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32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宋亚辉挠挠头不说话了。
  姜馨玉又道:“我建议你以后也去拜个师傅学开车,以后保管又多一条能够挣钱的路。”
  她记得过去偶尔间看过一条新闻,九十年代初,一个的士司机一个月就能赚大几千块。
  以前她还觉得不过区区几千块,可放到现在,也就是再过十年,人民币再贬值,几千块依然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十年后,拿着月薪几千的人比比皆是,足以证明千禧年前的司机真的是赚钱的职业。
  如果在这个年代没有学历,驾驶这个技术真的能保一个人吃喝不愁了。
  第544章 结款
  货收到了,姜馨玉自然要联系郭益民那边。
  老方法,打电话去邮局让接线员先帮忙通知郭益民。
  那头的接线员说道:“你有啥事还是告诉我的好,最近下雪了,虽然还没封住路,但一趟来回不容易,我帮你传话,再帮他传话,让他付一分钟的电话费就行。”
  姜馨玉只好同意,“那行,你给郭支书说货我收到了,剩下的钱我给他邮过去,多出来的就当是感谢费,明年我还收货,他可以早点行动,不管收多少货,只要货和价钱没问题,我这边都能要。”
  接线员把话都记在纸上了,“行,等你那边的钱邮送过来我顺便帮你送信。”
  这年头本来就各种不便,接线员也经常帮人带话,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郭红的老家村里,郭益民刚从别的村结完账回来。
  本村的人看到他就问:“我们的货款啥时候结?”
  郭益民浑身上下捂的严实,就露出一双眼睛,揣着兜说:“你通知一下之前交了货的,来俺家等着,今天就全结了。”
  姜馨玉那边一百多的尾款还没来,但他家有钱能补上,他也不怕姜馨玉不给钱,一千五都给了,剩下的一百多会不给?
  那人一听眼里就高兴,“行行行,我现在就去。”
  往郭益民那送过货的人听说消息都去他家等着结账了,其中自然也包括郭红的父母。
  丁长海能收到八千多的货是提前给他老舅那边打了招呼,在九月份山上野榛子熟了的时候他老舅那边就招呼乡亲们一起去收了,周围的榛子被他们找的片甲不留。
  郭益民这边,姜馨玉要货要的晚,这边每家每户也就是弄了最多十来公斤留着过冬,多整些的也是为了拿去县里市里卖,那也多不到哪去,所以他往周边的村子收,也没收到多少。
  一家虽然也收不到几块钱,但这钱就像是白捡的,可没人不高兴。
  几块钱也不少了,过年能往家里添不少东西,也能给孩子添学费呢。
  钱都结清了,郭益民说道:“咱们这地界好,秋天山里有这些好东西,现在政策好起来了,可以做买卖了,咱们山里的东西就都是宝,我想着向上头提一提,看咱们村里能不能种榛子,这东西炒熟没人不爱吃,运出去肯定有市场,乡里应该能同意。要是能种出名堂,咱们村以后肯定能富起来。”
  村民们不知道野榛子能不能人工种植,但这天生地养的东西,自己能活,人种了后应该也能活,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咋种。
  “我们都听你的,老郭,那村里要是种不活,明年村里还有没有这回这个好事?”
  郭益民觉得姜馨玉应该会继续收,想了想说道:“咱们各家每年不都进山里收点?甭管外头有没有人收,咱们自己也要准备些留着吃。”
  大家伙七嘴八舌的在院里说了好一阵,郭益民摆摆手,“天太冷,都别冻出毛病了,都回吧。”
  大部队走了,郭红他爸妈没走。
  郭益民让俩人进屋,让自家婆娘拿出五块钱给了俩人。
  “这是你们帮忙拉货、运货的钱,这生意本来就是小红牵的头,收着吧。”
  去别的村收货不是这么容易的,土路、山路不好走,拖拉机又进不去,驴车也不好走,有些路段就只能扛着东西走,从别的村收货,最远能走三十几里的路,他这个弟弟没少卖力气,再额外分给他五块钱还是应该的。
  郭红他爸连犹豫都没有的就收下了这五块钱。
  他心里不高兴,觉得这事郭红得直接和他说,要是让他来当牵头收货的人,恐怕好处费不止这五块吧?
