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魁首是如何养成的 第4节
“这样啊。”小道童虽然伶俐聪明,但到底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听她这么说完,便伸手在袖袋中掏了掏,“这个是长老让我转交给你的。”
宋从心定睛一看,原来是几本捆扎在一起的书
册,封面上似有“礼法”二字,字迹铁画银钩,极有风骨。
原来是给缺课半年的学生送学堂笔记啊。
宋从心接过书册,还来不及查看,便先笑着道谢道:“替我谢过长老。”
小道童软绵绵地回以一笑,转身迈着小步子嗒嗒地跑走了。宋从心朝他离开的方向望去,只见屏风上有个人影放下了帘子,不再看向这边。
宋从心朝着那个影子的方向深深一躬,在原地站了一会儿,这才收拾好东西离开了礼堂。
回到宿舍,宋从心这才拿起了书册,果然是礼法相关的书籍。粗略翻看,只觉得写得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宋从心想知道这几册书籍出自谁手,翻回书脊一看,却见上面写了“清仪道人”这个道号。
“清仪道人……总觉得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号。”宋从心一手支着头,翻看着手中的书籍,谁知道那边厢一直安安静静躺在床头柜上的天书突然一跃而起,砰地一下砸在了宋从心手中的书作上,“天书!你做什么啊,会把仪典长老送的书给弄皱的!”
天书哗啦啦地翻开了书页,只见礼法书上的内容飞快地拓印到了天书里面,隐隐有金光闪烁其中。
“这些书,你原本没有记录吗?”宋从心好奇地问道,要知道天书记载的资料可谓是海纳百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宋从心都要将天书当百科全书来看待了,没想到居然还有天书没有刻录的功法,“难道是这是刚写出来的。”
天书不答话,它刻录完毕,书页大放华光,最终所有零散的书册整合成了一本《清仪之道》的地阶书册。
居然是地阶。宋从心微微一愣,仙家书籍分为“天、地、玄、黄”四类:设立全新道统、得天道所钟的为“天阶”;集百家之长、汇千道于一体的为“地阶”;基前人之言、感悟自身之理为“玄阶”;力执己见、成一家之言的为“黄阶”。
严格来说,各个阶级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境界之别,因为黄阶也有可能出现天纵之见。但如果有人能写出玄阶以上的功法,那证明此人已经凌驾众生之上,所行之道已经不再被世俗桎梏,拥有超脱凡俗的眼界与心性了。
到底是谁?宋从心凑到天书跟前,她记得天书会标注出著书者的身份。
一翻,只见落款处写到:无极道门栖霞峰仪典上尊,清仪道人所作。
宋从心当即就宕机了:“……”
“……我一定是在做梦。”宋从心木然地愣怔许久,这才哆哆嗦嗦地伸手去拿毛毯,将自己团团一裹倒在床上,“内门八大长老之一的仪典长老亲手给一个旷课半年的外门弟子写了一本地阶道书。简直特么跟做梦一样。”
天书沉默,天书无言。如果天书是人,恐怕要对这没出息的人深深地叹一口气了。
托这本书的福,原本只想付出“些许努力”的宋从心不得不付出了“十分的努力”。否则她岂不是愧对仪典长老的厚爱?以后都没脸在宗门内混下去了?宋从心别的优点没有,但小人物该有的“识时务”还是有的。
从那之后,宋从心在时境中的修炼就多加了一项礼法修行。因为礼法作用于人的意识与行为举动,所以可以在时境中修行。
一开始,宋从心很不习惯这种行止坐卧都要注意礼仪的生活方式,中途也好几次想过放弃,但好在对宗门长老的畏惧让她坚持了下来。等到她不需要天书提醒也能自然而然地维持规范的举止时,时间都已经过去三个月了。
就这样,宋从心白天去撄宁宫中上课,晚上则轮流进入空境和时境中修炼剑法与礼法。在这样忙碌地充实中,第一年就过去了。
短短一年,宋从心便已赶上之前自己落下的进度,修为突破至融合期,成功跻身修真界足以被称之为“天才”的第一梯队。
要说宋从心为何如此努力?一来是对书中陈述的未来的恐惧,二来则是因为这个世界的精神娱乐实在太过贫瘠。
宋从心在忙碌的间隙里抽出时间练琴,虽说音乐从上辈子开始便是她的特长与爱好,练起来不会那么枯燥,但一想到她如今的消遣就剩这一把琴了,不免又有些悲从心来。
“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光辉美好的未来吗?不是,是这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可乐还没有炸鸡的世界啊!”
