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大理寺卿突然被唤了一声,下意识躬身行礼,又侧头看了眼还不知将要发生什么的晋王父子,心中暗道不好,面上却只恭敬道:“回王爷,臣听见了。”
阶上的萧恪敛了笑意,略一抬手指了下萧琦后幽幽道:“萧琦言行悖乱,拿下。”
立时便有人上前去抓萧琦,扣住那没脑子的纨绔子弟往地下一按,动作干脆利落,没半点迟疑。
晋王父子被这突然的变故弄蒙了,都没来得及反应,等萧琦被按跪在地上,火才窜起来。只是还没来得及发出来,便听得萧恪冷冷细数起他的罪名来。
“晋王身负皇命,无法秉公理事,反伙同他人意图杀人灭口,有负陛下信任在先,知法犯法在后,罪加一等。再则本王传晋王至大理寺问话,此事尚未有定论,萧琦无官无职更无传召,便是擅闯。且在府衙内肆意喧哗,妄议社稷承继之事,实乃暗咒龙体不安,犯了悖逆大不敬之罪。桩桩件件皆有人证物证,你等可认罪?”
这一番话下来直接给晋王父子定了个谋逆不敬的大罪,晋王父子再傻也不能认这罪过。萧琦更是直言:“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若不是众人亲耳听了萧琦说了什么,只瞧他自信的神情,真以为是旁人冤枉他。
萧恪懒得同萧琦浪费口舌,便命人将晋王父子押至狱中。
父子俩都没有叫嚣的机会,一被推进来就瞧见被折腾得又哭又叫,扯着脖子喊饶命的杜慷,而那人一见晋王狼狈进来,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嚎起来,将他与晋王之间礼物往来及做得那起子腌臜事一件件又说了一遍,大到图财害命,小到送姬妾娈童,不仅仅有晋王,连晋王的几个儿子孙子也一并捎带了进去,唯有世子萧纵排除在外。
尽管杜慷交代的不过是一些芝麻小事,但萧恪不过是借他拉晋王下水。
一旦晋王犯了事这条过了明路,再想查晋王府便易如反掌,萧恪闻言侧头去看此刻真正才真正开始慌了的晋王,含笑问道:“晋王叔,你可听清楚了?”
萧恪越是客气,听在晋王耳中便越是瘆人,可真让他说什么却也一个字蹦不出来。
被按坐在凳子上,虽未捆绑用刑,老爷子却已抖若筛糠,似乎没有一刻料到自己会落入这等境地。
大理寺的人对萧琦却没有那么客气,一个无官无职更无爵位的王府子弟,本就是不请自来,一来还对萧恪那般放肆,众人对他便没有那么多顾忌。
萧琦感觉不对劲,立刻叫道:“萧恪,你滥用私刑,太子殿下知晓了必会为我们主持公道!”
孰料萧恪听了却笑了一声,许是萧琦这话在他听来实在太过好笑,竟捧腹笑得弯下腰去,直笑得萧琦毛骨悚然,壮着胆子质问道:“有什么可笑的?!”
萧恪压根不理会他,走到晋王面前,俯下身轻声问道:“晋王叔也这么想么?”
“我不……”晋王下意识便想否认,可他意识到那是不打自招,只脱口而出了两个字便咽了回去。
萧恪也不急,伸手拍了拍晋王的肩膀,只把老头儿拍得抖了三抖。
“没事,晋王叔可以在大理寺仔仔细细想清楚如何答,本王不急,太子殿下也不急。”
听到太子两个字,晋王有些心虚抬头看向萧恪,咬着牙还是没说。
萧恪站直身子,对一旁的大理寺卿吩咐道:“晋王叔年事已高,想来是经不起惊吓的,且陛下没有明旨,你们也不便用刑,好吃好喝得先伺候几日,等他自己想清楚了再说。至于萧琦……私闯公堂,照理来说二十棍子是免不了的,不过到底是晋王叔的宝贝儿子,又是皇亲国戚,这扒了亵裤责打也是不体面的事,再则要是打得血肉模糊了,本王怕晋王叔一个伤心再把自己弄病了。不如这样好了,方才杜大人受的是什么刑罚来着?”
