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四)
江簫笙不加思索,将蒋凡的介绍言简意賅地说了。
姚盛顿时笑道:「我做生意与探案一般,讲求的是理论跟证据。」
江簫笙:「什么证据?」
姚盛指着那糕点摊,道:「旁人只知我选店精准,却不知背后煞费苦心,是无数人调查而来的成果。」
江簫笙讶然,「公子调查那些店家做什么?」
「一来,大人想必不知,花街庆典虽有人气,商人跑一趟能赚上不少,可摊商要想参加,必须额外付出一笔税租,金额不小,主要用以支付国库于寒冬賑灾的开销。」
为此,花街庆典必须年年维持高营利与高人流,方能劝服商人们掏出钱来进驻。
「要劝那些人付钱可不容易。」姚盛嘲道:「为了保证庆典必须受欢迎,每年我都要派人暗中驻守进城关卡与庆典现场,将每家摊贩的底细、生意与进货量逐一记录。」
不容虚报,无谓的灌水褒奖,在姚盛手中的资料,每条都是千真万确的数据。
有了资料,待到隔年,姚盛就能快速筛选摊商,减少失手可能,力求将有限的土地效益放到最大。
江簫笙仔细消化姚盛说词,隐隐察觉他这话中别有玄机,「有一便有二,可是庆典出了什么意外?」
「明白人一点就通。」姚盛语气轻松,神色却是凝重,「二则,长封到底是天子脚下,陛下为了大周黎民,容我这俗人举办庆典已是皇恩厚重,要真出了什么事,我可担待不起。」
说大白话,就是赚到钱归国库,没赚到钱,又或因为庆典而使长封出现问题,景明帝会来找他追究责任。
原本是为了赚钱的手段,在摆正景明帝只管收成的态度,转眼成了姚盛自保的手段,筛选商家势在必行。
姚盛:「我这套法子行之有年,先前从未出错过……」
不消片刻,糕点摊子已经收得乾净,因着是最后一天,伙计们连木头架子都拆卸下来,一行人吆喝几声,齐心协力把东西扛上三轮车。
没有留下来参观庆典的心思,糕点摊忙完,几人驼着家当,彷彿身后有人追赶,仓促离去。
此时离庆典结束,犹有足足一个时辰又三刻,街道挤得水洩不通,属于糕点摊的空位,不过眨眼间就让人群淹没,看不出痕跡。
有了姚盛的提示,加上摊商诡异的反应,江簫笙就是再没头绪,也能看出不寻常,「大人所求之事,与这糕饼摊有关?」
姚盛从暗袋摸出一小把白米,交给江簫笙,道:「那糕饼摊子参加庆典已有三年,前两年倒是安份守己,今年心大了,嫌庆典利润不够,想多干点其他的,竟开始替人偷运东西进城。」
糕饼摊接连几日提早打烊,姚盛本以为是生意太好。可细查之下,才发觉他们每日贩售的商品量,与原先运进城的货物不成正比,远不足备货量的一半。
很明显,糕饼摊这是鋌而走险,趁着庆典人流不断,打算偷运物资混进长封。
为求保险,他让手下盯着糕饼摊租赁的仓库,顺带一探究竟。很快,手下就带回米粮,说里头几乎全是这些,除此之外,老闆似乎还有额外聘人看雇仓库,全是有功夫的,需得小心应对。
「这米……看起来好生眼熟。」江簫笙颠了颠手,掌心晶莹的米粒就滚了几下,短圆饱满,很有辨识性。
姚盛点头,道:「我从陛下那边接手了一点粮食生意,研究过米粮,能认出这米应该是前段时间,上报给陛下能提高產量的米种,目前只在泽水城一带的军屯区试种。」
「我记得这季收成惨淡,为保军粮不断,陛下早已允诺今年边关生產的粮食,扣除税收,必须全数供给将士们,不得私下买卖。」江簫笙抬手,将米粮凑上鼻尖,属于姚盛的薰香先一步漫出,而后便是浅浅的香甜米味,「这米既无存放过仓储的味儿,就是今年採收的新米,本不能流通于市场,更不该出现在长封。」
