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卫樾蹙起眉头:“什么意思?”
“您在朝中名声不好,都说您不学无术。纵然如今庄王一手遮天,文武百官喜或不喜似乎左右不了局面,但您若是想与庄王相争,百官的看法还是需要争取的。”温催玉说,“便是不争,长些学识也是应当的。”
卫樾挑眉:“可朕瞧着,温太傅似乎只会照本宣科。怎么教朕?”
温催玉微微一顿。
他确实不通四书五经,唯一能仰仗的,也就是穿书过来也没有消失的过目不忘之能,硬是在复课前一夜,匆匆把这些给记在了脑子里。
但记住了,不等于能笃定地融会贯通。
不过,温催玉倒不担心学识不够,暴露后引人猜忌怀疑。
因为……原主本身其实也并不是才高八斗的设定,而且不知缘由的巧在,原主的长处也是作画,温催玉正是从小学画的。
“陛下,臣能被庄王选中,派来给您做太傅,自然不会是什么学识渊博之人。”温催玉理所当然地回答,“不过,也未必不够格教导您。即便不够,那与您一同钻研,总是可以的。”
“总之,接下来臣会悉心教导您,也望您能配合臣,不再心不在焉。”
卫樾可有可无地歪了下头。
……
庄王赵曜单手背在身后,腰背挺直地走在宫道上,神情若有所思。
他的侍从察言观色地开口:“殿下可是在怀疑那温太傅有异心?”
方才在见渊阁,侍从虽然没有跟进殿内,但就站在殿门口,里面的情形和对话都没错过。
庄王看向侍从:“你有何看法?”
侍从谨慎回道:“属下不确定,但只觉得听方才温太傅言语间,似乎有维护陛下之意。”
庄王意味不明地笑了笑:“当着陛下的面,总不能还说陛下不好,温太傅一介文弱书生,自是不敢招惹陛下,但他对本王也是十分恭敬的。”
侍从跟随庄王许久,听得出来自家主子话里有话,便接着揣测:“可……听宫中侍卫说,昨夜温太傅误以为陛下有危险,竟是不惜劳身匆匆而至。还有方才,殿下刚到见渊阁时,也瞧见了,那温太傅在为陛下包扎伤口,这并非先前所闻的‘明哲保身’之举分内的。”
“再者,陛下性情乖戾,不喜人近身,但方才居然接纳了温太傅为他上药包扎,可见温太傅这人,志向与能耐,都不同一般。”
庄王玩味道:“所以,你觉得本王应当提防这温太傅?”
侍从毫不犹豫地接下这名头:“是,属下以为,当谨慎为上。”
庄王面露苦恼:“可这温太傅,还是本王悉心为陛下择的老师呢。且他没根没底,本王便听信你的捕风捉影,忌惮于他,是否太无容人之量了?”
“属下斗胆,还是以为当提防温太傅。正是因为他无根底,如今又轻易便能与陛下接触,才更容易铤而走险,自作聪明地生出异心。”侍从面不改色道。
“殿下爱护陛下之心,人人皆知,只是陛下年幼,难免识人不清,若是被有心人撺掇做了错事,也是让殿下徒添伤怀。故而,属下僭越,向殿下提议,不论温太傅是否真有异心,都当尽早斩草除根。”
“不然,若是让其野心壮大,朝中其他大人也心浮气躁、想要效仿,岂非更加离间殿下您与陛下的情分?便是为了陛下,殿下也不该心慈手软啊。”
一个没根没底还是被庄王随口任命过去的年轻帝师,他投效了同样无能的少帝,这有什么可忌惮的?
但,若是他真投效了少帝、为少帝争权走动起来,而庄王还置之不理,这态度若是让朝中其他官员知道了,难免引人浮想联翩。
要灭的不是温催玉,甚至不是温催玉疑生的异心,而是要杀鸡儆猴,让朝中人知道,庄王还是很不喜有人妄图辅佐少帝。
这才是关键所在。
听侍从说完,庄王好似被说服了一般。
他一脸怅然地点了下头:“罢了,你虽妄言,但也是为本王和陛下着想,言之有理,本王确实不当心慈手软。”
“不过……”庄王停下脚步,回首看向见渊阁方位,耐人寻味地接着说,“本王并无草菅人命的喜好,这温太傅毕竟还没犯什么错,就这么斩草除根了他的性命,反倒显得本王心狠手辣,传出去不好听啊。且人若是死了,岂不是反让陛下更是惦记?”
