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324节
带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时夫妻俩在学校,白天晚上都是婆母一个人带,姜馨玉虽然觉得一身轻松,但只要放假,俩人就会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也给婆母减轻了负担。
“妈,你好好休息去,等我去学校了你再操这心。”
王素梅坚持,“我睡不着,听着他在旁边砸吧嘴应该能好点。”
好的吧,姜馨玉知道婆母这是又惦记起陈奕了。
<divclass="contentadv">
婆母把孩子抱走了,姜馨玉熬到十点多睡觉,睁着眼到十二点也没睡着。
她看着床顶,心里挺服气,本来觉得陈奕走了对她影响不大,可咋就睡不着觉了?
她又翻了身,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呢?
姜馨玉的脸是越熬夜第二天越显白,白的通透,眉笔浅浅描过修过的眉毛,即使穿着长袖长裤,走在校园里身上也自带一股沉静的气质,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打量归打量,大家伙都知道姜馨玉结婚了,也没有那没有道德的人抱着不纯洁的目的和她来往。
郭红在楼道里看到她就是眼前一亮,“我昨天收到家教费了,王亮的妹子我少收了两块,一共收到了十八块钱,今天中午请你和姚欣去食堂吃红烧肉。”
姜馨玉问:“你现在带几个?”
“高二的三个,高一的一个,高一这个成绩不错,要提前学高二的知识,不是王亮他们那片的人,是刘莉莉给我介绍的,她家胡同那边的学生,每个星期天下午我要给她讲三个小时。”
郭红觉得特别满足,不用耽误学习就有钱赚,这样一来,她每个月就能存到近三十块钱了。
姜馨玉说道:“以后天黑的早,你下午回学校太晚还是得注意安全。”
郭红点点头,“我知道。”
“忘了给你说了,前几天有个年轻男同志愿意给我开十块钱的工资,让我去他的培训机构给学生讲课。那位男同志你也认识,就上次在卷烟厂家属区给你打招呼那个,姓孙,是我带的学生里孙耀东他哥。”
姜馨玉问道:“你没答应?”
郭红别了别耳后的头发,“我干啥要答应?我现在一个月能挣十八,不比给他干强一点?”
这理由很强大,姜觉得没毛病。
郭红压低声音说:“我把这事给王亮说了,他说孙建伟人不靠谱,搞的培训班肯定也不靠谱,规模大了都能办学校了,学校是普通人能开的吗?啥手续都没有就搞培训班?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出问题了。”
“我现在这样就挺好的,也不让王亮继续给我招学生了,就带这四个,我的精力能保证教好他们几个,再多的话,这钱收的亏心。”
姜馨玉觉得亮哥是真的有头脑,谁都能看到开办补习班肯定挣钱,但现在的环境适合把补习班做大做强么?被利益蒙蔽了眼睛,就看不到这背后的风险了。
郭红也懂得适可而止,明明家里缺钱用,她却没有一头扎到钱眼里,收钱给人补习也要这钱收的对得起良心。
说了会儿补习的事,姜馨玉转了话头问:“你知不知道你们省那边的松子和榛子现在什么价钱?”
提起这个,郭红就有不少话要讲了。
大家新的一年好啊
第539章 问价
“在俺们那旮瘩,秋天都会进矮土包子山里割上几大捆的野榛子条,野榛子树就手指头粗细,一人来高,就这个季节,再早一个来月,能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候,我们那边的人家家户户都会弄上几捆回来,拿回家里了就用木棍使劲敲打,把榛子果打下来晾干。”
郭红提起家长的生活,乡音和土话都出来了,说到起劲处还用手比划。
“还是首都这边好,冬天就是下几场雪,碍不着出门,不影响正常工作,我们那就不行了,我有一个姨家住在山窝窝里,冬天大雪一封山,一个冬天别想见到她们人,我们村里也是,每家每户大都不出门,就在家里猫着冬,就得屯上一批能放的粮食过冬。”
姜馨玉对郭红的家乡产生了像疆省那样的向往,冰天雪地里她去过,可没有过过郭红说的“猫冬”的生活,那样的日子对过惯了那种生活的人或许有很多不方便、不满意的地方,但她却有点向往。
“你们那边冬天的雪得多厚?”