陈汴瞧了眼上峰,见对方点了点头才代为答道:“回王爷,那刑罚唤作‘贴加官’,是以桑皮纸覆在人脸上,再以温水打湿,层层盖上,让人喘息不得。”
“对!是叫这个名儿!本王当日便险些被这几张皮纸夺了性命去,至今话说得多了都觉得喉头腥甜。”萧恪笑着抚掌,说出来的话却委实骇人,不光晋王父子,就连周围一众大理寺的官员听着也是十分难受,“既是本王的堂兄,到底也要顾及萧氏的体面,那等皮肉之苦便免了,就换这个好了。倒也好让琦堂兄一会儿好好同晋王叔说说,本王受过的这‘贴加官’是个什么滋味。”
晋王此时是真的慌了,脱口而出便道:“不是我!是祁太尉!是他要…要……”
“父王!”萧琦在旁喊了一句,及时喝住了晋王接下来的话。
“呵。”萧恪轻笑一声,对晋王的这个回答很满意,他之所以当日不着急发落那些被杜慷攀咬的人,便是等这一刻。人皆有自己的软肋弱点,只要不是只为主子豁出性命的死士,没有哪个是无欲无求的,似晋王这等苦熬了几十年的没落皇族,更是经不起吓、受不得苦。
只需要掐住七寸,这些背地里图谋的人便会为了自保不停出卖同伙。朋党出了裂隙,接下来便是互相出卖,因利而聚,最终也会为利而散,人性丑陋之处不过如此。
“晋王叔别怕,时日还长,本王……不急。”
“……”晋王牙关直打颤,内心犹豫挣扎,仍是未吐半个字,倒是萧琦中气十足连连咒骂。这时候两府撕破了脸,他们自然不会在意颜面了,反正萧恪言下之意也是没打算放过晋王府,他也不必客气。好在大理寺官员有凌厉的,底下一个眼神,自有人去拿布团了去堵萧琦的嘴。
萧恪只是淡淡一笑,在他看来,萧琦这等人不过是拎不清轻重的跳梁小丑,骂什么也伤不到他分毫。
一转身便敛了全部的笑意,大理寺卿安静站在身边,只听得他幽幽说道:“什么时候晋王想通了愿意画押了,便将拟好的供状送到抚宁侯府去。”
“是。微臣……恭送王爷。”
立秋那日,晋王在大理寺狱中留下亲笔血书,将一切罪过都揽到自己身上,里面只字不提东宫与祁太尉,血书末尾处更是言辞恳切,祈求天子念在已过世老晋王的功劳上从轻发落自己的儿孙。大理寺的官员也是第二日才察觉晋王留下血书自尽,毕竟是死了个亲王,还是死在大理寺,他们生怕担上什么罪责,便连忙将晋王的血书送到了抚宁侯府,请萧恪过目。
彼时贺绥也在,他看着那血书上所写,又瞧了眼萧恪,摇头感叹道:“晋王虽然昏聩,但到底还有些担当。他以死为凭向东宫示好,为了保住自己的孩儿也算用心良苦了。”
萧恪将那血书一掷,冷笑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但有了这份血书,你若再想借机发落祁太尉恐怕是难了。”
萧恪点了点头,手指轻捻了两下幽幽道:“无妨,由头多的是,不差晋王这一条。”
第一百五十四章
晋王的血书传开来时,唯有祁太尉是松了一大口气的,然而他也清楚萧恪十分清楚当日派人刺杀有自己的一份儿,所以他并不抱什么侥幸心理,觉得萧恪不会发落到自己头上。然而他是太子的亲娘舅,无论内里如何,外人看来,他和太子总是撕扯不开的血缘关系,而祁氏满门的生死荣辱也都系于太子一人身上,无论如何,这储位都是不能被动摇的。
是而晋王虽死,本该夹起尾巴做人的祁太尉却选择了以进为退,晋王出事,朝中其他人畏惧荣亲王势力不肯投诚太子,那他便豁出去将三皇子和七皇子一并拉进来。杜慷和晋王出事的时候,那些被点名过的人一个也没落下,都指望着踩太子和祁家一脚,鲤跃龙门,抢占一国储君的位子。既然皇位之争都摆在了台面上,他们祁氏也不会一门心思只顾着明哲保身。
