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7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宝琴憋着眼泪的找到了宋明翰,两人到了无人的地方,姜宝琴直接扑进了他怀中。
  “宋大哥,我也不想这样,可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对你的心意…”
  姜宝琴一番互诉衷肠,让宋明翰感受到了她炙热的感情,他的心仿佛都被烫了一下。
  第126章 工作落实
  周一晚上陈秀云请了一天假,说是明天陪着姜玉珠去县里参加考试。
  大清早天不亮就得走,陈秀云哪能放心让姜玉珠自己一个人去。
  家里还有百十块猪胰子皂,陈秀云也想趁机拿到县里去卖了。只可惜想起张铁柱,她终究还是按耐住了。
  听别人私下里悄悄的对她说张铁柱因为袁春花把李会计给打了,这几天也没在村里见到张铁柱冒头,也不知道人去哪了。
  陈秀云左思右想还是不甘心,在夜里去了张铁柱家屋院后头,屋里也没个烛火,不过凑近了听有人的呼噜声,声音可不小。
  陈秀云一溜烟的回家,先把装着猪胰子皂的布袋藏到了村口的林带里的草窝中埋了起来,位置距离村口还挺远的。
  夜里陈秀云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把姜玉珠喊起来了。
  母女俩收拾过后随便吃了点剩饭,又把小黑撒开在院里跑,骑着陈奕的自行车出了院门。
  陈秀云会骑自行车,但也手生,姜玉珠坐上去时两人还摔了一跤。
  天蒙蒙亮,到了村口,一黑影立在那怪吓人的。
  “谁啊?张铁柱?”
  陈秀云试探的问道。
  张铁柱是被母女俩骑车摔倒的声音吵醒的,醒来后就立马清醒了。
  因为和李会计打了一架,身上脸上都挂了点彩,嫌丢人,这几天白天他都不怎么出门。
  先前半夜里醒了他去找了袁春花这贱婆娘,两人搞完后他听袁春花说了一嘴,陈秀云请假明天要去县里送她闺女去考试。当时他就琢磨开了,陈秀云明天能不能让他抓个现形?
  从袁春花那里出来,他就到村口的坡子上睡了,现在可算是等到了俩人。
  此时他出声道:“是我。”
  陈秀云有种被这鳖孙盯上的感觉,语气不善,“你在这干啥?搁这吓人呢?”
  张铁柱故意伸了伸胳膊腿,走到了近前,打量着自行车和母女俩。
  自行车上光溜溜的,母女俩身上也没带什么东西,可以称的上是轻装简行,姜玉珠统共就装了一支笔塞在口袋里,陈秀云兜里倒是装了钱和票。
  车子和两人身上一眼看去,那是干净利索的不得了,张铁柱心里那个失望啊,“我白天睡多了,夜里出来溜达溜达,你俩有事甭管我,自行去吧。”
  陈秀云说道:“我告诉你张铁柱,你可别打啥歪主意,我家院里的狗现在可是松着的,你要是进去偷东西,被咬着可赖不着我。”
  陈秀云就是故意的,因为她的直觉告诉她,她做生意的事被他察觉了,故意来这蹲点了,她现在说这些就是混淆视听。
  张铁柱听这话立马就不愿意了,“我是那种人吗我?”
  “我家要是丢了啥,我就得去大队长那举报你,谁让你半夜不睡觉在村口溜达,一看就没想着干好事。”
  最后陈秀云哼了一声,蹬着车带着姜玉珠走了。
  张铁柱心里那个丧气啊,敢情他蹲守这么多天都白蹲了?他心里骂骂咧咧的往回走。
  那一头,陈秀云悄悄把布袋挖出来带上了。
  虽然没让张铁柱发现什么,但陈秀云心里对这个人现在是十足的警惕。他要是一直盯着她,总归是很不方便的。
  镇上有到县里的班车,俩人到了镇上又花钱坐了班车。
  姜玉珠对今天的考试严阵以待,等坐在桌子前看到所谓的试卷时,发现上面的内容真的挺简单,还没学校的数学物理试卷难。
  也是姜玉珠把这次考试看的太认真了,有方士斌这层关系在,又送出去一条大前门,姜玉珠本身又是高中毕业,是有文化的人,新华书店营业员的工作还是妥妥的。
  人情和考试是一方面,这年头还要查家庭关系,陈秀云是下乡插队并扎根农村的进步知识青年,而老姜家祖上三代都是贫农,妥妥的根正苗红,没有任何可以挑出毛病的地方。
  时间一晃就到了六月下旬,姜玉珠在跑了好多趟县城后工作终于落实了,她以后会是县里新华书店一名光荣的营业员,刚入职一个月工资二十三块五,负责把书店购进和销出的每一本书建立档案,做好日常的销售工作。
  人逢喜事精神爽,姜玉珠的工作落实了,在姜馨玉这周放假回家时,吃到了陈秀云同志做的小笼包。
  小笼包的馅是肉和菇子的,又鲜又香,汁水充足,刚出锅的时候爆汁烫嘴。
  小包子出了锅,陈秀云让姜馨玉给陈奕家端了一小盆。
  今天陈奕没去接她,应该是下乡去放电影了,这会儿天黑了陈奕也还没回来,就王寡妇一个人正坐在屋檐下纳凉。
  “婶儿,吃饭了没?”
