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285节
这一趟花的不是两块,也不是二百块,而是近三千块!
儿子和儿媳妇咋就能淡定的坐在这啊!
第474章 没有退路
姜馨玉现在是兜比脸都空,她和陈奕两千块的存款在这一趟里一干二净,如果不是从存折里提前取出的以防万一的一千块,这趟来钱肯定不够。
等这次再回去,她得把金条拿上以防万一了。
货已经进好,接下来就是怎么在三个月之内把货卖掉的问题。
婆婆是一眼可见的愁,这一愁就愁到了五里桥大队。
不过分别了半个多月,孩子好像都不认识她了,姜馨玉心里那个郁闷啊。
她捏捏他的小脸,“小没良心的,还没多少天就不认识我了。”
“妈。”
短促又稚嫩的声音让她心里一颤,她惊喜的说道:“再叫一声。”
小屁孩动动脑袋不搭理她了,仿佛刚才那声是她的幻觉。
她看向自己亲妈,“他刚才是叫我了吧?”
陈秀云笑了一声,扶着孩子把他带过去,“我看他不是不记得你了,应该是在生气,你们走的当天晚上,他哭到半夜才睡着。”
姜馨玉难得觉醒母爱,抱起孩子连亲好几口。
姜老头吃着葡萄干一直打听她们去疆省干什么了,姜馨玉不想搭理他,干脆抱起孩子和陈秀云往自留地去了。
“妈,你要不要和我们去首都?别的知青都回城了,你就不想离开这?”
陈秀云的家乡又不在这,姜馨玉不认为她对这里会有多少留念。
“我跟你去首都干啥?去了又没工作,小川咋办?市里的初中一直想让我去那边教学,我也提了要求,只要给我安排好房子,我就带着小川去市里。”
姜馨玉咬了一口红彤彤被太阳晒到温热的西红柿,想起小川上学的问题,她有点犯难。
她挽住她的手臂:“妈,我和姐姐们才是你亲生的吧,你现在处处为小川考虑。”
她心里酸酸的,但也理解陈秀云,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人不一样,她们得考虑工作关系、粮食关系,生活上的问题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
“妈,你以后跟我过吧。”
陈秀云白她一眼:“你们要做生意是不是人手不够?你想让我去帮忙?”
姜馨玉摇头:“我们准备在村里找一个知根知底靠谱又愿意去首都的人去帮忙,不缺你帮忙,我就是不想你再待在这边。我和二姐都在首都,你就不想经常见到我们?等去了再慢慢问工作的事,什么事情都得一步一步来,说不定以后可以留在那。就算没工作,我每个月的补助加上稿酬也能养你们…”
陈秀云打断了她的话:“你说的话根本不切实际,我在公社待的好好的就不折腾了,户口、工作什么的都不好办,咱家本来就不比你二姐婆家,我不能去首都麻烦他们,省的你二姐在婆家难做。”
“你要找个帮忙的,我给你推荐一个,你以前也教过那个学生,叫宋亚辉,他考了两次都考不进高中,中专也考不上,现在在公社的泥瓦厂干活,小小年纪天天跟个泥耗子一样在土堆里打滚,就他这年纪,要不了几年身体就得伤着。”
陈秀云对宋亚辉印象深刻,明明人看起来机灵的很,可就没长读书的脑子,上课是挺认真,一到考试成绩就一塌糊涂,她都不知道一本正经的学习,成绩还能越来越差。
<divclass="contentadv">
宋亚辉就是活生生努力也不会进步的例子,这让陈秀云明白,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读书那块料。
这孩子每次摘了什么野果子、抓了野鱼还不忘给她送去,成天乐呵呵的样子让她想起侄子陈正宇,这俩家伙都是爱笑呵呵的龇着牙傻乐的猴子。
少年人看起来朝气蓬勃的,身板还没长好,咋能一直待在泥瓦厂那种地方出苦力?
