得豆,循环往复,不过如是也。”
明月楼主忍不住嗤笑:“若缠缚众生的命运是如此纯粹之物,人世又何来百般苦楚,万般奈何?”
梵觉深颔首。他不再回话,而是抬手虚虚轻点桌案,只见桌案上有一点绿意萌出,如一颗尚未破壳的籽种。
“于我等而言,因果便似莲华。”梵觉深轻叩桌案,那籽种便没入了案几,“一颗莲种,落在地里或许会发芽,或许不会;它落在岸上,或许会失水干瘪,也或许不会。我将它种进池子,它或许会破壳而出,也或许不会。此时,这颗种籽落在哪里是因,而诸如其余种种,皆是命定之果。”
梵觉深曲指轻叩桌案,昏暗的烛火下,桌案化作了一池碧水,莲子落入了池塘。在两人的见证下,短短几个吐息间,那一点绿意破壳而出,于淤泥中生根发芽,长出中通外直的枝干与含苞待放的花。
“我欲得莲子与花,选了一池碧水,种下一朵莲华。它落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上,我祓除了殃害它的病害,驱赶了顽皮的走兽鸟雀,荫蔽了会将它摧折的风雨。它得以茁壮无忧地成长,生得亭亭玉立,将要绽放。”梵觉深伸出一根手指,轻点莲花的花苞,“但无论它是否开放,莲华都已长出了莲子。无论它开不开花,莲子都在那里。”
梵觉深收回手,平静地注视着池塘中的莲花:“此时,花是因,莲子是果。花开花败,莲子都在。而它是否开花,却再不由我。”
“种下善因不一定得道善果,而得恶果却未必有恶因。”明月楼主道,“最终决定是否开花的,是莲华一念。”
“不错,一念。”梵觉深再次颔首,“莲花是否开花,在它一念。”
他合掌,闭目:“于佛门而言,因果便是无常,时间便是无常。横纵三世,过去、当下、未来。即便种下一切之因,也只能静待一念之果。”
“而这一念,是众生一念,生死一念,善恶一念,亦是佛魔一念。”
第344章
梵缘浅行于虚妄之间,徒步涉过光阴的河。
她身旁与之同行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混沌中有无数走马灯一闪而过,光影如旋转飞逝的画片,在灰暗处明明灭灭。
时间、空间的天道法则在此混淆。一切有、有无、无有之物皆在此处重叠,形意驳杂,光怪陆离。
梵缘浅看见一颗种子,它还未破壳便干瘪枯死,下一刻又忽而萌芽,粲然开花;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短短几个吐息间变成了行将就木的老者;几个眨眼的间隙,老者又重回青壮,却在盛年间战死沙场;一个芳华正茂的少女,梵缘浅看见她权倾朝野,也看见她在幼年时遭奸人所害,溺毙荷塘。
无数男女老少的面孔重重叠叠,于此上映着荒诞怪异的离合悲欢。
若凡人身临此境,这些光影只消一眼便会让人失心疯狂。但落在梵缘浅眼中,却是雁过无痕、雪落无声,不垢半分尘。
梵缘浅有意深入雾海,摸清这些灰雾的本质。
“这片雾海中的水,能扰乱天道时序的法则,能混淆人世的无常因果……”梵缘浅掬起一捧灰雾,看着灰雾从指隙间淌下,“但冥神是执掌死亡的神祇,祂之道义虽然有损神舟生死轮回之道,却依旧在神舟天道的笼罩之下。混淆天道、改逆因果……这不是冥神的权能。
“有什么东西——”
梵缘浅缓缓抬头,望着混沌蒙昧的天:“有什么东西,将神舟的天道……污染了?”
