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325节
丁长海来到东北老舅家这边是为了收坚果,和老舅家这边村里的人喷阔时听了不少谁挖到了野参、药店收时给了多少钱的消息,这个季节地里也没什么活了,不少人都跟风去山里采参,更有头脑的已经偷偷在远处山脚下搞上种植了。
采参的“事业”不是现在才兴起的,很早就有人从事这项耗时又危险的活动了。
他听完后也动了心思,人参这种好东西自然是碰到能收点就收点,自家留一两根用,剩下的送礼也好,卖掉也罢,都不会亏。
这片土地真是宝藏啊,矮山包上长着野榛子树,深山高林里是高高的油松林,还有橡子果,虽然口感不好,但这东西漫山遍野的都是,磨成粉后就是粮食,能保证这片土地上的人饿不着。
<divclass="contentadv">
有不少人拿榛子和松子去县里、市里卖,但都没直接卖给丁长海划算,他大量收,他们只管漫山遍野的找货,晾晒好后装进袋子里给丁长海送去。
本来就是山里的野货,出了力,谁弄到就是谁的,怎么会有人不愿意干?
丁长海自己要收不少,又帮姜馨玉那边收,自然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不光他老舅家这片地界,隔壁县他也带着老表们跑了,跑的脚底板都磨出了茧子。
下午回到家,吃过饭后,王素梅把钱数好记上,拿皮筋扎上,放进了柜子里。
姜馨玉说道:“妈,东北那边和这边不一样,冬天一下雪把路就封上了,这次进货咱们尽可能的多进些,而且这东西过了今年就得再等一年了,咱们必须得多进些保证明年到这个时候有得卖。”
才给那个存折补了两千块,现在多少有点后悔,钱这东西做起生意来真是投多少好像都不够。
王素梅问:“大概需要多少?”
姜馨玉说不准多少,想着要是能进够卖一年的,她们手头的钱全投进去都不够,“少说得进个五千块钱的。”
五千块也不够。
王素梅头有点晕,“你看着办吧,存折在你那,钱不够你就再取。”
姜馨玉不好意思的说道:“等再回回款,我就给你补齐。”
王素梅都算不来这账了,店里现在每天少说卖个三百块,看着是赚不少,可每次手里有点钱就又要全拿去进货了,好像赚钱就是为了进货。
“馨玉,咱赚到钱了吗?”王素梅一脸迷糊。
姜馨玉:“那肯定是赚到了,你现在不是会看账算账了吗?”
王素梅皱着眉头点头,“我是会看账算账了,可咱账上的钱一进货就没了,每次进货就干净了,我再会看账算账,咱们还是没钱。”
“一弄进出就是几千块的货,听起来像个老板,可咱咋还是没钱?”
婆母眼巴巴的瞅着她,等她给她解惑,姜馨玉沉默半晌道:“货卖完了就是钱,等年后咱们手上肯定得有一笔。”
婆母走了,姜馨玉坐回去继续盘账,加加减减后,算出其实店铺的投入已经回本了。
如果不是留着进货的钱,她婆婆存折上的钱也能一次补完。
榛子进四吨就是三千六,松子两吨就是两千二百八,如果丁长海那边能收到这么多货,路上还有一笔运费,价钱没从疆省运到这边贵,但几吨货的运费也并不便宜。
就算五六千的货,应该也卖不了一年,就看丁长海那边能收到多少了。
这个年代老老实实做生意,真的是有货才能赚到钱啊。
第541章 商量
郭红想让家里找到个营生宽裕起来,一来一回打了电话她才知道有人到村里收野参,家里的参已经卖了。
而她大弟已经跟着姨夫进山采参去了。
来回她电话的是她爸,自是没忘了把她一顿数落。
郭红忍着难受把其它省养猪成了万元户的事说了,联系家里养鸡养鸭。
郭红他爸:“你说的这么轻巧?养鸡养鸭这么好养的?养死了不就亏了?鸡苗鸭苗不要钱?就算养出来了,又卖给谁去?家家户户都养的有,谁买我们的?”
郭红把电话筒抓的很紧,“咱家养过鸡鸭,就和之前一样养着就行,你怕卖不掉,就先少养个二三十只试试,乡里的不买,城里人总会要,不要票的肉还愁销路?”
郭红他爸不耐烦的说道:“行了行了,说那么多废话,电话费也要钱,你跑回去上学我就不说什么了,以后别忘把钱寄回来,多寄点才对得起我和你妈。”
话筒里只剩下嘟嘟嘟的忙音。
郭红的心情就像是被霜打过的茄子,想起还没说让家里帮忙收货和人参的事,心里更加懊悔。
姜馨玉得知后只能说一个家庭里有一个领头的大家长有多重要。
养鸡和养鸭都怕有风险,那还能干什么?