说什么断情绝欲,还不是因为这人间没有诱惑力。不值得,当真不值得啊。
第5章
三年,对于“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修真者来说,也就是闭关打坐、弹指即逝的时间。
但对于宋从心而言,三年,是她脱胎换骨、破茧重生的一段岁月。
宋从心看着镜中的自己,身穿道袍的女子微微低垂着眼帘,面色如霜,眸似冷月,没有表情波动的眉眼似乎裹挟着九宸山上终年不散的细雪。
她不言不语地站在镜前,竟有一番遗世独立、孤冷高绝的凛然冷意。
“好。”宋从心拍了拍自己的脸蛋,深吸了一口气,“看上去就很高贵冷艳、生人勿进,很有正道魁首少年时的风范。”
天书躺在书桌上,沉默无语,就这么看着她自恋。
宋从心双手在自己身上拍拍打打,再一次检查自己的“装备”。
第一件装备——干净得不染纤尘还附加了去污咒的白色道袍。都说“要想俏,一身孝”,只要穿上白衣,平平无奇都能变得鹤立鸡群。当然,白衣不等于简朴,更不等于便宜,恰恰相反,越是简单的衣物,越要在质感上耍心机。
就比如宋从心身上这一件,虽然是白衣,用的料子却是上等,并且衣摆与广袖上还用狂草绣上了道教典籍《化书。太虚篇》中的“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
远远望去,白衣胜雪,唯有末尾处晕染着深深浅浅的墨迹。可谓是满袖风流,仿若下一秒便要乘风而去。
除此之外,腰间环绕的银丝腰带、衣襟内衫上显而不漏的叠云之花,让过于素净的白衣平添了几分含而不露的典雅贵气。
绣道经而非绣图样,在这个时代可谓是别出心裁,绝对不会让人将这身衣服错认为是孝衣。
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穿上这身衣饰,宋从心都觉得自己即将凌空虚度、羽化登仙了。
第二件装备——宋从心撩了一把自己柔顺黑亮到几乎可以拿来当镜子的长发。头发这种旁枝末节的地方其实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毕竟不是谁都有心情跑到正面去看你的脸的。而这时候,头发就是你的第二张脸。
想想看,脸只有正面的人能看见,但头发却不管站在哪个角度都能看见。为了今天这场硬战,宋从心整整一年都在用山泉水洗发,为了预防脱发掉发还偷偷种了姜、灵芝与何首乌磨来洗头发。她还特地用自制的山茶花油每天梳理,力保自己仅用一个背影就能撩人于无形。
如此精心保养的长发当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要一根银丝绸带将其绾起就够了——真相是没钱买发饰,她会说吗?
然后,是第三件,也是害得她没钱买多余饰品的罪魁祸首——花了绝大部分积蓄买来的雷击木制成的古琴。
宋从心不要脸地仿造了这个世界不存在的名琴“焦尾”。琴身通体漆黑,琴尾有雷击木特有的焦痕,看上去古拙老旧,颇具岁月与故事之美——废话,刻意做旧还特地带进空境中跟她一起接受“打磨”,能不充满“故事”吗?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从家里带出来,陪伴我十年有余的名琴了。”宋从心摸了摸“焦尾”,沉沉叹气。
之所以不计代价也要制作出焦尾,主要是为了补全礼法气度所无法展现的“故事感”与“氛围感”。简而言之,就是要给人营造一种“她一定经历了很多”的感觉。故事感会让一个人的气质变得更有说服力,同时也更能引发人们探究的欲望、创造记忆点,从而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毕竟,正道魁首总不能是见过就忘的人,对吧?
