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2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锦娘叹道:“若我是她,必定重振旗鼓,人这一辈子只有自己活着才最重要。”
  说罢,又对四儿道:“你现下已经学了好几种针法,鞋面也会做了,荷包也会缝了,只是成片的花还不会,我如今功夫不多,明儿我给你一张花样子,你先试着绣。”
  四儿欢喜道:“好,我一定好好跟您学,只是我学的太慢了。听陈娘子说锦娘姐姐,两年就可以出师了,这来两年了,却刚学会裁剪荷包。”
  “我若不是有天赋,便去织布了,也不一定会绣花。你放心,我们二人情同姐妹,怎么着我也会教你裁剪,这还是当年我自个儿当年请师傅专门学的。”锦娘摸了摸四儿的头
  中秋刚过完,二奶奶就有了身孕,她进门的三个月就有人在催促,还有下人碎嘴,如今半年左右,果断有了身子了,周家又热闹起来。
  “老太太打发人往二奶奶那里送了好些补品,几个婆子都抱不下了。”
  “是啊,二夫人那边还送了大名府的什么阿胶来。”
  秦霜儿和方巧莲看着眼热的很,锦娘却叹了口气:“二奶奶院子的下人得了双倍赏钱,咱们却什么都没有。”
  锦娘觉得自己真是打工人,只在意工钱发多少,别的什么都懒得理会。
  “你呀,想这么多,还赏钱呢,没让咱们裁做小衣裳做襁褓都是阿弥陀佛了。”方巧莲混笑道。
  要说张氏有了身孕,满府都是欢喜的,只有苗小娘那里却是怏怏不乐,她好容易生下一双儿女,本以为嫣红失宠,她的儿子脱颖而出,却没想到二奶奶有了身孕。
  这么快,怎么就这么快呢!
  她本以为生了大老爷的唯二的儿子,从此不同,可如今还是一样。
  对付嫣红容易,对付二奶奶却不容易。
  发怔了半天,才见有人进来,竟然是四姑娘,她挤不出一丝笑容来,只是淡淡的道:“你爹不知道后宅的事情,昨儿中秋还念叨二丫头怎么没回来,你的针线活还是不好,我把鞋样子给你,你糊个鞋面,给你爹做双鞋去。”
  “小娘,女儿……”四姑娘以前看小说觉得做针线活似乎很容易,但真的开始学其实很枯燥,甚至纳鞋底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的,太费力气了。
  况且她也不喜欢这渣爹,对待妻妾也就那样,女人们争的跟乌眼鸡似的,他表面要一团和气,其实却暗自引导她们雌竞,谁受宠,就得金银布料,吃的饭菜还会更好。
  苗小娘当然是讨好他的佼佼者,四姑娘却不愿意。
  苗小娘却掀开眼皮看了她一眼:“你也勤快走动着,还有你爹虽然喜欢诗词歌赋,却又不喜欢名气展露在外。你能多像你大姐姐学学就好,看她的针线活也做的好,人亦是端雅贤淑。”
  四姑娘胡乱应下。
  她想小娘到现在还不知道蒋氏偷偷的把家底儿都给她两个女儿了,所以还能平淡的说这些。
  在二奶奶坐稳胎之后,大家本以为翠纤会被提拔,没想到张氏却把自己的陪嫁丫头开了脸。这还是锦娘去胡嫂子那里喝麻饮得时候听说的,因为她还得送几桌席面过去。
  胡嫂子笑道:“你们成日在针线房忙,不知道这里面的事情,别看二奶奶平日对翠纤不错,可总忌惮着呢。”
  “我看怕是都讨不到好。”锦娘因为做绣活,所以眼光还算不错,对于识人也有一定的认识,那位二少爷性情与其父不同,他仿佛性情有些桀骜,但也有傲人的资本,这样的人天生的天之骄子,又颇风流,张氏却似乎是个纯爱选手,恐怕让丫头开脸并非真心。
  胡嫂子拿了羊头签子给她:“也是,我就不愿意让珍儿进去府里伺候主子们,若是能进针线房做几年活计,将来若我有体面,把她放出去嫁人,我就比什么都强。”
  锦娘笑道:“看我这不就是来教珍儿的,近来十分繁忙,来,珍儿,我给你拿了张花样子来,这是一张我画的新样子,画的是蜀葵,你先照着绣,这里要竖着绣,就是这里要横着绣,针从这里下。”
  “旁人讲的我都听不懂,就只有锦娘你说的我听懂,这蜀葵还真好看。”珍儿拿着花样子如获至宝。
  从胡嫂子这里回去,锦娘又继续低头开始做新的喜被,花开富贵和鸳鸯戏水绣好了,她的第三套开始绣,毕竟大姑娘出嫁要绣十铺十盖,所以第三套喜被图案她选的是海棠峡蝶,这是寓意长寿之意,用白缎子为底色,采用双丝捻五彩丝线绣制,
  这海棠峡蝶图,主要画的就是海棠在乍起的春风中花枝招展,花朵偃仰向背面,叶片似翻卷辗转之状态,这些神韵要抓住,要有清如水碧,洁如霜露之感。【1】
  因为她们必须做两床红的,一样别的颜色。
  花了一天的功夫,锦娘终于画好了,四儿提水倒在脚盆 ,让她洗脚时,拿起画作道:“姐姐画的是越来越好了。”
  “我只是渐入佳境,可真的离那些刺绣大师的功力还远着呢。”锦娘托腮。
  四儿睁大了眼睛看道:“可我还是觉得很好。”
  看着呆萌的四儿,她笑道:“好了,你也快些去洗漱吧。”
  二人说笑的,让还在外面熬夜绣百子千孙被的秦霜儿气的不行,她的人物绣起来特别复杂,还得绣两条一模一样的,简直是身上疼痛难耐。
  故而,她故意提起:“锦娘,我听说二姑娘很快就要从蒋家回来了,你小心她又欺负你呢。”
  “那也没办法啊,人家是小姐,还不是她怎么说怎么有理,还好何三公子不知道。”锦娘擦干了脚,往方巧莲的方向看了一眼。
  四儿小声问道:“锦娘姐姐,你看方姐姐做什么?”