大周地处大陆北端,全境有三分之二长期处于低温,只能培养耐寒植物,不利于农业发展。故而最南边几座气候温煦的城池,就成了大周粮仓,有大半土地用以种植作物。
这些年,大周凭着花大价钱从周边国家收购、南方农收、于边关开闢军屯收上来的粮食,勉强能打平国家所需,不致匱乏。
无奈今年严冬不见尽头,边关更是骚扰不断,连连打击,致使收集上来的粮食量不如预期,打乱了一直以来的平衡。自从去年年末,六部就开始你争我抢,谁也不乐意当负责填平亏损的人。
兜兜转转,到底姚家等一干边陲武将无人在场,又暂且无战事,六部一通商量,最终决议将缺少的粮食漏洞,全数转移到边关将士身上──长冬落幕之前,朝廷降低对边关粮產的上交数额,却也不再额外派送军粮。
想到这,江簫笙看了眼姚盛。
当时,消息一出,姚家小公子又拎着一套赚钱的新法子进宫。听说是加工耐寒作物的方法,不仅能延长保存期限,还可以增加食物的份量,极大程度的紓解了粮荒压力。
让姚盛一通搅和,六部也体验了一把吃人嘴软的窘迫,不得不把刚抢到手的利益填回去。
于是,一群人意气风发出宫,不过半日,又兵荒马乱地被景明帝召回,顶着月色将最新政令颁布下去:长封依旧不另行配送军粮,不过为了体恤诸位将士,特意免去今年该上交的军屯粮產。
「今年缺粮,边关尤甚,根本不可能将米拿出来卖。」江簫笙身为泽水守将,能信誓旦旦地说:「我敢保证,今年新米在我离开泽水前,早让人收妥进仓,绝无外流。」
「大人的保证,我信了又如何,将来弹劾书上了龙案,进了大理寺,有谁会信?」姚盛笑道:「替代大人驻守泽水的,是张家的人。要这事曝光,你觉得被查办的会是大人还是那位小将?」
江簫笙垂眸,「掰倒我一个无名小卒何其容易,值得他们花大力气,将脑筋动到军粮上?」
泽水新米过于特殊,种植区域全在江簫笙驻地内,长封若要追查军粮外流,首当其衝的,肯定是他。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非我习惯盘查商家,大有可能囫圇收场,无人知晓军粮让人偷进长封。」姚盛叹道:「只不过,运粮之人小心谨慎,趁着泽水换将动手,怕是想着将来东窗事发,还能拖大人一齐分担罪名。」
他见江簫笙神色莫名,不辨喜怒,继续说:「追根究柢,不过是贪心不足,将歪脑筋动到边关的救命粮上罢了。」
「歪脑筋?」江簫笙沉吟片刻,恍然道:「边关资源本就紧迫,他们深受庇护,还想着再从将士身上挖掘利益,当真无所不用其极。」
有了姚盛献上的加工法,长封粮食确实无虞,可耐不住贵人们挑嘴,钟爱军屯新米的滋味,每年流转到长封的米粮,除了进贡景明帝,还有大半是进了他们的嘴。
偏生今年收成不佳,没有多馀米粮供应。江簫笙掌权时,他一个只奉天命的孤臣,自是将泽水管理成铜墙铁壁,断绝了贵人们的货。
如今守城人不在,贵人们再捧着金银引诱,多得是狗胆包天之人,敢顶着风险将新米送进长封。
「如今形势未明,我尚且不知偷粮者是谁,又或是这粮草送到长封,是否不仅仅贩售,还有其他用途。」姚盛先一步走出隐蔽小巷,嘻笑打闹重新填满他的感官.他的神情却是淡漠一片,与周围喜庆融不在一块。
烛光下回首,姚盛的侧顏拉出一条优美线条,起伏有致,男子独有的性感卓然绽放,「话我说得差不多了,大人可猜出我找上你,所为何事?」