  <divclass="contentadv">
  “大哥,那边收的啥价?”
  他就不信他大哥忙活这么多天没挣到钱,不然这十块钱是哪来的?
  郭益民瞅他一眼,咋会不知道他是想算他这回挣了多少。他是挣了二十来块钱,可他忙活了,不该拿这钱?
  见大哥瞪眼,郭红他爸缩了缩脖子。
  郭益民又道:“之前小红打电话说想让家里养鸡养鸭挣钱,我看这门生意可以,你俩啥想法?”
  郭红他爸又把对郭红那套说辞拿出来了,最后又说:“大哥,人参挣钱,郭红她大姨之前送的俩人参,你猜我卖了多少钱?好几十块呢。”
  郭益民听的皱眉,他这个弟弟就是个没脑子的,目光短浅,“你有几根人参?还能天天卖人参不成?听我的,村里搞个养鸡场,你承包上,鸡蛋都不愁销。”
  郭红他爸坚决不干,手里捏点钱是给孩子娶媳妇的,搞个养鸡场哪够?谁知道挣不挣钱?亏完了咋整?
  “你想干让你家老三干,养鸡场开起来了我给你们帮忙,随便给我开点工钱就行。没事我就回去了啊,下次再有这种好事,你可要提前告诉我,我肯定提前准备。”
  郭红他爸出了门不忘和他媳妇嘀咕,“那丫头心大着呢,有了好事也不告诉我,我不是他亲爹?挣钱的事倒是让给外人了?还没结婚就知道胳膊肘往外拐。”
  郭红他妈点头赞同,“还不是因为小时候把她送你大哥这边养着了。”
  “不过养鸭养鸡兴许真的能挣上钱,不然咱们家试试?”
  郭红他爸瞪她一眼,“你知道养鸡养鸭一年得要多少钱?别承包养鸡场的钱都收不回来,咱手里有多少钱?上哪弄钱去?老二老三马上娶媳妇了,要用钱的地方多的是。”
  几句话说的郭红她妈垂下头不再说话。
  过了八天,接线员拿着纸条找到了郭益民家里,同时送来的还有钱。
  郭益民看过后意外姜馨玉竟然这么大方,竟然多给了二十块,加上他从中抽取的,这回挣了四十多。
  二十块钱少吗?肯定是不少了,村里弟兄分家,还能为锅碗瓢盆打起来呢。
  看来做买卖是真的挺赚钱。
  郭益民没有因为姜馨玉还是个学生就小看了她,能一次拿出三千块做生意的大学生,会是笨蛋吗?
  郭益民提前把电话费给了,又道:“你给她说我知道了。”
  东北的货进来了,姜馨玉又去邮局联系阿布都,随即收到了一个预想过的坏消息。
  他们那边的葡萄干在和省内各大供销社签了订单后,顶多只能给她们余出三吨一的货。
  据阿布都所说,今年能给她们供这么多货已经是产量提高不少后的结果了。
  阿布都自然是没说实话,今年产量再提高也不会有这么多剩的可以给姜馨玉发过去,不过是除了他们葡萄园,也有别的乡产了葡萄干,抢了他们的订单。
  不过好在他们的余量姜馨玉这边都能吃下。
  第545章 周齐家的四合院
  三吨一的货还得给丁长海分一部分,卖到明年新货下来,根本不可能坚持到明年那个时候。
  一天店里平均下一百多公斤的货,这是所有干果的量,一个月也要出近三吨多的货,再过两个多月要过年了,她一点都不怀疑过年时的销量会上不去。
  姜馨玉问:“除了你们葡萄园那边,还有没有别的生产地?”