  锦娘勾唇一笑,因为她知道方巧莲就是何家派来的内应,要不然为何何三公子一来,她就鸟枪换炮,身上突然焕然一新。
  哼,娘家、婆家,都给你堵死了,要怪也只能怪你先折辱我的。
  第31章
  海棠峡蝶的喜被开始绣到一半的时候, 陈娘子又吩咐她们做配套的枕巾,锦娘松了一口气:“这个倒是容易些。”
  陈娘子笑道:“先把大件儿绣了,小件就容易许多了, 先难后易, 你们也轻松些。”
  “也是,您若是让我们最后绣喜被,越做到后面人就越没有耐心了。”赶时间的时候, 如果做特别复杂的事情, 是越做越容易乱如麻团。
  针线房多半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好在今日发月钱, 锦娘还能聊以慰藉。
  以前在江陵的时候,觉得一个月一两银子不少了, 现下来了汴京, 才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不说别人,就说她那位大姐夫, 一个月三十五贯的月钱。
  她有钱进账的时候, 大姑娘这里也有韩家送了添妆来,韩家听说全家丁忧,所以特地先把添妆送来。大姑娘心里记着上回锦娘因为她遭到二姑娘排揎,特地把她喊了过去打赏,锦娘过来的时候, 大姑娘也在做着针线, 见到她了,连忙招手。
  “你过来看看我绣的荷包如何?”
  锦娘见她在粉色软缎上绣着豆青色的蝴蝶,心里觉得她配色有点怪, 但没说出口,只是笑道:“怎能如此凑巧,奴婢也在绣蝶呢。”
  一听就知道她们在替自己做喜被,她忍不住脸一红:“这些日子辛苦你们了。”
  锦娘摇头:“看您说的,这都是奴婢们分内之事。”
  大姑娘桌上有一个红漆描金海棠花小托盘,上面放着精巧的珠花、绢花、绒花,她不由得道:“你喜欢什么,只管挑两件去。”
  这些头花真正值钱的就是那些珠花,一朵约莫一贯多,别的绢花绒花就更一般了,大姑娘的确学到了大夫人的精明能干。比如锦娘她们绣的喜被,在普通的绣坊,一床喜被至少要卖十几贯,最便宜不绣花的也要八贯,然而锦娘她们绣了半年多的喜被,拿的月钱不过九贯,如此就省下了二十多贯,蒋氏再拿十贯出来打赏,她们还得叩谢。
  这还只是喜被,别的枕巾、油拓、挂帘、喜帐就跟白做似的。
  但她并不会怨天尤人,如果不随着陈娘子出来一遭,怎么知晓这些呢。
  锦娘连忙推辞:“奴婢可不敢挑,这本就是应当的。”
  “你既然不敢挑,我帮你挑,这是一对玫瑰珠花我看就衬你如珠如玉般的人品,且收下吧,若再推辞,我就恼了。”大姑娘一幅不容置喙的样子道。
  锦娘只好收下。
  大姑娘又让夏荷去找盒子装上,锦娘就陪着她们说话,正说起韩家送添妆的事情来。
  春兰道:“韩家的老夫人上个月还来和咱们家老夫人说过话,看起来很精神的样子,怎么这么快就去了呢?”
  “我也不知道,只听人说起说她娘家犯了事儿。”大姑娘现下因为帮着蒋氏管家还知道这些官场的事情。
  春兰端了一碗松萝茶来,还道:“我听说七公子的母亲是韩老夫人的内侄女,只是死的太早了,平日有韩老夫人照看,韩家人都不敢轻忽他,日后还不知道如何呢?”
