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魁首是如何养成的 第22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自幽州兴国为始,横贯胥州与衡州的交界线,经由云州主干商道衔接中州——丝织商队在平山海的扶持下兴起不过四年,便已经织出了一张笼罩半座神舟大陆的商业网。丝织商队在这条开拓的路径上建立了小型城邦,广收流民,开垦荒土,并构建了独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若说四年前还有人轻看丝织商队,认为这条商路不过是上界帮扶各国的义举。但当信用稳固的穗币与各式各样物美价廉的商品步入千家万户时,各大州域的国主们这才回味过来,开始警惕、正视这条商路带来的影响力。
  但四年时间,已经足够丝织商队站稳跟脚。流离失所的难民如蒲公英种籽般落地生根,白花花的银钱则撬动了各国商户背后的利益网。它带动了商路周边的民生经济,盘活了因连年战乱死气沉沉的商道,甚至灾荒年间被各国视作疫病传染源的流民都安置接纳。
  这样一个建立在三不管地带、不属于任何国家又有极强后勤能力的组织,即便各国有所忌惮,也阻止不了下面的人往自己碗里捞油水。皇室成员与本国贵族都用着丝织商队流通的货物呢,要开口下令禁商,别说民间的商人们答不答应,恐怕朝堂都要吵翻天了去。
  管又管不得,弃又弃不得。即便有目光长远之人看出了这条“潜龙”的可怖,眼下也只能随波逐流,任软刀子割肉。
  依靠给各方输血,丝织商队的影响力日渐扩大。随着上界拉响的危情警报,神舟各地陆续进入了战备状态。丝织商队承接了协助各方构筑防线,以及向中州输送物资的重担。整条航道运转起来时,便成了一条吞噬人口的钢铁巨兽。物资运转、防线建设,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
  “好,午时到,收工!”
  林夷收起勘测地脉的罗盘,振臂一呼。周围的工人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大声吆喝以示回应。
  工人们用汗巾擦拭汗水,整齐有序地排好队交还工具。他们有说有笑地朝不远处的白石建筑走去,眼中明亮有光。这其中还有半大的孩子,跟在大人身后做点拾捡碎石的杂活。听见“收工”,这些孩子们一个个跑得飞快,递还竹篓后便埋头往营地里扎,嘴里还叽叽咕咕地说着旁人听不懂的话。
  暂时在驿站歇脚的商贾坐在树荫下打着蒲扇,看着眼前这一幕只觉古怪。他仰头看着天上毒辣的太阳,在如此烈日下劳作,换做其他地方别说有说有笑了,那些农户或奴隶连吭气都有气无力的。管事的即便将鞭子抽折了,也不定能让他们勤快些许。
  然而,在丝织航道上,这些工人看上去黝黑精壮,双手也是做惯苦力活特有的粗糙,可精气神就是和别处的不一样。
  商贾说不出哪里不一样,但就是觉得有股“活气”。思来想去,也只有“像个人”堪为形容了。
  林夷清点完工具,是最后一个踏进驿站食堂的。食堂内坐满了人,大人孩子都埋头吃得狼吞虎咽。身穿白布裙、负责分发盒饭的厨娘看了他一眼,从一旁的箩筐里拿了一个木盒塞给林夷,道:“堂里已经没位置了,林大师不妨去后院稍歇。辛苦了。”
  林夷环顾四周,见确实没有空位,便也从善如流地提着木盒往后走。后院比较狭窄,聚集的多是只能做些手工活的老人小孩,倒是比前院清净。
  “嘿,后生!”正当林夷准备找个角落享用自己的午餐时,一个邋里邋遢、坐在角落里的老人突然跳起来朝他挥手,“这边,这边!”
  看到那笑出一口豁牙的老人,林夷恨不得扭头就走。但对方比他没脸没皮,老人提溜着黏在屁股上的板凳、捧着盒饭便蹭了过来。他将吃了一半的盒饭塞给林夷,又抢过林夷的盒饭打开,看到里头的饭菜时顿时笑得见牙不见眼:“嚯,酱鸭腿,头彩啊!我就说那婆子偏心你们这些后生,好料都留给你们,只给老头子我吃边角料!”
