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你们要是不怕被陛下迁怒连累自己的,就跟着老夫一起去吧,害怕的就回家好了,我知道你们不少人”
里正觉得以村民平日里懦弱的性子,应当是没几个会跟着他前去。
然而他的话刚说完,眼前却是有大半人都应了下来。
“去,当然去。俺家都没什么存粮了,安乐大帝登不了机,俺家也撑不了多久了,不如赌一把。”
“俺也去,就当为了俺家里那些个孩子,只要他们未来能过得好。”
“对对对,俺贱命一条,拼一把算了。”
……
里正心中惊讶,但看到村民们脸上的面黄肌瘦却是又叹了口气。
日子过得太苦了,他们都想拼上一把了。
于是当里正走出村庄时,他的身后竟是跟了快百号人,几乎快占了他们村中一半的村民。
而当到达后,里正却发现大门处已经站了不少别的村子的村民。
对视一眼后,他们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也都是为了安乐大帝和那天幕中的粮食而来!
里正心中惊讶,却又生起一种必然之感。
他们临近几个村子条件都差不多,他们会这般想那其他人也会这般想——他们要为天幕中那未来的美好日子拼上一把!
而现在看着眼前这位不知是什么官职的大臣那张黢黑的脸,里正心中渐渐了然,他多半就是朝中那些不愿见到女帝登位、想要陷害安乐大帝的迂腐臣子了。
里正再次为他们的决定感到庆幸,幸好他们来了!
虽然他们小老百姓人微言轻,但是陛下总不能不顾忌民意吧!
他们一定要为自己为后代,保住“安乐大帝”!
这般想着,他当即大声朝着前方喊道,“陛下,我们有要事禀告!”
这人一看就靠不住,他还是得去找别的大臣引荐!
武三思被这喊声惊醒,却还是气急败坏。
果真是一群没读过书的愚民,为了天幕上那点虚无缥缈的好处竟就支持这般离谱之事!
而李显则是心头一喜,他就知道安乐那般好是不可能被百姓们反对的!
看看!百姓们竟然都为了保护安乐特意来向武皇陈情,这可是以前都没有过的事?
趁着武三思愣神的功夫,他快步上前对着里正道,“大家放心,圣上一向重视民意,她肯定会重视大家的意见。”
老人虽然不知道李显的身份,但只看他身上的衣服便知道他的身份绝不会低。
再加上他的语气比之前的武三思要和善许多,老人心中顿时生出亲切之感,问道,“不知您是?”
李显此刻心中可谓是得意万分,但面上却依旧强行维持着严肃镇定的形象。
毕竟这个时候他可要维持住自己的形象,不能丢了自家女儿的脸面!
他“装若无意”地开口道,“孤是当今太子,也是安乐郡主的父亲。”
随后李显便满意地听到了预想中来自百姓们的惊呼声以及窃窃私语。
“哇,太子哩,那不就是下一个皇帝!”
“天幕上好像说过他对安乐大帝很好,很信任安乐大帝,应当不会害安乐大帝吧?”
“能生出安乐大帝这般优秀的女儿,太子殿下肯定也不差的。”
“不是吧,俺记得天幕说他没什么本事,但靠着安乐大帝地位也不低的。”
“不管了,他为了自己的皇位,应当不会害她的。”
……
百姓们自以为自己的声音很低,但他们在田间干惯了农活,嗓门一向很大,于是几乎都被李显给听了进去。
李显:只讲前半段就好了,不用全部复述天幕的话。
不过也多亏得着这几句话,李显决定不再听百姓们的“夸赞”,而是道,“把你们的文书都交给孤吧,孤呈给陛下。”
武皇带着朝臣们站在农庄大门处,虽听不真切他们几人说的具体话语,但也能看得个大概情形。
仅凭武三思愣神在那,而李显竟兴奋了起来这一幕,聪明人便都猜到了大概是怎么回事。
一瞬间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然而不管他们心中怎么想,李显也携带着百姓们的请愿书来到了武皇面前。
李显依然难掩心中激动,当然他也不打算掩饰,当即高声道,“陛下,这些百姓都是为了安乐而来,他们认为天幕中的政变还并未发生,还能在未来做出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所以希望陛下能够对安乐网开一面。”
“这是他们的请愿书,上面有着附近好几个村庄村民的签名。”
说着李显便将文书展开,众人便见到那文书上是密密麻麻的签名。
刘大、刘春、王二郎、谢春花……
那些名字几乎都很是朴实,签名也并不好看,很明显是百姓们照葫芦画瓢描画出来的。
但是一笔一划都十分清晰,显然是百姓们用心所作。
第18章
这一刻,不管之前抱着什么想法的人此刻都被震撼在了原地。
这可是请愿书啊!