要知道,宋从心为了不让太过接近自己,于是决心扮演一个寡言少语、待人疏离的无情修士。虽说正道魁
首性格多种多样,古往今来也有不少长袖善舞、待人温和的类型,但宋从心已经决定要参考明尘上仙的形象来打磨自己。一来可以在将来过渡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的排斥性,二来这个不擅言辞的形象可以帮助她避开一些琐碎无用的社交场景。
但是身为一个孤冷无情的剑修,要如何补全自己身上的“故事感”呢?总不能逮着一个人就追着他说“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这怕不是要被人当成癔症患者。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打造各种各样充满氛围感并且可以供人深究的“细节”,让人自然而然地对她产生好奇心。
“整装待发。”宋从心严肃地看着镜中的自己。她知道,只要走出这扇门,她就不再是宋从心,而是未来即将背负守护苍生之责的正道魁首了。
“出发!”宋从心深吸一口气,勇敢地拉开了门扉,果断地踏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砰。”门被重重地关上了。
“我不行,我不行!天书,我好怕啊。”即将背负守护苍生之责的未来魁首一把甩上门扉,转身用力抱住天书,抓耳挠腮宛如一只瑟瑟发抖准备从颊囊里掏坚果买命的小松鼠,“人好多,我好怕,万一我穿帮了怎么办?万一我说错话了怎么办?天书,天书你说句话啊!”
这个场景已经不知道第几次在眼前上演了,天书忍无可忍,跳起来便用自己的书页猛抽这怂货的小脑袋瓜。
……
正道第一仙门无极道门三年一度的外门大比,不仅对本宗的弟子而言至关重要,对于附属宗门举荐上来的修真者来说也十分重要。
梁修便是无极道门附属宗门道真宗的内门弟子,道真宗在修真界中虽然是中坚势力,但也有一定的名望与底蕴,因此每三年都能在主宗这里拿到三个举荐的名额。梁修身为道真宗内的佼佼者,今年有幸在三个推荐名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同而来的还有师妹鹤吟与师弟白庆。
“师兄,这就是无极道门吗?”梁修闷头赶路,身后却依旧传来师弟的惊叹声,“真不愧是正道第一仙门啊。”
是啊,真不愧是正道第一仙门。梁修抬头,看着望不见尽头的天梯与高耸入云的仙山,单单是这条“问心路”,就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到头。
不用灵力爬了一天的山路,梁修正觉得疲惫,忽而一道清风徐来,让他精神忽然一振的同时也心生无奈。
“师妹,多谢。但是还是节约一些灵力吧。”梁修看向一旁手持长笛法器的师妹,鹤吟是医修,虽然沉默寡言,却生性良善,不喜杀伐,“这是无极道门的问心路,只有一步步地走上去,证明自己求道的毅力与决心,才能得到主宗的初步认可。”
鹤吟沉默地点了点头,收起了法器。她回头去看身后的台阶,却见台阶都隐没在了云里,朦朦胧胧,什么都看不清。
“不要回头,师姐。”刚才还在大呼小叫的白庆挪动脚步,用身体挡住了鹤吟的视线,认真道,“虽然我们看不见,但爬天梯的人很多。总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前路,或是因为贪恋红尘而被留在了原地。师姐有悬壶济苍生的志向,可不能在这里停步。”
“……我明白的。”鹤吟觉得两位同门说得有道理,便也回过头,看着脚下的天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到底要走多久呢?他们已经走了多久呢?
明明已经是开光期的修士了,筑基后便已脱离了肉体凡胎,从此寿数久长,再不为饥馑与干渴而苦。但如今走在这条问心路上,三人都觉得每一步都如系千钧之重。豆大的汗水滚落脸颊,人也仿佛回归了凡俗,满身泥泞污浊,不复体清气盈的充实。
