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以简单理解为,要做一个“凹”和一个“凸”,然后让它们能精准咬合到一起,然后这个“凹”要分两段来做,“凸”也要分两段完成。
  这个“凹”“凸”都还长得有点磕碜,表面奇形怪状的,很有个性。最后4块工件都在一块钢板上,由裁判锯割下来进行装配,叫做盲配。
  这样难度就又跃升一个台阶。
  最后要求四块工件要能成功咬合,视为完成比赛。
  然后完赛的人中,再根据4块工件的配合间隙精度高低,来进行成绩排名。
  裁判道:“各位选手操作台上都有一块45号钢,操作失误没有替换钢板,视做未完赛,不计成绩。最终成绩以精度排名,相同精度时间短者获胜,再重复一遍尺寸数据,1号件……现在我宣布,比赛开始!”
  随着裁判宣布比赛开始,现场气氛,陡然拉紧。
  即使知道这场上有实力强悍的劲敌,但林巧枝依旧像是平时干活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操作台上。
  她在脑子里又梳理了一遍。
  两两分段,两两咬合的四个工件图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她边检查着手中这块45号钢,比黄铜贵一点硬一点,但在钢铁里,是公认的廉价高碳钢,冷热加工性都不错。
  她想着萧隆说的……很细。
  要怎么在一定技术水平内,做到更高的精度呢?
  林巧枝又看了看眼前这块45号钢,心里已是有了打算。
  第62章 跟上她,狠狠杀一杀仪器仪表厂的嚣张气焰!
  比赛现场。
  带队的高工都在比赛场地外巡游。
  一边和相熟的高工聊天, 一边注意着赛场里面的情况。
  对成绩没有太大压力,没有太高追求的,聊得就比较轻松。
  但凡对成绩有想法的, 都心不在焉、有一搭没一搭的应和着,其实注意力都在比赛场地里, 目光盯着自家选手的操作, 生怕出问题。
  又时不时去关注一下红旗厂和仪表厂选手的操作,看看他们到底什么水平。
  “这次估计又是仪器仪表厂独霸鳌头了。”
  “我看红旗厂也不差,你看这精气神。”
  “那是最近红旗厂风头盛,技术这东西,又不是精气神能顶上的, 要是行,还要我们带队做什么?直接让党委书记带队好了,思想工作人家做得一套一套的,保管年轻人干劲十足, 激动得地嗷嗷直叫。”
  “技术凭的可是真家伙,硬本事。”
  “我们厂这次能有人进入前20, 就很了不得了, 真和他们两个大厂比不了。”说话的人带着豁达的笑,但眼睛错也不错地盯着赛场内,不瞎的人都看出他在假意谦虚,这是想爆个冷门呢。
  “嗐,我们就是来涨涨见识,别说前20了,能完赛都谢天谢地了。”
  “是啊, 完赛就谢天谢地喽,这可是盲配。”
  这话又引起一阵共鸣, 仿佛说了就没那么丢脸了,先挽挽尊。
  部分管理不好的单位,培养后辈的体系压根没有形成,都是老师傅带徒弟,有的本身技术就不怎么样,还不爱教,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当初自己都是一点点磨上来的技术,凭啥到徒弟这儿就要倾囊相授?
  不像是管理比较正规,风气比较好的厂,不仅技术交流的氛围浓郁,大家都对此习以为常,而且还有不少物质奖励,给那些培养出优秀后辈的带教师傅,这让大家都争抢着教导出色后辈。
  思想风气和物质奖励的双重建设,潜移默化的进行,起初可能效果不明显,但年复一年培养出优渥的技术土壤,才会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人才。
  这才是真正的大厂底蕴。
  ……
  场外的气氛还是大体趋向一致的。
  说起技术来,基本上九成人还是下意识默认,仪器仪表厂是江城第一厂。
  技术!技术!