  王寡妇看她端着东西过来,忙说道:“送啥送,净破费,端回家你们自己吃去。”
  姜馨玉放到屋里桌上,笑着说:“我妈做的肉包子,还带汤汁呢,可好吃,我妈专门让我给你送来的,婶儿快趁热吃。”
  被人惦记着谁会不高兴,王寡妇心里也乐呵。
  “可惜陈奕下乡去了,今天不回来,我留着等他明天回来再热热。”
  姜馨玉说道:“那你也趁热尝吃几个。”
  未来的婆媳俩气氛还挺融洽,姜馨玉走时,王寡妇还把她送到了大门口。
  等回到家,姜馨玉又接连干了几个宣软鲜香的小包子。
  母女三说着话。
  姜玉珠心情不错的畅想着以后去新华书店工作的日子,陈秀云同志说着最近大队里发生的一些事。
  姜宝琴和宋知青可能要定下了,宋知青现在已经光明正大的登姜宝琴家的门吃过两回饭了,并且张凤梅还给村里人炫耀宋知青会出钱在她家院里盖一间砖房,等以后办了酒后小夫妻俩就住进去。
  姜馨玉听到这些倒是没什么想法,关她什么事呢?
  第二天一大早,陈秀云同志去借了队长家的自行车,要带着姜玉珠和她的铺盖等生活用品去县上了。
  过两天姜玉珠就要正式上班了,总要提前把生活用品都安置好,今天陈秀云也正好去看看姜玉珠以后的多人宿舍。
  姜馨玉本来也想跟着去,只可惜自行车带了不少东西还又坐了一个人,实在是没法带她了,而大队里马上也要发粮食了,大队长还让她在一旁核对来着。
  第127章 读书有用!
  艳阳高照,五里桥大队的社员们都在晒谷场上围着。
  戴着草帽的姜馨玉坐在桌子前,桌子上摊着一个账本,每个领了粮食的人都要过来签字,不会写字的就在姜馨玉写好的名字上按个手印。
  大队长带着几个青壮在一旁称粮食的重量。
  粮食是社员们最为关心的事,大队还是趁着中午休息的时候来分的,这会家家户户不少连饭都不做就在这等着了。
  姜馨玉现在对队里的账目还算了解,这几个星期放假没少去公房核账。
  队里知青的分粮待遇和大队的社员们都是不一样的,当初开大会弄出人六劳四的范围并不包括知青们。
  知青毕竟不是本村人,在劳动上也普遍不太行,女知青就更不行,这完全是体力决定的。七成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如果变成六成,他们必然会闹,所以当初开大会决定时,压根就没叫知青。
  粮食分的一堆又一堆,在众人眼皮子下过称。
  过完称后,一家几口一起把粮食运回家。
  队长媳妇就站在姜馨玉旁边,和她时不时说着话,不远处还站着大队其它妇女同志。
  “馨玉啊,你姐以后就在城里工作了,一个月多少钱?”
  姜馨玉说道:“刚定下工作,第一年每个月还没多少。”
  她是傻了才把具体数目说了。村里不乏有恨人有笑人无的人。
  一群人见她不说,撇了撇嘴觉得这丫头现在精的很,还泼辣的很,上次把张凤梅都熊的说不出来话,可厉害着呢。
  “那工作你姐是咋得的,和我们大家伙都说说。”
  从前队长儿子李磊是队里唯一的进城工作的工人,后来陈奕成了电影放映员,在成为“先进分子”后他成功转正了,继这两人之后,姜玉珠成功进城了,成为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这咋能不让人羡慕?
  地里辛苦刨食的哪个不想让自家子孙后代出息?
  等签字的大爷按好手印后姜馨玉才说道:“县里单位招工,先去报名,还得考试,考过了之后大差不差就能定下了。我姐这工作前前后后差不多跑了一个月。”
  “我姐为啥能得到城里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你们知道是什么不?”
  一众大爷婶子小媳妇们都竖起了耳朵。
  队长媳妇接话道:“还不是有文化!”
  姜馨玉对她竖了个大拇指,“婶子说的对!文化是顶顶重要的。”
  队长媳妇莫名骄傲的直了直腰板!她男人让家里孩子都上学,开销每年是比大队别的人家都多一笔,但只要有一个能进城获得工作机会,这都是值得的!
  可惜村里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再者,就算是明白了,也不舍得掏钱让孩子去读书。
  姜馨玉给队里的社员们当起了小老师,她想让他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要让她们对女孩儿更重视些。
  “你们自己看看,不说城里,就咱们队里,以队长书记为首的干部们,哪个是没文化的人?”
  一旁队里的干部们听到她的话下意识挺了挺腰杆,馨玉这丫头说的没错,他们就是文化人!
  虽然他们中也不是人人都是高中毕业,也有只上到小学毕业的,但比起村里不少大字不识的,他们咋能不算是文化人呢?
  “要是大字不识,城里是没有单位会要你的。”
  有人反驳,“那可不一定,县里厂子里守大门的大爷就不识字。”
  “还有不少工厂车间的工人,也有不少不识字的。”
  姜馨玉一笑,“为啥守大门的工作轮的上人家就轮不到你?”
  说话的大爷说道:“人家本来就是城里人,咱是村里的,和人没法比。”
  姜馨玉点点头说道:“咱们在村里,本来起点就比别人低,所以就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文化,才有成为城里人的机会!”
  “你说的轻巧,上学的钱都从哪来?家里小子这么多,嚼用都不够,哪有钱让孩子都去上学?”
  姜馨玉被难住了,真是忘了这一茬了。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人都穷的叮当响的。她家不是偷偷做买卖和陈秀云同志的娘家补贴,也是穷的叮当响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