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苏及寻得久了,眉头挑起,隐隐有个猜测:这高人似乎偏爱吃鸡爪......
又过了半个时辰,二人顺着骨头当真出了毒瘴。
视线豁然开朗起来,他们似乎进了一处三面环山的山谷。
四周是光滑的岩壁,鸟鸣清晰,从周围的山顶传来,几股流水从一方山壁流下,由西向东,经过山坳,在前面不远处汇成一条溪流。
在林子里呆久了,一时见到如此开阔的景象,苏及只觉得眼前风景如画。
溪水清澈见底,几条鱼顺着水流游下,他不由得踌足欣赏,却见陆英正看着不远处,神情莫名。
他跟着看去,心下吃惊,难道这就是那个爱吃鸡爪的高人?
不远处,黄牛悠闲地行走在溪流中,溪水没过四腿,一个青年盘腿坐在牛背上,他身穿青衫,身后背了一顶草帽,身姿悠然,与四周景象融为一体。
青年转动着手上的线绳,抬头认真地看着天上迎风飘飞的东西——他正在放风筝。
苏及远远看着,良久,无声笑了起来——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圣子还如从前那样贪玩。
陆英见他神情,似乎猜到了什么:“这就是婆娑教圣子?”
苏及点头。
陆英道:“这风筝放得比白荔还要差。”
“......”
苏及当没听到,他抬脚往溪边走去。
牛背上的青年听见动静看过来,他歪头打量那含笑站在岸边的人,突然咧嘴跟着笑起来:“小陈兰,好久不见。”
第44章 回忆(1)
陈兰.......
这名字已有十多年不曾听人唤起,苏及只觉得生疏和恍惚。
苏及记忆里,那场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火焰没过了陈家三十六口无辜之人,也烧没了他的名字。
那个叫陈兰的少年没了名字,却侥幸活了下来。
天快亮了,陈兰浑浑噩噩走出已烧得只剩骨架的陈府,犹如从地狱走出的一缕孤魂。
一个路人惊叫起来,随后那声惊叫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人们将陈府门口围起来,却不敢贸然进去,害怕房梁垮塌下来砸到人。
陈兰站在不起眼的角落,他脑子空空荡荡,一时想不起为何在这里。
耳边的人声时远时近,一些议论纷纷,一些长吁短叹。
这些似乎和他有关,又好像无关。
一个大娘见他混身湿透,一张脸白如纸,上前关心道:“这位小公子,可是走丢了?”
走丢了?他没走丢啊,他的家就在那里!
陈兰抬起手,想指给大娘看。
“官差!官差来了!”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
人们顺着喊声纷纷朝官差来的方向望去,这声呼喊也将陈兰的三魂七魄喊了回来。
“可是官差来了又有何用?这样的大火,还能有人活着?”
“人不能活着,说不定还能捡些烧不烂的金银财宝呢!”
“没错,我也听说这湖州布政使司贪了不少钱财呢......”
“贪是贪,不过还有另一则,听说这湖州布政使司只是个被扔出来挡灾的,最终啊还是因为京城那帮子人的争斗呢!”
“呀!这可说不得说不得……”
“哎,不说了不说了,这些家眷烧死了说不定是幸事,若是活着,轻则流放,重则也是株连呢......”
“.....”
陈兰想起来了。
他也想起他娘在水缸旁的嘱咐:“兰儿,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
陈兰望着那漆黑的屋梁,难过地想,可他为何要活下去?
他只剩下一个人了啊......
官差越走越近,大娘也伸头看去,心想那小公子穿得顶好,一看就是走丢了,正好可以叫官差送他回家。
她一转头,刚刚一旁的小公子却没了踪影。她四下张望,又揉揉眼睛,难道是眼花了?
陈兰费力地抬着双脚,脚底似有千斤重。
正是卯时,城门刚开,城内城外的百姓交错拥挤着,他顺着人流穿过城门往外走。
城外地势开阔,有邻城的商户就地卖起了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挂在骡子后的板车上,琳琅满目。
陈兰脱下衣服,和商户换了一身素衣和一双草鞋。
他又回头向城楼上的旗帜望了一眼,抬手遮住眼中的痛楚和不舍,苍白的嘴唇无声动了动:活着。
.....