鹤吟只感觉到他们走出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但不管走出多远,无极道门的山门依旧远在天边。
然而这一路上,不管是体力较弱的鹤吟还是年纪较小的白庆,都没有出声抱怨过一句。
太阳升起又落下,漆黑的天幕又见黎明。第三天,梁修一脚踩在草坪上时,还有些回不过神来。
三人抬起头,却见“无极道门”的牌匾已经近在眼前,左右两边的石碑上分别刻着两行天骨遒美、锋如兰竹的字迹。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这是“无极道门”之名的由来。
三人静静地站在山门处,一路行来的麻木与疲惫在看见这两句题诗时尽数化作烟缕消散,只觉得荡气回肠。
就在这时,三人听见了悬崖边上刮骨的风响,笼罩山门的烟云散去,周围的风景逐渐变得清晰。远处的一道人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那是一名身穿白衣、负琴而立的女子。
她站在一处斜斜伸出、险峻非常的悬崖边缘,梁修眼尖,看见女子脚下那仅有方寸之地的立足点,再见下方云海翻滚、罡风如雷,一时间只觉得头晕目眩。那立足之地那么窄,稍有不慎便会落入脚下的万丈深渊。若是心态不够稳陈,只怕罡风一起,人便要如熟透的柿子般滚落了下去。
可那白衣女子就站在那里,任由罡风将广袖撕扯得声音猎猎,那衣摆袖口处似墨色衍化,一身即将羽化登仙的飘逸飒然。
她背负着颜色古拙老旧的琴,那琴线条流丽,琴尾却是一段焦枯,乍一眼看过去,仿佛凤凰被烈火燎舔过的尾羽。
她脊梁笔挺,形影枯瘦,高天而来的风凌厉而又冷冽,女子却微微仰头,如一棵屹立山巅的雪松。
脚底是万丈深崖,抬头是高天罡风,然而女子那毫不动摇的姿态仿若怀揣着一腔孤勇,无畏无惧地直面着天道的威势,如入坐忘之境界。
她站在那,便如同那镂刻在山门石碑上的瘦金字体一样,不言不语,也自成意境。
她是谁?是无极道门的弟子吗?鹤吟看得有些愣怔。她心想,原来这便是有底蕴的大宗教导出来的弟子,临渊而立,亦无所惧。
对于一直都懵懵懂懂、虽有理想却不知如何前行的三人来说,这惊鸿一瞥,仿佛正道第一仙门向世人徐徐展开的、绮丽而又宏伟的画卷。
修真者,本就应当如此傲然地面对世间的罡风与霜雪。
第6章
宋从心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别人的眼中美成了画卷。她现在十分动摇,以至于不得不借山顶的冷风让自己过热的大脑冷静冷静。
为什么?宋从心直面山崖才敢摆出痛苦扭曲的神情,因为这样不会被任何人看见。
为什么?为什么参加外门大比的人这么多啊!
宋从心简直难以描述自己踏进择捡仪式广场的那一瞬间如泰山崩溃般的心情。说人山人海或许有些夸张,但半径三米以内有人那是可以确定的。而且,这还只是择捡仪式的第二天,在第三天到来之前,跨越问心路的修士肯定会越来越多,就像闻见甜味的蚂蚁般络绎不绝。
宋从心定睛一看,原来是几本捆扎在一起的书
册,封面上似有“礼法”二字,字迹铁画银钩,极有风骨。
原来是给缺课半年的学生送学堂笔记啊。
宋从心接过书册,还来不及查看,便先笑着道谢道:“替我谢过长老。”
小道童软绵绵地回以一笑,转身迈着小步子嗒嗒地跑走了。宋从心朝他离开的方向望去,只见屏风上有个人影放下了帘子,不再看向这边。
宋从心朝着那个影子的方向深深一躬,在原地站了一会儿,这才收拾好东西离开了礼堂。
回到宿舍,宋从心这才拿起了书册,果然是礼法相关的书籍。粗略翻看,只觉得写得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宋从心想知道这几册书籍出自谁手,翻回书脊一看,却见上面写了“清仪道人”这个道号。
“清仪道人……总觉得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号。”宋从心一手支着头,翻看着手中的书籍,谁知道那边厢一直安安静静躺在床头柜上的天书突然一跃而起,砰地一下砸在了宋从心手中的书作上,“天书!你做什么啊,会把仪典长老送的书给弄皱的!”