这突兀又无甚根据的猜测,让梵缘浅心中愣怔。她记得自己步入了骨君的神国,闯入了被魔修视作生灵禁地的诡雾森林。拂雪说楚夭最后消失的地方就在这片森林里,而她阴差阳错之下还得到了一些与师哥有关的情报信息。但闯入诡雾后,梵缘浅才发现此间因果错乱,时序倒逆。她无意间回到了过去,干涉了师哥的因果。
但说她究竟改变了什么?那也没有。她看见师哥依旧成了魔修,手刃血煞魔尊后将其座下的城池化作浮屠炼狱。师哥犯下滔天杀孽,无数魔修惨死在师哥手中。这些魔修身陨后甚至没能兵解超脱。师哥将满城魔修的魂魄囚于三千浮屠狱中,令其日日夜夜受死魂的恨火烧灼。
她释放了魔修口中的“鬼王”,引渡师哥自狱中逃生……但该死的人依旧死去,该负的业依旧负在肩上。冥冥之中,一切都与既定的命运相契相合。
梵缘浅无意置喙师哥的抉择,她明白,师哥已经走上了一条与她截然不同的生杀之路。
“若因果的缘结不在过去,那在何处?”梵缘浅双手合十,低垂眉眼的模样像极了庙中的神佛,“不在未来,只在当下。”
梵缘浅这一辈的佛门弟子是被梵觉深带大的,佛门经义向来高深晦涩,难以付之于言语。在梵缘浅的记忆里,师父就没少唉声叹气,说师哥天纵奇才,为人通透,路子却邪。不过净初主持自己原也是乡野悍匪出身,皈依佛门后也没学成正统僧人的行事风度,便也随弟子去了。
梵缘浅对师哥道的了解不够深刻,但她知道师哥对无常因果的参悟——他不为自己过去做出的抉择自苦,亦不让未来的自己悔恨今时的自我。如此纵横三世之间,无愧于心,无愧于己,便始终是本来面目。
梵缘浅双手合十,她未能逆改师哥的过去,那便是因缘如此。此番奇遇,她所作所为皆发乎本心。无论何种结局,她都不应心怀愧悔。
梵缘浅朝更深的黑暗中走去,冥冥中,她感觉自己一直寻找的答案或许就在不远处。
师父常说,她与师哥互为因果。后来师哥离开塔林,销声匿迹。传闻师哥身堕魔道时,梵缘浅曾想过,若师哥为俗世过往泥足深陷,她是否能渡他成佛?
可是,师哥虽纳魔炁,但向佛之心未改,无需她为之引渡。师父的话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梵缘浅停住了脚步。
她下半身淌在如雾如露的“水”中,周围是光怪陆离的幻影。比夜色更深邃的黑暗中,梵缘浅双眼轻阖。
她双手合十,八方不动,就连袈裟与长发都停止了摇摆的弧度。
她的吐息心跳,也在一瞬间变得近似于无。
不知何时出现在她面前,庞大到令人绝望的阴影。或许是因为黑暗蒙蔽了人的感知,又或许是渺小的蝼蚁从始至终都没察觉到祂就在前方不远处。梵缘浅走了很久很久,但当她终于察觉到“祂”的存在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过的漫漫长路不过是神前桌案的一尺之路。
——那是一樽观音像。
庞大如山峦,生有千手千臂的观音像,祂盘腿端坐在莲台之上,真容匿于茫茫雾海之中。梵缘浅看不清祂的面容,但祂看见了她,祂注视着她,祂在她察觉到前一直死死地盯着她——观音本该清圣无暇的神像上,成千上万双眼睛正滴溜溜地转动着,一瞬不瞬地俯瞰神前案上的蝼蚁。
那些眼睛中蕴藏着万千思绪,好奇、欣悦、怨恨、恶意、贪婪、暴戾、疯狂……
众生千面,千面千相。
梵缘浅垂首,长达数息的缄默后,她才缓缓抬眸。
再次睁开眼睛时,梵缘浅忽而有了极其诡异的视角——“她”的视野突然变得很
高很高,以至于被“她”俯瞰的人变得无比渺小。“她”看见了“自己”,一个渺小如尘的人影。梵缘浅仰着头,祂垂着首,祂们互相对视,眼中却又奇诡无比地倒映着鲜明的彼此。
甚至连她死去,都无人知晓她陨落何方。
“咔嗒”,灯盏归位发出的声响打破了死寂。
持剑长老背对着同门,无人看清他的神情。
但就在灯盏归位的瞬间,湛玄的手还未来得及移开,琉璃盏内的烛火却突然晃动了一下。
一道虚幻的身影出现在桌前,“她”的手同样摁着灯盏。
“序号一……”垂首坐在桌案前的女子脊梁笔挺,身影却虚浮如烟。“她”的手与湛玄的手重叠在一起,任谁都能看出来“她”并无实体。
