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顿了顿,对旁边还没离去的谢书记等人道:“要是确定是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应该就能解决了。”
第104章 她这就是针尖上玩跷跷板
还没有离开的项目负责人许昌华、谢书记等人:!!!
然后第一时间转头看向项目里自家钳工。
甚至产生了一种“我是不是被忽悠了?”“感觉被驴了”的荒诞感。
不是说很难解决吗?
不是说肯定是大问题吗?
满目震惶。
钳工们差点被盯穿了, 投过来的目光复杂得好像混合了云南菌子、朝天椒、霸王椒、大量生姜的红油锅,热辣滚烫。
谢书记等人为什么没有离开呢?
因为按照惯例,总是要表示一下他们的重视和诚意, 一般来说,都这个点了, 他们预备看一会儿,*然后就可以适时的提出,请林巧枝吃个饭。
吃饭的时候,刚好还可以了解一下情况,听听林巧枝的看法,顺便再做一做士气上的工作。比如“誓师大会”类型的, 激励一下气氛,又或者抹抹眼泪,说一说不容易,以表示对请来外援的重视和恳切……总之, 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可以吃不同口味的饭。
等饭吃完了, 基本就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往后可能几天, 可能十天半个月,支持肯定会给足的,但他们肯定就不会一直守在旁边了。
只等某一天去关心进度的时候,得到一个好消息。
或者迟迟没有进展,然后好声好气把人送走,启动备用方案,掏钱解决问题。
这一套流程十分完美、十分流畅, 充满了中式美学。
就是出了一点“小意外”。
第一步。
连饭都还没吃。
就有人一个大跨步迈到终点了……许昌华念叨了一句“今天就能解决了”,顿时就心绪不宁了。
他咳咳两声, 声音都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柔和:“那个……林工,咱们这个塔式起重机这个情况,你是怎么判断的?”
到底是被西方做局了,还是被驴了,总还是要搞搞清楚的。
他顺便看了一眼陆八一。
陆八一使劲儿地看,铆足了劲儿地看……也还是没能分辨出来,阻尼孔“孔径变化”了?
但看林巧枝这个架势,陆八一就知道,她可能还真的没有忽悠自己。
主要是一听她直接把领导截住,就知道这底气爆棚了。
陆八一这会儿心里跟有猫爪挠似的,一听项目负责人问缘由,他注意力马上聚集到耳朵上。
林巧枝自然是有理有据。
从前知识贫瘠的时候,觉得只能理解才能从梦中带出知识,是一种限制,觉得遗憾又可惜。
现在一步步走来,才觉得这样才是真本事,硬道理。
然后,林巧枝就给他们讲解了阻尼孔的大小设置,根据那个宣传手册给出的参数,在这一套液压技术中,该如何计算所需阻尼孔的孔径。
许昌华:“……”
谢书记:“……”
他们听得雾水满头,陆八一倒是听得懂,正因为有点听懂了,感知到林巧枝对这个模块理解的深度,不免有点沉默起来。
一套设备中,哪怕一个小齿轮都是有设计的目的、作用和标准的,更别说一个阻尼孔,它承担着整个液压系统中节流液压油,稳定油压的作用。
如果真的把阻尼孔,比作医生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就好理解了。
难道是看设计人高兴,想设计多大弄多大吗?肯定是要考虑到针筒和活塞能带来的压力,考虑到血管能承受的最大流量等等因素。
但是,即便是有一套理论和算法,阻尼孔孔径也不是那么容易算的,要考虑到塔机的臂展极限;考虑到最大回油量;考虑在空载和满载两种极端条件下,阻尼孔都要能提供足够背压;还有在比如“吊物脱钩”这种负载突变的情况下,阻尼孔需要在50ms内迅速建立足够的油压……
陆八一等人边听边思考,逐渐眼神就直了,只有陆八一勉强能跟上,但依旧是感觉难以兼顾,本来这玩意孔径就小,要考虑的却太多,什么伯德图分析,什么温度漂移补偿。
小孔径效果好,但容易污染堵塞,大孔径问题少了,但阻尼效果又差了。
这就是针尖上玩跷跷板。
动一丝一毫,全盘都要重新考虑。
总而言之,陆八一听完了,也知道这个超大家伙的阻尼孔该怎么算了,但是不能让他去算,更不论判断阻尼孔孔径变化了。
这就好像稍微爱好一点军事的中国人都知道四渡赤水,但是不能换自己上去指挥,哪怕开局不变,换自己上手效果可想而知、结果显而易见,深浅心知肚明……还是不要自取其辱了。
其实这也算是林巧枝能力的边缘了,如果让她正常来做,即使在梦里先准备过,可能也真的要个三五天,通过不断的检测和排查,才能得到结论。但好巧不巧,偏偏是这个问题,孔径大小不一样,这不一眼就看到了?