天书哗啦啦地翻开了书页,只见礼法书上的内容飞快地拓印到了天书里面,隐隐有金光闪烁其中。
“这些书,你原本没有记录吗?”宋从心好奇地问道,要知道天书记载的资料可谓是海纳百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宋从心都要将天书当百科全书来看待了,没想到居然还有天书没有刻录的功法,“难道是这是刚写出来的。”
天书不答话,它刻录完毕,书页大放华光,最终所有零散的书册整合成了一本《清仪之道》的地阶书册。
居然是地阶。宋从心微微一愣,仙家书籍分为“天、地、玄、黄”四类:设立全新道统、得天道所钟的为“天阶”;集百家之长、汇千道于一体的为“地阶”;基前人之言、感悟自身之理为“玄阶”;力执己见、成一家之言的为“黄阶”。
严格来说,各个阶级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境界之别,因为黄阶也有可能出现天纵之见。但如果有人能写出玄阶以上的功法,那证明此人已经凌驾众生之上,所行之道已经不再被世俗桎梏,拥有超脱凡俗的眼界与心性了。
到底是谁?宋从心凑到天书跟前,她记得天书会标注出著书者的身份。
一翻,只见落款处写到:无极道门栖霞峰仪典上尊,清仪道人所作。
宋从心当即就宕机了:“……”
“……我一定是在做梦。”宋从心木然地愣怔许久,这才哆哆嗦嗦地伸手去拿毛毯,将自己团团一裹倒在床上,“内门八大长老之一的仪典长老亲手给一个旷课半年的外门弟子写了一本地阶道书。简直特么跟做梦一样。”
天书沉默,天书无言。如果天书是人,恐怕要对这没出息的人深深地叹一口气了。
托这本书的福,原本只想付出“些许努力”的宋从心不得不付出了“十分的努力”。否则她岂不是愧对仪典长老的厚爱?以后都没脸在宗门内混下去了?宋从心别的优点没有,但小人物该有的“识时务”还是有的。
从那之后,宋从心在时境中的修炼就多加了一项礼法修行。因为礼法作用于人的意识与行为举动,所以可以在时境中修行。
一开始,宋从心很不习惯这种行止坐卧都要注意礼仪的生活方式,中途也好几次想过放弃,但好在对宗门长老的畏惧让她坚持了下来。等到她不需要天书提醒也能自然而然地维持规范的举止时,时间都已经过去三个月了。
就这样,宋从心白天去撄宁宫中上课,晚上则轮流进入空境和时境中修炼剑法与礼法。在这样忙碌地充实中,第一年就过去了。
短短一年,宋从心便已赶上之前自己落下的进度,修为突破至融合期,成功跻身修真界足以被称之为“天才”的第一梯队。
要说宋从心为何如此努力?一来是对书中陈述的未来的恐惧,二来则是因为这个世界的精神娱乐实在太过贫瘠。
宋从心在忙碌的间隙里抽出时间练琴,虽说音乐从上辈子开始便是她的特长与爱好,练起来不会那么枯燥,但一想到她如今的消遣就剩这一把琴了,不免又有些悲从心来。
“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光辉美好的未来吗?不是,是这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可乐还没有炸鸡的世界啊!”
说什么断情绝欲,还不是因为这人间没有诱惑力。不值得,当真不值得啊。
第5章
三年,对于“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修真者来说,也就是闭关打坐、弹指即逝的时间。
但对于宋从心而言,三年,是她脱胎换骨、破茧重生的一段岁月。
宋从心看着镜中的自己,身穿道袍的女子微微低垂着眼帘,面色如霜,眸似冷月,没有表情波动的眉眼似乎裹挟着九宸山上终年不散的细雪。
她不言不语地站在镜前,竟有一番遗世独立、孤冷高绝的凛然冷意。
“好。”宋从心拍了拍自己的脸蛋,深吸了一口气,“看上去就很高贵冷艳、生人勿进,很有正道魁首少年时的风范。”
天书躺在书桌上,沉默无语,就这么看着她自恋。
宋从心双手在自己身上拍拍打打,再一次检查自己的“装备”。
第一件装备——干净得不染纤尘还附加了去污咒的白色道袍。都说“要想俏,一身孝”,只要穿上白衣,平平无奇都能变得鹤立鸡群。当然,白衣不等于简朴,更不等于便宜,恰恰相反,越是简单的衣物,越要在质感上耍心机。
就比如宋从心身上这一件,虽然是白衣,用的料子却是上等,并且衣摆与广袖上还用狂草绣上了道教典籍《化书。太虚篇》中的“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
远远望去,白衣胜雪,唯有末尾处晕染着深深浅浅的墨迹。可谓是满袖风流,仿若下一秒便要乘风而去。
除此之外,腰间环绕的银丝腰带、衣襟内衫上显而不漏的叠云之花,让过于素净的白衣平添了几分含而不露的典雅贵气。
绣道经而非绣图样,在这个时代可谓是别出心裁,绝对不会让人将这身衣服错认为是孝衣。
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穿上这身衣饰,宋从心都觉得自己即将凌空虚度、羽化登仙了。
第二件装备——宋从心撩了一把自己柔顺黑亮到几乎可以拿来当镜子的长发。头发这种旁枝末节的地方其实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毕竟不是谁都有心情跑到正面去看你的脸的。而这时候,头发就是你的第二张脸。
想想看,脸只有正面的人能看见,但头发却不管站在哪个角度都能看见。为了今天这场硬战,宋从心整整一年都在用山泉水洗发,为了预防脱发掉发还偷偷种了姜、灵芝与何首乌磨来洗头发。她还特地用自制的山茶花油每天梳理,力保自己仅用一个背影就能撩人于无形。
如此精心保养的长发当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要一根银丝绸带将其绾起就够了——真相是没钱买发饰,她会说吗?