姜馨玉对宋亚辉自然是有印象,当初不继续读书可是他主动的,她和宋桂芳以及罗老师结伴下乡去劝来着。
这小子重新上学后学习的态度是挺认真,可成绩么,真是算不上好,可咋就不好到了考不上高中的地步?真是白长了一个机灵样。
“我明天就去公社找他。”
又说了一会儿别的,姜馨玉把这次去疆省的情况大概说了说,随即手一摊:“妈,我和陈奕的积蓄都没了,金条让我带走一根吧。”
陈秀云听到光是运费都一千多块已经开始头晕眼花。
太敢了,她闺女和女婿实在是太敢了。
“你婆婆就由着你俩这样进货?一次性进这么多卖不掉咋整?那不得全砸手里了?”
姜馨玉笑着说:“你没瞅见我婆婆回来后整个人都是紧绷的,我咋说都没用,她现在就怕全亏了。”
陈秀云看她跟看傻子一样,“你咋还笑的出来?她担心,你还高兴?”
姜馨玉无语的收起笑意,“那我跟她一起丧着脸吧。”
“交通不便,去一趟不容易,先打通进货渠道,一次性进的多才对得起来回的路费,并且运费也会更便宜点。”
她就不信首都几百万人口在三个月内吃不下两吨的葡萄干。
她面上不慌,其实心里一直在想怎么销售,贴广告宣传、送东西促销,销售思路千千万,疆省的果干那么甜,首都人口这么多,市场又属于蓬勃发展初期,果干总不能亏手里。她甚至都想到了搞出礼盒包装,在过年期间肯定能走的动货的美好景象。
这生意既然做了,那就得做好喽。货都在路上了,她们没有退路。
陈秀云觉得自己血压都高了。
铺面、仓库啥都没整,她们就敢先进一千多块钱的货,也不知道那东西好不好卖,咋就这么大胆呢?
“金条你都拿走,我这还有二百块钱,是玉珠去年过年给我寄回来的,你都先拿去用吧。”
陈秀云手里有不少钱,当初周家给了八百块的彩礼钱她是都塞回给了二闺女,但去年过年二闺女给寄回来了二百,小闺女寄回来了五十,加上她自己的工资和以前的存款,她手里是有不少钱的。
姜馨玉之前心里还在不平衡,觉得她妈对小川胜过亲闺女,现在她妈对她的支持让她心里啥想法都没了。
除了亲妈,谁能一次性给支持这么多?
“钱你自个儿留着,金条拿去就行了,等我们挣到钱,再给你还回来。”
第475章 卖家当
母女俩说了好久的话,久到马美丽在陈秀云家都等不及直接找过来了。
“馨玉啊,你婆婆要把自行车和缝纫机都卖了,你们这是要干啥?”
姜馨玉有点震惊,自行车卖了就卖了,缝纫机咋也要卖?她婆母可是相当宝贝那台缝纫机的。
稍微一想她就知道婆婆的想法了。
货进的太多,一次性花了那么多钱,她怕全亏了。
往回走时,马美丽在一旁说道:“馨玉,给你婆婆说说,那台缝纫机卖给我。”
姜馨玉:“缝纫机不卖。”
马美丽:“反正你们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回,自行车都卖了,缝纫机留着干啥?运过去多不方便。”
“都是亲戚,你给你婆婆说说,便宜点卖给我家。”
姜馨玉笑问:“便宜是多便宜?当初缝纫机的票陈奕可是花钱买的,那缝纫机新的跟刚出厂的一样,二婶想多便宜?”
马美丽转转眼珠,“再咋样也已经是旧货了,肯定不能和新货卖一个价。”
姜馨玉不和她掰扯,到了院门口才发现院里都是人。
她准备把自行车骑到公社让丁长海卖,就是为了防止现在这种情况,婆婆咋就直接放出风声了?