几位皇子背后都或多或少有支持他们的臣子及其背后的家族,所有人都秉承着踩对方一脚,将这池水搅得更浑的念头,今日你告发我,明日我告发你,他们唯一需要牢记的不过是无论如何不要误伤到荣亲王,毕竟这个节骨眼上,谁也不想给自己惹祸。
贺绥同萧恪一起看了出‘好戏’,也确实如萧恪那日所说,即便晋王血书一出没能将祁太尉牵连进去,真想要弄他也不差那一两个借口由头。这些皇子背后的权贵没有哪个是省油的灯,一个个更是没有半天安分的。说句不太合时宜的话,此刻便是看热闹都看不过来。
不是今日常远伯告发淮阳侯私吞军饷、利用手中权力让族中子弟空占了名头吃饷银,便是明日茂国公的学生出言弹劾七皇子的娘舅,中间夹杂着诸如高昌侯之流浑水摸鱼,却稀里糊涂也被拽下了水,不高不低捅出来个强逼良家妇女为妾的丑事,闹到最后只剩一地鸡毛。没有谁是真的赢家,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罢了。
叡王比他的兄弟们要更糟心一些,毕竟祁太尉的势力虽大不如前但到底还是太尉,老七的舅舅虽然被弹劾,到底也只是被不轻不重罚了些银子罢了,皇位之争中唯有他刚死了亲舅舅,岳丈家失了势又指望不上,而从前站在他这边的萧恪在那次自己袖手旁观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权倾朝野的监国亲王。从前叡王在萧恪面前高高在上,如今却得低下头颅去换得对方转投自己,萧定淳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阶上的萧恪敛了笑意,略一抬手指了下萧琦后幽幽道:“萧琦言行悖乱,拿下。”
立时便有人上前去抓萧琦,扣住那没脑子的纨绔子弟往地下一按,动作干脆利落,没半点迟疑。
晋王父子被这突然的变故弄蒙了,都没来得及反应,等萧琦被按跪在地上,火才窜起来。只是还没来得及发出来,便听得萧恪冷冷细数起他的罪名来。
“晋王身负皇命,无法秉公理事,反伙同他人意图杀人灭口,有负陛下信任在先,知法犯法在后,罪加一等。再则本王传晋王至大理寺问话,此事尚未有定论,萧琦无官无职更无传召,便是擅闯。且在府衙内肆意喧哗,妄议社稷承继之事,实乃暗咒龙体不安,犯了悖逆大不敬之罪。桩桩件件皆有人证物证,你等可认罪?”
这一番话下来直接给晋王父子定了个谋逆不敬的大罪,晋王父子再傻也不能认这罪过。萧琦更是直言:“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若不是众人亲耳听了萧琦说了什么,只瞧他自信的神情,真以为是旁人冤枉他。
萧恪懒得同萧琦浪费口舌,便命人将晋王父子押至狱中。
父子俩都没有叫嚣的机会,一被推进来就瞧见被折腾得又哭又叫,扯着脖子喊饶命的杜慷,而那人一见晋王狼狈进来,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嚎起来,将他与晋王之间礼物往来及做得那起子腌臜事一件件又说了一遍,大到图财害命,小到送姬妾娈童,不仅仅有晋王,连晋王的几个儿子孙子也一并捎带了进去,唯有世子萧纵排除在外。
尽管杜慷交代的不过是一些芝麻小事,但萧恪不过是借他拉晋王下水。
一旦晋王犯了事这条过了明路,再想查晋王府便易如反掌,萧恪闻言侧头去看此刻真正才真正开始慌了的晋王,含笑问道:“晋王叔,你可听清楚了?”