然后,是第三件,也是害得她没钱买多余饰品的罪魁祸首——花了绝大部分积蓄买来的雷击木制成的古琴。
宋从心不要脸地仿造了这个世界不存在的名琴“焦尾”。琴身通体漆黑,琴尾有雷击木特有的焦痕,看上去古拙老旧,颇具岁月与故事之美——废话,刻意做旧还特地带进空境中跟她一起接受“打磨”,能不充满“故事”吗?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从家里带出来,陪伴我十年有余的名琴了。”宋从心摸了摸“焦尾”,沉沉叹气。
之所以不计代价也要制作出焦尾,主要是为了补全礼法气度所无法展现的“故事感”与“氛围感”。简而言之,就是要给人营造一种“她一定经历了很多”的感觉。故事感会让一个人的气质变得更有说服力,同时也更能引发人们探究的欲望、创造记忆点,从而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毕竟,正道魁首总不能是见过就忘的人,对吧?
要知道,宋从心为了不让太过接近自己,于是决心扮演一个寡言少语、待人疏离的无情修士。虽说正道魁
首性格多种多样,古往今来也有不少长袖善舞、待人温和的类型,但宋从心已经决定要参考明尘上仙的形象来打磨自己。一来可以在将来过渡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的排斥性,二来这个不擅言辞的形象可以帮助她避开一些琐碎无用的社交场景。
但是身为一个孤冷无情的剑修,要如何补全自己身上的“故事感”呢?总不能逮着一个人就追着他说“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这怕不是要被人当成癔症患者。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打造各种各样充满氛围感并且可以供人深究的“细节”,让人自然而然地对她产生好奇心。
“整装待发。”宋从心严肃地看着镜中的自己。她知道,只要走出这扇门,她就不再是宋从心,而是未来即将背负守护苍生之责的正道魁首了。
“出发!”宋从心深吸一口气,勇敢地拉开了门扉,果断地踏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砰。”门被重重地关上了。
“我不行,我不行!天书,我好怕啊。”即将背负守护苍生之责的未来魁首一把甩上门扉,转身用力抱住天书,抓耳挠腮宛如一只瑟瑟发抖准备从颊囊里掏坚果买命的小松鼠,“人好多,我好怕,万一我穿帮了怎么办?万一我说错话了怎么办?天书,天书你说句话啊!”
这个场景已经不知道第几次在眼前上演了,天书忍无可忍,跳起来便用自己的书页猛抽这怂货的小脑袋瓜。
……
正道第一仙门无极道门三年一度的外门大比,不仅对本宗的弟子而言至关重要,对于附属宗门举荐上来的修真者来说也十分重要。
梁修便是无极道门附属宗门道真宗的内门弟子,道真宗在修真界中虽然是中坚势力,但也有一定的名望与底蕴,因此每三年都能在主宗这里拿到三个举荐的名额。梁修身为道真宗内的佼佼者,今年有幸在三个推荐名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同而来的还有师妹鹤吟与师弟白庆。
“师兄,这就是无极道门吗?”梁修闷头赶路,身后却依旧传来师弟的惊叹声,“真不愧是正道第一仙门啊。”
是啊,真不愧是正道第一仙门。梁修抬头,看着望不见尽头的天梯与高耸入云的仙山,单单是这条“问心路”,就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到头。
不用灵力爬了一天的山路,梁修正觉得疲惫,忽而一道清风徐来,让他精神忽然一振的同时也心生无奈。
“师妹,多谢。但是还是节约一些灵力吧。”梁修看向一旁手持长笛法器的师妹,鹤吟是医修,虽然沉默寡言,却生性良善,不喜杀伐,“这是无极道门的问心路,只有一步步地走上去,证明自己求道的毅力与决心,才能得到主宗的初步认可。”
鹤吟沉默地点了点头,收起了法器。她回头去看身后的台阶,却见台阶都隐没在了云里,朦朦胧胧,什么都看不清。
“不要回头,师姐。”刚才还在大呼小叫的白庆挪动脚步,用身体挡住了鹤吟的视线,认真道,“虽然我们看不见,但爬天梯的人很多。总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前路,或是因为贪恋红尘而被留在了原地。师姐有悬壶济苍生的志向,可不能在这里停步。”
“……我明白的。”鹤吟觉得两位同门说得有道理,便也回过头,看着脚下的天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到底要走多久呢?他们已经走了多久呢?
