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清晨。
  在宿舍里,林巧枝猛地睁开眼。
  她深吸一口气,松开攥紧的拳头。
  又缓缓吐出胸口里杂乱的浊气,鼻尖好像还能闻到那股咸湿的味道。
  那种震撼的感觉迟迟不散,她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漂亮鱼妖姐姐会说“陆炮上舰”这个词了。
  倘若日后真的面对这样强敌。
  没有万吨巨舰,没有远程导弹,甚至连一艘现代化大型驱逐舰都没有,还能怎么办?
  当然只能求助陆军老大哥。
  林巧枝甚至都能想到,装备紧急临时上船,船上摇晃,可能只能用铁链一类的东西焊接固定、捆绑固定。
  瞄不准,打不远,只能抵近了打。
  她气得一口咬住被子。
  啊啊啊啊!!
  好气好气好气好气!!
  她气得在床上像是大黑鱼一样扑腾两圈,不甘心地往枕头下伸手。
  又恶狠狠地摸出一个本子。
  直接翻到后面空白页。
  林巧枝以为自己会忘掉的。
  就好像无数次出梦境后逐渐淡忘的细节和技术。
  那场因为一个念头,奔赴十二公里外的游袭,不过是年轻气盛咽不下一口气的莽撞和赌气。
  但出乎意料的,她竟然还记得一些。
  趴在床上的林巧枝,眼睛都睁大了一圈。
  她握着短短的铅笔。
  赶紧在这个小本的空白页,唰唰地记录起来。
  很快,一个工业制图里标准的图纸就落在纸上,隐隐能看出,这是一艘船的轮廓。
  却又不太像是寻常的船。
  林巧枝合上本子,翻身看着天花板,闭着眼努力回忆更多细节。
  为什么是这样的弧度?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材质?
  为什么是高干舷?
  为什么舰艇长宽比突破10了?
  是为了细长的形状,来追求更高的速度和性能吗?最高速度又能达到多少节?
  还有那个主桅顶部的,对空对海搜索的雷达!
  林巧枝越琢磨越发现,她这些年在江城看过的数不胜数、各式各样的货船、轮船,洋船……原来早已经不知不觉融入了骨子里。
  就好像北方人会做馒头。
  湖南人会做剁椒酱,江城人没有谁不懂热干面、不会游泳一样。
  处于这个环境,经年累月的看它、见它,对它习以为常,数十年如一日无形的熏陶,有些东西就融进骨子里了。
  她对船舶并不是一无所知,更别说,她还学过机械原理,机械传动技术,金属物理,材料学这些课程。
  她好像真的截留下来一些!!
  十二公里的长距离海上奔袭,尽管是莽撞和冲动的置气。
  但有好的结果!
  意料之外的好结果!!
  在早上刷牙的时候,林巧枝都在哼着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林工,心情不错啊!”
  “对喽!”
  林巧枝风风火火洗漱完,到了厂里,想了又想。
  最终,她把枕头下小本上的那个图纸,转誊到记录了分体研制工作笔记的那个牛皮本的后面。
  距离分体研制的内容不远。
  如果看入了迷,往后多翻两页就能看到。
  ***
  北方某县城。
  《红旗牌拖拉机速查速修百问百答》不知怎么流传到了这里。
  北方本土供销社、报社报刊亭等渠道,其实并没有铺设《红旗》这本书,* 因为红旗农械厂的拖拉机并没有卖到这里。
  这里是北方两位老大哥的地盘。
  长春拖拉机厂和天津拖拉机厂是雄踞北方的拖拉机龙头厂。
  在“中国三铁牛”中,他们才是资历更老,技术更高的大哥级存在。
  供销社自然不会采购,也不会在北方这片市场制定计划。
  但有时候吧,普通人民群众是不管什么龙头不龙头的。
  而且只要人有流动,很多信息都是会相互传递的。
  在一辆辆南来北往运行着的火车中。
  这些搭乘火车来去的人,自然将南方火热的《红旗》带了回去。
  有的直接带回去了书。
  有的听说了有这样一本好书,教维修拖拉机的,写得特别好,简单又好懂。等回到了家乡,自然就想去打听一下,于是去了供销社。
  结果跑到供销社一问,没有!