  “得了吧,这还算边角料?”林夷看着盒饭里被啃了一半的红烧肉,顿觉无语,“张婆一天要张罗几百人的饭菜,哪有空针对您?明明是您刚来时装疯卖傻,白吃白喝了大半个月。结果被张婆发现您不仅半夜偷吃,手脚还利落得很,这才被张婆和纪委骂得狗血淋头的。”
  老人只当没听见,坐下后便运筷如飞,夹走林夷盒饭里的鸭腿,只给人家剩几块寒酸的碎肉。他将自己饭盒里的红烧肉拨了两筷子给林夷,之后便拿着鸭腿美滋滋地啃了起来。林夷倒也不嫌弃,拿回自己的盒饭后便大口开扒。大锅饭菜算不上精致,但胜在荤素皆有、油盐俱足。主食还是新型机关造物捣出的大米饭。对干苦力活的民工而言,这重油重盐的盒饭胜过世间一切珍馐,所以每一次都会将盒饭吃得粒米不剩。
  林夷扒了一口肉菜,听见墙外头传来商贾们的闲言碎语。他心里安逸地想,丝织航道确实古怪。毕竟这世间没有哪个地方会全无尊卑贵贱,给难民发房发粮。要知道,平民百姓被官家拉去服劳役还得自备干粮,更别说吃上这样的热乎饭了。
  ……也就是那位的治下,才有这样秩序古怪、全无尊卑的地方。
  林夷和老人蹲在院门旁扒饭,看着饱腹的工人们三两成群地吆喝着,再次往工地走去。民工一日的活计与工薪当日结算,不幸受伤还有劳务补偿。以往正午时分日头太毒,工人们会有一个时辰的休憩时间。但眼下正是危急时刻,丝织商队便添了一项“午时补贴”,许多勤劳肯干的民工冲着这份补贴都愿意加点赶趟。
  坐在院门旁极目远眺,甚至还能看见远处开垦的梯田以及牧场。青砖瓦房错落期间,正应了那句“阡陌交通,屋舍俨然”。
  “这可真是大好的光景啊。”老人三两下便啃光了鸭腿,还用力吮吸了两下骨髓,随手将油渍抹在自己的衣服上,“真想不到,老头子我走南闯北大半辈子,竟能亲眼见这世外桃源平地而起。只盼这光景能长长久久,而不是烈火烹油之相啊。”
  林夷夹起一块红烧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品味后才咽下。他已经习惯老人时不时说出一些惊人之语,普通老赖可没有这般眼力,也说不出这样有深意的话。
  “眼下是烈火烹油,全靠无极道门在上面压着。但再过几年,就不一定了。”林夷努了努嘴,示意老人去看每一位民工的手背,“我们都知道丝织商队是平山海的分支之一,现在负责领事的也都是平山海训导出来的干部。丝织商队根基是浅,但最早投靠的一批镇民已经能读写两千个字,算百以内的加减了。前阵子不是还有人宣扬自己是某国的世家子弟,血统贵重,当为士人领头云云……结果跟几位干部一比,简直跟屁事不干净吃干饭的饭桶一样……”
  “万民开智啊。”老人扒完了盒饭里的最后一粒米,舔了舔嘴唇,“俺们这些百姓,开智后就没那么好管咯。知是非,懂好歹。有了廉耻,便有了自尊。知道人应该活成什么样子,就不愿回泥地里当虫子。谁要把他们往泥地里踩,他们就要将那人拉下来。”
  “可不是?”每一位民工的手背上都闪烁着三叶金印的辉光,不分男女老少,“扫盲识字与思想品德并行,甚至还统一了文字。于教化育人一事,再没能比这做得更绝了。平山海收归民心,丝织商队统一货币,白玉京兼并文字……啧,再过几年,您老再看,究竟是谁烈火烹油,被架在火上烤呢?”
  老人哈哈大笑,抚掌而叹:“后生,你有这眼界,又有真本事。怎么不往高处去,反而跟俺们一起在这儿刨土?”
  “青云之上的风景,我又不是没见过。”林夷将饭盒盖上,伸了个懒腰,“您老别看我在这里只是个勘测地脉风水的,我可也曾有过一段堪称传奇的经历咧。小子以前也和那些上界仙君们一同并肩作战,祓除恶兽。就连那正道第一仙宗,小子我也差一点就进去了。”
  老人吭哧吭哧地笑着,咧着嘴牙齿漏风:“你若是上界仙尊,那老头子当年也是鲜衣怒马的王侯。”
  “嘿,您可别不信。我说的都是真的。就连当世魁首,那位拂雪仙尊,我也差点成了人家师弟呢。”
  “嚯,口气真大。那为啥没成呢?门槛太高,人家看不上你?”