明明已经是开光期的修士了,筑基后便已脱离了肉体凡胎,从此寿数久长,再不为饥馑与干渴而苦。但如今走在这条问心路上,三人都觉得每一步都如系千钧之重。豆大的汗水滚落脸颊,人也仿佛回归了凡俗,满身泥泞污浊,不复体清气盈的充实。
鹤吟只感觉到他们走出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但不管走出多远,无极道门的山门依旧远在天边。
然而这一路上,不管是体力较弱的鹤吟还是年纪较小的白庆,都没有出声抱怨过一句。
太阳升起又落下,漆黑的天幕又见黎明。第三天,梁修一脚踩在草坪上时,还有些回不过神来。
三人抬起头,却见“无极道门”的牌匾已经近在眼前,左右两边的石碑上分别刻着两行天骨遒美、锋如兰竹的字迹。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这是“无极道门”之名的由来。
三人静静地站在山门处,一路行来的麻木与疲惫在看见这两句题诗时尽数化作烟缕消散,只觉得荡气回肠。
就在这时,三人听见了悬崖边上刮骨的风响,笼罩山门的烟云散去,周围的风景逐渐变得清晰。远处的一道人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那是一名身穿白衣、负琴而立的女子。
她站在一处斜斜伸出、险峻非常的悬崖边缘,梁修眼尖,看见女子脚下那仅有方寸之地的立足点,再见下方云海翻滚、罡风如雷,一时间只觉得头晕目眩。那立足之地那么窄,稍有不慎便会落入脚下的万丈深渊。若是心态不够稳陈,只怕罡风一起,人便要如熟透的柿子般滚落了下去。
可那白衣女子就站在那里,任由罡风将广袖撕扯得声音猎猎,那衣摆袖口处似墨色衍化,一身即将羽化登仙的飘逸飒然。
她背负着颜色古拙老旧的琴,那琴线条流丽,琴尾却是一段焦枯,乍一眼看过去,仿佛凤凰被烈火燎舔过的尾羽。
她脊梁笔挺,形影枯瘦,高天而来的风凌厉而又冷冽,女子却微微仰头,如一棵屹立山巅的雪松。
脚底是万丈深崖,抬头是高天罡风,然而女子那毫不动摇的姿态仿若怀揣着一腔孤勇,无畏无惧地直面着天道的威势,如入坐忘之境界。
她站在那,便如同那镂刻在山门石碑上的瘦金字体一样,不言不语,也自成意境。
她是谁?是无极道门的弟子吗?鹤吟看得有些愣怔。她心想,原来这便是有底蕴的大宗教导出来的弟子,临渊而立,亦无所惧。
对于一直都懵懵懂懂、虽有理想却不知如何前行的三人来说,这惊鸿一瞥,仿佛正道第一仙门向世人徐徐展开的、绮丽而又宏伟的画卷。
修真者,本就应当如此傲然地面对世间的罡风与霜雪。
第6章
宋从心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别人的眼中美成了画卷。她现在十分动摇,以至于不得不借山顶的冷风让自己过热的大脑冷静冷静。
为什么?宋从心直面山崖才敢摆出痛苦扭曲的神情,因为这样不会被任何人看见。
为什么?为什么参加外门大比的人这么多啊!
宋从心简直难以描述自己踏进择捡仪式广场的那一瞬间如泰山崩溃般的心情。说人山人海或许有些夸张,但半径三米以内有人那是可以确定的。而且,这还只是择捡仪式的第二天,在第三天到来之前,跨越问心路的修士肯定会越来越多,就像闻见甜味的蚂蚁般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