虽然历史上也不乏所谓的百姓请愿,但大多都是野心家们在背后造势,想要登上皇位。
譬如曾经的王莽,为了登上帝位拉了四十八万人请愿,但本质也只是虚假的民意,新朝很快在王莽各种乱政中硝烟四起,十余年就灭亡。
大臣们很想找出百姓们是受李云乐所雇佣而来,但他们比谁都清楚天幕出现时间不到一天,李云乐又被武皇看管,根本不可能搞事。
眼前的百姓人数跟历史上有名的浩浩荡荡的请愿并不能比较,但他们却是自愿而来!
况且仅仅是洛阳附近便有这么多的百姓拥护,那全天下又会有多少人?
朝臣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如丧考妣。
如今百姓们都已经那般支持安乐郡主,等到那些高产作物和农具推广开来,安乐郡主在民间的支持度恐怕会达到一个恐怖的程度,不逊于甚至超越曾经的太宗陛下!
到了那时,谁敢再提处理掉安乐郡主那就是跟全天下的百姓作对!
武皇心里也有些酸涩。
当初她在想要称帝造势时,也曾废了许多劲营造出了洛阳六万百姓宫门请愿的场景,但百姓有多少是真心而来的她其实也心中有数。
可眼前的百姓目光澄澈,再加上她一直盯着李云乐和李显一家,她很清楚眼前的百姓全都是自愿而来。
天幕也只是给他们展示了一个可能能吃饱饭的未来,他们便愿意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此。
归根结底还是她做得不够好,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太苦好,不然他们又何苦冒险来此!
身为当事人的李云乐看着这一幕,也是深受触动。
她不觉得百姓会那么无聊地反对自己,但却也没想到百姓们如今竟然都愿意为她做到这一步,明明她还什么都没做呢!只有天幕中那些虚无缥缈的预言。
这一刻,李云乐再次坚定了她之前的选择,她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对得起天幕上的预言。
李云乐不由望向台阶下那些跪在地上的百姓们,他们俱是身材瘦弱,衣服上都打着补丁,肤色黝黑,露在外面的手上全是各种各样的老茧和伤疤。
显然哪怕是天子脚下的百姓们依旧过得并不好,更何况那些更偏远地区的百姓们。
而后她便看到了现场衣着华贵的贵人们身上,大部分都是面色红润,膘肥体壮。
李云乐不由想到杜甫曾经的那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说如今还不到天宝年间,但如今世家贵族对百姓的压迫却是已经很深了。
如果她仅仅是提高粮食产量,那多出来的粮食也只是会进到世家贵族的口袋中,又有多少粮食会进入到百姓的肚子里呢?
不够,还不够。李云乐在心中暗叹。
而恰在这时天幕上的各种图片数据终于展示完毕,女声也再度响起。
【通过刚才的资料都已经明白了安乐大帝是如何发展各项农业技术,从而提高了整个华夏的粮食总产量的过程。】
【粮食产量提升了百姓们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吃得更饱。】
【可是,大家觉得这样就够了吗?】
天幕的声音成功唤醒了震惊中的众人,而这句问话又让众人陷入了思考中。
怎么就不够呢?田里种出了更多的粮食,哪怕交了一定比例的税赋之后,也能剩下更多的粮食,自然不会再挨饿受冻了啊!
唯有几个对如今天下国情有着极其详尽了解的臣子们意识到,不够的。
哪怕粮食多了,也不一定能到百姓手上。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剧是因为田地里种出的粮食不够农夫吃吗?
自然不是的,那是因为不管土里种出了多少粮食最终都进了世家贵族们的兜里。
更何况如今还有大量的农民已经没有了田地,没有田又哪里有属于他们的粮食呢?