因担心被官差发现,陈兰一路南下逃亡。
没两日就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不仅行路艰难,还填不饱肚子。
他还是个半大的孩子,无法通过劳力换得银两,迫不得已只得沿街乞讨,却又碍于从小受教的礼义廉耻,无法像别的乞儿那样毫无顾忌。
陈兰望着那些在街上、石板上打滚的小乞丐,实在做不到就地躺下,只得捂着肚子挨饿。
好在就算他呆愣愣站在街边,也时不时有善心之人扔下一两个馒头,堪堪救回已半脚踏入鬼门关的他。
如此走走停停半个月,竟真叫他走过了几个城。
他还是不知道要去哪里,天地间似乎已经没了他的容身之所。
可唯有那个念头撑着他,叫他往前走啊走,走啊走……他要穿过城,要翻过山,要涉过水.....
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走,直到…..直到活下来。
这日,陈兰无意间寻到一间寺庙,那寺庙破败不堪,里面早已无活人居住,但对饥寒交迫的陈兰来说已是极好。
更好的是寺庙后院靠墙的地方长了一棵歪脖子树,树上结满了叫不出名的果子。
陈兰已经两日未进食,惊喜之余他撑起虚弱的身体爬上树,摘下一枚果子囫囵吃进嘴里,随即又吐出来。
那果子竟然又苦又涩,让人难以下咽!
那道苦涩彷佛抽干了陈兰最后的力气,视线里的歪脖子树颠倒过来,随后又变成一片黑,他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日头偏西。
一阵风吹起院中落满的枯叶,也叫醒了昏睡过去的人。
庙堂的佛像结了蛛丝,香烛上落满了灰,后院的墙垮塌了大半。
陈兰环顾四周,一时恍惚起来。
这个时辰他刚刚从学堂回来,嬷嬷该给他备好了零嘴,可是为何他还是如此饿......
他捂着肚子,垂着头想。
不一会儿,有水珠落在地上。
这是陈兰逃出陈府后第一次流泪,泪水落下,浸进土里,一颗、两颗、三颗….身下很快暗了一块。
满园残骸,秋风吹奏,发出呜呜声,又掺着别的声音,穿过垮塌的院墙,吹向了远方......
良久,陈兰擦干脸爬了起来,他从地上捡起一颗掉落的果子,毫不迟疑地张嘴咬下。
苦涩的汁水灌满嘴,可他没有吐,只是神情麻木的咀嚼着……
陈兰在寺庙中住了下来。
他每日以树上的果子裹腹,若是苦得吃不下,便让自己饿着,饿一两顿之后似乎连味觉也饿得弱了,便又能吃下了……
如此过了不知多久,久到树上的果子黄了,陈兰也不太能数清日子了。
一日,陈兰正在供桌下睡觉,恍惚中听到有人声传来。
一人道:“这里竟睡了个小子。”
另一人道:“看着年纪不大,不知是哪家的小孩儿。”
“我听说教中正在寻找童子。”
“我也听说了,只是不知这童子是有何用。”
“管他有何用,我们正好要往琼州去,不如将他带去,说不定教中还会记我们一功呢!”
“.....”
陈兰被吵醒,只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不知为何又昏睡了过去。
......
陈兰再一次能看见东西已不知今昔是何年,他被关在一间房中,身上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又听见门外传来声音。
“这小孩细皮嫩肉的,看着不像琼州人,跟你们是什么关系?”
“是......是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住在北边儿,前年家中遭了大水,难以养活,只好托我给教中送来。”
“行吧,你去前面领钱。”
很快,陈兰又被带去了另一间屋子,里面已经关了十几二十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童,大多瘦骨伶仃,蹲在墙角默默不语。
陈兰找了个角落坐下,他四下打量,房间无一扇窗户,似乎怕人逃跑。
听着刚才外面两人的对话,他已经明白了眼下的处境。
那日他在庙中睡着,被人发现掳来这里,这里已经远离湖州,倒是随了他的愿,只是不知这个教是什么教,又是干什么的......