“馨玉,我对不住你,帮不上你的忙。”
姜馨玉摇头,“没事,货的事还有别人在忙。你好好上学,既然出来了,毕业以前就别轻易回去了。”
和思想上不知道进步的人在一起该有多难受?
时代都在进步,人要一直原地踏步,那就只能一直穷了。
郭红点点头,“我知道了,馨玉,你要是需要货,我和我大伯联系,山里的东西既然可以换钱,我想让他们也挣一些,你定价吧。”
能考上华清,郭红还是有头脑的,她要是能帮姜馨玉弄来货,既可以帮她,又能让家里人赚些钱,两全其美的事,为什么不做?
姜馨玉瞅瞅她,“想好了?把货运到车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得帮我往下压运费,没这么容易的。”
当初去疆省进货,她们一家脚底都磨出泡了,体力活陈奕没让她做,但收货送货的过程很磨人的。
郭红点头,“我给大伯打电话问问,要收就得趁着最近赶紧收,不然到时候下雪了可就不行了。”
姜馨玉干脆说道:“榛子四毛三,松子五毛五,如果你大伯同意,我立马给他邮送去三千。”
相比丁长海那边的价钱,她这边每样都少了两毛,就是不知道那边能不能同意。
“三千?”郭红的脸瞪的溜圆。
“万,万一我大伯办不好?”
姜馨玉心里也有点担心,现在交通和联络都不发达,也不知道郭红她大伯到底靠不靠谱,三千给出去是有风险的。
不过她听郭红说过,她大伯是村里的支书,又能支持她上学,人应该差不了,他一个支书总不能拿着这三千块钱跑喽。
“你先和你大伯联系上吧。”
郭红一直惦记着这个事,隔了一天他大伯就把电话给她打回到传达室了。
郭红把情况说了,他大伯倒没有被三千块吓住,毕竟经常去公社,以前队里买农具、化肥、种子、拖拉机什么的都不是小数目,还不至于被三千块吓住。
<divclass="contentadv">
“你同学在旁边不?让我直接和她谈。”
“她不在,不然挂了电话你等会儿,我去叫她。”
郭红她大伯应了声,电话挂断后盘算着发动整个村子的人家收货,他们周边的货能不能收够三千块的?要是收够了,每家都能多上一笔钱,这绝对是好事!
这些野货还挺值钱,要是能人工种植就好了。
姜馨玉正在宿舍吃高粱米饭配大白菜,就被郭红风风火火的拉过去了。
电话打通,双方免不了一通自我介绍。
郭红他大伯郭益民没想到对面是个姑娘。
“你把收购的价钱说一下,我半个月里给你把货收齐,再晚马上就要下雪了。你那边的货款先寄一千五过来,运输费先从里头扣,剩下的给乡亲们吃个定心丸,等你那边收到货了,再把剩下的钱给我寄过来,你觉得怎么样?”
姜馨玉自然觉得可以,先给一半货款既降低了风险,又让她手头的资金没那么紧张。
“榛子四毛三,松子五毛五,您觉得怎么样?”
郭益民知道市场价,但统购价本来就比自己去市场上卖便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行,你那边还是得赶紧把钱邮过来,我好给乡民结账。”
“我同意,下午就去邮局寄钱,不过您那边要给我保证货物的质量。”
郭益民在电话那头点头,“这是肯定的,咱们是第一次合作,你又和郭红是同学,我总不能坑你。”
“姜老板,坚果在外面好卖吗?”郭益民很在乎这个问题。
他们这边虽然是黑土地,但农民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也得看天吃饭呢,要是这些能卖的动,以后村里也多一条路子。
姜馨玉道:“松子和榛子我家铺子还没卖过,之前卖的都是疆省的干果,定价不便宜,卖的还是挺快的。现在市场开放了,不要票的东西进了市场肯定能卖的动。郭叔,榛子虽然是野货,但应该也能人工种植。”
郭益民想的就是这个问题,电话费太贵,也不能再浪费时间,他道:“那行,我今天回去就开始给你收货。”
姜馨玉接了一句,“今年要是合作的好了,明年我还找您。”
这个年代进货难、运货难,卖货反而是最简单的,只要把货解决了,挣钱是迟早的问题,她都希望榛子这玩意可以量产呢。
她现在担心的是货量卖不到明年新货下来。不论是疆省的干果还是正想着进货的榛子和松子。现在自然想着能多进货就多进些。
现在的生产力没有以后高,今年去疆省,葡萄园和供销社的陈货加起来不过两吨,就算今年产量高些,那边又还能匀出多少货再给她们发来?
