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场众人都瞪大了眼睛。
  连温催玉和卫樾都错愕不已地看着庄王,以及庄王身后,那刚刚捅了他一刀的近侍。
  近侍知道庄王会武,趁他还没反应过来,拔出刀后毫不犹豫又捅了第二刀,让庄王脚下趔趄、就此倒在了地上。
  近侍这才连忙飞身跑远,直接来到林王面前跪下:“卑职幸不辱命,已将反贼制住!”
  柳夫人吓得想要往林王身后躲,但又觉得好像林王比较吓人……
  在众人的注视中,林王一笑:“这些年有劳了,快起来吧。”
  庄王耳鸣目糊地倒在地上,想要撑起身,又咳出血沫来:“你……你们……咳咳……”
  方才近侍靠近他身后,庄王其实察觉到了,但正好是在府外动静传进来的时候,所以庄王按往日习惯,只以为近侍是觉得马上要打起来了、想保护他,没想到最信任的一刀插在了他的心口上……
  李丞相回过神,这局势还用分析吗,他连忙吩咐会武的护院:“快!庄王谋反,把他按住!”
  但庄王那么信任的近侍,居然是林王的人……众人不由得忐忑,不会林王也要谋反吧……
  “你们这么看着本王做什么,本王好歹姓卫,陛下是自家子侄,本王早年便担忧他安危,偏又鞭长莫及,只好出此下策,收买个眼线在庄王身侧,以保危难之时陛下生机,不过分吧?”
  林王煞有介事地说,又半开玩笑似的:“还是你们担心,本王效仿庄王?那倒不必,本王带不了那么多人手来。”
  “这近侍在庄王身边多年,兢兢业业、未有一分懈怠,才取得了庄王信任,得以不警惕他近身。方才既然庄王乱臣贼子罪名已经坐实,那便由他动手,快刀斩乱麻、擒贼先擒王,免得府外两边真打起来,伤的都是我大燕的将士,多可惜,是吧,陛下?”
  温催玉猜到庄王身边有林王的眼线,但也属实没想到居然会是庄王这么信任的近侍……
  他想,或许林王最开始没想这么迅速解决庄王,是想先打起来好渔翁得利的,偏偏他把庄王逼得不顾后果,林王怕节外生枝玩翻了船,才索性时机一到、趁其不备直接下手。
  而且,当众来这么一出,对旁人的震慑力确实很强。
  卫樾意味不明地笑笑:“林王周全。”
  庄王此时苟延残喘,被三五个他过去不放在眼里的普通护院压制在地,勉强偏头看向那近侍:“……为、为什……”
  近侍咬牙,没回答。
  林王倒是有闲心,笑着替他回答:“你这些年不是一直在寻人吗,那两人当年能顺利逃出去,其实是因为他看守时打盹失察。”
  庄王难以置信,怒目圆睁。
  “当年你逼宫弑君时,本王虽在千里之外,但本王的一个侍从正好回雁安探亲,得知宫中出事,她想为本王收集消息,便跑去宫门附近蹲守,没成想正好看到了那一幕。”林王不慌不忙地说。
  “本来以为不是什么大事,宫中幸存者逃亡罢了。但后来本王察觉,庄王你居然在找那两个人,都找到本王的地盘去了,而当初意外放走那两人的就是你身侧的近侍……这可太有意思了,你到底知不知道这件事呢?”
  “本王再派人一试探,果然这近侍不敢让你知道这件事。以威逼,再以利诱,这些年来本王怕他暴露,都没让他为本王办事,直到此番回雁安……庄王,死在花了十多年套取你信任的人手里,应当不亏。”
  然而,堂堂一摄政诸侯王,大庭广众之下死得如此轻而易举,实在窝囊,甚至不如十三年前血洗宫城那场面来得“壮烈”……
  朝臣们神色各异,没人敢探听林王口中所说的、庄王在寻的“那两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这样消停吧,摄政王重伤、眼见要死了,府外再多将士也群龙无首打不起来。经此一事,政权回到陛下手里,百年大典过去后,诸侯王们也各回封地,不要再生事了……
  就在这时候,出乎众人意料,庄王居然拼着最后一口气挣扎开了丞相府护院的压制,抬起手露出藏在下面的袖箭,直冲那近侍而去。
  林王护着愣愣的柳夫人往安全范围躲。
  而那近侍从方才起便一直低着头,也不知道是因为心虚还是什么,总之这会儿反应很不及时。
  他察觉到箭冲着他而来时,已经来不及躲,被短箭射中脖颈,就此倒下,原地抽搐几下,竟是比身受重伤的庄王先一步咽了气。
  对于这近侍而言,也算是功亏一篑了。
  庄王想要大笑,但已经喘不上气,护院们重新控制住了他,他只能艰难地扭头看向温催玉和卫樾的方向。