  阿布都:“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可以帮你打听打听。”
  嘴上这么说,心里想着这个忙他就不帮了。
  不止葡萄干,姜馨玉还想再定一批开心果、椰枣和巴达木。
  价钱她都知道,但运过来的货质量怎么样不能保证。让人帮忙办事没道理白让人干,没有好处人家也不会尽心。
  于是她许了二十块钱,让阿布都帮忙定一下其它货,这钱会随着葡萄干的货款和运费给他邮过去。
  有钱拿,又不是葡萄干,阿布都欣然答应。
  这批货不急着运过来,只要年前能到就行,她还得联系上次压货过来的老刘帮忙。
  这批货再来,院里就算能放下,也得挤的满满当当。
  姜馨玉记得陈奕说的回林街新建的市场,有仓库有门面,门面房暂时不需要,仓库得租一个专门用来放货。
  婆母照顾着店里和孩子,陈奕走了,有关铺子的其它事只能她自己操心。
  周末她提着自家店里的礼盒骑着自行车去找周齐,准备给周齐找点事做。她和陈奕给周齐一成的利可不是白给他送钱的。
  不巧周齐和姜玉珠都不在家,听周齐他爸说,他们去后海那边的四合院盯装修了。
  姜馨玉把礼盒放在桌上,对面的孙昭慧问:“这是提来的什么?我以前怎么没见过首都有这种盒子?”
  姜馨玉把盖子打开,露出拼盘样式的内里,每个空格里都装着一种干果,松子榛子花生开心果都是炒制过的,蜜枣和葡萄干没法加工,都是原味。
  铺子里的干果已经有十种了,花生瓜子和核桃有人带着货上门送,这个拼盘只能放六种,干果重量不到两公斤,定价却不便宜,一整盒要六块钱整,中秋一天就卖了三十七盒。
  “这都是我们铺子里的货,这盒子是定制的,过年过节摆在桌上就图个喜庆好看,能一直用,也不会坏。周叔和孙阿姨你们都尝尝,我们铺子里雇的炒货郎家里祖上说是给紫禁城的贵人供货的。”
  金福海炒货配了各种香料炒,姜馨玉吃过后虽然没有多惊艳,但这味道绝对不差,还越嚼越香。
  周平尝过后点头,“确实不错,这花生后味回味越吃越香。”
  孙昭慧捏着花生说道:“我听周齐说你们铺子里生意不错?你和陈奕平日里忙着学习,店里都是你婆母在忙吧?她还挺能干的。”
  孙昭慧还是瞧不上干个体户的,这但凡有工作,谁去干个体户?不过心里咋想嘴上就没必要露出来了。
  她本还想着冯蔓都被离婚了,兴许陈奕妈就和陈进华复合了,谁成想快一年了也没传出个风声。
  又坐了二十来分钟,姜馨玉告辞出了门,骑着自行车往后海那边去。
  半道上,在某个中学门口的柱子上看到了贴纸小广告,是培训班招收学生打的广告。
  <divclass="contentadv">
  郭红说孙建伟在搞培训班,她估摸着这个广告有可能是他贴的,这人还挺行,竟然找到了场地。
  骑了近两个小时她才到后海那片,摸到周齐家新买的四合院。
  周齐奶奶和她妈张潼芝已经准备走了,恰巧和她打了个照面。
  打过招呼后俩人坐车离开,姜馨玉往四合院里一路走一路找人,心里惊叹她家两千块的院子和这座四合院比起来连弟弟都算不上。
  刚才一路骑车过来,大致瞟了瞟这片的布局,周齐家这个两进的四合院面积不算大的,周围有更大的,但这里头修整的是真不错,他才买到手没几个月,里头就这么平整,显然之前保存的就好。
  进了院门,左右两侧有两棵树,院子的主路两侧是还带着绿意的草坪,廊下种了一排绿竹,哪怕即将进入冬季,这个院子里也充斥着绿意,打眼看过去,白墙青砖黛瓦,外观虽不华丽,但古香古色的,非常有古韵。
  还真不是她嫌弃自家小院,她家小院是真的比不起这边的四合院,还没进屋里瞧,光是院子的布局就把她家比下去了。等手头存款更多,家里小院和屋里布局都可以重新规整一下。
  钱真是个好东西呀,她也想住这种古韵十足的四合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