郭红比划说道:“要是连下几天,肯定就没法出门了。”
“那是榛子产量高还是松子产量高?”
姜馨玉只知道榛子和松子都好吃,不知道东北现在是不是和疆省一样已经小规模种植这些能够提高当地经济的作物了。
郭红思索道:“我们那边松子没榛子容易得,得往老林子里头走,找那成片的油松林,树太高,爬上去摘松塔太危险,就拿着绑起来的竹竿使劲敲,把松塔敲下来。两大麻袋的松塔只能剥出一小口袋的松子,可是难得的美食。我还记得那年我和大伯家的哥哥一起去敲松塔,累的够呛一天才剥出了了三瓢的松子。”
郭红知道姜馨玉家现在开着干果店,问道:“你想卖我们那边山上的东西?”
姜馨玉点点头,“你觉得能成吗?”
郭红点点头,“我们那边野榛子多点,这会儿正是去山里割的时候,就是松子肯定不多,不过有野核桃,就是皮太厚,和你从疆省带回来的薄皮核桃相比果肉太少了,你要是想弄货,这个时候就可以去那边收了。”
说到这她挠挠头,她们都是学校的学生,馨玉咋样能去她们那边收货?
姜馨玉思索片刻问道:“你们乡离桓县那边多远?”
丁长海的老舅家就在桓县那边。
郭红听说过桓县,也是她们省的,不过从来没去过,她摇摇头,“我说不清,不过坐车几个小时就到了。”
姜馨玉本想让郭红家的亲戚去桓县和丁长海一起收货,看看什么价钱,想想又觉得,若论亲疏远近的了解,丁长海好像比郭红家的亲戚更靠谱些。
郭红见她不说话了,想想道:“你要是想进货,我可以给我大伯打电话问问情况,你看成不?”
人家帮过她,她也想为她做些什么。
姜馨玉点点头,“你帮我问问你们那边榛子和松子的市场价,电话费我来出。”
核桃没必要从那么老远的地方运,皮那么厚,口感也就那么一回事,其它地方的也不差什么,运费还没那么贵。
丁长海是挺靠谱,但她还是得把产品的价钱打听清楚,不然合作容易产生摩擦。
郭红摇头拒绝:“打电话我自己付钱就行,让你掏钱算什么?”
姜馨玉:“一码归一码,你是为了帮我。”
<divclass="contentadv">
中午放学郭红就去学校传达室往家乡邮局打了电话,让邮局的人帮忙给她大伯带个话,去问一下榛子现在卖啥价。
邮局接电话的当时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媳妇昨天才去了大集,有卖橡子果、核桃、榛子和松子的,橡子果不值钱,五分钱就能买两斤,山核桃得二毛八,榛子四毛九,松子快赶上肉价了,六毛一斤,这些也就是在县里大集上才能卖的动,咱们乡里可没人去买。”
“咱们县里有大集了?”
接线员道:“你没看电视,连万元户都出来了,现在县里星期天让去摆摊,大家伙可以赶大集,卖啥的都有,听我媳妇说还有人卖貂皮的。”
电话挂断后郭红砸吧着嘴,扭头对姜馨玉笑:“太好了,我们那边也可以做小买卖了。”
“刚才邮局接线员说已经出现万元户了。”
万元户,是有一万块钱的家庭吗?干什么能挣一万块呀?她一个月存下三十都高兴的不行了,不敢想象要是有一万块她得有多兴奋。有了钱,弟弟能顺利娶媳妇,妹妹们也能好好上学,家里就不会再有这么多矛盾。
姜馨玉点头,“我看报纸说承包了猪场的人算上全部总资产,身家超过了万元。”
郭红惊呼:“养猪成万元户?那养鸡养鸭能不能赚钱?”