众人看着那道背影,一时间竟忘
了呼吸。
她突兀地出现,似一场一触即碎的幻梦,又好似将要远行的故人一瞬的回首。
“序号一,《天命》。我将陈述我的往事,告知我所知晓的一切。尽管,我虽称呼它为‘天命’,但我并不认为它不可逾越。更甚于,我至今为止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抗争它,跨越它,否定它。”
“她”缓缓抬首,一字一句道。
“而已经走到这里,已经举起灯盏,已经知晓真相的……我的袍泽,我的同门。
“请抛下一切和平的幻想,直面即将到来的,战争。”
第343章
神龛前燃起一支烛火,明月楼主与前代佛子梵觉深隔着一张桌案相对而坐。
“那么,阁下此番前来所为何事,因何执迷而需神明解惑?”梵觉深盘腿正坐,半垂的眼帘显得他眉目慈悲,无害而又温和。
“你非神明,如何解惑?”明月楼主轻嘲,“还是说,身为冥神骨君的神使,魔佛阁下却怀有不臣之心?若阁下意图将冥神取而代之,在下倒不介意出一臂之力。”
面对明月楼主尖锐的嘲讽,梵觉深不为所动。他捻弄着腕上缠绕的佛珠,似烛光在陋室中裁剪出来的影子:“这世间推动人之意念的无形之物,无非七情六欲、痴心我执。阁下并非凡夫俗子,自不会为俗物执迷。既然如此,阁下所欲堪破的,无非我执。”
明月楼主闻言想笑,与梵觉深端庄的坐姿相比,明月楼主的坐姿散漫随意至极。他还想再刺眼前的佛像几句,一开口喉咙涌出的却是浓重的铁锈腥气。
明月楼主随意拭去唇角的血迹,曾艳惊四座的千金嗓如今只剩喑哑的破锣音:“如舍,你我也算是老相识了,不必在此打哑谜。你说祂们已经不在此地,我来迟一步……那便意味着祂终于剑指神舟了。如若我这些年来的调查无误,人皇氏的后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族群的存续,祂绝无可能放弃大地上的生命。天子之剑出鞘,神舟大陆将化作生灵的血肉磨盘,世间再无一隅安宁之地。”
明月楼主掩在面具后的眸光稍利:“以本座对你的了解,袖手旁观、坐看生灵涂炭,非你所行之道。”
梵觉深、姜恒常与明月楼主几乎是同时期出现的大能修士。三人虽然性情各异,鲜有往来,但对同一时期的行道者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与如今上清界对梵觉深的知之甚少或褒贬不一不同,明月楼主从不小觑看似与世无争的佛门的眼界。佛门一直坚信梵觉深不曾堕魔,明月楼主相信佛门如此笃定定有缘由。
再则,身为与佛门、魔道因缘极深的极情道修士,这三重道途素来有“佛魔一念,一念既为人间”的说法。明月楼主调查过禅心院,又曾见证过拂雪等人在苦刹一地的见闻。依据种种线索,明月楼主可以断定“前代佛子梵觉深并未堕魔”一事并不是禅心院的光头和尚被教养之恩糊瞎了眼,而是事实如此。
梵觉深确实没有易门改道,这位前代佛子只是走上了以杀止伐、以恶法见性、以魔道证佛心的道途了。
明月楼主不知道佛门有何谋算,但梵觉深成为冥神骨君的神使、又公然站在魔道阵营背后的目的值得推敲。
“阿弥陀佛。”梵觉深双手合十,八方不动,“阁下想知道什么?”
“你们接下来的打算。”明月楼主轻叩桌案,“姜胤业……哦不,现在应该叫‘姜恒常’了。她曾告诉过我,长老阁并不在意天殷地上的基业,在她与长老阁斗法的这些年,长老阁逐步退出军权的角逐。她原以为长老阁是以退为进,致使国主不得不在朝政方面做出让步,但眼下看来并非如此,那些人不是以退为进,而是并不在乎。除非他们手中拥有价值更高昂的筹码,否则我想不到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中州的传说很有意思,历史藏在故事背后的隐喻里,隐喻又昭示着古老的预言。”明月楼主道,“而信徒往往比无信者更为执拗,对预言也更加深信不疑。所以冥神这位‘君王’君临天下之日,祂的百万兵马是否会与祂一同临世?”