  “怎么会没有?”见供销社的销售员感觉像是随口敷衍的样子,“就是那个修拖拉机的,都说写得特别好。有好多生产大队买了,就把大队里拖拉机的小毛病给解决了。”
  “对了,好像还有一个河南适用版!”
  他这一趟去南方办事,听到好几回了,提到的人都赞不绝口,这得是有多好用?
  见供销社实在是买不到,没办法,他又跑去报刊亭、县里图书馆之类的地方。
  供销社被问得多了,也知道了这么一本书、
  有的供销社主任一打听,那是南方用的拖拉机,跟咱们北边没关系,就没有理会。
  有的供销社也没管那么多,有群众要,有这个需求,那就顺手弄一批来呗。
  不多,但有。
  很快就卖出去了。
  很多人也不管什么红旗牌不红旗牌,听到别人说写得好,好懂好学好用,就跑去打听,然后看到目录——“我们村拖拉机也有这个问题啊!”
  为自家拖拉机小毛病恼火又头疼的。
  买回去一试,哎呦,有用!
  热情豪爽的北方人可不兴藏着掖着,逮着人都得唠两句,再嘚瑟两句他们村自己修好了拖拉机。
  消息很快就在村村之间口口相传。
  类似的场面,在辽阔的北方土地上四处冒头,然后遍地开花。
  柴主编以为加印过,应该一时就不需要担心了,毕竟再怎么说,这也是一本技术类书籍,和教科书、文学作品那些受众没法比,能在南方各地农村都听说这本书、见到这本书,就属非常畅销了。
  没想到因为北方市场忽然插进来这一脚,直接大大带动了《红旗》的销量,即使是八万册加印,南北两大市场在快速消化,一下就消化完了。
  不仅是是出版社和供销社了,连红旗厂这边都没想到,这本书的销量会这么好。
  听到出版社紧急联系,说起北方市场和再加印的事,红旗厂内众人的第一反应也是,“北方市场?他们买我们的拖拉机维修书干啥?”
  厂办干事没忍住拿起一本看了下。
  书名是《红旗牌拖拉机…》没错啊!
  再往下看,也是写的【红旗农械厂推荐出版】
  等翻开封面,作者的名字写的是林巧枝,后面第二排开始一列人,前面打头的是“技术支持:”,这些名字后面,也明明白白写了【红旗农械厂工人联合出品】
  还是路锋看了看书,把书往桌上一放,身体往椅子后靠:“其实也不是没道理。”
  会上,大伙儿看向他。
  路锋道:“咱们的拖拉机技术,本来就脱胎于北方,很多核心的东西,即使迭代过,根子上也是一样的。”
  如果用金庸武侠的说法,那叫同根同源,师出一门。
  路锋指着其中一个问题:“比如这个‘飞车’,长期处于半联合状态,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北边造的那一套也一样。”
  显然,在这件事上,他是最具有发言权的。
  这一说,就给大伙说得面面相觑了。
  就是吧,想到北方拖拉机的两位老大哥,被他们红旗厂这个小老弟,悄无声息的偷了家,怎么就有点止不住的偷乐?
  温东鸣乐得一翘眉毛,玩笑说:“你们说,北边的兄弟单位,现在会不会也在开会说这事?”
  还真被温东鸣给猜对了!
  因为想买的人多,但流通、供给到北方市场的书少,所以很多生产大队,就写信给当年采购拖拉机的厂家。
  信件杂七杂八,问题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您瞅瞅,这书能用不,咱拖拉机也能这样修不?我看着还挺靠谱!
  第二种:怎么只有红旗牌的,看看人家,看看人家南方的拖拉机多享福,咱争点气,能不能也出一本!
  第三种:听说你们和红旗牌拖拉机那边是熟悉的兄弟单位,能不能找他们采购一批?供销社说抢不到,等不到分配,兄弟单位应该有些面子吧?
  总之吧。
  每一种都让两个北方老大哥,看得不得劲。
  红旗牌拖拉机,那是他们支援帮扶发展起来的小老弟!
  怎么还骑到他们头上了呢?
  最气人就要数最后一种,什么叫“兄弟单位应该有些面子吧?”
  说的好像他们要托关系靠着面子,才能让红旗厂分一批维修书给他们一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