一个小猪崽要两块钱,养猪也太麻烦,她家里养的一头猪年年都瘦,达不到一等猪的标准,养猪可不好养,投入还大,家里可能做不来。
姜馨玉自然点头,“鸡和鸭都是肉,母的还能下蛋,养好了肯定赚钱啊。”
郭红脑子活了起来,“我要往家里写信,给父母提建议养鸡鸭。”
姜馨玉觉得不错,如果趟出一条赚钱的路,以后的日子能好过的多。
现在这个时候不想办法做生意赚钱,等以后别人都把容易走的路占满了,就晚喽。
郭红把刚才打听到的价钱给姜馨玉说了,又道:“没想到松子和榛子这么值钱,我们自己进山弄回家就只需要把子剥出来,可用不着花钱买。”
姜馨玉说道:“如果运来首都卖,价格还得翻一倍多,那就更贵了。”
郭红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那药材呢?比如野参?”
姜馨玉对这方面那是一点都不了解,不过人参这种东西,肯定没有便宜的。
“人参得看年份吧,价钱肯定不便宜。”
郭红握住她的手腕,眼睛发亮:“我表姐她爷爷就是采参人,就我大姨家的公爹,他家住山里,我家还有大姨送的两根人参,一个个头大点,一个稍微小点,我要是给我爸说让他卖掉换成钱,然后养鸡鸭,不知道行不行?馨玉,要是卖的话,在你家铺子里寄卖成不成?”
第540章 进货
郭红问姜馨玉成不成,姜馨玉没理由不同意。
“你家要是卖人参,不用放在我那寄卖,我家就能把那两根给你买了,正好我家有亲戚需要。”
陈进华给陈奕五百美金,还往家里送了一台电视机,要是能买到人参,她就先还了人情,正好陈进华在病着,虽然不知道人参有没有用,但下次去看他带上人参正正好。
思路一打开,郭红激动的都不想去吃饭了,拐回传达室又往邮局打了个电话。
让邮局的人帮忙跑她们村里一趟,让她弟明天这个时候给她打电话过来。
她想让家里富裕起来,已经等不及写信了。
哪怕知道父母现在还在生她的气,她也要和家里联系。
万元户都出来了,她家却还在为了给弟弟娶媳妇天天吵架,是时候知道变通一下了。
电话费挺贵的,咬着牙花了这钱,她就一定要让家里走出一条挣钱的路来。
二十号到了,姜馨玉去学校附近的邮局把电话打到了桓县的邮局。
接线员是丁长海舅家的外甥,已经被丁长海交代过了,问清楚姜馨玉的姓名后,他说道:“你在那头等一会儿,我去喊他。”
姜馨玉在这头等了七八分钟后电话响了。
“是弟妹吧?”
姜馨玉应了一声,“是我,陈奕已经出国了,所以我来和你谈这个事。”
丁长海说道:“电话费挺贵的,咱们长话短说,这边坚果种类不少,我瞅着值得花运费运回去卖的就榛子和松子,这两样价钱不便宜,我去山脚下的各个村里大量收,把货价压的比市场价低了一点,榛子一斤四毛五分钱,松子一斤五毛七分钱,榛子量大,松子量少,你能吃下多少尽量多要些,不然等卖完了再进就没货了,这边大雪封山,货物也不好运输,回去盘算后还打这个电话告诉我老表,把货物总价算了,运费我先帮你们垫上,等货到了首都,你再把运费给我寄回公社。”
姜馨玉道:“行,我回去盘算过后就打电话。长海哥,你还来不来我们这一趟?正好我们也快定下一批货了。”
丁长海:“我在这边收货得一阵子,等返程去你们那一趟,你那头先订自己的就行,我手上的钱有点不称手,等十二月份我再进,年前正好卖。”
要挂断之前,丁长海又道:“这边有野参,你要是需要,我可以帮带一根回去。”
姜馨玉忙道:“要,最好年份长一点,别买到种植的了。”
丁长海嘿嘿一乐,“你放心,坑不着我。”
此时的东北确实已经有种植人参的了,一斤的价钱能卖到三十至五十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工人一月的工资,如果挖到了年份特别长非常稀有的人参,一根的价钱过百也算不得什么。
“妈,你好好休息去,等我去学校了你再操这心。”
王素梅坚持,“我睡不着,听着他在旁边砸吧嘴应该能好点。”
好的吧,姜馨玉知道婆母这是又惦记起陈奕了。
<divclass="contentadv">
婆母把孩子抱走了,姜馨玉熬到十点多睡觉,睁着眼到十二点也没睡着。
她看着床顶,心里挺服气,本来觉得陈奕走了对她影响不大,可咋就睡不着觉了?
