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时天幕也呼应了他们的想法。
  【如果有觉得够了的朋友们,up主建议大家再去读一遍政治书哈。】
  【安乐大帝提高了粮食产量相当于做大了蛋糕,但她却发现蛋糕却发不到百姓的手上,她敏锐的发现彼时大唐实行的均田制已经濒临崩溃,一切都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首先大概解释一下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冯太后开创的土地分配制度,官府将无主的土地按人口数分给湳枫农民耕作。唐初时由于隋末战争损失了大量人口,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因此从唐高祖自然继续推行均田制,而后一直沿用。】
  【按照规定每个成年男子授田100亩,但全国的总田亩数就那么多,哪怕唐初战争开疆扩土了一部分,但那多是西北苦寒之地根本种不了地,随着人口的不断提升,每人自然难再分到规定的田亩数。贞观末期便有百姓只能分到30亩,武周时期部分百姓更是受田不足5亩。】
  【当然人口提升导致每个人分到的资源减少不可避免,但最可怕的还是世家豪强、皇亲贵族们无休止的贪欲!】
  【唐律规定永业田允许继承和买卖,口分田在特定的时候也能买卖,而这便为贵族们兼并土地开了一道口子。】
  【如果说唐初之时,太宗由于见过隋末乱世而对百姓有着畏惧之心,但到了高宗后期,整个上层沉迷于奢靡享乐之风,皇帝不仅带头在各地设置皇庄,还经常性给臣子赐下大量田地。比如武皇为了抬举武家诸王,便赏赐了他们大量田地。皇亲国戚们诸如二张、太平公主等人也借机大肆敛财,以各种名目侵占原本属于百姓的土地。】
  【除了上层贵族外,大商贾,寺院、道观等等也借机大量抢占了百姓们的土地。】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彼时大唐依旧实行租庸调,在人均耕地锐减的情况下,但却仍旧以人丁数交税,农民本就处在破产边缘,而他们一旦遭遇天灾便只能被迫卖地。所以为了躲避赋税一部分人成为了流民,一部分人则成为了世家大族的奴仆,也就是佃户。】
  【而这反过来也导致朝廷能控制的户籍人口大减,据记载武周时期的彭泽县便出现了“逃亡过半,田畴荒废”的现象。交税的百姓少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自然也是大减,更多的问题自是接踵而至。】
  这段分析一出,现场所有人都瞬间沉默不语。
  百姓们眼含热泪和恨意,老天真的将他们的困苦都看在了眼中,甚至比他们自己以为的都还要深刻!
  难怪他们的日子越过越苦,明明也没什么天灾,他们也努力种田,田地里的收获也很是不错,但他们却总是越来越吃不饱。
  对啊,他们辛辛苦苦产出的粮食都被那些贵人们抢走了,甚至他们还想抢走他们的土地!
  达官贵人们则是脸色黑沉一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千方百计当官不就是为了权力和金钱?有几个人的情操那般的高,是为了天下百姓而为官?
  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有可能贬值,但土地却是能够不断产出,所以他们都知道脚下的土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所以他们自然要占据多多的田地,想方设法为子孙后代多挣上几块田!
  更别提他们中不少人出身世家大族,家族中的那些田地都传了好几百年,怎么就成了他们抢占百姓的土地?
  当然不管他们怎么在心中抱屈,却也不敢这时候跳出来反驳天幕当那只出头鸟,只能眼带怨恨地低下头,沉默不语。
  被点名的武家人和太平公主却是躲不掉,几人顿时都跪了下来,口中求饶。
  “陛下,那些田地我们都是付了钱的啊!”
  “对对对,我的庄子虽然大了些,但是真没强占百姓们的田地!他们都是自愿的!”
  当然还有人直接拖全场官员下水的,“陛下,这年头谁没几个农庄啊,天幕要是一个个点名能点名过来吗?”
  ……
  此刻他们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但心中却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
  不就是占了几个百姓的田吗?他们可是天潢贵胄,难道不应该多拥有些田地吗?
  他们李、武两家好不容易得到了江山,合该受到百姓的供养!
  天幕不应该最懂天命和尊卑贵贱吗?怎么就尽为那些泥腿子百姓说话?
  武皇此时的心情可谓是天幕出现后最差的时刻,哪怕是昨夜听到李唐派臣子们发动政变让她下了台,她都没有如此生气过。
  因为她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天幕不仅是在骂那些大臣们,不也是在指责她吗?