电话挂断,郭益民点了一根烟一脸琢磨的去坐驴车。
野榛子种植?不知道能不能成啊?还得找个专家去问问。
三千块的订单不算小数目,这天气又快下雪了,郭益民回了村就开始开大会,以每斤四毛两分的价钱收榛子,五毛四分的价钱收松子。
他的利润空间是一斤一分钱,姜馨玉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毕竟人家干了活也是要收辛苦费的,不然白干吗?
第542章
郭益民急着在下雪之前把姜馨玉要的货都弄走,两天内村里家家户户为了多换些钱把之前在山里弄回来的榛子和松子都交过来了,还有那心思活络的又进矮山里去拾了。
这些都是大家伙囤起来留着冬天当零嘴的,能换成钱,谁家都不心疼,还觉得四毛二的价钱也不便宜。
本村及周围离的近的村落收的货一共才八百来斤,郭益民带着自家人去周遭的村落收,一周的时间里一共收了两千八百斤货,其中松子只有六百来斤。
郭益民算了算,人家说的定的三千块钱的货,他现在只收到了不到一千三的货,连一半都不到,还差的远呢。
郭益民这边收了一千来块的货,丁长海跑断腿天天累到倒头就能睡着倒是收了不少,不过把货给姜馨玉那边分上一半,每个人也就是四千出头的货。
两边的消息姜馨玉都收到了,郭益民那边她邮送了一千五百块过去,丁长海这边她邮了五千过去,多退少补么,丁长海这边的账清楚的很,郭益民那边的运费等货都到了,她也能知道具体多少钱,出不了什么问题。
货款给出去那么多,姜馨玉自然要给婆母交代,王素梅捂着心口,“这么多货,等送过来放哪?”
姜馨玉给她倒了杯热茶,“院里没啥货了,还有两间空屋子,应该可以塞下。”
她可不是空穴来风,榛子这东西每一颗都挺重的,不像花生这东西,长的怪大,实际没多重。一麻袋装个好几十公斤不成问题。
几吨的货这院子随便放下了,冬天下雪也不怕,用塑料布一盖,出不了什么问题。
采参的“事业”不是现在才兴起的,很早就有人从事这项耗时又危险的活动了。
他听完后也动了心思,人参这种好东西自然是碰到能收点就收点,自家留一两根用,剩下的送礼也好,卖掉也罢,都不会亏。
这片土地真是宝藏啊,矮山包上长着野榛子树,深山高林里是高高的油松林,还有橡子果,虽然口感不好,但这东西漫山遍野的都是,磨成粉后就是粮食,能保证这片土地上的人饿不着。
<divclass="contentadv">
有不少人拿榛子和松子去县里、市里卖,但都没直接卖给丁长海划算,他大量收,他们只管漫山遍野的找货,晾晒好后装进袋子里给丁长海送去。
本来就是山里的野货,出了力,谁弄到就是谁的,怎么会有人不愿意干?
丁长海自己要收不少,又帮姜馨玉那边收,自然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不光他老舅家这片地界,隔壁县他也带着老表们跑了,跑的脚底板都磨出了茧子。
下午回到家,吃过饭后,王素梅把钱数好记上,拿皮筋扎上,放进了柜子里。
姜馨玉说道:“妈,东北那边和这边不一样,冬天一下雪把路就封上了,这次进货咱们尽可能的多进些,而且这东西过了今年就得再等一年了,咱们必须得多进些保证明年到这个时候有得卖。”
才给那个存折补了两千块,现在多少有点后悔,钱这东西做起生意来真是投多少好像都不够。
王素梅问:“大概需要多少?”
姜馨玉说不准多少,想着要是能进够卖一年的,她们手头的钱全投进去都不够,“少说得进个五千块钱的。”
五千块也不够。
王素梅头有点晕,“你看着办吧,存折在你那,钱不够你就再取。”
姜馨玉不好意思的说道:“等再回回款,我就给你补齐。”
王素梅都算不来这账了,店里现在每天少说卖个三百块,看着是赚不少,可每次手里有点钱就又要全拿去进货了,好像赚钱就是为了进货。
“馨玉,咱赚到钱了吗?”王素梅一脸迷糊。
姜馨玉:“那肯定是赚到了,你现在不是会看账算账了吗?”