她又翻了身,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呢?
姜馨玉的脸是越熬夜第二天越显白,白的通透,眉笔浅浅描过修过的眉毛,即使穿着长袖长裤,走在校园里身上也自带一股沉静的气质,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打量归打量,大家伙都知道姜馨玉结婚了,也没有那没有道德的人抱着不纯洁的目的和她来往。
郭红在楼道里看到她就是眼前一亮,“我昨天收到家教费了,王亮的妹子我少收了两块,一共收到了十八块钱,今天中午请你和姚欣去食堂吃红烧肉。”
姜馨玉问:“你现在带几个?”
“高二的三个,高一的一个,高一这个成绩不错,要提前学高二的知识,不是王亮他们那片的人,是刘莉莉给我介绍的,她家胡同那边的学生,每个星期天下午我要给她讲三个小时。”
郭红觉得特别满足,不用耽误学习就有钱赚,这样一来,她每个月就能存到近三十块钱了。
姜馨玉说道:“以后天黑的早,你下午回学校太晚还是得注意安全。”
郭红点点头,“我知道。”
“忘了给你说了,前几天有个年轻男同志愿意给我开十块钱的工资,让我去他的培训机构给学生讲课。那位男同志你也认识,就上次在卷烟厂家属区给你打招呼那个,姓孙,是我带的学生里孙耀东他哥。”
姜馨玉问道:“你没答应?”
郭红别了别耳后的头发,“我干啥要答应?我现在一个月能挣十八,不比给他干强一点?”
这理由很强大,姜觉得没毛病。
郭红压低声音说:“我把这事给王亮说了,他说孙建伟人不靠谱,搞的培训班肯定也不靠谱,规模大了都能办学校了,学校是普通人能开的吗?啥手续都没有就搞培训班?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出问题了。”
“我现在这样就挺好的,也不让王亮继续给我招学生了,就带这四个,我的精力能保证教好他们几个,再多的话,这钱收的亏心。”
姜馨玉觉得亮哥是真的有头脑,谁都能看到开办补习班肯定挣钱,但现在的环境适合把补习班做大做强么?被利益蒙蔽了眼睛,就看不到这背后的风险了。
郭红也懂得适可而止,明明家里缺钱用,她却没有一头扎到钱眼里,收钱给人补习也要这钱收的对得起良心。
说了会儿补习的事,姜馨玉转了话头问:“你知不知道你们省那边的松子和榛子现在什么价钱?”
提起这个,郭红就有不少话要讲了。
大家新的一年好啊
第539章 问价
“在俺们那旮瘩,秋天都会进矮土包子山里割上几大捆的野榛子条,野榛子树就手指头粗细,一人来高,就这个季节,再早一个来月,能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候,我们那边的人家家户户都会弄上几捆回来,拿回家里了就用木棍使劲敲打,把榛子果打下来晾干。”
郭红提起家长的生活,乡音和土话都出来了,说到起劲处还用手比划。
“还是首都这边好,冬天就是下几场雪,碍不着出门,不影响正常工作,我们那就不行了,我有一个姨家住在山窝窝里,冬天大雪一封山,一个冬天别想见到她们人,我们村里也是,每家每户大都不出门,就在家里猫着冬,就得屯上一批能放的粮食过冬。”
姜馨玉对郭红的家乡产生了像疆省那样的向往,冰天雪地里她去过,可没有过过郭红说的“猫冬”的生活,那样的日子对过惯了那种生活的人或许有很多不方便、不满意的地方,但她却有点向往。
“你们那边冬天的雪得多厚?”