  第19章
  武皇很想怒斥互相甩锅的朝臣,但临到嘴边却又发现自己似乎也没那么理直气壮,终究是她失察了啊!
  要坐稳皇位武皇自然是要懂得将利益分给臣子,好拉拢他们,获取他们的支持。
  因此赐田、赐宅都是她惯常用的手段,而且一向大方。在赐下田宅之时,那些东西于她而言不过是个数字。
  可她却忘了这些田地背后代表着一个个受田不够甚至没有田地的普通百姓!
  而且有了她的主动,那下面的臣子更加不会再把百姓的土地当回事,这么一来,整个朝廷的风气都坏了。
  这一刻的武皇只觉头晕目眩,差点站立不住,直到一旁的上官婉儿眼疾手快地将她扶住。
  “陛下,天幕不一定是真的,也是一家之言,请切莫放在心上啊!”
  武皇缓了半晌终于站定,她摆了摆手道,“是对是错,是谁的错,朕心中清楚。”
  旋即她的目光再次变得坚毅,但她从来不是沉浸在过去的人,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但她依旧可以掌控未来。
  武皇望向下方跪拜着的百姓,再次坚定了心中的决定。
  李云乐听着天幕所言,心中生出果然如此之感,均田制的崩溃原因早被后世专家分析了无数回,她甚至还写过相应的文章投稿。
  她想要改变必然要动均田制,毕竟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本质是因为均田制的崩溃,进而导致府兵制的崩溃。
  如果不能改革如今的土地制度,那安史之乱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对于周围臣子们脸上只有愤恨而没有一点反思,李云乐更是一点不意外。
  她从来都是人性本恶的拥趸,也永远不会寄希望官员们有良心约束自己成为好官。
  更何况如今连皇室上下都带头侵占百姓的农田,又怎么能指望下面的官员能有良心?
  要想让官员们约束自己只能通过法律,让他们犯错的成本变高,不敢犯错。
  况且话又说回来,又有几个皇帝能做到真正在意百姓的呢?
  哪怕是太宗这样的圣君也是因为他自隋末乱世而来,畏惧百姓的力量,所以不敢盘剥百姓太过,是因为他们害怕将百姓逼急了造反。
  至于那些长于宫廷的帝王,哪怕接受了再多儒家民贵君轻的道理,但他们都没见过百姓又怎么可能将百姓放在心上?
  李云乐脑海中浮现了自己这个身体的祖父,高宗李治。
  后世总有一部分网友总替李治“抱屈”,说史书因为他将天下失给了女子,再加上前后帝王太过耀眼,所以被史书给打压了。
  但李云乐却觉得高宗对大唐的风气影响极大,毕竟他心中只有如何更好的把握住手里的权力,平衡朝臣,又有多少心思分给百姓呢?
  至于武皇继位后,她面临的问题比李治多得多,更难与臣子交付信任,也更难君臣一心。
  哪怕如今有天幕剧透,李云乐觉得武皇怕是也难以真正从本质上改变现状。
  因为这可不是只是拉一派打另一派,这弄不好会得罪整个上层阶级。
  就在李云乐心中感叹之际,却听见了武皇掷地有声的开了口。
  “从前是朕失察,大家放心,朕一定会查清天下土地,将属于百姓的土地还给大家。”
  李云乐瞬间抬头望向了武皇,天下土地?武皇这竟是要动真格的了!
  然她完全可以只象征性抓几个出头鸟安抚天下百姓,又不动摇朝臣对自己的支持。
  她的心猛地一颤,觉得自己之前那般揣测武皇真真是看轻了她。
  能够成为第一个女子之身登上皇位的人,又怎么可能那般没有胆色?
  震惊的自然不只有李云乐,还有现场朝臣。
  他们在心中安慰自己,武皇那话肯定只是安抚百姓吧!她怎么可能动天下土地?这根本不可能办到!
  此刻的武皇并没有理会朝臣或者是李云乐的打量,她所有思绪全都在眼前的百姓身上。
  特别是当她说完那句话后,现场百姓顿时山呼万岁,老泪纵横。
  明明这只是一句根本还未实现的话,百姓们却已经示弱珍宝。
  武皇一时间心情复杂,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什么平衡,什么皇位都见鬼去吧,她想要成为百姓们真正称颂的皇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