一院子的人不少是来看热闹的,想瞅便宜买的人也有不少。
“这自行车都几年了,顶多八十块钱。”
这价钱和打劫也没区别了。
王素梅不是吃素的,“你拿八十去别的地方买去。”
“自行车一百三十五,缝纫机七十,都不要票,要买的拿钱,不要的都别堆这了,我还得收拾院子。”
这价钱属实不便宜,不光马美丽心凉了,院子里的人都心凉了。
等院子里没啥人了,姜馨玉才说:“自行车卖了就卖了,缝纫机咋也卖了?妈,你甭担心货都亏手里,等卖成钱赚回来,家里情况只会比以前好。”
王素梅摇头:“不卖掉放这我也用不成,等手里有闲钱了,在首都再买一台新的。”
去了一趟疆省,他们自己的私房钱都没了,她咋能不为她们考虑考虑?
婆婆主意已定,姜馨玉再三劝说都没用。
当天晚上天彻底黑透后就有人过来把缝纫机买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姜馨玉去公社泥瓦厂找宋亚辉。
泥瓦厂里干活的人不少,半中午头的太阳已经不小了,里头都是光着膀子干活的男同志。
宋亚辉那还没长成青壮的身板在其中并不显眼,因为泥瓦厂里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少年并不少。
“小姜老师。”
宋亚辉抹着头上汗,脸上都是激动。
到了近前发现自己身上都是泥,裤腿上也脏的不能看,他忙转身回去拿衣裳。
风风火火的一来一回,头上的汗更多了,脸也热的潮红。
<divclass="contentadv">
“你回来了,啥时候回来的?”
叙了一会儿旧,姜馨玉认真问:“听我妈说你考了两次都没考上高中?”
宋亚辉挠头,“我真的努力了,成绩就是不好。”
“小姜老师,你不是专程过来骂我的吧?”他心虚抬眼。
姜馨玉觉得文凭还是挺重要的,又劝了一遍,“不然你再去复读一年。”
宋亚辉的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我就算考上了高中也肯定考不上大学,中专都上不了,还是算了吧,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二十多,也不想回去读书了。”
村里像宋亚辉这样只读完初中的人不少,村里还有不少女孩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因为家里舍不得那几块钱。
社会在进步,不论男女,以后几乎没有不读书的小孩,但现在的普遍状况姜馨玉自觉没能力改变。可她还是希望自己教过的学生能够继续读下去,都能有好出路。
“你想好了不再读书?以后不会后悔?”
儿子和儿媳妇咋就能淡定的坐在这啊!
第474章 没有退路
姜馨玉现在是兜比脸都空,她和陈奕两千块的存款在这一趟里一干二净,如果不是从存折里提前取出的以防万一的一千块,这趟来钱肯定不够。
等这次再回去,她得把金条拿上以防万一了。
货已经进好,接下来就是怎么在三个月之内把货卖掉的问题。
婆婆是一眼可见的愁,这一愁就愁到了五里桥大队。
不过分别了半个多月,孩子好像都不认识她了,姜馨玉心里那个郁闷啊。
她捏捏他的小脸,“小没良心的,还没多少天就不认识我了。”
“妈。”
短促又稚嫩的声音让她心里一颤,她惊喜的说道:“再叫一声。”
小屁孩动动脑袋不搭理她了,仿佛刚才那声是她的幻觉。
她看向自己亲妈,“他刚才是叫我了吧?”
陈秀云笑了一声,扶着孩子把他带过去,“我看他不是不记得你了,应该是在生气,你们走的当天晚上,他哭到半夜才睡着。”
姜馨玉难得觉醒母爱,抱起孩子连亲好几口。
姜老头吃着葡萄干一直打听她们去疆省干什么了,姜馨玉不想搭理他,干脆抱起孩子和陈秀云往自留地去了。
“妈,你要不要和我们去首都?别的知青都回城了,你就不想离开这?”
陈秀云的家乡又不在这,姜馨玉不认为她对这里会有多少留念。
“我跟你去首都干啥?去了又没工作,小川咋办?市里的初中一直想让我去那边教学,我也提了要求,只要给我安排好房子,我就带着小川去市里。”
姜馨玉咬了一口红彤彤被太阳晒到温热的西红柿,想起小川上学的问题,她有点犯难。
她挽住她的手臂:“妈,我和姐姐们才是你亲生的吧,你现在处处为小川考虑。”
她心里酸酸的,但也理解陈秀云,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人不一样,她们得考虑工作关系、粮食关系,生活上的问题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
“妈,你以后跟我过吧。”
陈秀云白她一眼:“你们要做生意是不是人手不够?你想让我去帮忙?”