她属于拿着答案,倒推解题过程,在能力边缘疯狂大鹏展翅。
以至于陆八一觉得,他甚至估计不来林巧枝的真正实力,因为看不懂,听懂的部分也……学不来。
但他却莫名松了口气,总之没有那种被人骑着脸输出的感觉了,阻尼孔就阻尼孔吧,油压就油压吧,就算有一部分他调试的责任,但这个没看出来,能怪他陆八一吗?
谁好意思说这话,他反手就把这一坨扔过去。
许昌华和谢书记等人就更直接了,听得就是一阵点头。
为什么?不知道。
反正是差不多听完了,把脑子里进的水甩出去,谢书记就对林巧枝道:“就按这个判断来,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
信任是真的,但要说无条件信任,那肯定还是有点为时尚早了。
但现在也是这么个情况了,不让林巧枝倒腾,这模块也是要换的,里外都不亏。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她在步进梁式加热炉那边有成功的先例了。
否则随便来个人,这么噼里啪啦说一通让人感觉自己智商欠费的话——摸摸这人额头温度,发烧了?还是有病了?
林巧枝道:“补也行,做个新的换上去也行。”顿了顿,她补充,“前者快一些,不过可能不经用,换新的慢一些,做起来也要找精度高的钳工,至少2丝吧,但是用起来肯定更放心一些。”
“咱们双管齐下!”许昌华拍板,作为重点工程的负责人,这点资源还是舍得花的。
“也行,先用修补的试试,效果好就等做好了换新的。”林巧枝确定。
“正好,咱们附近单位就有高精度的钳工。”谢书记思索着周围可以请谁。
以重点项目的地位来说的话,一般都是各个单位全力配合保障的。
他们是不用太担心无人可用这种事。
很快好几方都动起来,将不大的临时办公区搅和得嗷嗷直叫。
第105章 顺利,丝滑,没有抖动
“人我们已经联系好了, 会尽快赶过来,测量组也上了,十五分钟应该就能把详细数据汇总过来。购买液压油的采购也开车出发了, 修复材料都按照林工你的要求准备好了……”
一阵兵荒马乱后,许昌华终于喘了口气, 再看向林巧枝:“林工, 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恩,等数据二次复核我们就开始。”林巧枝此刻还是很镇定的,这样的问题完全在她处理能力之内,只是故障机械的价值高了一些,难点其实在排查出这个问题, 而不在修复。
不过遇到这种典型案例,也是不容易的。
这个阻尼孔的问题真的太细了。
也说不清到底是供应方故意埋下的“售后服务维修费收获渠道”,还是这一批产品阻尼孔的流水线就有瑕疵,以至于遇到杂质稍多一点的液压油就容易在高压下磨损, 售方已经有经验了。
但要更换整个模块,肯定是狮子大开口了。
液压缸部分+机械结构, 算是比较重要且关键的位置了。
这就好像普通人花2000买了个小电驴, 用了两三年,一刹车就往前一栽一栽的,不放心,然后去找当初的店,对方叽里呱啦说一通,最后要换个部件,开价900元。
换呢?感觉不划算, 添几百都能再买个新的了。
不换吧?也不是不能骑,但骑着不放心啊!
总不能为了抠搜900块拿命去赌?
普通人还能换一家店再看看, 但现在全世界就这一家卖这款小电驴的店。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可偏偏实际情况是,把小电驴的刹车线和刹车片换一下就好了,成本几十块。
但不懂小电驴,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忽悠了,自己也不会修,更怕自己瞎修最后上路把命给搭上了,只能挨宰。
意识到这一点,现场气氛难免有些沉闷。
第104章 她这就是针尖上玩跷跷板
还没有离开的项目负责人许昌华、谢书记等人:!!!