  “不,我自己跑了。”林夷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十指交握背在脑后,“青云之上的
  风景虽好,但天空太高太远,看得人心里发颤。直到今天,我依旧觉得无极道门为自己赋予的使命太过棘手。我只是一介俗人,撞仙缘也只是为了碰碰运气。比起天上群星,小子我更愿当野外肆意生长的杂草。”
  林夷随口感慨,老人却撮牙花,不解风情道:“田里长草可不好,长了就得拔掉。”
  “欸,小子我就是个隐喻。您吃了我的鸭腿还埋汰人。”林夷摇头失笑,“总之,我非君子,只是一个小人。站在志向高远的君子之间,小子还是会自惭形秽的。”
  “可后生你还是来到这里,帮助这里的平民百姓。”老人见林夷掏出水葫芦,立刻翻了个茶缸出来,试图蹭一杯食堂特意为重体力劳动者准备的凉茶,“君子如风,小人如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小人也有小人的眼见,若把持权柄之人是为君子,小人为牟己利,便得一心向好。相反,若上位者立身不正,小人自然向恶伏倒。”
  “哎呀哎呀,您老说得真不错。”林夷十分上道,跟斟酒似的给老人的茶缸满上,自己只剩薄薄一层底,仰头便一饮而尽了,“这杂草啊,长在田间会跟稻米争抢,生在平原却能肥了牛羊。可见杂草是好是坏,端看它长在哪,如何长。”
  林夷放下葫芦,一手托腮,望着远方的目光平静悠然。
  “更何况,杂草也愿见青山常在。而今草木新绿,人间正好。”
  和老人插科打诨了一晌,林夷起身拍掉衣服上的浮尘。他衣衫落拓,姿态却很潇洒:“好了,小子要去劳作了。您老可别偷懒啊,竹篓编不下去了就去帮着弹棉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不想吃寡淡的救济餐的话,张婆分发的活计还是要做完的。总抢小子的饭菜也不是回事。”
  林夷顺手带走了老人的饭盒,一同拿去清洗。不归还饭盒的扣一顿餐补,这也是规矩。
  老人见林夷走远,伸手拿起脚边已经劈好的竹条,一边弯折一边嘀咕:“……俺以前可都是白吃白喝,随手帮主人家解决点小问题就能被奉为座上宾的。”
  老人这么说着,手上的动作却灵活无比。他指节粗大,满手老茧,但十指翻飞时却轻盈细腻如振翅的蝴蝶。打方底,围篓身,封篓口,老人手上的速度快到只能看见道道残影。精致的竹篓竹筐在他手中成型,鼓鼓囊囊的布袋也很快干瘪了下去。
  不过半柱香的时间,老人便做完了手头的活计。他打着哈欠将竹篓堆在一旁,借着午后稍减的阳光小睡了一会儿。
  待得天光斜斜向西,出工的人已经整队,准备归家。普通百姓通常一天只吃两顿,早上一顿,晚上一顿。但在丝织航道,驿站的食堂却包早上与午时两顿饭。晚间工程队收工,从领队手里结算一天的薪水,便可以直接用薪水购买驿站中的商品货物。许多民工揣着穗币眼带喜色地走进驿站,没一会儿便扛着米袋、提着油盐酱醋走了出来。他们与还在进行收尾工作的后勤队打招呼,迈着稳健欢快的步伐归家。
  驿站内吵吵嚷嚷的,吵醒了蹲在后院门口酣睡的老人。他打了个哈欠,起身抻了个懒腰。
  老人将编好的竹篓竹筐一一叠好,背着竹筐拎着麻袋走进了驿站。
  驿站大堂,一位面容严肃、发丝规规整整梳起的老妪正在检查后勤组提交的手工活。她目光如炬,三两下便能挑出那些粗糙敷衍的劣质手工,让人生不起半点偷奸耍滑的念头。如若有人提交的成品不合格数超过一定比例,就会被剥夺独立接活的资格,需要跟老妪身边的学徒重新学习手艺。
  老人提着麻袋竹筐走过去时,老妪的目光精准无比地锁在他身上。对这个曾在驿站里骗吃骗喝了大半个月的老赖,张婆可谓是印象深刻。她着重检查了老人的成品,确认挑不出半点毛病后,这才让学徒将老人的工分记下,从布袋里清点出几枚穗币。