“要本王说,根节还在陛下身上,陛下若是能识清人心,本王何苦再忧心?不若就借此契机,叫陛下看看温太傅的忠心吧。”
侍从了然:“是,属下即刻便去安排。”
——安排一场少帝和温太傅都在场的刺杀。
生死危难当前,就不信这温太傅有以命护驾的决心。
届时,不论温催玉有没有特意对少帝表过忠心,少帝都会对温催玉心生隔阂。
今日见渊阁里,那般师生和睦、相对而坐的情景,该是不会再出现了。
事实上,庄王挺希望这温太傅有对少帝表过决心。
少帝都让温太傅近身了,想来是已经有些亲近之意,这可难得一见。此时若发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刺杀,少帝得多失望啊,那刚对人生出的信任,岂不是要全然瓦解?
而且,往后温催玉每活生生出现在他面前一次,都是在提醒他曾有过的可笑信任……
庄王寻思着,这般算来,活着的温催玉,可比死了的温催玉有价值。
第8章 像昨夜那样突然掐臣的脖颈,就过分了。
温催玉懒得走动,索性直接摊开了卫樾书案上的竹简,说:“陛下,来诵读吧。”
卫樾一点也不尊师重道地嗤笑了声:“看来温太傅确实不会讲学,你自己读还不够,还要叫朕一起读?”
对此,温催玉有理有据:“古籍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陛下,虽然臣目前确实只想到些笨方法,但您也莫要小瞧了这诵读。”
卫樾兴致缺缺:“那温太傅这么多年,肯定读了有上百遍了吧,领悟到什么了?”
温催玉回想了想,然后煞有介事地引经据典道:“读到了《礼记》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在要敬重老师。又说有两种人,君王可以不视其为臣子,其中一种便是‘当其为师,则弗臣也’,这句不用臣为您解释吧,陛下?”
温催玉语速不快,嗓音如清泉漱石,说的内容更是让的确没怎么看过四书五经的卫樾一怔。
卫樾看着面前的温催玉,突然意识到,他这位太傅,或许并非真的只会诵读,只是此前心有踌躇,反正他这个皇帝也没专心听讲,温催玉才索性敷衍了事……
而且,温催玉他似乎是真打算教给他一些学识,乃至为君之道。
“继续说,你若能再说出三条,朕也可勉为其难认可你的讲学方式。”卫樾端出好整以暇的表情,仿佛并没有在心里百转千回地琢磨。
温催玉有点无奈:“陛下倒是反过来给臣这个太傅先出上了题……”
不过,卫樾能松口说要专心上课,温催玉也不介意先“做题”。
“陛下可要说话算话。”温催玉说着继续在脑子里翻找,“书上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出自《论语》。”
看了眼卫樾的右手,温催玉接着道:“不过,以陛下这对人对己一视同仁的不珍惜,这句话想来对陛下没什么意义。”
卫樾蹙眉:“你指桑骂槐呢!”
温催玉好脾气地回答:“陛下的成语用得不错,看来从前也并非全然不对学问上心。陛下,《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不形于色、即便表达也中和有度,您是君,当要学会控制情绪。”
卫樾抿了下唇。
“《礼记》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在强调修身之重。”
三条齐了,温催玉说:“好了,陛下,接下来请您从诵读经典开始修身吧。有不认识的字,无法理解的语句,可以问臣。”
他前天连翻了几个时辰的竹简,因此累得手腕都泛疼,可不是白疼的,应付如今的少帝应当足够了。
瞧着一本正经的温催玉,卫樾倒没再耍赖,只是看着竹简上的字,开口诵读时有些不自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你干什么去?”
卫樾看到温催玉站起了身。
温催玉指了指前方自己的书案:“臣方才说得太多,口渴,喝水去。陛下别分心,继续念书吧。”
卫樾这才回过味来,觉得自己方才的反应有些小题大做,好似多关注温催玉的举止一般,着实跌份。
于是他继续诵读,不看温催玉了。
温催玉喝了水,又慢腾腾回到卫樾附近。
只是卫樾在念书,温催玉干坐在他对面也无聊,而且怕盯着卫樾看久了,这少帝会不自在,继而又恼羞成怒。
所以温催玉没有坐下,而是拿起被卫樾撕得破破烂烂还沾了血迹的书本,在旁边动静不响地慢慢踱步。
“您在朝中名声不好,都说您不学无术。纵然如今庄王一手遮天,文武百官喜或不喜似乎左右不了局面,但您若是想与庄王相争,百官的看法还是需要争取的。”温催玉说,“便是不争,长些学识也是应当的。”
卫樾挑眉:“可朕瞧着,温太傅似乎只会照本宣科。怎么教朕?”