许是明月楼主已经得出了答案,又或许付出巨大代价来到此地的人有资格得知真相。梵觉深道:“永留民已向神舟宣战,祂之人俑,城隍将率领百万阴兵重临天下,以中州为轴侵吞四方;黑衣出山去往了日月山,欲逼迫天枢星君飞升借此打破明尘对神舟的封锁;白衣宣悲本该前往东华山攻占建木,为日后的族群飞升铺路。但不知为何,宣悲出棺后没有前往东华山,反而往东海的方向去了。”
“果然。”梵觉深所说的一切,将明月楼主收集至今的散碎情报拼接成图,“神舟沉没在即,祂时间已无多。所以祂想榨干神舟的灵炁,将地上的生灵尽数转化为自己的眷属。祂要打破明尘对神舟的封锁,无论天枢星君是否能成功飞升。天枢星君若飞升成功,这意味着明尘的封锁并非不可突破;反之,若是飞升失败,祂可以此为缘由向明尘发难,动摇乃至毁灭明尘传下的道统——一个不允许世人飞升的道统,自然不配成为天下人的领袖。”
明月楼主挑了挑眉:“但明尘上仙、无极道门乃至天下正道都不可能束手待毙。”
“是矣。“梵觉深颔首,“阴荒乃王佐之才,擅谋擅弈。他从不曾小觑正道魁首,所以他为明尘、为正道准备了数枚暗棋。”
明月楼主轻笑,一手平举指向梵觉深:“魔尊。”
“鬼王。”他侧首,看向梵觉深身后深不可测的黑暗。
“以及,白面灵之主。”
明月楼主随意地往后一仰,将桌案往前一推:“真是好大的阵仗。”
即便排除已经胎死腹中的大壑与雪山蛰神,永留民埋下的暗棋至少还有三枚。魔尊与鬼王问世,仙魔之争避无可避,上清界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恐怕便无从插手凡尘的战争;此时借势迫与明尘上仙同为千岁大能的天枢星君飞升,无论成功于否都有了动摇正道道统根基的机会;明尘上仙若是没有作壁上观而是选择拔剑入世,那永留民与白面灵自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人神拖入泥潭,不计一切代价将其化作神舟的养分……
“何至于此?”明月楼主思忖。
“因为祂曾是这世上最绝望的人。”梵觉深终于抬眼,平静地诉说着,“祂尚为人时曾登上九宸山,向人神寻求救世之法;祂曾统合万民的智慧,为神舟求解一条生路。祂说:‘自吾诞生伊始,便一直在做这毫无希望之事,从生到死’。”
“何等空洞虚无的道。”明月楼主拨弄着案上的灯烛,又笑。
“阁下一路追寻至此,不也是空洞虚无之人?”形同庙中泥像、只为世人解惑的活佛,直到这时才流露出几分鲜活,“祂是执掌死亡的神祇,阁下欲超脱生死,便须得超脱祂之权能。这世间有摆脱生死轮回、无常因果之法,那便是飞升。”
明月楼主垂首看着自己的掌心,他已经逐渐老去,修长有力的手爬上了斑驳刺眼的斑印。那颗红线相系的眼珠子躺在他手中,仿佛下一瞬就会渗出泪来。
世人寻求飞升,所为的无非便是“跳出三界、不入轮回”的长生逍遥。但明月楼主的极情道却要吃尽人生八苦,所行所求皆背道而驰。梵觉深的讽刺不无道理,明月楼主来此,除了寻求一个答案外也是想看看自己是否能在生死关头堪破七情,超脱生死,突破大乘的瓶颈。
“你也不遑多让。”
言之有理是一回事,被人逞口舌之快是另一回事。
“最后一个问题。”明月楼主闭了闭眼,又睁开,“你,或者说……佛门究竟做了什么?”
听此问话,梵觉深终于笑了:“对阁下而言,何为因果?”