  大姑娘正欲说什么,夏荷已经找了个红木盒子来,把一对珠花装了进去递给了锦娘。锦娘就先告退了,她对大姑娘她们说的事情兴致缺缺,这些事情离她们这样的平民实在是太遥远了。
  这对珠花也被锦娘放在自己的箱子里,用了两把铜锁锁上。
  之后,她就继续完成手里的活计,只是还没绣上一个时辰,就见四儿进来在她耳边道:“锦娘姐姐,嫣红姐姐要被送出去了。”
  “什么?”锦娘震惊。
  四儿认真道:“是真的,她们说嫣红姐姐的病太重了,不能把病气过给了主子们,大夫人和大老爷商量了,把她送去大名府的庄子上养病。”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周大老爷在选任京官之前,就在大名府任过官。
  锦娘问起:“你是怎么知晓的?”
  “方才梅婆子说的,她就要跟着去大名府了,想求我帮她缝一下衣裳。”四儿道。
  现下针线房正当用的人都在帮忙绣嫁妆,所以府上下人们要缝补便找四儿多半,因为四儿是锦娘教出来的,虽然还未学裁剪,但是平常缝补不在话下。
  她拿了一吊钱给四儿:“你把这些钱给那梅婆子,让她帮忙照看一下嫣红吧,这也算是尽了我的心意。”
  四儿咋舌,要知道锦娘姐姐每回都把月钱带回家去,她自个儿并不是手头宽松之人,为了月钱早起晚睡,如今一下就拿了钱照看嫣红,她应下了。
  梅婆子只是个粗使婆子,平日无甚月钱,乍然见了一吊钱,欢喜的不行,忙对四儿道:“四儿姑娘放心,就是大夫人也让我们好生对嫣红姑娘的。”
  “你能这么做就好了,大家都是做奴婢的,何苦自个儿对付自个儿起来。”四儿笑道。
  北宋没有宵禁,夜里,嫣红跟着婆子们一起出去了,蒋氏看她意识不太清楚,微微叹了一口气,但又不得不送她出去,否则,总不好让她闹将起来。到时候王家来人,看到了也不好,本来她是打算放嫣红回去江南,等她将养好了,放她出去嫁人,丈夫又不同意,说送到大名府,这样也无人知晓。
  夜里,马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声音,尤其清晰,嫣红紧紧捏着帕子的手,在马车驶出去后,手才放松下来。
  重阳节这日汴京的寺庙都举行斋会,不少寺庙游人都多,还有人到郊外去登高,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这些地方都是人们宴饮聚会的地方,十分热闹。【1】
  周二老爷夫妇在城外的一处地方也宴饮,请大家出去松快一二,连针线房也有幸跟着出去作耍,毕竟别的下人都有歇息的时候,只有针线房众人是昼夜不歇息的,所以这次蒋氏特地吩咐让她们一起出去。
  锦娘坐在马车上,心情很好:“这还是我来周家之后,头一次出城呢。”
  只要是不必干活,她们现在心情都会好,没办法,这段时间大家都狠狠的累着了。
  陈娘子也揉了揉眼睛,她是老绣娘了,年轻的时候总有使不完的劲,现在年纪大了,腰腿酸痛很不舒服,坐在马车上只觉得头晕。
  她深有所感的对针线房的三人道:“你们啊现在正是好好努力的时候,好些把手艺做好,到了我这个年纪,是熬不动了,眼睛也开始不好了。”
  “您说的是。”锦娘她们都道。
  只是说完这话,秦霜儿就低着头,她今年已经十五岁了,却还没有着落,大姑娘那里似乎只看重锦娘,二姑娘那里有巧莲讨好,三姑娘四姑娘年纪好小,她根本等不起了。
  可是她又能怎么办呢?
  难道真的等明年过了再回江陵吗?
  不,绝不。
  不时,就到了郊外,蒋氏几位儿媳妇正簇拥着老太太一起过去。这里说是宴集的场所,所以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更有那些挎篮子的小娘子和婆子在兜售各种食物。
  周家人很少吃外头的东西,嫌不干净,并不买。锦娘倒是想买些来,只是她也不好脱离大部队,只能低着头跟着前面的陈娘子走着。路上,蒋氏见到了娘家人,一行人进去里屋去,锦娘她们就三三两两自由行动了,但也有陈娘子嘱咐不许她们走远,万一被人掳去就不好了。
  别看天子脚下,又常常有严惩掠买妇女儿童之人,可是依旧有人买卖人口,防不胜防。
  “您放心吧,我们就在附近走走,并不走远。”锦娘道。
  陈娘子不爱动弹,便挥挥手让她们去。
  锦娘在附近走动一二,只觉得解了前些日子的疲乏,在转弯的地方见到了二房的朱小娘,她也认得自己,二人还聊上了。
  “听说你们明年就做满就回乡了?”朱小娘平日除了房中几个奴婢,也无人说话,好在现下和锦娘认得,也没有什么利益纠葛,都在外面倒是说起话来。
  锦娘笑道:“是啊,今年做完,还有明年做满一年,等大姑娘出嫁,我们就可以回乡了。”
  朱小娘见她虽然胖墩墩的,但口齿十分伶俐,忍不住心生喜欢:“真好,能跟你父母亲眷相聚,是我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