  卫樾警惕地挡在温催玉身前。
  庄王无力地抬了抬手,马上就被护院按住了,不过那手上已经没箭,便是让他抬了也谈不上危险。
  “原、原本是给你……你们……准备……没、没想到……一个、一个都没带走……”
  庄王浑身彻底失力,无光的眼睛没闭上,直直盯着阴沉沉的天色,就此死不瞑目了。
  院中两处血迹,看得人眼睛难受,虽然大患已去、如释重负,但温催玉还是不禁偏过了头,不想再看。
  卫樾察觉到了,轻声安抚:“没事了,老师,都结束了。”
  第53章 诸事善后
  兵不血刃的这场相府寿宴过后, 还有不少需要处置善后的事项——
  首先是府外那些阵仗颇大、结果没交上手的两边将士。
  叱南军统领秦贺听从上命,携兵和常继军一起围了丞相府,但袁昭带着圣旨出现后, 秦贺当机立断,没顾常继军的“挽留”, 坚持带叱南军重整队伍,同时派士兵进入丞相府、面见陛下和庄王确认情形,发现祸起于庄王之后, 立刻和诸侯王的兵力一起与常继军相对。
  话虽如此,但叱南军伙同常继军一起围困了陛下与满朝文武所在的府邸,这是事实。
  不过,陛下亲政之初不想太过严苛, 所以算叱南军功过相抵, 不做处置。
  至于常继军, 虽然最后没打起来, 但明知故犯、悬崖未勒马,附逆谋反罪成。
  常继军统领卫尉、中尉、校尉……凡有秩级的将领,均革职下狱、判处斩或流放。普通士兵毕竟是听从军令行事, 仍是看在陛下亲政之初有意宽仁的份上,不做刑罚,但统一罚没军饷三月。
  常继军至此群龙无首, 卫樾下旨, 将常继军交由原叱南军校尉袁昭统领,袁昭擢升为卫尉。
  而诸侯王领兵进入国都, 虽形同谋反,但事出有因、实乃特例,有陛下事先首肯, 自然不必追究,只是瓜田李下,几位诸侯王的兵力即日退出雁安,返回各封地,不得有停歇。
  诸侯王自然是继续留在雁安,等待参加完百年国祚大典后返程。
  再说庄王及其朝中势力。
  庄王谋反,已身死,褫夺诸侯王封号,查抄其在雁安的府邸,收回其封地庄国,改回原郡县称谓,回归朝廷直接管辖。
  庄王府邸中人、手下未收编朝廷的侍卫,均暂且扣押查办。若只是寻常仆从,不问罪。若能说出庄王更多罪行、罪证,可酌情将功补过。
  朝廷中,内朝直属庄王,内朝官员均革职查办,若有罪依罪论处,若无罪、只是从前攀附庄王,则暂且冷置、看往后情形决定是否再起用。
  其实对于内朝官员,卫樾是想直接全杀了了事,反正不论出于什么缘由,都是攀附了庄王的人,其心不正,即便此前没做过有罪之事,也难免成遗患。
  但听到陛下有意如此处置,反倒是外朝官员先吓了一跳,连忙请旨说没到那个地步,依罪论处、无罪者革职暂不起用也就差不多了……倒颇有些唇寒齿亡,生怕陛下当真行事如此不留情面的意思。
  温催玉也觉得,和处置叱南军、常继军一样,卫樾刚亲政,凡事太严苛,未免过犹不及。何况有的官员的确罪不至死,一刀全砍下去倒是干脆利落了,但显得残暴无理。
  卫樾懒得听取旁人意见,但温催玉的话,他自然是不会反着来的。
  不过,其他官员有没有罪,还有待查证,但三公之中的太尉此前向庄王通风报信,附逆死罪板上钉钉了。
  太尉一职空缺了出来。
  “正好,温太傅接任吧。”卫樾愉快道。
  温催玉眨了眨眼。
  丞相小心翼翼:“温太傅德才兼备,自然是好。不过,太尉一职乃掌管军事,温太傅以前读的都是圣贤书……”
  卫樾不悦了:“那李丞相给朕数数,前面有几任太尉是熟读兵法的?”
  丞相连忙告罪。
  “上任了再学就是,温太傅惊才绝艳,还怕上不了手?”御史大夫附和道,“横竖如今大燕四海升平,又不需要打仗,文武百官都有的是时间锻炼提升。如今朝中,也没旁人堪当三公之一了,陛下圣明,恭喜温太傅、太尉大人。”
  温催玉客气回礼。
  卫樾:“可不是吗。如今朕方亲政,诸事都更需朝臣大力辅佐,偏朕从前熟识的唯有温太傅一人,只好更倚仗他一些。老师,朝中文武百官,你看着挑吧,觉得好用的就调遣到你手下来,学生全仰赖老师了。李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要做好表率,带领诸卿配合温太傅,替朕分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