王素梅皱着眉头点头,“我是会看账算账了,可咱账上的钱一进货就没了,每次进货就干净了,我再会看账算账,咱们还是没钱。”
“一弄进出就是几千块的货,听起来像个老板,可咱咋还是没钱?”
婆母眼巴巴的瞅着她,等她给她解惑,姜馨玉沉默半晌道:“货卖完了就是钱,等年后咱们手上肯定得有一笔。”
婆母走了,姜馨玉坐回去继续盘账,加加减减后,算出其实店铺的投入已经回本了。
如果不是留着进货的钱,她婆婆存折上的钱也能一次补完。
榛子进四吨就是三千六,松子两吨就是两千二百八,如果丁长海那边能收到这么多货,路上还有一笔运费,价钱没从疆省运到这边贵,但几吨货的运费也并不便宜。
就算五六千的货,应该也卖不了一年,就看丁长海那边能收到多少了。
这个年代老老实实做生意,真的是有货才能赚到钱啊。
第541章 商量
郭红想让家里找到个营生宽裕起来,一来一回打了电话她才知道有人到村里收野参,家里的参已经卖了。
而她大弟已经跟着姨夫进山采参去了。
来回她电话的是她爸,自是没忘了把她一顿数落。
郭红忍着难受把其它省养猪成了万元户的事说了,联系家里养鸡养鸭。
郭红他爸:“你说的这么轻巧?养鸡养鸭这么好养的?养死了不就亏了?鸡苗鸭苗不要钱?就算养出来了,又卖给谁去?家家户户都养的有,谁买我们的?”
郭红把电话筒抓的很紧,“咱家养过鸡鸭,就和之前一样养着就行,你怕卖不掉,就先少养个二三十只试试,乡里的不买,城里人总会要,不要票的肉还愁销路?”
郭红他爸不耐烦的说道:“行了行了,说那么多废话,电话费也要钱,你跑回去上学我就不说什么了,以后别忘把钱寄回来,多寄点才对得起我和你妈。”
话筒里只剩下嘟嘟嘟的忙音。
郭红的心情就像是被霜打过的茄子,想起还没说让家里帮忙收货和人参的事,心里更加懊悔。
姜馨玉得知后只能说一个家庭里有一个领头的大家长有多重要。
养鸡和养鸭都怕有风险,那还能干什么?
“馨玉,我对不住你,帮不上你的忙。”
姜馨玉摇头,“没事,货的事还有别人在忙。你好好上学,既然出来了,毕业以前就别轻易回去了。”
和思想上不知道进步的人在一起该有多难受?
时代都在进步,人要一直原地踏步,那就只能一直穷了。
郭红点点头,“我知道了,馨玉,你要是需要货,我和我大伯联系,山里的东西既然可以换钱,我想让他们也挣一些,你定价吧。”
能考上华清,郭红还是有头脑的,她要是能帮姜馨玉弄来货,既可以帮她,又能让家里人赚些钱,两全其美的事,为什么不做?
姜馨玉瞅瞅她,“想好了?把货运到车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得帮我往下压运费,没这么容易的。”
当初去疆省进货,她们一家脚底都磨出泡了,体力活陈奕没让她做,但收货送货的过程很磨人的。
郭红点头,“我给大伯打电话问问,要收就得趁着最近赶紧收,不然到时候下雪了可就不行了。”
姜馨玉干脆说道:“榛子四毛三,松子五毛五,如果你大伯同意,我立马给他邮送去三千。”
相比丁长海那边的价钱,她这边每样都少了两毛,就是不知道那边能不能同意。
“三千?”郭红的脸瞪的溜圆。
“万,万一我大伯办不好?”
姜馨玉心里也有点担心,现在交通和联络都不发达,也不知道郭红她大伯到底靠不靠谱,三千给出去是有风险的。
不过她听郭红说过,她大伯是村里的支书,又能支持她上学,人应该差不了,他一个支书总不能拿着这三千块钱跑喽。
“你先和你大伯联系上吧。”
郭红一直惦记着这个事,隔了一天他大伯就把电话给她打回到传达室了。
郭红把情况说了,他大伯倒没有被三千块吓住,毕竟经常去公社,以前队里买农具、化肥、种子、拖拉机什么的都不是小数目,还不至于被三千块吓住。
<divclass="contentadv">
“你同学在旁边不?让我直接和她谈。”
“她不在,不然挂了电话你等会儿,我去叫她。”
郭红她大伯应了声,电话挂断后盘算着发动整个村子的人家收货,他们周边的货能不能收够三千块的?要是收够了,每家都能多上一笔钱,这绝对是好事!
