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但林巧枝这样干脆直接地摆出方案,实操性强,清晰明了,领着所有人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往前跑,大家跟上都来不及,他们一起遇山开山,遇水架桥,好不痛快!!谁还去管什么年龄、资历的问题。
更何况,大家下意识里有一个观点,只要给林巧枝把问题锁定到像是电机那么小的一个范围,她就非常有希望解决。
其实说起来,这一整套流程全部做下来,基本要调动整个车间的人,还要投入在座各位不小的精力和时间,脑子和身体可能都要受一番苦。
但调动再多的人,吃再多的累和苦,也比去低头弯腰受窝囊气强!!
要是林巧枝真能把这个问题揪出来,解决了,他们就算是不吃不喝睡在车间里,脊骨也是挺直的。
第72章 林巧枝:“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112厂, 三车间。
天车的探照灯照亮车间,在步进梁的铁甬道上投下一片阴影,缓缓送着一炉钢坯移入加热段。
四五十度的滚滚热浪, 让整个车间宛如蒸笼。
林巧枝脸颊上的汗水不断往外涌,又大滴大滴沿着脸侧往下滑落。
“林工, 给。”带着保障组进来的陆良也是一脸汗水, 手里拿着一瓶调配的盐糖水,递向林巧枝。
112厂的工人身体在磨练中已经能克服这样温度,倒是还能坚持,但林巧枝却很不习惯,她热得整个人汗水直往下掉。
红旗厂的车间也热, 江城的夏天也热,但那都是自然堆积的热,远没有这种整个车间都布满加热炉的高温,空气里都是扭曲的热浪。
林巧枝舔了舔嘴唇, 眼睛紧紧盯着加热炉测试段,顺手接过盐糖水, 小口小口喝着补充水分。
陆良看着她这有些吃不消的样子, 生怕她受不了,身体撂挑子了,关切道:“林工太辛苦了,唉,也是我们这里条件有限,要不要出去休息一下,缓一缓?我们厂周工、齐工也能顶一会儿, 做好记录回来看也行。”
“不了。这让别人看着,我也不放心。”林巧枝倒也没觉得太辛苦, 她要是怕吃苦的话,就不会选择走这条路,不会主动来112厂了,分了房子还干什么,舒舒服服的享福就好了?
可她的祖国还弱小啊。
她也实在不放心别人,尽管测试方案她做得很有操作性和说服力,但她心里知道,能通过测试方案成功找出问题的可能性,大概只有50%
很看运气。
看各工位的工人,够不够敏锐心细。
看她织出的这张网,能不能刚好捕到鱼。
但她却不一样,她知道正常的步进梁式加热炉运转,应该是什么样子,知道液压系统正常蓄压的嗡鸣,知道燃烧器风门应该如何正常工作……
她有天然的优势,比别人有更大的几率发现问题。
“各工位注意,”林巧枝攥着铁皮喇叭喊,声音穿透车间的轰鸣,“把步进梁的升降速度提到0.3米/分钟,准备第六次测试,注意按要求观察记录加热炉状态。”
车间三十六个检测点,先后高高竖起红旗。
林巧枝目光全部扫过一遍,又仔细去听整个加热炉的声音。
脑海里不断思考着加热炉正在运转的每个部件。
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让她脑子里有些发沉,齿轮规律啮合的声音,在太阳穴上敲出一突一突地钝痛。
很难。
各种声音汇聚到她的脑海里。
电机的、液压站的、齿轮啮合的、燃烧器燃烧的,加热炉的配套仪表的……
林巧枝全神贯注地思考,倚着身后粗粝的墙,手无意识去按太阳穴。
到底会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眼看钢胚运到位,她抬起铁皮喇叭,要求道:“步进梁暂停前进,保持当前位置3分钟…… 让钢坯温度场均匀化。”
就暂停这么一瞬,耳朵捕捉到一道熟悉的嗡嗡声音。
可能是闷热到脑子实在难受,之前好像很正常的声音,好像一下被放大了许多倍。
电机的声音。
林巧枝瞳孔微微一缩,来不及再过多思考,马上直起身来,肃声要求道:“各工位注意,记录一分钟内进行的所有操作!”