姚盛顿时笑道:「我做生意与探案一般,讲求的是理论跟证据。」
江簫笙:「什么证据?」
姚盛指着那糕点摊,道:「旁人只知我选店精准,却不知背后煞费苦心,是无数人调查而来的成果。」
江簫笙讶然,「公子调查那些店家做什么?」
「一来,大人想必不知,花街庆典虽有人气,商人跑一趟能赚上不少,可摊商要想参加,必须额外付出一笔税租,金额不小,主要用以支付国库于寒冬賑灾的开销。」
为此,花街庆典必须年年维持高营利与高人流,方能劝服商人们掏出钱来进驻。
「要劝那些人付钱可不容易。」姚盛嘲道:「为了保证庆典必须受欢迎,每年我都要派人暗中驻守进城关卡与庆典现场,将每家摊贩的底细、生意与进货量逐一记录。」
不容虚报,无谓的灌水褒奖,在姚盛手中的资料,每条都是千真万确的数据。
有了资料,待到隔年,姚盛就能快速筛选摊商,减少失手可能,力求将有限的土地效益放到最大。
江簫笙仔细消化姚盛说词,隐隐察觉他这话中别有玄机,「有一便有二,可是庆典出了什么意外?」
「明白人一点就通。」姚盛语气轻松,神色却是凝重,「二则,长封到底是天子脚下,陛下为了大周黎民,容我这俗人举办庆典已是皇恩厚重,要真出了什么事,我可担待不起。」
说大白话,就是赚到钱归国库,没赚到钱,又或因为庆典而使长封出现问题,景明帝会来找他追究责任。
原本是为了赚钱的手段,在摆正景明帝只管收成的态度,转眼成了姚盛自保的手段,筛选商家势在必行。
姚盛:「我这套法子行之有年,先前从未出错过……」
不消片刻,糕点摊子已经收得乾净,因着是最后一天,伙计们连木头架子都拆卸下来,一行人吆喝几声,齐心协力把东西扛上三轮车。
没有留下来参观庆典的心思,糕点摊忙完,几人驼着家当,彷彿身后有人追赶,仓促离去。
此时离庆典结束,犹有足足一个时辰又三刻,街道挤得水洩不通,属于糕点摊的空位,不过眨眼间就让人群淹没,看不出痕跡。
有了姚盛的提示,加上摊商诡异的反应,江簫笙就是再没头绪,也能看出不寻常,「大人所求之事,与这糕饼摊有关?」
姚盛从暗袋摸出一小把白米,交给江簫笙,道:「那糕饼摊子参加庆典已有三年,前两年倒是安份守己,今年心大了,嫌庆典利润不够,想多干点其他的,竟开始替人偷运东西进城。」
糕饼摊接连几日提早打烊,姚盛本以为是生意太好。可细查之下,才发觉他们每日贩售的商品量,与原先运进城的货物不成正比,远不足备货量的一半。
很明显,糕饼摊这是鋌而走险,趁着庆典人流不断,打算偷运物资混进长封。
为求保险,他让手下盯着糕饼摊租赁的仓库,顺带一探究竟。很快,手下就带回米粮,说里头几乎全是这些,除此之外,老闆似乎还有额外聘人看雇仓库,全是有功夫的,需得小心应对。
「这米……看起来好生眼熟。」江簫笙颠了颠手,掌心晶莹的米粒就滚了几下,短圆饱满,很有辨识性。
姚盛点头,道:「我从陛下那边接手了一点粮食生意,研究过米粮,能认出这米应该是前段时间,上报给陛下能提高產量的米种,目前只在泽水城一带的军屯区试种。」
「我记得这季收成惨淡,为保军粮不断,陛下早已允诺今年边关生產的粮食,扣除税收,必须全数供给将士们,不得私下买卖。」江簫笙抬手,将米粮凑上鼻尖,属于姚盛的薰香先一步漫出,而后便是浅浅的香甜米味,「这米既无存放过仓储的味儿,就是今年採收的新米,本不能流通于市场,更不该出现在长封。」
