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巧枝听陆八一这么个说法,也觉得契合无比,也颇有些意外地挑挑眉:“这不就是正好撞枪口上了?”
  “可不!”
  “会不会有适配性的问题?”
  “不会的,实在不行还可以用格构式延伸臂,刚好可以通过滑轮系统补偿不足的10-20米。”
  “2台重型绞车可以从两个方向分担……”
  ……
  两人又做了一阵技术交流,都相熟,一些客套话都可以扔了,交流起来效率很高。
  “所以说,差不多3-4天就可以完成了,准备一天,安装滑轮系统一天,吊装一天,再留半天做收尾工作?”林巧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做了简单总结。
  听着林巧枝这个气势笃定的声音,陆八一就是觉得安心:“差不多,起重机和飞机不一样,慢又稳、好控制,真要有什么问题,咱俩都在的情况下,难道还怕解决不了?”
  陆八一对林巧枝的技术是很有信心的。能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内,把接风宴吃成庆功宴,有这么牛的技术工人在行动中,还有什么好怕的?
  就目前这个起重的逻辑来看,想要难倒林巧枝,出点什么事故,他觉得不可能。
  林巧枝挂掉电话,才忽然生起一种真切的实感。
  她一直在坚持的事,真的会带来变化,而且,已经正在变了。
  行业内都觉得普遍做不到的事,如此轻松地就迈过去了。
  说明了什么?
  有短时间内的大突破!大进步!
  她星星点点撒下的火种,正在一点点迎风大盛。
  第131章 忽然机身剧烈晃动一下
  次日一早。
  食不下咽的领导们多半还同时出现了夜不能寐的症状。
  大清早顶着黑眼圈就来开会了, 必须得商量出一个办法!
  龙门架太慢,直升机吊装风险又太大。
  但是乙烯装置的开车时间,又绝对不能再拖延了。
  一个个眉头紧皱着走进会议室, 浑身凝重的气压把人吓得缩缩脑袋,小心翼翼地把茶杯放到手边, 才小声:“听说林工想出办法了。”
  “林工呢?”
  闻言, 会议桌前的人,都跟长颈鹿一样忙伸长脖子寻找能让人心安的对象。
  “应该是快了。”副厂长秘书马上说,她也是了解清楚了林巧枝比较规律的作息,“现在多半在吃早饭。”
  贴心的她,顺手给自家领导耳边低语几句, 林山雁的眉头顿时松了许多。
  面对一桌人投过来的眼神,她按捺住心中焦急,气定神闲地端起搪瓷杯,用盖子撇了撇茶叶:“还是等林工来, 让她亲自给大家讲吧。”
  “还卖起关子来了。”
  “之前我们不是向周围都征求过方案?都说没有办法,不可能, 怎么换成林工去问就有了?”
  总不能还搞区别对待的?
  林山雁喝了一口, 把搪瓷杯放下:“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再说了,她看向这一桌人,“这能一样吗?指不定林巧枝就是自己带着方法去的,当然能交流出结果。”
  同样是和老虎互动。
  空手去,拿一大块肉去,效果能一样吗?
  动物都知道的道理,没道理人还想不通。
  林山雁笑着看过去。
  看得某些人浑身不自在, 一时哑口无言。
  虽然还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可用脚趾头想, 也知道不是那么简单,能传达一下就说清楚。
  只能耐着性子喝茶。
  茶过半盏,林巧枝带着几个人过来了,手里还拿着一点笔记和资料。
  她坐下之后:“我下午还有安排,现在就长话短说。”
  原本定好的,今天下午的颁奖,晚上的火车,所以昨天才特意准备了一场欢送的席面。
  现在遇到突发情况,火车票改签了,但颁奖典礼还是要出席的。
  燕化厂长见此,笑着摆摆手,亲切和蔼道:“我们长话短说就好,听说你和重机厂的陆八一陆工商量出了结果,直接给我们说方案就行,我们肯定是信任林工你的。”
  林巧枝摇头:“这样不好,该做评估的还是要做评估。”
  盲目信任不是好事。
  她不可能永远不出错。
  他噎了一下,即便听说了林巧枝的性格,知道她说的这是直话,就是话本身的意思,也还是有点猝不及防,“哈哈哈当然当然,我们做这行还是要严谨。”
  笑完,他还是使了个眼色,把场面教给林山雁。
  林山雁就已经十分有应对她的经验了,不说那些客套话,向后打了声招呼,就有人扛了一块黑板进来。
  她的秘书也把一盒粉笔,递到林巧枝手边。
  林巧枝也是手比脑子都快,就像是写数学大题下意识写一个“解”字一样,顺手就抽了一根粉笔出来。
  直接进入了状态。
  白色的粉笔落在黑板上,很快就画出了一个火炬塔的形状,这个要燃烧污染废料的火炬塔,外部结构还是很简单的。
  “目前商量出的方案,三四天应该就能解决吊装问题,我们预计用一台履带式起重机、两台绞车,4-6轮滑车的滑轮组,高强度钢丝绳,临时钢制锚固件、半空工作台……”
  林巧枝边说,边用直观的线条,将每一样东西应该在的位置,以火炬塔为施工锚点画了出来。
  围绕着火炬塔,在塔身中上部搭建一个操作平台。
  平台以下的高度,是起重机+延伸臂,平台以上的高度,则是简单的滑轮系统。
  这一下,技术人员们还没有什么反应,领导们先是看呆了。
  好像看懂了?