温催玉微微一顿。
他确实不通四书五经,唯一能仰仗的,也就是穿书过来也没有消失的过目不忘之能,硬是在复课前一夜,匆匆把这些给记在了脑子里。
但记住了,不等于能笃定地融会贯通。
不过,温催玉倒不担心学识不够,暴露后引人猜忌怀疑。
因为……原主本身其实也并不是才高八斗的设定,而且不知缘由的巧在,原主的长处也是作画,温催玉正是从小学画的。
“陛下,臣能被庄王选中,派来给您做太傅,自然不会是什么学识渊博之人。”温催玉理所当然地回答,“不过,也未必不够格教导您。即便不够,那与您一同钻研,总是可以的。”
“总之,接下来臣会悉心教导您,也望您能配合臣,不再心不在焉。”
卫樾可有可无地歪了下头。
……
庄王赵曜单手背在身后,腰背挺直地走在宫道上,神情若有所思。
他的侍从察言观色地开口:“殿下可是在怀疑那温太傅有异心?”
方才在见渊阁,侍从虽然没有跟进殿内,但就站在殿门口,里面的情形和对话都没错过。
庄王看向侍从:“你有何看法?”
侍从谨慎回道:“属下不确定,但只觉得听方才温太傅言语间,似乎有维护陛下之意。”
庄王意味不明地笑了笑:“当着陛下的面,总不能还说陛下不好,温太傅一介文弱书生,自是不敢招惹陛下,但他对本王也是十分恭敬的。”
侍从跟随庄王许久,听得出来自家主子话里有话,便接着揣测:“可……听宫中侍卫说,昨夜温太傅误以为陛下有危险,竟是不惜劳身匆匆而至。还有方才,殿下刚到见渊阁时,也瞧见了,那温太傅在为陛下包扎伤口,这并非先前所闻的‘明哲保身’之举分内的。”
“再者,陛下性情乖戾,不喜人近身,但方才居然接纳了温太傅为他上药包扎,可见温太傅这人,志向与能耐,都不同一般。”
庄王玩味道:“所以,你觉得本王应当提防这温太傅?”
侍从毫不犹豫地接下这名头:“是,属下以为,当谨慎为上。”
庄王面露苦恼:“可这温太傅,还是本王悉心为陛下择的老师呢。且他没根没底,本王便听信你的捕风捉影,忌惮于他,是否太无容人之量了?”
“属下斗胆,还是以为当提防温太傅。正是因为他无根底,如今又轻易便能与陛下接触,才更容易铤而走险,自作聪明地生出异心。”侍从面不改色道。
“殿下爱护陛下之心,人人皆知,只是陛下年幼,难免识人不清,若是被有心人撺掇做了错事,也是让殿下徒添伤怀。故而,属下僭越,向殿下提议,不论温太傅是否真有异心,都当尽早斩草除根。”
“不然,若是让其野心壮大,朝中其他大人也心浮气躁、想要效仿,岂非更加离间殿下您与陛下的情分?便是为了陛下,殿下也不该心慈手软啊。”
一个没根没底还是被庄王随口任命过去的年轻帝师,他投效了同样无能的少帝,这有什么可忌惮的?
但,若是他真投效了少帝、为少帝争权走动起来,而庄王还置之不理,这态度若是让朝中其他官员知道了,难免引人浮想联翩。
要灭的不是温催玉,甚至不是温催玉疑生的异心,而是要杀鸡儆猴,让朝中人知道,庄王还是很不喜有人妄图辅佐少帝。
这才是关键所在。
听侍从说完,庄王好似被说服了一般。
他一脸怅然地点了下头:“罢了,你虽妄言,但也是为本王和陛下着想,言之有理,本王确实不当心慈手软。”
“不过……”庄王停下脚步,回首看向见渊阁方位,耐人寻味地接着说,“本王并无草菅人命的喜好,这温太傅毕竟还没犯什么错,就这么斩草除根了他的性命,反倒显得本王心狠手辣,传出去不好听啊。且人若是死了,岂不是反让陛下更是惦记?”