姜馨玉摇头:“我们准备在村里找一个知根知底靠谱又愿意去首都的人去帮忙,不缺你帮忙,我就是不想你再待在这边。我和二姐都在首都,你就不想经常见到我们?等去了再慢慢问工作的事,什么事情都得一步一步来,说不定以后可以留在那。就算没工作,我每个月的补助加上稿酬也能养你们…”
陈秀云打断了她的话:“你说的话根本不切实际,我在公社待的好好的就不折腾了,户口、工作什么的都不好办,咱家本来就不比你二姐婆家,我不能去首都麻烦他们,省的你二姐在婆家难做。”
“你要找个帮忙的,我给你推荐一个,你以前也教过那个学生,叫宋亚辉,他考了两次都考不进高中,中专也考不上,现在在公社的泥瓦厂干活,小小年纪天天跟个泥耗子一样在土堆里打滚,就他这年纪,要不了几年身体就得伤着。”
陈秀云对宋亚辉印象深刻,明明人看起来机灵的很,可就没长读书的脑子,上课是挺认真,一到考试成绩就一塌糊涂,她都不知道一本正经的学习,成绩还能越来越差。
<divclass="contentadv">
宋亚辉就是活生生努力也不会进步的例子,这让陈秀云明白,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读书那块料。
这孩子每次摘了什么野果子、抓了野鱼还不忘给她送去,成天乐呵呵的样子让她想起侄子陈正宇,这俩家伙都是爱笑呵呵的龇着牙傻乐的猴子。
少年人看起来朝气蓬勃的,身板还没长好,咋能一直待在泥瓦厂那种地方出苦力?
姜馨玉对宋亚辉自然是有印象,当初不继续读书可是他主动的,她和宋桂芳以及罗老师结伴下乡去劝来着。
这小子重新上学后学习的态度是挺认真,可成绩么,真是算不上好,可咋就不好到了考不上高中的地步?真是白长了一个机灵样。
“我明天就去公社找他。”
又说了一会儿别的,姜馨玉把这次去疆省的情况大概说了说,随即手一摊:“妈,我和陈奕的积蓄都没了,金条让我带走一根吧。”
陈秀云听到光是运费都一千多块已经开始头晕眼花。
太敢了,她闺女和女婿实在是太敢了。
“你婆婆就由着你俩这样进货?一次性进这么多卖不掉咋整?那不得全砸手里了?”
姜馨玉笑着说:“你没瞅见我婆婆回来后整个人都是紧绷的,我咋说都没用,她现在就怕全亏了。”
陈秀云看她跟看傻子一样,“你咋还笑的出来?她担心,你还高兴?”
姜馨玉无语的收起笑意,“那我跟她一起丧着脸吧。”
“交通不便,去一趟不容易,先打通进货渠道,一次性进的多才对得起来回的路费,并且运费也会更便宜点。”
她就不信首都几百万人口在三个月内吃不下两吨的葡萄干。
她面上不慌,其实心里一直在想怎么销售,贴广告宣传、送东西促销,销售思路千千万,疆省的果干那么甜,首都人口这么多,市场又属于蓬勃发展初期,果干总不能亏手里。她甚至都想到了搞出礼盒包装,在过年期间肯定能走的动货的美好景象。
这生意既然做了,那就得做好喽。货都在路上了,她们没有退路。
陈秀云觉得自己血压都高了。
铺面、仓库啥都没整,她们就敢先进一千多块钱的货,也不知道那东西好不好卖,咋就这么大胆呢?
“金条你都拿走,我这还有二百块钱,是玉珠去年过年给我寄回来的,你都先拿去用吧。”
陈秀云手里有不少钱,当初周家给了八百块的彩礼钱她是都塞回给了二闺女,但去年过年二闺女给寄回来了二百,小闺女寄回来了五十,加上她自己的工资和以前的存款,她手里是有不少钱的。
姜馨玉之前心里还在不平衡,觉得她妈对小川胜过亲闺女,现在她妈对她的支持让她心里啥想法都没了。
除了亲妈,谁能一次性给支持这么多?