几日后,陈兰和这些孩童被带到了一处山中洞穴。
一个头戴黑纱的男人主持了拜教仪式,他们便被留了下来,相比之前,他们自由了许多,只要不出这几个洞穴,并无人来管他们。
这几日陈兰从外面人的交谈中知道自己被卖给了婆娑教,那头戴黑纱的男人就是教首,教中教首约有十人。
婆娑教的总坛就设在此山中,山中有无数连通的洞穴,被人布置成用途不一的房间,而他们所能走动的几个洞穴只是婆娑教很小的范围。
又过了半个时辰,二人顺着骨头当真出了毒瘴。
视线豁然开朗起来,他们似乎进了一处三面环山的山谷。
四周是光滑的岩壁,鸟鸣清晰,从周围的山顶传来,几股流水从一方山壁流下,由西向东,经过山坳,在前面不远处汇成一条溪流。
在林子里呆久了,一时见到如此开阔的景象,苏及只觉得眼前风景如画。
溪水清澈见底,几条鱼顺着水流游下,他不由得踌足欣赏,却见陆英正看着不远处,神情莫名。
他跟着看去,心下吃惊,难道这就是那个爱吃鸡爪的高人?
不远处,黄牛悠闲地行走在溪流中,溪水没过四腿,一个青年盘腿坐在牛背上,他身穿青衫,身后背了一顶草帽,身姿悠然,与四周景象融为一体。
青年转动着手上的线绳,抬头认真地看着天上迎风飘飞的东西——他正在放风筝。
苏及远远看着,良久,无声笑了起来——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圣子还如从前那样贪玩。
陆英见他神情,似乎猜到了什么:“这就是婆娑教圣子?”
苏及点头。
陆英道:“这风筝放得比白荔还要差。”
“......”
苏及当没听到,他抬脚往溪边走去。
牛背上的青年听见动静看过来,他歪头打量那含笑站在岸边的人,突然咧嘴跟着笑起来:“小陈兰,好久不见。”
第44章 回忆(1)
陈兰.......
这名字已有十多年不曾听人唤起,苏及只觉得生疏和恍惚。
苏及记忆里,那场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火焰没过了陈家三十六口无辜之人,也烧没了他的名字。
那个叫陈兰的少年没了名字,却侥幸活了下来。
天快亮了,陈兰浑浑噩噩走出已烧得只剩骨架的陈府,犹如从地狱走出的一缕孤魂。
一个路人惊叫起来,随后那声惊叫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人们将陈府门口围起来,却不敢贸然进去,害怕房梁垮塌下来砸到人。
陈兰站在不起眼的角落,他脑子空空荡荡,一时想不起为何在这里。
耳边的人声时远时近,一些议论纷纷,一些长吁短叹。
这些似乎和他有关,又好像无关。
一个大娘见他混身湿透,一张脸白如纸,上前关心道:“这位小公子,可是走丢了?”
走丢了?他没走丢啊,他的家就在那里!
陈兰抬起手,想指给大娘看。
“官差!官差来了!”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
人们顺着喊声纷纷朝官差来的方向望去,这声呼喊也将陈兰的三魂七魄喊了回来。
“可是官差来了又有何用?这样的大火,还能有人活着?”
“人不能活着,说不定还能捡些烧不烂的金银财宝呢!”
“没错,我也听说这湖州布政使司贪了不少钱财呢......”
“贪是贪,不过还有另一则,听说这湖州布政使司只是个被扔出来挡灾的,最终啊还是因为京城那帮子人的争斗呢!”
“呀!这可说不得说不得……”
“哎,不说了不说了,这些家眷烧死了说不定是幸事,若是活着,轻则流放,重则也是株连呢......”
“.....”
陈兰想起来了。
他也想起他娘在水缸旁的嘱咐:“兰儿,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
陈兰望着那漆黑的屋梁,难过地想,可他为何要活下去?
他只剩下一个人了啊......
官差越走越近,大娘也伸头看去,心想那小公子穿得顶好,一看就是走丢了,正好可以叫官差送他回家。
她一转头,刚刚一旁的小公子却没了踪影。她四下张望,又揉揉眼睛,难道是眼花了?
陈兰费力地抬着双脚,脚底似有千斤重。
正是卯时,城门刚开,城内城外的百姓交错拥挤着,他顺着人流穿过城门往外走。
城外地势开阔,有邻城的商户就地卖起了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挂在骡子后的板车上,琳琅满目。
陈兰脱下衣服,和商户换了一身素衣和一双草鞋。
他又回头向城楼上的旗帜望了一眼,抬手遮住眼中的痛楚和不舍,苍白的嘴唇无声动了动:活着。
.....