里正觉得以村民平日里懦弱的性子,应当是没几个会跟着他前去。
然而他的话刚说完,眼前却是有大半人都应了下来。
“去,当然去。俺家都没什么存粮了,安乐大帝登不了机,俺家也撑不了多久了,不如赌一把。”
“俺也去,就当为了俺家里那些个孩子,只要他们未来能过得好。”
“对对对,俺贱命一条,拼一把算了。”
……
里正心中惊讶,但看到村民们脸上的面黄肌瘦却是又叹了口气。
日子过得太苦了,他们都想拼上一把了。
于是当里正走出村庄时,他的身后竟是跟了快百号人,几乎快占了他们村中一半的村民。
而当到达后,里正却发现大门处已经站了不少别的村子的村民。
对视一眼后,他们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也都是为了安乐大帝和那天幕中的粮食而来!
里正心中惊讶,却又生起一种必然之感。
他们临近几个村子条件都差不多,他们会这般想那其他人也会这般想——他们要为天幕中那未来的美好日子拼上一把!
而现在看着眼前这位不知是什么官职的大臣那张黢黑的脸,里正心中渐渐了然,他多半就是朝中那些不愿见到女帝登位、想要陷害安乐大帝的迂腐臣子了。
里正再次为他们的决定感到庆幸,幸好他们来了!
虽然他们小老百姓人微言轻,但是陛下总不能不顾忌民意吧!
他们一定要为自己为后代,保住“安乐大帝”!
这般想着,他当即大声朝着前方喊道,“陛下,我们有要事禀告!”
这人一看就靠不住,他还是得去找别的大臣引荐!
武三思被这喊声惊醒,却还是气急败坏。
果真是一群没读过书的愚民,为了天幕上那点虚无缥缈的好处竟就支持这般离谱之事!
而李显则是心头一喜,他就知道安乐那般好是不可能被百姓们反对的!
看看!百姓们竟然都为了保护安乐特意来向武皇陈情,这可是以前都没有过的事?
趁着武三思愣神的功夫,他快步上前对着里正道,“大家放心,圣上一向重视民意,她肯定会重视大家的意见。”
老人虽然不知道李显的身份,但只看他身上的衣服便知道他的身份绝不会低。
再加上他的语气比之前的武三思要和善许多,老人心中顿时生出亲切之感,问道,“不知您是?”
李显此刻心中可谓是得意万分,但面上却依旧强行维持着严肃镇定的形象。
毕竟这个时候他可要维持住自己的形象,不能丢了自家女儿的脸面!
他“装若无意”地开口道,“孤是当今太子,也是安乐郡主的父亲。”
随后李显便满意地听到了预想中来自百姓们的惊呼声以及窃窃私语。
“哇,太子哩,那不就是下一个皇帝!”
“天幕上好像说过他对安乐大帝很好,很信任安乐大帝,应当不会害安乐大帝吧?”
“能生出安乐大帝这般优秀的女儿,太子殿下肯定也不差的。”
“不是吧,俺记得天幕说他没什么本事,但靠着安乐大帝地位也不低的。”
“不管了,他为了自己的皇位,应当不会害她的。”
……
百姓们自以为自己的声音很低,但他们在田间干惯了农活,嗓门一向很大,于是几乎都被李显给听了进去。
李显:只讲前半段就好了,不用全部复述天幕的话。
不过也多亏得着这几句话,李显决定不再听百姓们的“夸赞”,而是道,“把你们的文书都交给孤吧,孤呈给陛下。”
武皇带着朝臣们站在农庄大门处,虽听不真切他们几人说的具体话语,但也能看得个大概情形。
仅凭武三思愣神在那,而李显竟兴奋了起来这一幕,聪明人便都猜到了大概是怎么回事。
一瞬间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然而不管他们心中怎么想,李显也携带着百姓们的请愿书来到了武皇面前。
李显依然难掩心中激动,当然他也不打算掩饰,当即高声道,“陛下,这些百姓都是为了安乐而来,他们认为天幕中的政变还并未发生,还能在未来做出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所以希望陛下能够对安乐网开一面。”
“这是他们的请愿书,上面有着附近好几个村庄村民的签名。”
说着李显便将文书展开,众人便见到那文书上是密密麻麻的签名。
刘大、刘春、王二郎、谢春花……
那些名字几乎都很是朴实,签名也并不好看,很明显是百姓们照葫芦画瓢描画出来的。
但是一笔一划都十分清晰,显然是百姓们用心所作。
第18章
这一刻,不管之前抱着什么想法的人此刻都被震撼在了原地。
这可是请愿书啊!