“要本王说,根节还在陛下身上,陛下若是能识清人心,本王何苦再忧心?不若就借此契机,叫陛下看看温太傅的忠心吧。”
侍从了然:“是,属下即刻便去安排。”
——安排一场少帝和温太傅都在场的刺杀。
生死危难当前,就不信这温太傅有以命护驾的决心。
届时,不论温催玉有没有特意对少帝表过忠心,少帝都会对温催玉心生隔阂。
今日见渊阁里,那般师生和睦、相对而坐的情景,该是不会再出现了。
事实上,庄王挺希望这温太傅有对少帝表过决心。
少帝都让温太傅近身了,想来是已经有些亲近之意,这可难得一见。此时若发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刺杀,少帝得多失望啊,那刚对人生出的信任,岂不是要全然瓦解?
而且,往后温催玉每活生生出现在他面前一次,都是在提醒他曾有过的可笑信任……
庄王寻思着,这般算来,活着的温催玉,可比死了的温催玉有价值。
第8章 像昨夜那样突然掐臣的脖颈,就过分了。
温催玉懒得走动,索性直接摊开了卫樾书案上的竹简,说:“陛下,来诵读吧。”
卫樾一点也不尊师重道地嗤笑了声:“看来温太傅确实不会讲学,你自己读还不够,还要叫朕一起读?”
对此,温催玉有理有据:“古籍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陛下,虽然臣目前确实只想到些笨方法,但您也莫要小瞧了这诵读。”
卫樾兴致缺缺:“那温太傅这么多年,肯定读了有上百遍了吧,领悟到什么了?”
温催玉回想了想,然后煞有介事地引经据典道:“读到了《礼记》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在要敬重老师。又说有两种人,君王可以不视其为臣子,其中一种便是‘当其为师,则弗臣也’,这句不用臣为您解释吧,陛下?”
温催玉语速不快,嗓音如清泉漱石,说的内容更是让的确没怎么看过四书五经的卫樾一怔。
卫樾看着面前的温催玉,突然意识到,他这位太傅,或许并非真的只会诵读,只是此前心有踌躇,反正他这个皇帝也没专心听讲,温催玉才索性敷衍了事……
而且,温催玉他似乎是真打算教给他一些学识,乃至为君之道。
“继续说,你若能再说出三条,朕也可勉为其难认可你的讲学方式。”卫樾端出好整以暇的表情,仿佛并没有在心里百转千回地琢磨。
温催玉有点无奈:“陛下倒是反过来给臣这个太傅先出上了题……”
不过,卫樾能松口说要专心上课,温催玉也不介意先“做题”。
“陛下可要说话算话。”温催玉说着继续在脑子里翻找,“书上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出自《论语》。”
看了眼卫樾的右手,温催玉接着道:“不过,以陛下这对人对己一视同仁的不珍惜,这句话想来对陛下没什么意义。”
卫樾蹙眉:“你指桑骂槐呢!”
温催玉好脾气地回答:“陛下的成语用得不错,看来从前也并非全然不对学问上心。陛下,《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不形于色、即便表达也中和有度,您是君,当要学会控制情绪。”
卫樾抿了下唇。
“《礼记》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在强调修身之重。”
三条齐了,温催玉说:“好了,陛下,接下来请您从诵读经典开始修身吧。有不认识的字,无法理解的语句,可以问臣。”
他前天连翻了几个时辰的竹简,因此累得手腕都泛疼,可不是白疼的,应付如今的少帝应当足够了。
瞧着一本正经的温催玉,卫樾倒没再耍赖,只是看着竹简上的字,开口诵读时有些不自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你干什么去?”
卫樾看到温催玉站起了身。
温催玉指了指前方自己的书案:“臣方才说得太多,口渴,喝水去。陛下别分心,继续念书吧。”
卫樾这才回过味来,觉得自己方才的反应有些小题大做,好似多关注温催玉的举止一般,着实跌份。
于是他继续诵读,不看温催玉了。
温催玉喝了水,又慢腾腾回到卫樾附近。
只是卫樾在念书,温催玉干坐在他对面也无聊,而且怕盯着卫樾看久了,这少帝会不自在,继而又恼羞成怒。
所以温催玉没有坐下,而是拿起被卫樾撕得破破烂烂还沾了血迹的书本,在旁边动静不响地慢慢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