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起先是一只小猫,大抵是自己翻墙进来的,缩在院子里的树根底下睡觉,温催玉喂了它一点清水,它就缠着温催玉一直叫,于是温催玉外出用饭时,顺便给猫买了点没加佐料的吃食。
  小猫吃饱喝足,就此要赖在私塾堂过冬,白天偶尔溜出去玩,但饭点必然回来,温催玉也就这么稀里糊涂养起了猫。
  但此胆大包天的猫没过几天,大概是觉得已经和温催玉混熟了,于是某次出门,把它的“手下”给带了回来一起蹭饭——猫祖宗的手下是只比它骨架大但瘦骨嶙峋的小黄狗。
  小黄狗比小猫胆小,更有眼色,会卖乖讨好温催玉,吃起东西来也不如小猫那么理直气壮,来了之后不像小猫那样来去自如、想出去就出去想回来吃饭就回来。
  它几乎整天窝在温催玉脚边,温催玉出门它就守在门内,等温催玉回来了就第一时间迎接,倒成了整日里陪伴温催玉最久的活物。
  今夜除夕,温催玉在酒楼订年夜饭时,除了他自己吃的,还特意要了几道不加佐料的荤菜,专门给小猫小狗的。
  这一猫一狗很给面子,吃高兴了就到温催玉身边蹭来蹭去。
  温催玉一手摸一颗毛茸茸的脑袋,轻声说:“你们来了也这么久了,要不给你们起个名字吧?”
  说到起名,温催玉微微一怔。
  不知怎么的,突然又想起了卫樾……以他的混账脾气,男女老少谁的醋都吃,若是知道了,怕是醋劲上来连一猫一狗都不放过。
  回过神来,温催玉失笑摇头。
  大抵因为今天是除夕,虽然他从前也不太在意这种年节,但此地年味儿太重,他不想注意到也难,也就难免心绪受到影响,倒是接连想起故人旧事。
  一猫一狗听不懂温催玉在说什么,只是又蹭了蹭他。
  温催玉想了想:“还是取个名字吧,不然怎么称呼都不知道。你是黄色的,那便叫……生姜?总比小黄正经一点。”
  小黄狗对这个名字还很陌生,但看到温催玉瞧它,它兴奋地呜呜两声。
  小猫是只狸花猫,温催玉看了看,想到:“你就叫梨花吧,好不好?”
  此地没有兽医,更没有现代那样专门的检查仪器,温催玉只能根据牙齿的情况,大概判断生姜和梨花的年纪,生姜应该年纪不大、一岁左右,梨花年纪大些、但应该还没满八岁。
  总之都还是十分有精力的年纪,给温催玉的生活平添了一些恰到好处的热闹。
  ……
  雁安宫城中,朝臣们刚结束了食不下咽的除夕宫宴,迫不及待想要回家喘口气。
  卫樾回到青霜殿,要了酒,靠在棺椁边看温催玉过去写给他的书信。
  殿中烛火不多,也没有烧炭盆——卫樾怕信件不小心挨着火苗烧毁——便显得幽冷得很。
  唯有香炉中散发出浓烈过头、聊作敷衍安慰的白檀香。
  卫樾就着信件,喝了半宿烈酒,头痛欲裂,却毫无睡意。
  他晃晃悠悠收拾好信件,又把温催玉以前送给他的画拿出来看,看着看着,便自己去书案前,翻找出空白画卷,拿出笔墨,开始作画。
  酒醉后手不稳,起先画得每一笔都歪歪扭扭,卫樾看得心烦,随手丢开,重新拿了一幅空白画卷,再度下笔。
  这次他耐心了一些,手不稳就慢慢落笔。
  待到烛火烧尽、天色已明,卫樾看着画卷上的温催玉,笑了起来。
  “梦不见你的脸,那我自己画,好不好?”卫樾放下笔,轻轻拂过画卷。
  然后卫樾又想:“声音怎么办呢……怎么能再听到你的声音呢……”
  卫樾想到了相思琴。
  他当初把这琴送给温催玉时,既不知道这古琴原来琴铭相思,也还没有对温催玉生出不良居心来。
  可谁知会这么巧,他当真对温催玉起了相思意,如今当真只能抚琴寄相思。
  温催玉从前没有正儿八经学过一天的琴,所以抚琴总是随意得曲调别具一格,起先有些难听,后来虽然仍然谈不上成曲,但调子融洽许多,至少和难听没关系了。
  卫樾挺喜欢听温催玉抚琴,那往往意味着温催玉在逗他玩。
  直至日上三竿,宿醉的卫樾才趴在琴上睡了过去,琴弦发出颤抖的嗡鸣。
  ……
  冬日过去,开春后,梨花往外跑的时间和次数更多了些,还会往家里带些它打猎的成果——
  有时候是鱼,这个还好,让梨花和生姜一块儿吃了就是。
  有时候却是老鼠,甚至是鲜活的,给温催玉吓一跳,只得请梨花祖宗赶紧把老鼠带出去。
  梨花领略了下,觉得这人是不喜欢老鼠,于是下次改抓了条小蛇回来。
  温催玉:“……”
  经过温催玉艰难地跨物种沟通,梨花终于放弃了带猎物回家。
  日子久了,生姜的胆子也大了些,不再害怕温催玉不要它,所以温催玉出门时,它开始跟着出门。
  出了门也不乱跑,就跟在温催玉身边。温催玉去路边食摊吃饭,它就趴在桌底下,在外面也不犯馋,等温催玉吃完了,再一起回家。
  熟识的摊主瞧见温催玉养了狗,笑道:“你这孤零零一个人,养个小动物也挺好,热闹点……哎,崔先生这个年纪了,怎么不娶个媳妇?那才真热闹呢。”
  温催玉失笑:“我这么不着调,成家不是耽误人吗,一个人挺好的。”
  隔壁桌的食客哎了声:“崔先生这条件多好啊,读书人,有见识,有自家的私塾大宅子,长得又俊俏,脾气也好,不成家才是耽误呢。我娘家姊妹是做媒的,十里八乡都知道她靠谱,要不让她给你相看一个好姑娘?”