  工业就是这么现实,凭实力说话,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你行,你就能造得出来。
  你不行,甭管你再积极、再热情,口号喊得再响亮,造不出来就是造不出来。
  不像是有些领域,自己什么水准不重要,资历一老,范儿就起来了,看年轻人就有种俯视的心态,即使年轻人做得不错,那也是狗屎运上位,都不如自己的韬光养晦。
  这行可不讲这些。
  就算你三十年经验,要是不学,不练,也可能连三年经验的都不如。
  最起先,很多人的目光也是落在林巧枝身上的,想看看这位声名鹊起的年轻人的本事,但发现她进度也不快,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慢慢把目光移开了。
  林巧枝确实进度不快。
  她想追求更高的精度,尽量拿到更好的名次,就要在细节处多想办法。
  最好能进前三,甚至第一。
  这样分房的加分就一下宽裕起来了,不至于需要再去写书,什么柴油机维修护养,什么湖南河南江南适用版,那样虽然可以,但实在是显得有些不太好看。
  林巧枝只是那样说给晚晚她们听,但心里没有真打算这么做,免得都为这事操心。
  林巧枝也是有心气的。
  她想要的房子,一定是靠实力挣来的,让人无可指摘,无可指摘到她一个人住大房子,也没有人能说出一个不字。不是靠谁照顾,也不是靠投机取巧,一本维修书翻来覆去的嚼。
  更不想靠一个莫须有的对象。
  这间房子,一定要是完完整整属于她自己的!
  林巧枝眼神专注的看手中划线。
  又拿游标卡尺测量数据。
  这是对同一尺寸第三次取值了。
  她对着这块45号钢,手动取三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保证划线的准确性,尽量减少误差。
  在完成了两段“凹”件的划线后,林巧枝停了下来。
  没有直接做两段“凸”件的划线和定位工作。
  而是打算先自制作一个简易的定位装置。
  盲配,最难的就在这里。
  没有办法边加工边做啮合比较,一旦尺寸稍有偏差,或者两边精度误差累计过高,就会导致无法嵌入合体,这比之前的黄铜块,难度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吱嘎——吱嘎——”
  随着锉刀推拉的节奏,几道锋利搓齿和钢材表面挤压的声音传来,略带一点金属震动的尾韵。
  林巧枝把这块45号钢,削掉了最边上的余量。
  又把它分成几块,通过螺栓固定在操作台上,作为第一段的定位基准。
  紧接着,把整块45号钢重新用台虎钳固定好,利用第一段划线与定位装置的配合,确保第二段位置准确,从而保证两段之间的连接精度。
  林巧枝专注地加工手中工件。
  并没有注意到,很多红旗厂选手的目光,都落在了她的操作台上。
  盲配本就是这个赛题的难点。
  很多人对此都没有把握,即使按照平日里练的,在一块钢板上划好了四块工件的划线,但仍犹豫不敢下手,手心有些冒汗。
  连很多红旗厂选手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他们犹豫的时候,潜意识目光就先去看林巧枝。
  看到她目光沉静,不急不躁的稳稳操作。
  紧张不定的情绪都缓和了一些。
  或许真如谢胜利说的,一直坚定向前的林巧枝,身上已经有那么一点精神领袖的气质。
  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她足够强大,足够坚定,能战胜一个个难题,她的存在对整支队伍的意义就是不一样的。
  说实在的,不仅是场外围观的人,连红旗厂自己的选手,内心深处都不免带着悲观的想法。
  嘴上口号喊得响亮,但其实潜意识里,依旧觉得技术压过仪器仪表厂的人,几乎不可能。
  他们什么水准?对方又是什么水准?
  但红旗厂的鸡血打得太足了,拉仇恨也拉得太快了,不服气地卷着卷着,脑子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上赛场了。
  现在在赛场里,时间紧、压力大,就更没有时间思考了。
  短暂踌躇的功夫里,他们发现林巧枝在想办法。
  【这是在做什么?】
  【以林工她的水平,还需要这个?】
  心里一跳,一个大胆的、安在林巧枝身上又理所当然的想法,就从心里蹦了出来。
  这想法出现的无比丝滑,没有任何违和感:
  【她不会是奔着冠军去的吧?】
  【这是在想办法提高精度,想要狠狠压住仪器仪表厂的那些强手?】
  这个想法一旦冒出来,就格外强烈了。
  越看越像,越看越觉得林巧枝连背影都透着野心和气势。
  当然了,这肯定是唯心主义。
  毕竟背影和加工动作能看出什么呢?但一个人给人的感觉,其实是非常主观的,是他们往日对林巧枝所有认知的集合。
  这就是他们对林巧枝的认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