萧恪越是客气,听在晋王耳中便越是瘆人,可真让他说什么却也一个字蹦不出来。
被按坐在凳子上,虽未捆绑用刑,老爷子却已抖若筛糠,似乎没有一刻料到自己会落入这等境地。
大理寺的人对萧琦却没有那么客气,一个无官无职更无爵位的王府子弟,本就是不请自来,一来还对萧恪那般放肆,众人对他便没有那么多顾忌。
萧琦感觉不对劲,立刻叫道:“萧恪,你滥用私刑,太子殿下知晓了必会为我们主持公道!”
孰料萧恪听了却笑了一声,许是萧琦这话在他听来实在太过好笑,竟捧腹笑得弯下腰去,直笑得萧琦毛骨悚然,壮着胆子质问道:“有什么可笑的?!”
萧恪压根不理会他,走到晋王面前,俯下身轻声问道:“晋王叔也这么想么?”
“我不……”晋王下意识便想否认,可他意识到那是不打自招,只脱口而出了两个字便咽了回去。
萧恪也不急,伸手拍了拍晋王的肩膀,只把老头儿拍得抖了三抖。
“没事,晋王叔可以在大理寺仔仔细细想清楚如何答,本王不急,太子殿下也不急。”
听到太子两个字,晋王有些心虚抬头看向萧恪,咬着牙还是没说。
萧恪站直身子,对一旁的大理寺卿吩咐道:“晋王叔年事已高,想来是经不起惊吓的,且陛下没有明旨,你们也不便用刑,好吃好喝得先伺候几日,等他自己想清楚了再说。至于萧琦……私闯公堂,照理来说二十棍子是免不了的,不过到底是晋王叔的宝贝儿子,又是皇亲国戚,这扒了亵裤责打也是不体面的事,再则要是打得血肉模糊了,本王怕晋王叔一个伤心再把自己弄病了。不如这样好了,方才杜大人受的是什么刑罚来着?”
陈汴瞧了眼上峰,见对方点了点头才代为答道:“回王爷,那刑罚唤作‘贴加官’,是以桑皮纸覆在人脸上,再以温水打湿,层层盖上,让人喘息不得。”
“对!是叫这个名儿!本王当日便险些被这几张皮纸夺了性命去,至今话说得多了都觉得喉头腥甜。”萧恪笑着抚掌,说出来的话却委实骇人,不光晋王父子,就连周围一众大理寺的官员听着也是十分难受,“既是本王的堂兄,到底也要顾及萧氏的体面,那等皮肉之苦便免了,就换这个好了。倒也好让琦堂兄一会儿好好同晋王叔说说,本王受过的这‘贴加官’是个什么滋味。”
晋王此时是真的慌了,脱口而出便道:“不是我!是祁太尉!是他要…要……”
“父王!”萧琦在旁喊了一句,及时喝住了晋王接下来的话。
“呵。”萧恪轻笑一声,对晋王的这个回答很满意,他之所以当日不着急发落那些被杜慷攀咬的人,便是等这一刻。人皆有自己的软肋弱点,只要不是只为主子豁出性命的死士,没有哪个是无欲无求的,似晋王这等苦熬了几十年的没落皇族,更是经不起吓、受不得苦。
只需要掐住七寸,这些背地里图谋的人便会为了自保不停出卖同伙。朋党出了裂隙,接下来便是互相出卖,因利而聚,最终也会为利而散,人性丑陋之处不过如此。
“晋王叔别怕,时日还长,本王……不急。”
“……”晋王牙关直打颤,内心犹豫挣扎,仍是未吐半个字,倒是萧琦中气十足连连咒骂。这时候两府撕破了脸,他们自然不会在意颜面了,反正萧恪言下之意也是没打算放过晋王府,他也不必客气。好在大理寺官员有凌厉的,底下一个眼神,自有人去拿布团了去堵萧琦的嘴。
萧恪只是淡淡一笑,在他看来,萧琦这等人不过是拎不清轻重的跳梁小丑,骂什么也伤不到他分毫。
一转身便敛了全部的笑意,大理寺卿安静站在身边,只听得他幽幽说道:“什么时候晋王想通了愿意画押了,便将拟好的供状送到抚宁侯府去。”