  毕竟是搞工业的,这种清晰易懂的图像,理解起来真的不要太容易。
  林巧枝一口气把大概布局和思路画出来,她的机械制图技术本来就很标准,思路也很清晰,用到这样简化的场合,几笔就画得通透明白。
  她用粉笔指着火炬塔中部:“我们评估了火炬塔的承重能力,预计在60米高处,还有顶部,临时焊接锚固件作为吊点,也是滑轮系统的支撑。”
  这一屋子人不管是领导、还是搞技术的人,都不约而同点点头。
  滑轮嘛!
  这个中学物理谁没有学过?
  该说不说,这种熟悉的东西,看着就让人安心。
  林巧枝经过一晚,显然已经思考清楚了,从地面到塔身操作平台画了一条线:“主起重机先吊装一个轻便的工作平台,工人携带滑轮、钢丝绳等设备,随平台上升,安装固定滑轮组,我和陆工商量过了,设计为4:1的比例,可以降低绞车负载……”
  不止技术人员,领导们也都直接明白了,两步走:
  第一步吊个平台上去,装设备。
  第二步用起重机把火炬头吊到平台高度,在80-100米的高度基础上,再用滑轮组挂好,最后一截,用地面绞车绞上去。
  “主起重机高度够吗?”参会的贺红星还是很敏锐的,他也参与过之前的龙门架方案和直升机方案,很清楚,目前国内的起重机,好像还到不了80-100米这个高度。
  林巧枝点头,也明白他的困惑,解释:“之前是不行的。”她从陆八一那边也知道,履带式起重机在国内用得最多的是大型油田项目,“按照油田项目的经验,极限高度还是差一截,不过重机厂那边最近研究咱们进口的那台超大型塔机,有很大的收获,刚好可以应用在这方面。”
  众人顺着她的说法去想,进口的那台超大型塔机,悚然一惊。
  那不就是林巧枝做过的项目吗?燎原行动第一把火。
  有人惊出声问:“接风宴吃成庆功宴的那个?”
  “恩,就是刚巧赶上了。”林巧枝应了一下,放下手里的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看向大家,自顾自把话题拉回来,“针对这个方案,还是要等陆八一同志到了,让他参与规划,尤其是优化站位和吊装路径,以确保精准度。除了操作细节这方面外,还有什么其他想要讨论的点吗?”
  “总体上看,有安全风险吗?”林山雁作为主管厂内事务的副厂长,再次确认道。
  “咱们分步吊装,全程由地面控制,尽量减少高空作业,风险还是比较低的,除了高空作业的工人需要一定的灵活度,其实6吨重的火炬头,全程都是在控制范围内的。”林巧枝没说得太满。
  实际上,就像是陆八一说的,即使出了意想不到的风险,不论是起重机,还是绞车,都有足够的定稳时间可以控制住6吨火炬头。
  说大白话,哪怕就把它卡在那里不动。
  总归是有时间思考和处理的,不像是直升机一旦出风险,不可控性太大了。
  “那就好。”林山雁等领导都松了口气,黑眼圈都显得平易近人了些。
  ***
  海军驻京办公室。
  窗外,一缕阳光透过玻璃射进寂静的办公室内。
  烟头的火光时明时暗,一缕缕白色烟气徐徐向上缭绕飘动,最后泯于无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