这一道声音,打破了车间里有条不紊的沉闷。
有那么一瞬间的骚动。
很快又有秩序地安静下来,三十六个测试点上,只有边擦汗边在奋笔疾书的身影。
已经重复修理、替换电机十几次的维修组满身是机油和热汗,衣服都变成灰色,此刻面上疲惫中都透出振奋,抬着胳膊擦着脸上的汗,迈步过来。
在三十六个测试点上做巡回检查的齐工,也是听到声音,一个激灵站了起来,放下温度测试仪,下意识想转头回来,脚都已经迈出来,又赶紧克制住,转头忙督促大家写操作记录,“都写仔细点,就算刚刚拧了一下螺丝都写上去。”
“小王,你刚刚操作,步进梁的水平位移是不是二次补偿量加了2毫米?记得写上。”
……
林工应该是有突破口了,意识到这一点,所有人一时间都精神起来。
数个班组长和技术工人都从车间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往林巧枝站的地方。
“林工有什么发现?”
“是刚刚暂停移动导致的吗?”
“林工。”
……
林巧枝来不及说话,她紧紧闭住眼睛,努力去回忆脑子里一闪而逝的想法。
见此,急切的声音退潮般消去,很快安静下来。
112厂一众人也不奇怪,很多时候,想法都是突然冒出来,要是那一下没抓住,很快就会忘了。
那就太可惜了!
因此,尽管心急,想知道林巧枝到底发现了什么,但都默契地按捺情绪、安静等待着,就是不免走来走去,抓耳挠腮的进行眼神交流。
还有的走远了点,压低声音交谈。
“你刚刚注意到什么没有?”
“没觉得有什么异常。”
“我也觉得很正常,天杀的玩意到底把手脚做在哪里了?平时都好好的,坏之前也是好好地,一点预兆都没有。”
“不知道林工看出了什么?”
“等等吧。这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光是咱们会修电机治标不治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坏,坏一次就要损失一笔原料,我们几乎天天满负荷生产,钢铁一次投料量又大。”
总不能以后都提心吊胆的生产?
加热炉内的钢胚从暗红转为橙黄,被烧得滚烫,工人们继续操作,将这一段钢胚料移入1900毫米热连轧机进行处理。
“林工,操作记录。”齐诚快步送来操作记录册,跑了一路,不免有些喘气。
“麻烦了齐工。”林巧枝这会儿正需要,操作记录来得很是时候。
她伸手接过,齐工收来的三十六个记录本。
她逐一翻看。
脑海里终于浮现一个大胆的念头。
有问题,会不会不是偶尔的突发状态?
而是,常态。
这个想法一旦冒出来,林巧枝忽然就觉得一切都正常了,甚至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没有突如其来的数据变化。
检查时也听不到机械颤声,或者内部金属扭曲的尖啸。
一切都是“正常”的。
问题隐藏其中,自然也就变得正常起来了。
连她好几次听到电机嗡嗡的声音,都觉得“熟悉”,都以为“正常”
林巧枝抬头:“你们觉不觉得电机的声音不对?即使是咱们修好的电机,声音也有点明显了。”
众人诧然,不由面面相觑:“明显吗?”
又竖起耳朵去听。
去听林巧枝说的,明显的电机声音。
齐工迟疑片刻:“这声音也不算明显吧,毕竟这个驱动电机,要带动这么一座大家伙呢。”
“是啊,这电机负荷重,声音明显点挺正常的,而且我觉得还好。”
中国人对这个耐受程度太高了,早已经习惯了机器声响大。
因为几十年来,从边区造起,用的就是老旧设备,落后设备,还往死里用,不趴窝就很对得起人了,谁还管它声音大不大?
有时候它声音忽然小了,都还要提心吊胆,担心这个老伙计是不是要罢工了!
林巧枝仍旧摇摇头:“这不正常。”
她用铅笔在测试记录勾画,得出的答案却是越发肯定了。
去掉已经排除的。
去掉测试过的模块。
去掉测试记录里所有不能长期、稳定使得电机状态改变的模块。
最后,林巧枝把怀疑的目光,停留在门炉。
林巧枝这时候把笔记本合了起来,道:“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第73章 手持指挥棒的人
林巧枝的这一句话, 就让周围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问题出在哪里?