郭红比划说道:“要是连下几天,肯定就没法出门了。”
“那是榛子产量高还是松子产量高?”
姜馨玉只知道榛子和松子都好吃,不知道东北现在是不是和疆省一样已经小规模种植这些能够提高当地经济的作物了。
郭红思索道:“我们那边松子没榛子容易得,得往老林子里头走,找那成片的油松林,树太高,爬上去摘松塔太危险,就拿着绑起来的竹竿使劲敲,把松塔敲下来。两大麻袋的松塔只能剥出一小口袋的松子,可是难得的美食。我还记得那年我和大伯家的哥哥一起去敲松塔,累的够呛一天才剥出了了三瓢的松子。”
郭红知道姜馨玉家现在开着干果店,问道:“你想卖我们那边山上的东西?”
姜馨玉点点头,“你觉得能成吗?”
郭红点点头,“我们那边野榛子多点,这会儿正是去山里割的时候,就是松子肯定不多,不过有野核桃,就是皮太厚,和你从疆省带回来的薄皮核桃相比果肉太少了,你要是想弄货,这个时候就可以去那边收了。”
说到这她挠挠头,她们都是学校的学生,馨玉咋样能去她们那边收货?
姜馨玉思索片刻问道:“你们乡离桓县那边多远?”
丁长海的老舅家就在桓县那边。
郭红听说过桓县,也是她们省的,不过从来没去过,她摇摇头,“我说不清,不过坐车几个小时就到了。”
姜馨玉本想让郭红家的亲戚去桓县和丁长海一起收货,看看什么价钱,想想又觉得,若论亲疏远近的了解,丁长海好像比郭红家的亲戚更靠谱些。
郭红见她不说话了,想想道:“你要是想进货,我可以给我大伯打电话问问情况,你看成不?”
人家帮过她,她也想为她做些什么。
姜馨玉点点头,“你帮我问问你们那边榛子和松子的市场价,电话费我来出。”
核桃没必要从那么老远的地方运,皮那么厚,口感也就那么一回事,其它地方的也不差什么,运费还没那么贵。
丁长海是挺靠谱,但她还是得把产品的价钱打听清楚,不然合作容易产生摩擦。
郭红摇头拒绝:“打电话我自己付钱就行,让你掏钱算什么?”
姜馨玉:“一码归一码,你是为了帮我。”
<divclass="contentadv">
中午放学郭红就去学校传达室往家乡邮局打了电话,让邮局的人帮忙给她大伯带个话,去问一下榛子现在卖啥价。
邮局接电话的当时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媳妇昨天才去了大集,有卖橡子果、核桃、榛子和松子的,橡子果不值钱,五分钱就能买两斤,山核桃得二毛八,榛子四毛九,松子快赶上肉价了,六毛一斤,这些也就是在县里大集上才能卖的动,咱们乡里可没人去买。”
“咱们县里有大集了?”
接线员道:“你没看电视,连万元户都出来了,现在县里星期天让去摆摊,大家伙可以赶大集,卖啥的都有,听我媳妇说还有人卖貂皮的。”
电话挂断后郭红砸吧着嘴,扭头对姜馨玉笑:“太好了,我们那边也可以做小买卖了。”
“刚才邮局接线员说已经出现万元户了。”
万元户,是有一万块钱的家庭吗?干什么能挣一万块呀?她一个月存下三十都高兴的不行了,不敢想象要是有一万块她得有多兴奋。有了钱,弟弟能顺利娶媳妇,妹妹们也能好好上学,家里就不会再有这么多矛盾。
姜馨玉点头,“我看报纸说承包了猪场的人算上全部总资产,身家超过了万元。”
郭红惊呼:“养猪成万元户?那养鸡养鸭能不能赚钱?”