  “还说不是针对老头子我……”老人嘀嘀咕咕地接过穗币,在张婆严厉的目光中打着摆子往外走。生性严谨的张婆见他那副模样,拧了拧眉,但到底没说什么。
  虽然食堂不管晚饭,但有了穗币和工分,便能去食堂点菜。老人摇头晃脑地步入食堂,点了两个自己最爱的鸭腿,就这样一手一个,啃得满嘴流油地离开了驿站。
  “浊酒一瓮,诗文一瓮;白银一瓮,粪土一瓮。”
  老人走着走着,不知怎的竟走出了航道的边界线。他步子摇摇晃晃,路线七扭八拐。看上去没个正型,但一眨眼便远去数里。
  “高门贵户独一瓮,荒山白骨也一瓮。”
  老人步履悠然,意态闲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方漆黑的天幕突然现出了铺天盖地的阴翳。他缩地成寸,山河飞逝成影。很快,老人便对上了十数道举着幡旗的黑影。这些煞气惊人的影子急速前行,怨秽之气几乎要凝作实体渗出来。而他们的目标,正是位于大道枢纽之处的丝织航道。
  老人吮了吮鸭骨头。那幕后操盘之人显然是个知事的,深谙打蛇要打在七寸上的道理。无极道门本身是块咬不动的秤砣,但治下的凡人却很脆弱。
  可偏偏这些个体脆弱的凡人,
  却成了定山的基石。无极道门这些年扶持起来的新兴势力,再过几年就要长成隐天蔽日的大鳄了。
  算计很好,夜袭航道——只可惜那腥臭的魔气,数百公里外便熏到老人家的鼻子了。
  ……
  说到这位爱吃鸭腿的老人,那也有一段堪称传奇的往事。时至今日,人间还处处流传着他的佚闻趣事。
  老人生于烟花柳巷,生母是谁也不知,被舍在粪土池旁,让个倒夜香的老妇捡到了。老妇见孩子面色青白,口鼻堵着秽物,应是活不成了。她想着这一看就是被人溺死的胎儿着实可怜,等咽气后挖个小土坑埋了,也算抚慰了这稚嫩的灵魂。
  却不想,老妇挖开婴孩的气窍后,婴孩竟喘了气,从阎王手下逃过一劫。只是不知是天生的还是气窍堵塞时间过长,白白净净的娃儿就这么傻了。
  傻孩儿咧着嘴对老妇笑,唤起了老妇的恻隐之心,便将他养在身旁,唤他“痴儿”。
  痴儿跌跌撞撞地长大,挨过打,受过辱,被人踩在泥里来回践踏。但他太傻了,总是乐呵呵地笑着。直到有一天,一群带刀的官兵闯进老妇家里,拿着画像对痴儿看了又看。他们强行带走了痴儿,老妇恸哭欲阻时,推搡间被官兵抹了脖子。
  痴儿呆呆傻傻,看着老妇倒下。哇地一声,终于哭了。
  痴儿不痴了,他被带进了官家,周围的人七嘴八舌,说他是某位郡王寻花问柳的遗腹子。说他生母阴毒,倒了避子汤想怀上天家之子,而后威胁不成,竟把孩子生生溺死。本来,官家也没把这外室子放在心上。谁知几年后的一场瘟疫,正当年华的郡王竟就这么没了。最是宠溺小儿子的太后为此哭瞎了眼睛。没奈何,官家派人多家查访,来回搜寻,这才发现当年本该被溺死的外室子居然活了下来。虽是个痴儿,却和郡王生得一般眉目俊朗。
  痴儿便痴儿,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能哄太后开怀,这便够了。
  他活得像只逗人开心的猴。
  痴儿被封了候,被强塞了一位妻。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入宫耍宝,逗太后开怀。他长得好,又整天乐呵呵的,倒也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那时,妻子抱着襁褓依偎在他怀里,唱着听不懂调子的歌。妻子说他这水晶一样人儿,和她这个黑心肝的人真是不搭。痴儿便想,可傻子和顶顶聪明的人,那也不搭啊。
  如此过了几年太平日子,然后城破了,国亡了。叛军杀入皇城,顶顶聪明的妻子命人打折了他的腿,把他丢在破庙里。她蹲下身看他,满头珠翠,笑中带泪。她说,夫君,我知你不是真的痴儍,但日后你便真当个傻子吧。我要改嫁了,嫁了叛军的军官,咱们的女儿才能不被充奴,且我自己,也不甘心当阶下囚的。