然后第一时间转头看向项目里自家钳工。
甚至产生了一种“我是不是被忽悠了?”“感觉被驴了”的荒诞感。
不是说很难解决吗?
不是说肯定是大问题吗?
满目震惶。
钳工们差点被盯穿了, 投过来的目光复杂得好像混合了云南菌子、朝天椒、霸王椒、大量生姜的红油锅,热辣滚烫。
谢书记等人为什么没有离开呢?
因为按照惯例,总是要表示一下他们的重视和诚意, 一般来说,都这个点了, 他们预备看一会儿,*然后就可以适时的提出,请林巧枝吃个饭。
吃饭的时候,刚好还可以了解一下情况,听听林巧枝的看法,顺便再做一做士气上的工作。比如“誓师大会”类型的, 激励一下气氛,又或者抹抹眼泪,说一说不容易,以表示对请来外援的重视和恳切……总之, 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可以吃不同口味的饭。
等饭吃完了, 基本就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往后可能几天, 可能十天半个月,支持肯定会给足的,但他们肯定就不会一直守在旁边了。
只等某一天去关心进度的时候,得到一个好消息。
或者迟迟没有进展,然后好声好气把人送走,启动备用方案,掏钱解决问题。
这一套流程十分完美、十分流畅, 充满了中式美学。
就是出了一点“小意外”。
第一步。
连饭都还没吃。
就有人一个大跨步迈到终点了……许昌华念叨了一句“今天就能解决了”,顿时就心绪不宁了。
他咳咳两声, 声音都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柔和:“那个……林工,咱们这个塔式起重机这个情况,你是怎么判断的?”
到底是被西方做局了,还是被驴了,总还是要搞搞清楚的。
他顺便看了一眼陆八一。
陆八一使劲儿地看,铆足了劲儿地看……也还是没能分辨出来,阻尼孔“孔径变化”了?
但看林巧枝这个架势,陆八一就知道,她可能还真的没有忽悠自己。
主要是一听她直接把领导截住,就知道这底气爆棚了。
陆八一这会儿心里跟有猫爪挠似的,一听项目负责人问缘由,他注意力马上聚集到耳朵上。
林巧枝自然是有理有据。
从前知识贫瘠的时候,觉得只能理解才能从梦中带出知识,是一种限制,觉得遗憾又可惜。
现在一步步走来,才觉得这样才是真本事,硬道理。
然后,林巧枝就给他们讲解了阻尼孔的大小设置,根据那个宣传手册给出的参数,在这一套液压技术中,该如何计算所需阻尼孔的孔径。
许昌华:“……”
谢书记:“……”
他们听得雾水满头,陆八一倒是听得懂,正因为有点听懂了,感知到林巧枝对这个模块理解的深度,不免有点沉默起来。
一套设备中,哪怕一个小齿轮都是有设计的目的、作用和标准的,更别说一个阻尼孔,它承担着整个液压系统中节流液压油,稳定油压的作用。
如果真的把阻尼孔,比作医生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就好理解了。
难道是看设计人高兴,想设计多大弄多大吗?肯定是要考虑到针筒和活塞能带来的压力,考虑到血管能承受的最大流量等等因素。
但是,即便是有一套理论和算法,阻尼孔孔径也不是那么容易算的,要考虑到塔机的臂展极限;考虑到最大回油量;考虑在空载和满载两种极端条件下,阻尼孔都要能提供足够背压;还有在比如“吊物脱钩”这种负载突变的情况下,阻尼孔需要在50ms内迅速建立足够的油压……
陆八一等人边听边思考,逐渐眼神就直了,只有陆八一勉强能跟上,但依旧是感觉难以兼顾,本来这玩意孔径就小,要考虑的却太多,什么伯德图分析,什么温度漂移补偿。
小孔径效果好,但容易污染堵塞,大孔径问题少了,但阻尼效果又差了。
这就是针尖上玩跷跷板。
动一丝一毫,全盘都要重新考虑。
总而言之,陆八一听完了,也知道这个超大家伙的阻尼孔该怎么算了,但是不能让他去算,更不论判断阻尼孔孔径变化了。
这就好像稍微爱好一点军事的中国人都知道四渡赤水,但是不能换自己上去指挥,哪怕开局不变,换自己上手效果可想而知、结果显而易见,深浅心知肚明……还是不要自取其辱了。
其实这也算是林巧枝能力的边缘了,如果让她正常来做,即使在梦里先准备过,可能也真的要个三五天,通过不断的检测和排查,才能得到结论。但好巧不巧,偏偏是这个问题,孔径大小不一样,这不一眼就看到了?