一个小猪崽要两块钱,养猪也太麻烦,她家里养的一头猪年年都瘦,达不到一等猪的标准,养猪可不好养,投入还大,家里可能做不来。
姜馨玉自然点头,“鸡和鸭都是肉,母的还能下蛋,养好了肯定赚钱啊。”
郭红脑子活了起来,“我要往家里写信,给父母提建议养鸡鸭。”
姜馨玉觉得不错,如果趟出一条赚钱的路,以后的日子能好过的多。
现在这个时候不想办法做生意赚钱,等以后别人都把容易走的路占满了,就晚喽。
郭红把刚才打听到的价钱给姜馨玉说了,又道:“没想到松子和榛子这么值钱,我们自己进山弄回家就只需要把子剥出来,可用不着花钱买。”
姜馨玉说道:“如果运来首都卖,价格还得翻一倍多,那就更贵了。”
郭红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那药材呢?比如野参?”
姜馨玉对这方面那是一点都不了解,不过人参这种东西,肯定没有便宜的。
“人参得看年份吧,价钱肯定不便宜。”
郭红握住她的手腕,眼睛发亮:“我表姐她爷爷就是采参人,就我大姨家的公爹,他家住山里,我家还有大姨送的两根人参,一个个头大点,一个稍微小点,我要是给我爸说让他卖掉换成钱,然后养鸡鸭,不知道行不行?馨玉,要是卖的话,在你家铺子里寄卖成不成?”
第540章 进货
郭红问姜馨玉成不成,姜馨玉没理由不同意。
“你家要是卖人参,不用放在我那寄卖,我家就能把那两根给你买了,正好我家有亲戚需要。”
陈进华给陈奕五百美金,还往家里送了一台电视机,要是能买到人参,她就先还了人情,正好陈进华在病着,虽然不知道人参有没有用,但下次去看他带上人参正正好。
思路一打开,郭红激动的都不想去吃饭了,拐回传达室又往邮局打了个电话。
让邮局的人帮忙跑她们村里一趟,让她弟明天这个时候给她打电话过来。
她想让家里富裕起来,已经等不及写信了。
哪怕知道父母现在还在生她的气,她也要和家里联系。
万元户都出来了,她家却还在为了给弟弟娶媳妇天天吵架,是时候知道变通一下了。
电话费挺贵的,咬着牙花了这钱,她就一定要让家里走出一条挣钱的路来。
二十号到了,姜馨玉去学校附近的邮局把电话打到了桓县的邮局。
接线员是丁长海舅家的外甥,已经被丁长海交代过了,问清楚姜馨玉的姓名后,他说道:“你在那头等一会儿,我去喊他。”
姜馨玉在这头等了七八分钟后电话响了。
“是弟妹吧?”
姜馨玉应了一声,“是我,陈奕已经出国了,所以我来和你谈这个事。”
丁长海说道:“电话费挺贵的,咱们长话短说,这边坚果种类不少,我瞅着值得花运费运回去卖的就榛子和松子,这两样价钱不便宜,我去山脚下的各个村里大量收,把货价压的比市场价低了一点,榛子一斤四毛五分钱,松子一斤五毛七分钱,榛子量大,松子量少,你能吃下多少尽量多要些,不然等卖完了再进就没货了,这边大雪封山,货物也不好运输,回去盘算后还打这个电话告诉我老表,把货物总价算了,运费我先帮你们垫上,等货到了首都,你再把运费给我寄回公社。”
姜馨玉道:“行,我回去盘算过后就打电话。长海哥,你还来不来我们这一趟?正好我们也快定下一批货了。”
丁长海:“我在这边收货得一阵子,等返程去你们那一趟,你那头先订自己的就行,我手上的钱有点不称手,等十二月份我再进,年前正好卖。”
要挂断之前,丁长海又道:“这边有野参,你要是需要,我可以帮带一根回去。”
姜馨玉忙道:“要,最好年份长一点,别买到种植的了。”
丁长海嘿嘿一乐,“你放心,坑不着我。”
此时的东北确实已经有种植人参的了,一斤的价钱能卖到三十至五十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工人一月的工资,如果挖到了年份特别长非常稀有的人参,一根的价钱过百也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