因担心被官差发现,陈兰一路南下逃亡。
没两日就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不仅行路艰难,还填不饱肚子。
他还是个半大的孩子,无法通过劳力换得银两,迫不得已只得沿街乞讨,却又碍于从小受教的礼义廉耻,无法像别的乞儿那样毫无顾忌。
陈兰望着那些在街上、石板上打滚的小乞丐,实在做不到就地躺下,只得捂着肚子挨饿。
好在就算他呆愣愣站在街边,也时不时有善心之人扔下一两个馒头,堪堪救回已半脚踏入鬼门关的他。
如此走走停停半个月,竟真叫他走过了几个城。
他还是不知道要去哪里,天地间似乎已经没了他的容身之所。
可唯有那个念头撑着他,叫他往前走啊走,走啊走……他要穿过城,要翻过山,要涉过水.....
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走,直到…..直到活下来。
这日,陈兰无意间寻到一间寺庙,那寺庙破败不堪,里面早已无活人居住,但对饥寒交迫的陈兰来说已是极好。
更好的是寺庙后院靠墙的地方长了一棵歪脖子树,树上结满了叫不出名的果子。
陈兰已经两日未进食,惊喜之余他撑起虚弱的身体爬上树,摘下一枚果子囫囵吃进嘴里,随即又吐出来。
那果子竟然又苦又涩,让人难以下咽!
那道苦涩彷佛抽干了陈兰最后的力气,视线里的歪脖子树颠倒过来,随后又变成一片黑,他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日头偏西。
一阵风吹起院中落满的枯叶,也叫醒了昏睡过去的人。
庙堂的佛像结了蛛丝,香烛上落满了灰,后院的墙垮塌了大半。
陈兰环顾四周,一时恍惚起来。
这个时辰他刚刚从学堂回来,嬷嬷该给他备好了零嘴,可是为何他还是如此饿......
他捂着肚子,垂着头想。
不一会儿,有水珠落在地上。
这是陈兰逃出陈府后第一次流泪,泪水落下,浸进土里,一颗、两颗、三颗….身下很快暗了一块。
满园残骸,秋风吹奏,发出呜呜声,又掺着别的声音,穿过垮塌的院墙,吹向了远方......
良久,陈兰擦干脸爬了起来,他从地上捡起一颗掉落的果子,毫不迟疑地张嘴咬下。
苦涩的汁水灌满嘴,可他没有吐,只是神情麻木的咀嚼着……
陈兰在寺庙中住了下来。
他每日以树上的果子裹腹,若是苦得吃不下,便让自己饿着,饿一两顿之后似乎连味觉也饿得弱了,便又能吃下了……
如此过了不知多久,久到树上的果子黄了,陈兰也不太能数清日子了。
一日,陈兰正在供桌下睡觉,恍惚中听到有人声传来。
一人道:“这里竟睡了个小子。”
另一人道:“看着年纪不大,不知是哪家的小孩儿。”
“我听说教中正在寻找童子。”
“我也听说了,只是不知这童子是有何用。”
“管他有何用,我们正好要往琼州去,不如将他带去,说不定教中还会记我们一功呢!”
“.....”
陈兰被吵醒,只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不知为何又昏睡了过去。
......
陈兰再一次能看见东西已不知今昔是何年,他被关在一间房中,身上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又听见门外传来声音。
“这小孩细皮嫩肉的,看着不像琼州人,跟你们是什么关系?”
“是......是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住在北边儿,前年家中遭了大水,难以养活,只好托我给教中送来。”
“行吧,你去前面领钱。”
很快,陈兰又被带去了另一间屋子,里面已经关了十几二十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童,大多瘦骨伶仃,蹲在墙角默默不语。
陈兰找了个角落坐下,他四下打量,房间无一扇窗户,似乎怕人逃跑。
听着刚才外面两人的对话,他已经明白了眼下的处境。
那日他在庙中睡着,被人发现掳来这里,这里已经远离湖州,倒是随了他的愿,只是不知这个教是什么教,又是干什么的......
几日后,陈兰和这些孩童被带到了一处山中洞穴。
一个头戴黑纱的男人主持了拜教仪式,他们便被留了下来,相比之前,他们自由了许多,只要不出这几个洞穴,并无人来管他们。
这几日陈兰从外面人的交谈中知道自己被卖给了婆娑教,那头戴黑纱的男人就是教首,教中教首约有十人。
婆娑教的总坛就设在此山中,山中有无数连通的洞穴,被人布置成用途不一的房间,而他们所能走动的几个洞穴只是婆娑教很小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