  “多谢好意,但实在不必了。”温催玉哭笑不得地推拒,“我都这年纪了,若是想成亲,早该成了。如今年纪大了,还是别耽误好人家。”
  温催玉也没想到,才二十六岁,就要对人说“年纪大了”。
  见其他人看热闹不嫌事大,还想掺和着做媒,温催玉只好又说:“实不相瞒,我自幼体弱,爹娘还在世时,曾请大师为我断过命,说我这辈子只能孤独终老,不然要克妻,自己也活不长,实在是没法子的事。”
  闻言,其他人面面相觑,又觉得人家一个读书人,不至于拿命数来扯谎,所以方才他们就是在戳人家心窝子,实在是不该。
  摊主道:“唉哟,对不住对不住,崔先生,我之前不知道,不然刚才肯定不说这话的。”
  温催玉客气摇头:“不要紧,本来我也没说过。”
  又有人说:“可惜了,崔先生……你家狗儿多大了,要不要给它配一个?”
  温催玉忍俊不禁。
  其他人也跟着笑:“你这做媒做到狗身上了,真出息。”
  温催玉吃完饭,结了账,叫上生姜,和其他人告别,然后起身回家。
  沿途路过肉铺,温催玉从屠户手里接过准备好的熟肉——生姜和梨花都要吃肉,温催玉又无力烧火做饭,所以他跟这肉铺商量好了,每日都要定量的肉,他再多给二钱,麻烦肉铺帮他煮好。
  开肉铺的屠户全家就住在肉铺连着的院子里,平日里本来也要烧火做饭,而且温催玉只需要煮熟、用不着加旁的佐料和复杂的做法,还肯多给钱,又是天天都光顾,虽然每天量少,但积少成多又稳定,屠户做这笔买卖做得挺高兴。
  温催玉拎着熟肉,带着兴奋的生姜继续回家:“走吧,看看梨花回家没,给你们开饭。”
  第73章 再无人能约束住陛下循规蹈矩。
  又过了段日子, 温催玉在酒楼做起了账房先生——
  酒楼上一个账房先生被发现做假账贪污,东家气得把人扭送官府,然后对外新招账房。
  温催玉瞧见了, 琢磨了下,觉得他那编书换取酬劳的说法也差不多该用到头了, 而且他也想尝试下新鲜岗位,便去应聘,结果自然是顺利聘上了。
  熟识的摊主知道了, 笑道:“倒也是个好营生,酒楼做事还能管饭呢。不过崔先生,你这就从教书先生变成账房先生了哈哈。”
  温催玉莞尔,煞有介事地说:“横竖都是谋生, 如今家里多了两张嘴, 天天要吃肉, 可不能像从前那样有一搭没一搭地犯懒了。”
  摊主乐道:“别人家多了两张嘴, 都是想到娶媳妇生娃娃,就你家,是多了一猫一狗, 我看它们俩吃肉的钱比崔先生你自己吃饭都还花用得多,难怪你荷包又空了,都想到去酒楼做活了。这俩小家伙还给起名, 当孩子养似的。来, 生姜,吃个肉丸——”
  生姜现在对自己的名字已经很熟悉了, 虽然认识摊主,但还是等温催玉点了头,才去吃摊主给的肉丸, 吃之前还抬起前肢“站”起来,做了个拜一拜的动作,懂礼得很,逗得摊主直笑。
  “不过这生姜确实招人喜欢,油光水滑的,又机灵。”摊主说,“哎,崔先生家那猫,我倒是还没瞧见过,哪天也带出来瞧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