道门修今生,佛门修来世。佛门的经义之道离不开因果轮回,可以说,参悟无常因果便是佛修、禅修毕生的功课。
“于我而言,因果是线。”明月楼主道,“错综复杂、缠连交织的线,一根线头或许会分出无数旁支,又或许会在某个节点打上死结。看似无解的结或许有轻易顺开的节点,看似易解的线头又或许纠缠着庞大的乱线。无数线头缠绕于一起,互成因果,互成劫数。我觉悟不深,只觉大抵如是也。”
“于因果一道,阁下已有彻悟。”梵觉深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毕竟无人能为无形之物作出详尽的注解,“但对于世间绝大多数人而言,因果是一条长而笔直的线。线的这头到另一头,流逝的是光阴与岁月。光阴一去不回,埋下因便会得到果。种花便得花,种豆便得豆,循环往复,不过如是也。”
明月楼主忍不住嗤笑:“若缠缚众生的命运是如此纯粹之物,人世又何来百般苦楚,万般奈何?”
梵觉深颔首。他不再回话,而是抬手虚虚轻点桌案,只见桌案上有一点绿意萌出,如一颗尚未破壳的籽种。
“于我等而言,因果便似莲华。”梵觉深轻叩桌案,那籽种便没入了案几,“一颗莲种,落在地里或许会发芽,或许不会;它落在岸上,或许会失水干瘪,也或许不会。我将它种进池子,它或许会破壳而出,也或许不会。此时,这颗种籽落在哪里是因,而诸如其余种种,皆是命定之果。”
梵觉深曲指轻叩桌案,昏暗的烛火下,桌案化作了一池碧水,莲子落入了池塘。在两人的见证下,短短几个吐息间,那一点绿意破壳而出,于淤泥中生根发芽,长出中通外直的枝干与含苞待放的花。
“我欲得莲子与花,选了一池碧水,种下一朵莲华。它落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上,我祓除了殃害它的病害,驱赶了顽皮的走兽鸟雀,荫蔽了会将它摧折的风雨。它得以茁壮无忧地成长,生得亭亭玉立,将要绽放。”梵觉深伸出一根手指,轻点莲花的花苞,“但无论它是否开放,莲华都已长出了莲子。无论它开不开花,莲子都在那里。”
梵觉深收回手,平静地注视着池塘中的莲花:“此时,花是因,莲子是果。花开花败,莲子都在。而它是否开花,却再不由我。”
“种下善因不一定得道善果,而得恶果却未必有恶因。”明月楼主道,“最终决定是否开花的,是莲华一念。”
“不错,一念。”梵觉深再次颔首,“莲花是否开花,在它一念。”
他合掌,闭目:“于佛门而言,因果便是无常,时间便是无常。横纵三世,过去、当下、未来。即便种下一切之因,也只能静待一念之果。”
“而这一念,是众生一念,生死一念,善恶一念,亦是佛魔一念。”
第344章
梵缘浅行于虚妄之间,徒步涉过光阴的河。
她身旁与之同行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混沌中有无数走马灯一闪而过,光影如旋转飞逝的画片,在灰暗处明明灭灭。
时间、空间的天道法则在此混淆。一切有、有无、无有之物皆在此处重叠,形意驳杂,光怪陆离。
梵缘浅看见一颗种子,它还未破壳便干瘪枯死,下一刻又忽而萌芽,粲然开花;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短短几个吐息间变成了行将就木的老者;几个眨眼的间隙,老者又重回青壮,却在盛年间战死沙场;一个芳华正茂的少女,梵缘浅看见她权倾朝野,也看见她在幼年时遭奸人所害,溺毙荷塘。
无数男女老少的面孔重重叠叠,于此上映着荒诞怪异的离合悲欢。
若凡人身临此境,这些光影只消一眼便会让人失心疯狂。但落在梵缘浅眼中,却是雁过无痕、雪落无声,不垢半分尘。
梵缘浅有意深入雾海,摸清这些灰雾的本质。
“这片雾海中的水,能扰乱天道时序的法则,能混淆人世的无常因果……”梵缘浅掬起一捧灰雾,看着灰雾从指隙间淌下,“但冥神是执掌死亡的神祇,祂之道义虽然有损神舟生死轮回之道,却依旧在神舟天道的笼罩之下。混淆天道、改逆因果……这不是冥神的权能。
“有什么东西——”
梵缘浅缓缓抬头,望着混沌蒙昧的天:“有什么东西,将神舟的天道……污染了?”