这些野货还挺值钱,要是能人工种植就好了。
姜馨玉正在宿舍吃高粱米饭配大白菜,就被郭红风风火火的拉过去了。
电话打通,双方免不了一通自我介绍。
郭红他大伯郭益民没想到对面是个姑娘。
“你把收购的价钱说一下,我半个月里给你把货收齐,再晚马上就要下雪了。你那边的货款先寄一千五过来,运输费先从里头扣,剩下的给乡亲们吃个定心丸,等你那边收到货了,再把剩下的钱给我寄过来,你觉得怎么样?”
姜馨玉自然觉得可以,先给一半货款既降低了风险,又让她手头的资金没那么紧张。
“榛子四毛三,松子五毛五,您觉得怎么样?”
郭益民知道市场价,但统购价本来就比自己去市场上卖便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行,你那边还是得赶紧把钱邮过来,我好给乡民结账。”
“我同意,下午就去邮局寄钱,不过您那边要给我保证货物的质量。”
郭益民在电话那头点头,“这是肯定的,咱们是第一次合作,你又和郭红是同学,我总不能坑你。”
“姜老板,坚果在外面好卖吗?”郭益民很在乎这个问题。
他们这边虽然是黑土地,但农民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也得看天吃饭呢,要是这些能卖的动,以后村里也多一条路子。
姜馨玉道:“松子和榛子我家铺子还没卖过,之前卖的都是疆省的干果,定价不便宜,卖的还是挺快的。现在市场开放了,不要票的东西进了市场肯定能卖的动。郭叔,榛子虽然是野货,但应该也能人工种植。”
郭益民想的就是这个问题,电话费太贵,也不能再浪费时间,他道:“那行,我今天回去就开始给你收货。”
姜馨玉接了一句,“今年要是合作的好了,明年我还找您。”
这个年代进货难、运货难,卖货反而是最简单的,只要把货解决了,挣钱是迟早的问题,她都希望榛子这玩意可以量产呢。
她现在担心的是货量卖不到明年新货下来。不论是疆省的干果还是正想着进货的榛子和松子。现在自然想着能多进货就多进些。
现在的生产力没有以后高,今年去疆省,葡萄园和供销社的陈货加起来不过两吨,就算今年产量高些,那边又还能匀出多少货再给她们发来?
电话挂断,郭益民点了一根烟一脸琢磨的去坐驴车。
野榛子种植?不知道能不能成啊?还得找个专家去问问。
三千块的订单不算小数目,这天气又快下雪了,郭益民回了村就开始开大会,以每斤四毛两分的价钱收榛子,五毛四分的价钱收松子。
他的利润空间是一斤一分钱,姜馨玉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毕竟人家干了活也是要收辛苦费的,不然白干吗?
第542章
郭益民急着在下雪之前把姜馨玉要的货都弄走,两天内村里家家户户为了多换些钱把之前在山里弄回来的榛子和松子都交过来了,还有那心思活络的又进矮山里去拾了。
这些都是大家伙囤起来留着冬天当零嘴的,能换成钱,谁家都不心疼,还觉得四毛二的价钱也不便宜。
本村及周围离的近的村落收的货一共才八百来斤,郭益民带着自家人去周遭的村落收,一周的时间里一共收了两千八百斤货,其中松子只有六百来斤。
郭益民算了算,人家说的定的三千块钱的货,他现在只收到了不到一千三的货,连一半都不到,还差的远呢。
郭益民这边收了一千来块的货,丁长海跑断腿天天累到倒头就能睡着倒是收了不少,不过把货给姜馨玉那边分上一半,每个人也就是四千出头的货。
两边的消息姜馨玉都收到了,郭益民那边她邮送了一千五百块过去,丁长海这边她邮了五千过去,多退少补么,丁长海这边的账清楚的很,郭益民那边的运费等货都到了,她也能知道具体多少钱,出不了什么问题。
货款给出去那么多,姜馨玉自然要给婆母交代,王素梅捂着心口,“这么多货,等送过来放哪?”
姜馨玉给她倒了杯热茶,“院里没啥货了,还有两间空屋子,应该可以塞下。”
她可不是空穴来风,榛子这东西每一颗都挺重的,不像花生这东西,长的怪大,实际没多重。一麻袋装个好几十公斤不成问题。
几吨的货这院子随便放下了,冬天下雪也不怕,用塑料布一盖,出不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