林巧枝也不啰嗦,直接道:“我倾向于炉门的配重出现了问题,导致电机长期在额定功率边缘运行。”
更何况,大家下意识里有一个观点,只要给林巧枝把问题锁定到像是电机那么小的一个范围,她就非常有希望解决。
其实说起来,这一整套流程全部做下来,基本要调动整个车间的人,还要投入在座各位不小的精力和时间,脑子和身体可能都要受一番苦。
但调动再多的人,吃再多的累和苦,也比去低头弯腰受窝囊气强!!
要是林巧枝真能把这个问题揪出来,解决了,他们就算是不吃不喝睡在车间里,脊骨也是挺直的。
第72章 林巧枝:“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112厂, 三车间。
天车的探照灯照亮车间,在步进梁的铁甬道上投下一片阴影,缓缓送着一炉钢坯移入加热段。
四五十度的滚滚热浪, 让整个车间宛如蒸笼。
林巧枝脸颊上的汗水不断往外涌,又大滴大滴沿着脸侧往下滑落。
“林工, 给。”带着保障组进来的陆良也是一脸汗水, 手里拿着一瓶调配的盐糖水,递向林巧枝。
112厂的工人身体在磨练中已经能克服这样温度,倒是还能坚持,但林巧枝却很不习惯,她热得整个人汗水直往下掉。
红旗厂的车间也热, 江城的夏天也热,但那都是自然堆积的热,远没有这种整个车间都布满加热炉的高温,空气里都是扭曲的热浪。
林巧枝舔了舔嘴唇, 眼睛紧紧盯着加热炉测试段,顺手接过盐糖水, 小口小口喝着补充水分。
陆良看着她这有些吃不消的样子, 生怕她受不了,身体撂挑子了,关切道:“林工太辛苦了,唉,也是我们这里条件有限,要不要出去休息一下,缓一缓?我们厂周工、齐工也能顶一会儿, 做好记录回来看也行。”
“不了。这让别人看着,我也不放心。”林巧枝倒也没觉得太辛苦, 她要是怕吃苦的话,就不会选择走这条路,不会主动来112厂了,分了房子还干什么,舒舒服服的享福就好了?
可她的祖国还弱小啊。
她也实在不放心别人,尽管测试方案她做得很有操作性和说服力,但她心里知道,能通过测试方案成功找出问题的可能性,大概只有50%
很看运气。
看各工位的工人,够不够敏锐心细。
看她织出的这张网,能不能刚好捕到鱼。
但她却不一样,她知道正常的步进梁式加热炉运转,应该是什么样子,知道液压系统正常蓄压的嗡鸣,知道燃烧器风门应该如何正常工作……
她有天然的优势,比别人有更大的几率发现问题。
“各工位注意,”林巧枝攥着铁皮喇叭喊,声音穿透车间的轰鸣,“把步进梁的升降速度提到0.3米/分钟,准备第六次测试,注意按要求观察记录加热炉状态。”
车间三十六个检测点,先后高高竖起红旗。
林巧枝目光全部扫过一遍,又仔细去听整个加热炉的声音。
脑海里不断思考着加热炉正在运转的每个部件。
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让她脑子里有些发沉,齿轮规律啮合的声音,在太阳穴上敲出一突一突地钝痛。
很难。
各种声音汇聚到她的脑海里。
电机的、液压站的、齿轮啮合的、燃烧器燃烧的,加热炉的配套仪表的……
林巧枝全神贯注地思考,倚着身后粗粝的墙,手无意识去按太阳穴。
到底会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眼看钢胚运到位,她抬起铁皮喇叭,要求道:“步进梁暂停前进,保持当前位置3分钟…… 让钢坯温度场均匀化。”
就暂停这么一瞬,耳朵捕捉到一道熟悉的嗡嗡声音。
可能是闷热到脑子实在难受,之前好像很正常的声音,好像一下被放大了许多倍。
电机的声音。
林巧枝瞳孔微微一缩,来不及再过多思考,马上直起身来,肃声要求道:“各工位注意,记录一分钟内进行的所有操作!”