“钱你自个儿留着,金条拿去就行了,等我们挣到钱,再给你还回来。”
第475章 卖家当
母女俩说了好久的话,久到马美丽在陈秀云家都等不及直接找过来了。
“馨玉啊,你婆婆要把自行车和缝纫机都卖了,你们这是要干啥?”
姜馨玉有点震惊,自行车卖了就卖了,缝纫机咋也要卖?她婆母可是相当宝贝那台缝纫机的。
稍微一想她就知道婆婆的想法了。
货进的太多,一次性花了那么多钱,她怕全亏了。
往回走时,马美丽在一旁说道:“馨玉,给你婆婆说说,那台缝纫机卖给我。”
姜馨玉:“缝纫机不卖。”
马美丽:“反正你们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回,自行车都卖了,缝纫机留着干啥?运过去多不方便。”
“都是亲戚,你给你婆婆说说,便宜点卖给我家。”
姜馨玉笑问:“便宜是多便宜?当初缝纫机的票陈奕可是花钱买的,那缝纫机新的跟刚出厂的一样,二婶想多便宜?”
马美丽转转眼珠,“再咋样也已经是旧货了,肯定不能和新货卖一个价。”
姜馨玉不和她掰扯,到了院门口才发现院里都是人。
她准备把自行车骑到公社让丁长海卖,就是为了防止现在这种情况,婆婆咋就直接放出风声了?
一院子的人不少是来看热闹的,想瞅便宜买的人也有不少。
“这自行车都几年了,顶多八十块钱。”
这价钱和打劫也没区别了。
王素梅不是吃素的,“你拿八十去别的地方买去。”
“自行车一百三十五,缝纫机七十,都不要票,要买的拿钱,不要的都别堆这了,我还得收拾院子。”
这价钱属实不便宜,不光马美丽心凉了,院子里的人都心凉了。
等院子里没啥人了,姜馨玉才说:“自行车卖了就卖了,缝纫机咋也卖了?妈,你甭担心货都亏手里,等卖成钱赚回来,家里情况只会比以前好。”
王素梅摇头:“不卖掉放这我也用不成,等手里有闲钱了,在首都再买一台新的。”
去了一趟疆省,他们自己的私房钱都没了,她咋能不为她们考虑考虑?
婆婆主意已定,姜馨玉再三劝说都没用。
当天晚上天彻底黑透后就有人过来把缝纫机买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姜馨玉去公社泥瓦厂找宋亚辉。
泥瓦厂里干活的人不少,半中午头的太阳已经不小了,里头都是光着膀子干活的男同志。
宋亚辉那还没长成青壮的身板在其中并不显眼,因为泥瓦厂里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少年并不少。
“小姜老师。”
宋亚辉抹着头上汗,脸上都是激动。
到了近前发现自己身上都是泥,裤腿上也脏的不能看,他忙转身回去拿衣裳。
风风火火的一来一回,头上的汗更多了,脸也热的潮红。
<divclass="contentadv">
“你回来了,啥时候回来的?”
叙了一会儿旧,姜馨玉认真问:“听我妈说你考了两次都没考上高中?”
宋亚辉挠头,“我真的努力了,成绩就是不好。”
“小姜老师,你不是专程过来骂我的吧?”他心虚抬眼。
姜馨玉觉得文凭还是挺重要的,又劝了一遍,“不然你再去复读一年。”
宋亚辉的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我就算考上了高中也肯定考不上大学,中专都上不了,还是算了吧,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二十多,也不想回去读书了。”
村里像宋亚辉这样只读完初中的人不少,村里还有不少女孩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因为家里舍不得那几块钱。
社会在进步,不论男女,以后几乎没有不读书的小孩,但现在的普遍状况姜馨玉自觉没能力改变。可她还是希望自己教过的学生能够继续读下去,都能有好出路。
“你想好了不再读书?以后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