大周地处大陆北端,全境有三分之二长期处于低温,只能培养耐寒植物,不利于农业发展。故而最南边几座气候温煦的城池,就成了大周粮仓,有大半土地用以种植作物。
这些年,大周凭着花大价钱从周边国家收购、南方农收、于边关开闢军屯收上来的粮食,勉强能打平国家所需,不致匱乏。
无奈今年严冬不见尽头,边关更是骚扰不断,连连打击,致使收集上来的粮食量不如预期,打乱了一直以来的平衡。自从去年年末,六部就开始你争我抢,谁也不乐意当负责填平亏损的人。
兜兜转转,到底姚家等一干边陲武将无人在场,又暂且无战事,六部一通商量,最终决议将缺少的粮食漏洞,全数转移到边关将士身上──长冬落幕之前,朝廷降低对边关粮產的上交数额,却也不再额外派送军粮。
想到这,江簫笙看了眼姚盛。
当时,消息一出,姚家小公子又拎着一套赚钱的新法子进宫。听说是加工耐寒作物的方法,不仅能延长保存期限,还可以增加食物的份量,极大程度的紓解了粮荒压力。
让姚盛一通搅和,六部也体验了一把吃人嘴软的窘迫,不得不把刚抢到手的利益填回去。
于是,一群人意气风发出宫,不过半日,又兵荒马乱地被景明帝召回,顶着月色将最新政令颁布下去:长封依旧不另行配送军粮,不过为了体恤诸位将士,特意免去今年该上交的军屯粮產。
「今年缺粮,边关尤甚,根本不可能将米拿出来卖。」江簫笙身为泽水守将,能信誓旦旦地说:「我敢保证,今年新米在我离开泽水前,早让人收妥进仓,绝无外流。」
「大人的保证,我信了又如何,将来弹劾书上了龙案,进了大理寺,有谁会信?」姚盛笑道:「替代大人驻守泽水的,是张家的人。要这事曝光,你觉得被查办的会是大人还是那位小将?」
江簫笙垂眸,「掰倒我一个无名小卒何其容易,值得他们花大力气,将脑筋动到军粮上?」
泽水新米过于特殊,种植区域全在江簫笙驻地内,长封若要追查军粮外流,首当其衝的,肯定是他。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非我习惯盘查商家,大有可能囫圇收场,无人知晓军粮让人偷进长封。」姚盛叹道:「只不过,运粮之人小心谨慎,趁着泽水换将动手,怕是想着将来东窗事发,还能拖大人一齐分担罪名。」
他见江簫笙神色莫名,不辨喜怒,继续说:「追根究柢,不过是贪心不足,将歪脑筋动到边关的救命粮上罢了。」
「歪脑筋?」江簫笙沉吟片刻,恍然道:「边关资源本就紧迫,他们深受庇护,还想着再从将士身上挖掘利益,当真无所不用其极。」
有了姚盛献上的加工法,长封粮食确实无虞,可耐不住贵人们挑嘴,钟爱军屯新米的滋味,每年流转到长封的米粮,除了进贡景明帝,还有大半是进了他们的嘴。
偏生今年收成不佳,没有多馀米粮供应。江簫笙掌权时,他一个只奉天命的孤臣,自是将泽水管理成铜墙铁壁,断绝了贵人们的货。
如今守城人不在,贵人们再捧着金银引诱,多得是狗胆包天之人,敢顶着风险将新米送进长封。
「如今形势未明,我尚且不知偷粮者是谁,又或是这粮草送到长封,是否不仅仅贩售,还有其他用途。」姚盛先一步走出隐蔽小巷,嘻笑打闹重新填满他的感官.他的神情却是淡漠一片,与周围喜庆融不在一块。
烛光下回首,姚盛的侧顏拉出一条优美线条,起伏有致,男子独有的性感卓然绽放,「话我说得差不多了,大人可猜出我找上你,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