“是。微臣……恭送王爷。”
立秋那日,晋王在大理寺狱中留下亲笔血书,将一切罪过都揽到自己身上,里面只字不提东宫与祁太尉,血书末尾处更是言辞恳切,祈求天子念在已过世老晋王的功劳上从轻发落自己的儿孙。大理寺的官员也是第二日才察觉晋王留下血书自尽,毕竟是死了个亲王,还是死在大理寺,他们生怕担上什么罪责,便连忙将晋王的血书送到了抚宁侯府,请萧恪过目。
彼时贺绥也在,他看着那血书上所写,又瞧了眼萧恪,摇头感叹道:“晋王虽然昏聩,但到底还有些担当。他以死为凭向东宫示好,为了保住自己的孩儿也算用心良苦了。”
萧恪将那血书一掷,冷笑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但有了这份血书,你若再想借机发落祁太尉恐怕是难了。”
萧恪点了点头,手指轻捻了两下幽幽道:“无妨,由头多的是,不差晋王这一条。”
第一百五十四章
晋王的血书传开来时,唯有祁太尉是松了一大口气的,然而他也清楚萧恪十分清楚当日派人刺杀有自己的一份儿,所以他并不抱什么侥幸心理,觉得萧恪不会发落到自己头上。然而他是太子的亲娘舅,无论内里如何,外人看来,他和太子总是撕扯不开的血缘关系,而祁氏满门的生死荣辱也都系于太子一人身上,无论如何,这储位都是不能被动摇的。
是而晋王虽死,本该夹起尾巴做人的祁太尉却选择了以进为退,晋王出事,朝中其他人畏惧荣亲王势力不肯投诚太子,那他便豁出去将三皇子和七皇子一并拉进来。杜慷和晋王出事的时候,那些被点名过的人一个也没落下,都指望着踩太子和祁家一脚,鲤跃龙门,抢占一国储君的位子。既然皇位之争都摆在了台面上,他们祁氏也不会一门心思只顾着明哲保身。
几位皇子背后都或多或少有支持他们的臣子及其背后的家族,所有人都秉承着踩对方一脚,将这池水搅得更浑的念头,今日你告发我,明日我告发你,他们唯一需要牢记的不过是无论如何不要误伤到荣亲王,毕竟这个节骨眼上,谁也不想给自己惹祸。
贺绥同萧恪一起看了出‘好戏’,也确实如萧恪那日所说,即便晋王血书一出没能将祁太尉牵连进去,真想要弄他也不差那一两个借口由头。这些皇子背后的权贵没有哪个是省油的灯,一个个更是没有半天安分的。说句不太合时宜的话,此刻便是看热闹都看不过来。
不是今日常远伯告发淮阳侯私吞军饷、利用手中权力让族中子弟空占了名头吃饷银,便是明日茂国公的学生出言弹劾七皇子的娘舅,中间夹杂着诸如高昌侯之流浑水摸鱼,却稀里糊涂也被拽下了水,不高不低捅出来个强逼良家妇女为妾的丑事,闹到最后只剩一地鸡毛。没有谁是真的赢家,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罢了。
叡王比他的兄弟们要更糟心一些,毕竟祁太尉的势力虽大不如前但到底还是太尉,老七的舅舅虽然被弹劾,到底也只是被不轻不重罚了些银子罢了,皇位之争中唯有他刚死了亲舅舅,岳丈家失了势又指望不上,而从前站在他这边的萧恪在那次自己袖手旁观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权倾朝野的监国亲王。从前叡王在萧恪面前高高在上,如今却得低下头颅去换得对方转投自己,萧定淳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