这突兀又无甚根据的猜测,让梵缘浅心中愣怔。她记得自己步入了骨君的神国,闯入了被魔修视作生灵禁地的诡雾森林。拂雪说楚夭最后消失的地方就在这片森林里,而她阴差阳错之下还得到了一些与师哥有关的情报信息。但闯入诡雾后,梵缘浅才发现此间因果错乱,时序倒逆。她无意间回到了过去,干涉了师哥的因果。
但说她究竟改变了什么?那也没有。她看见师哥依旧成了魔修,手刃血煞魔尊后将其座下的城池化作浮屠炼狱。师哥犯下滔天杀孽,无数魔修惨死在师哥手中。这些魔修身陨后甚至没能兵解超脱。师哥将满城魔修的魂魄囚于三千浮屠狱中,令其日日夜夜受死魂的恨火烧灼。
她释放了魔修口中的“鬼王”,引渡师哥自狱中逃生……但该死的人依旧死去,该负的业依旧负在肩上。冥冥之中,一切都与既定的命运相契相合。
梵缘浅无意置喙师哥的抉择,她明白,师哥已经走上了一条与她截然不同的生杀之路。
“若因果的缘结不在过去,那在何处?”梵缘浅双手合十,低垂眉眼的模样像极了庙中的神佛,“不在未来,只在当下。”
梵缘浅这一辈的佛门弟子是被梵觉深带大的,佛门经义向来高深晦涩,难以付之于言语。在梵缘浅的记忆里,师父就没少唉声叹气,说师哥天纵奇才,为人通透,路子却邪。不过净初主持自己原也是乡野悍匪出身,皈依佛门后也没学成正统僧人的行事风度,便也随弟子去了。
梵缘浅对师哥道的了解不够深刻,但她知道师哥对无常因果的参悟——他不为自己过去做出的抉择自苦,亦不让未来的自己悔恨今时的自我。如此纵横三世之间,无愧于心,无愧于己,便始终是本来面目。
梵缘浅双手合十,她未能逆改师哥的过去,那便是因缘如此。此番奇遇,她所作所为皆发乎本心。无论何种结局,她都不应心怀愧悔。
梵缘浅朝更深的黑暗中走去,冥冥中,她感觉自己一直寻找的答案或许就在不远处。
师父常说,她与师哥互为因果。后来师哥离开塔林,销声匿迹。传闻师哥身堕魔道时,梵缘浅曾想过,若师哥为俗世过往泥足深陷,她是否能渡他成佛?
可是,师哥虽纳魔炁,但向佛之心未改,无需她为之引渡。师父的话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梵缘浅停住了脚步。
她下半身淌在如雾如露的“水”中,周围是光怪陆离的幻影。比夜色更深邃的黑暗中,梵缘浅双眼轻阖。
她双手合十,八方不动,就连袈裟与长发都停止了摇摆的弧度。
她的吐息心跳,也在一瞬间变得近似于无。
不知何时出现在她面前,庞大到令人绝望的阴影。或许是因为黑暗蒙蔽了人的感知,又或许是渺小的蝼蚁从始至终都没察觉到祂就在前方不远处。梵缘浅走了很久很久,但当她终于察觉到“祂”的存在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过的漫漫长路不过是神前桌案的一尺之路。
——那是一樽观音像。
庞大如山峦,生有千手千臂的观音像,祂盘腿端坐在莲台之上,真容匿于茫茫雾海之中。梵缘浅看不清祂的面容,但祂看见了她,祂注视着她,祂在她察觉到前一直死死地盯着她——观音本该清圣无暇的神像上,成千上万双眼睛正滴溜溜地转动着,一瞬不瞬地俯瞰神前案上的蝼蚁。
那些眼睛中蕴藏着万千思绪,好奇、欣悦、怨恨、恶意、贪婪、暴戾、疯狂……
众生千面,千面千相。
梵缘浅垂首,长达数息的缄默后,她才缓缓抬眸。
再次睁开眼睛时,梵缘浅忽而有了极其诡异的视角——“她”的视野突然变得很
高很高,以至于被“她”俯瞰的人变得无比渺小。“她”看见了“自己”,一个渺小如尘的人影。梵缘浅仰着头,祂垂着首,祂们互相对视,眼中却又奇诡无比地倒映着鲜明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