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鸿胪寺的官吏,都没有告诉他这些。
  真奇才也!
  “我素闻丝绸之路上的大国,但不曾想这些国家竟如此广袤。七郎觉得,我大唐和大食、拂菻、大秦相比,孰强孰弱?”
  李隆基的掌控欲,驱使他想得知大唐的地位。
  大食是唐人对阿拉伯人的称呼,拂菻是唐人对拜占庭人的称呼,大秦是唐人对法兰克人的称呼。
  但又常常将西方人统称为拂菻或者大秦。
  “我大唐继中国正统,为天朝上国。即便是最强大的大食,人口也不到大唐的一半,且远远比不上圣人治下的大唐繁荣。”
  李瑄说得是实话。
  虽然阿拉伯帝国面积更广袤,也善于征战,打得西方抱头鼠窜,但人口实打实的只有大唐一半。
  手工业、农业,也差甚远。
  封建时代,人口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所谓的拜占庭、阿拉伯、法兰克,也和中国一样,有众多朝代。
  但中国在千年以后,还是中国。而这些国家,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这样的话,夺回被大食侵占的昭武旧地,朕之大唐必威震西方。”
  听李瑄的话,李隆基心中得到宽慰,又豪情万丈地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能做到这样吧!”
  “圣人乃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必能如此。”
  李瑄见自己画大饼有效,将能用的赞誉都用上。
  接着,李隆基问李瑄排兵布阵之法,李瑄说出后世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让李隆基耳目一新。
  又问《孙子》《吴子》,李瑄对答如流。
  此时,李隆基认为李瑄是他的霍去病。
  可以帮他完成赫赫武功。
  “如果要完成这些功绩,一定得是七郎这样的臣子辅佐。”
  李隆基喜爱李瑄更甚,正色言道:“朕欲封你为丰安军副使,你可愿意?”
  之前他爱惜李瑄的文采,不想让李瑄去边疆。
  在了解这些见闻后,他准备大力培养李瑄。
  “臣……愿意,臣必以死报效,不让胡人踏入大唐一步。”
  李瑄没有丝毫犹豫,起身向李隆基谢恩。
  丰安军,朔方节度使下的一个军事重镇。
  被李隆基钦点的副使,如果能立下军功,更容易被李隆基注意,晋升轻而易举。
  李瑄也知道,现在是大唐覆灭突厥汗国的关键时刻,正是立功的最佳时机。
  这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
  “我知道朝野对我任用胡人为上将,颇有非议。七郎将从军,如何看待呢?”
  李隆基让李瑄起身后,又问李瑄一个问题。
  其实在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不可动摇的答案。
  那就是李隆基认为胡人不像汉臣,在朝堂盘根错节,更容易驾驭。
  作为政变起家的皇帝,他不放心一个士族出身的汉将,掌控重兵。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养子,最起码李隆基现在绝对信任他。
  但是李隆基忽略一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瑄心知肚明,但不能去忤逆李隆基,于是缓缓说道:“臣听闻上古圣君武丁连板筑奴隶都可以任用,所以得到傅说这样的圣哲,辅佐中兴。君王用将相是君王的事,臣子尽忠职守即可。其他的事,就不用多操心了。”
  “七郎知我心意!正如我用牛仙客一样,都说牛仙客才疏学浅,但牛仙客几年宰相,国泰民安,现在牛仙客已故,谁又能说不是呢?”
  李隆基对李瑄的回答满意,抚掌微笑。
  这一刻,李瑄眼中闪过复杂。
  犹记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的英明。
  与宰相姚崇君臣交心,约法十章。
  将宰相宋璟的话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生。
  将宰相裴耀卿的表文随身自带,提示自己爱护百姓。
  因为宰相苏颋的葬礼,放弃游乐。
  被宰相韩休追谏,日益消瘦,说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被宰相张九龄犯颜直谏,面红耳赤,依然追忆“九龄风度”。
  开元盛世,绝非偶然。
  然而当年的勤奋节俭,早已陷入温柔乡之内,陷入好大喜功之中,不能自拔。
  李瑄明知道李隆基有的事情是错的,却不敢多说。
  历史上的张九龄和天宝年间的一桩桩大事为李瑄验证许多,知道哪些言论触碰不得。
  他只能在心中制定自己的计划,步步为营。
  按理说这个时候,李瑄该要告退。
  但李隆基却吩咐高力士,将珍馐美酒送到沉香亭,他要宴请李瑄。
  平时宰相和三品的官吏,才有这样的待遇,这是对李瑄莫大恩宠。
  宴上,李瑄总是称赞李隆基是圣君,虽然李隆基笑骂李瑄“能说会道”、“过于粉饰”,但心里很是高兴。
  ……
  第21章 为高力士“献宝”
  当李瑄走出兴庆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日昳时分。
  高力士亲自将李瑄送出宫禁,一路上,李瑄毕恭毕敬,虚心求教。
  “七郎虽年少,却有成人之美的智慧,左相在这当面都比不上七郎。”
  行走半路,高力士对李瑄高情商夸赞。
  李瑄与李隆基讨论的时候,高力士伴随左右。
  上一个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欢心的,是李林甫。
  但李瑄不仅有才华,有勇武,还见多识广。
  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必定会让李隆基喜爱。
  “高翁谬赞,我怎么可以与父亲大人相提并论呢!在我心中,高翁的贤明,古今未有也,必定名垂青史。”
  李瑄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我就是一宦官,他们尊重我,是因为皇帝信任我。等我化为尘土,谁又会去歌颂呢?”
  高力士一向冷静,自少年时期,他就能做到荣辱不惊。
  这也使太子称呼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阿翁”,驸马们称“爷”。
  特别是那个能打的宦官杨思勖死后,高力士的权势达到顶峰,李隆基经常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只有高力士在值班,李隆基才能睡好觉。
  古今哪个宦官有这份殊荣?
  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顾虑,以前圣人能听进去劝,知错能改。
  但自最后一次从东都洛阳归来后,高力士看着李隆基对劝谏者大发雷霆,处死犯颜直谏的大臣。
  他也不敢说不顺耳的话了。
  “高翁,蔡伦何以名垂青史?受历代士大夫敬重?”
  李瑄明白一味奉承,终会遭到厌恶。他必然要帮助高力士做些什么。
  当初信安王李祎在外领兵的时候,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祎的功勋,对其进行污蔑。
  但机智的李祎通过高力士,将奏折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后,直接将宇文融罢相,赶到汝州当刺史。
  而高力士属于明哲保身做到极致的人。他善于随机应变,观察形势气候,即便是最亲近喜爱之人,如果忤逆圣颜,面临倾覆败亡皆不予救助。
  李瑄需要与高力士加深关系,建立利益。
  因为高力士还是知恩图报的人,曾经高力士因小过被武则天赶出皇宫,无家可归之际,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将其收养,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对武三思后人照顾有加。
  “文人所用之纸,皆出蔡侯。怎么会不感念他。”
  高力士不明白李瑄的意思,思索后,向李瑄回答。
  “如果天下寒士,所读书籍,皆因高翁。谁又会不感激高翁?”
  李瑄缓缓向高力士说道。
  “七郎说笑。”
  高力士摇头,只当李瑄说趣事。
  “高翁可知雕版印刷?”
  李瑄正色地问高力士。
  雕版印刷术起于唐初,但直到如今,并未普及,书籍还是以手抄为主,效率极低。
  自李隆基执政起,一次次要求大唐所有乡并置乡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