虽然历史上也不乏所谓的百姓请愿,但大多都是野心家们在背后造势,想要登上皇位。
譬如曾经的王莽,为了登上帝位拉了四十八万人请愿,但本质也只是虚假的民意,新朝很快在王莽各种乱政中硝烟四起,十余年就灭亡。
大臣们很想找出百姓们是受李云乐所雇佣而来,但他们比谁都清楚天幕出现时间不到一天,李云乐又被武皇看管,根本不可能搞事。
眼前的百姓人数跟历史上有名的浩浩荡荡的请愿并不能比较,但他们却是自愿而来!
况且仅仅是洛阳附近便有这么多的百姓拥护,那全天下又会有多少人?
朝臣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如丧考妣。
如今百姓们都已经那般支持安乐郡主,等到那些高产作物和农具推广开来,安乐郡主在民间的支持度恐怕会达到一个恐怖的程度,不逊于甚至超越曾经的太宗陛下!
到了那时,谁敢再提处理掉安乐郡主那就是跟全天下的百姓作对!
武皇心里也有些酸涩。
当初她在想要称帝造势时,也曾废了许多劲营造出了洛阳六万百姓宫门请愿的场景,但百姓有多少是真心而来的她其实也心中有数。
可眼前的百姓目光澄澈,再加上她一直盯着李云乐和李显一家,她很清楚眼前的百姓全都是自愿而来。
天幕也只是给他们展示了一个可能能吃饱饭的未来,他们便愿意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此。
归根结底还是她做得不够好,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太苦好,不然他们又何苦冒险来此!
身为当事人的李云乐看着这一幕,也是深受触动。
她不觉得百姓会那么无聊地反对自己,但却也没想到百姓们如今竟然都愿意为她做到这一步,明明她还什么都没做呢!只有天幕中那些虚无缥缈的预言。
这一刻,李云乐再次坚定了她之前的选择,她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对得起天幕上的预言。
李云乐不由望向台阶下那些跪在地上的百姓们,他们俱是身材瘦弱,衣服上都打着补丁,肤色黝黑,露在外面的手上全是各种各样的老茧和伤疤。
显然哪怕是天子脚下的百姓们依旧过得并不好,更何况那些更偏远地区的百姓们。
而后她便看到了现场衣着华贵的贵人们身上,大部分都是面色红润,膘肥体壮。
李云乐不由想到杜甫曾经的那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说如今还不到天宝年间,但如今世家贵族对百姓的压迫却是已经很深了。
如果她仅仅是提高粮食产量,那多出来的粮食也只是会进到世家贵族的口袋中,又有多少粮食会进入到百姓的肚子里呢?
不够,还不够。李云乐在心中暗叹。
而恰在这时天幕上的各种图片数据终于展示完毕,女声也再度响起。
【通过刚才的资料都已经明白了安乐大帝是如何发展各项农业技术,从而提高了整个华夏的粮食总产量的过程。】
【粮食产量提升了百姓们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吃得更饱。】
【可是,大家觉得这样就够了吗?】
天幕的声音成功唤醒了震惊中的众人,而这句问话又让众人陷入了思考中。
怎么就不够呢?田里种出了更多的粮食,哪怕交了一定比例的税赋之后,也能剩下更多的粮食,自然不会再挨饿受冻了啊!
唯有几个对如今天下国情有着极其详尽了解的臣子们意识到,不够的。
哪怕粮食多了,也不一定能到百姓手上。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剧是因为田地里种出的粮食不够农夫吃吗?
自然不是的,那是因为不管土里种出了多少粮食最终都进了世家贵族们的兜里。
更何况如今还有大量的农民已经没有了田地,没有田又哪里有属于他们的粮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