她属于拿着答案,倒推解题过程,在能力边缘疯狂大鹏展翅。
以至于陆八一觉得,他甚至估计不来林巧枝的真正实力,因为看不懂,听懂的部分也……学不来。
但他却莫名松了口气,总之没有那种被人骑着脸输出的感觉了,阻尼孔就阻尼孔吧,油压就油压吧,就算有一部分他调试的责任,但这个没看出来,能怪他陆八一吗?
谁好意思说这话,他反手就把这一坨扔过去。
许昌华和谢书记等人就更直接了,听得就是一阵点头。
为什么?不知道。
反正是差不多听完了,把脑子里进的水甩出去,谢书记就对林巧枝道:“就按这个判断来,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
信任是真的,但要说无条件信任,那肯定还是有点为时尚早了。
但现在也是这么个情况了,不让林巧枝倒腾,这模块也是要换的,里外都不亏。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她在步进梁式加热炉那边有成功的先例了。
否则随便来个人,这么噼里啪啦说一通让人感觉自己智商欠费的话——摸摸这人额头温度,发烧了?还是有病了?
林巧枝道:“补也行,做个新的换上去也行。”顿了顿,她补充,“前者快一些,不过可能不经用,换新的慢一些,做起来也要找精度高的钳工,至少2丝吧,但是用起来肯定更放心一些。”
“咱们双管齐下!”许昌华拍板,作为重点工程的负责人,这点资源还是舍得花的。
“也行,先用修补的试试,效果好就等做好了换新的。”林巧枝确定。
“正好,咱们附近单位就有高精度的钳工。”谢书记思索着周围可以请谁。
以重点项目的地位来说的话,一般都是各个单位全力配合保障的。
他们是不用太担心无人可用这种事。
很快好几方都动起来,将不大的临时办公区搅和得嗷嗷直叫。
第105章 顺利,丝滑,没有抖动
“人我们已经联系好了, 会尽快赶过来,测量组也上了,十五分钟应该就能把详细数据汇总过来。购买液压油的采购也开车出发了, 修复材料都按照林工你的要求准备好了……”
一阵兵荒马乱后,许昌华终于喘了口气, 再看向林巧枝:“林工, 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恩,等数据二次复核我们就开始。”林巧枝此刻还是很镇定的,这样的问题完全在她处理能力之内,只是故障机械的价值高了一些,难点其实在排查出这个问题, 而不在修复。
不过遇到这种典型案例,也是不容易的。
这个阻尼孔的问题真的太细了。
也说不清到底是供应方故意埋下的“售后服务维修费收获渠道”,还是这一批产品阻尼孔的流水线就有瑕疵,以至于遇到杂质稍多一点的液压油就容易在高压下磨损, 售方已经有经验了。
但要更换整个模块,肯定是狮子大开口了。
液压缸部分+机械结构, 算是比较重要且关键的位置了。
这就好像普通人花2000买了个小电驴, 用了两三年,一刹车就往前一栽一栽的,不放心,然后去找当初的店,对方叽里呱啦说一通,最后要换个部件,开价900元。
换呢?感觉不划算, 添几百都能再买个新的了。
不换吧?也不是不能骑,但骑着不放心啊!
总不能为了抠搜900块拿命去赌?
普通人还能换一家店再看看, 但现在全世界就这一家卖这款小电驴的店。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可偏偏实际情况是,把小电驴的刹车线和刹车片换一下就好了,成本几十块。
但不懂小电驴,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忽悠了,自己也不会修,更怕自己瞎修最后上路把命给搭上了,只能挨宰。
意识到这一点,现场气氛难免有些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