  顶顶聪明的人说完,走了。痴儿倒在泥水里一整晚,又傻了。
  他将聪明人缝在他破布衣里的碎银子拿来打水漂,伤腿救治不及时,瘸了。他混在流民的队伍里,吃过观音土,睡过乱葬岗。他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却又整日没心没肺地快活。这般又过了十数年,某一日,他敲着破碗走过一座荒山,看见路边一座坟冢。石碑上写着聪明人的名字,下方却书着:[南荣风之妻]。
  他一屁股坐在地上,与墓碑相对而坐。咧嘴笑了笑,眼中含泪。
  他在聪明人的坟前悟了道。
  痴儿在他人眼中傻了一辈子,取名也好,封号也罢,都择了一个与“疯”同音的“风”字。儿时的长街,人们嬉笑着喊他“疯猴”,后来高堂金阙,官人半是轻慢半带鄙夷地喊他“风候”。别人笑他傻,他笑别人瞎,只有那顶顶聪明的人会点着他的心口,说他是“心如赤子,随性如风”。
  但痴儿也好,疯猴也罢;傻子也好,聪明的也罢。这十丈软红,万千情仇,最终也不过黄土一瓮。
  他仰天大笑,扬长而去,自那后,逢人提起,他便说自己是“疯猴”。
  ……
  “咄。”
  硬物破空爆开利响,一道黑影连吭声都不及便倒了下去。魔修立时止步,警惕环顾四周,但下一瞬,又一位黑影仰面倒了下去。
  天空之上的阴翳逐渐吞没月亮,明月最后洒下的一缕清辉,恰好照在黑影的身上。魔修凝神细看,却忽而悚然。
  那正中同僚天灵、扎穿颅骨的物事并非某种神兵利器,而是一段仅有食指粗细的禽类肉骨。
  上面,甚至还反射着点点涎水以及油光。
  第355章
  宋从心醒来时,比眼睛更先感受到外界的,是一阵令人昏昏沉沉的暖。
  周围很安静,但又夹杂着许多细碎的声音。宋从心听见被隔在窗外的风声,炉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干柴,炉上的陶壶咕嘟咕嘟的水声,以及——平缓稳重的翻书声。
  这些声音在一瞬间构成了宋从心对外界的印象,她能想象,自己正躺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窗外狂风大作,屋里却很温暖。风声惊扰不了屋子的主人,但宋从心这位不速之客却霸占了房间里唯一的床。没办法,屋子的主人只能坐在距离她不远的地方翻看着书卷,甚至还颇有雅趣地在屋里点了一支香。
  宋从心茫茫然的,有些回不过神来。她试图整理自己离散的思绪,但很快,翻书声停了,屋子的主人发现她醒了。
  宽厚温暖的手抚上宋从心的额头,一个有些耳熟的声音响起,语气是温和亲切的:“醒了吗?”
  即便如此,多年的警戒意识还是让宋从心瞬间清醒。她挺身坐起,飞快地环顾四周,与她潜意识推断的一样,她身处一间古朴老旧的房屋。房屋内的家具不多,提炼不出太多的线索。窗外也灰蒙蒙的,看不清任何事物。
  宋从心很快收回了视线,转而对上了一双含笑的眼瞳。她定定地注视着眼前人,语气不确定地道:“你、你是……”
  站在宋从心面前的是一位外表看上去约莫三十多岁的女子,但观其神态气韵,便知她的实际年纪远远不止于此。
  身为一名修士,女子身上已经出现了灵力衰弱的征兆。她两鬓斑白,唇色淡薄,眼尾甚至长出了些许细纹。然而,她一双眼睛温暖明亮,沉淀着铅华尽去、宠辱不惊的平和。此时她面带浅笑地站在那里,一身静水流深的温默不语。
  她比宋从心矮了半个头,身姿单薄消瘦,眉眼五官与气质都有微妙的不同。
  若说宋从心是匣藏秋水的不世名刀,那眼前人便是晨间湖面的渺渺轻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