这一道声音,打破了车间里有条不紊的沉闷。
有那么一瞬间的骚动。
很快又有秩序地安静下来,三十六个测试点上,只有边擦汗边在奋笔疾书的身影。
已经重复修理、替换电机十几次的维修组满身是机油和热汗,衣服都变成灰色,此刻面上疲惫中都透出振奋,抬着胳膊擦着脸上的汗,迈步过来。
在三十六个测试点上做巡回检查的齐工,也是听到声音,一个激灵站了起来,放下温度测试仪,下意识想转头回来,脚都已经迈出来,又赶紧克制住,转头忙督促大家写操作记录,“都写仔细点,就算刚刚拧了一下螺丝都写上去。”
“小王,你刚刚操作,步进梁的水平位移是不是二次补偿量加了2毫米?记得写上。”
……
林工应该是有突破口了,意识到这一点,所有人一时间都精神起来。
数个班组长和技术工人都从车间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往林巧枝站的地方。
“林工有什么发现?”
“是刚刚暂停移动导致的吗?”
“林工。”
……
林巧枝来不及说话,她紧紧闭住眼睛,努力去回忆脑子里一闪而逝的想法。
见此,急切的声音退潮般消去,很快安静下来。
112厂一众人也不奇怪,很多时候,想法都是突然冒出来,要是那一下没抓住,很快就会忘了。
那就太可惜了!
因此,尽管心急,想知道林巧枝到底发现了什么,但都默契地按捺情绪、安静等待着,就是不免走来走去,抓耳挠腮的进行眼神交流。
还有的走远了点,压低声音交谈。
“你刚刚注意到什么没有?”
“没觉得有什么异常。”
“我也觉得很正常,天杀的玩意到底把手脚做在哪里了?平时都好好的,坏之前也是好好地,一点预兆都没有。”
“不知道林工看出了什么?”
“等等吧。这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光是咱们会修电机治标不治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坏,坏一次就要损失一笔原料,我们几乎天天满负荷生产,钢铁一次投料量又大。”
总不能以后都提心吊胆的生产?
加热炉内的钢胚从暗红转为橙黄,被烧得滚烫,工人们继续操作,将这一段钢胚料移入1900毫米热连轧机进行处理。
“林工,操作记录。”齐诚快步送来操作记录册,跑了一路,不免有些喘气。
“麻烦了齐工。”林巧枝这会儿正需要,操作记录来得很是时候。
她伸手接过,齐工收来的三十六个记录本。
她逐一翻看。
脑海里终于浮现一个大胆的念头。
有问题,会不会不是偶尔的突发状态?
而是,常态。
这个想法一旦冒出来,林巧枝忽然就觉得一切都正常了,甚至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没有突如其来的数据变化。
检查时也听不到机械颤声,或者内部金属扭曲的尖啸。
一切都是“正常”的。
问题隐藏其中,自然也就变得正常起来了。
连她好几次听到电机嗡嗡的声音,都觉得“熟悉”,都以为“正常”
林巧枝抬头:“你们觉不觉得电机的声音不对?即使是咱们修好的电机,声音也有点明显了。”
众人诧然,不由面面相觑:“明显吗?”
又竖起耳朵去听。
去听林巧枝说的,明显的电机声音。
齐工迟疑片刻:“这声音也不算明显吧,毕竟这个驱动电机,要带动这么一座大家伙呢。”
“是啊,这电机负荷重,声音明显点挺正常的,而且我觉得还好。”
中国人对这个耐受程度太高了,早已经习惯了机器声响大。
因为几十年来,从边区造起,用的就是老旧设备,落后设备,还往死里用,不趴窝就很对得起人了,谁还管它声音大不大?
有时候它声音忽然小了,都还要提心吊胆,担心这个老伙计是不是要罢工了!
林巧枝仍旧摇摇头:“这不正常。”
她用铅笔在测试记录勾画,得出的答案却是越发肯定了。
去掉已经排除的。
去掉测试过的模块。
去掉测试记录里所有不能长期、稳定使得电机状态改变的模块。
最后,林巧枝把怀疑的目光,停留在门炉。
林巧枝这时候把笔记本合了起来,道:“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第73章 手持指挥棒的人
林巧枝的这一句话, 就让周围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问题出在哪里?
林巧枝也不啰嗦,直接道:“我倾向于炉门的配重出现了问题,导致电机长期在额定功率边缘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