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樊衡猛劲横扫,李瑄预料他的动作,侧枪格挡。
  势大力沉的一击,撞在李瑄的枪杆上,不起波澜。
  而李瑄手臂一震,樊衡只觉得一股巨力贯身,他身体倾斜,一个趔趄,差点摔落马下。
  还好两马迅速错过。
  马匹奔跑数十丈后,两人再次调转马头,向对方冲去。
  感觉到手掌发麻,樊衡暗道好大的力气,遂双目凝重。
  李瑄也测试出樊衡的力量。
  远远不如他。
  这一次,他主动出击。
  双马再撞,李瑄持枪直刺。
  樊衡也同时刺向李瑄。
  但李瑄手臂更长,力气更大,出枪更迅速。
  “砰!”
  樊衡的枪还未碰到李瑄,就被李瑄精准地点在护心镜上。
  巨力横贯,樊衡不受控制地从马上摔落。
  观者哗然!
  膂力过人,一向勇猛的右龙武将军,竟被不着寸甲的李瑄,两个回合挑下马。
  如果李瑄用的是有枪头的真枪,很可能一下刺中樊衡的要害。
  “吁……”
  李瑄勒马,回到落地的樊衡身边,并下马搀扶樊衡:“将军是否伤着?”
  樊衡好歹也是龙武将军,当众被两回合挑下马,心中羞愧。
  他虽然已至中年,但身强体壮,又着甲,并没有摔伤。
  在李隆基召李瑄到来的时候,樊衡自恃勇力,毛遂自荐来验证李瑄的武力,并未想到自己会败。
  李瑄看樊衡沉默不语,又不像伤着,故不再多问。
  一众羽林卫飞跑至樊衡身边,代替李瑄搀扶。
  他们一行人来到亭前,听候李隆基的指示。
  “七郎勇武过人。然不着甲而冲击,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战场之上,一定不可以这样。”
  李隆基夸赞李瑄的同时,向李瑄责备。
  他心中犹豫,要不要将年少气盛的李瑄放置在边疆?
  相比之下,杨玉环对这种打斗没有概念,只怕伤着李瑄。
  她喜欢看箭术“表演”。
  “臣正是少壮,又得将军承让,侥幸获胜。臣定谨记圣人教诲,今后在战场上,必披甲胄。”
  李瑄拱手一礼后,又对樊衡一礼,保留樊衡的面子。
  这让樊衡更加惭愧,他向李隆基拱手说道:“七郎神勇,若关张在世,臣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樊衡将军不必自责,名将问世,总是要惊艳世人。”
  李隆基心知樊衡的武力和忠诚,不会因此责怪樊衡。
  经此切磋,他对李瑄的勇武更看重。
  安排樊衡下去休息后,李隆基带李瑄到沉香亭。
  沉香亭周围,尽是盛开的牡丹。
  花团锦簇,香气迷人。
  来到沉香亭的二楼,可以一望周围的繁花似锦。
  这是平时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饮酒赏花之所。
  能在这里召见李瑄,代表李隆基对李瑄的喜爱。
  聪慧的杨玉环知道李隆基要与李瑄讨论军政,便带着宫女来到牡丹园赏花。
  她所过之处,花朵好像因害羞卷起花瓣。
  牡丹园中,万花竞美,她就如万花丛中的一朵,姹紫嫣红。
  第20章 皇帝问策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信安王,他老得下不来床了。唐初的时候,我宗室有孝恭、道宗等名将,威震天下。现在只剩下信安王,也即将离我而去。”
  李隆基示意李瑄落座后,动情地向李瑄说道。
  他口中的信安王,名李祎。是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孙子。
  在开元年间,李祎由文至武,任陇西节度使,千里奔袭,以极小的代价,拿下唐、吐蕃边境最重要的要塞,石堡城,使大唐完成对吐蕃的战略主动,反守为攻。
  后又大破奚、契丹,功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若论对大唐的战略贡献,李祎在当代仅次于王忠嗣。
  “信安王是宗室的楷模,臣一直希望能如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为圣人开疆万里。”
  李瑄向李隆基表达心迹,他懂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希望宗室中,能再出现信安王李祎那样的名将。
  李瑄本不想穷兵黩武,但他更清楚李隆基的喜好。
  王忠嗣在几年后是怎么失势的?
  阻挠边功!
  谁敢在这个时候说出“铸剑为犁”,李隆基一定会将其撵出长安。
  李瑄想要掌权,一定要贯彻李隆基的意志。
  “七郎志大,然霍去病的功绩,可不是容易做到的。突厥已如冲风之末,不远矣!”
  说这话的时候,代表李隆基已经开始考验李瑄的武略、眼界。
  “圣人英明,突厥汗国覆灭已是时间问题。然草原诸部,回纥最强,麾下控弦之士十万,制度分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果决而英勇,其子磨延啜精明而睿智。他们必然会尽拥匈奴故地,成为草原新霸主。”
  李瑄微微思考后,向李隆基回答道。
  “七郎真有远见!”
  李隆基惊讶,因为李瑄的话,与王忠嗣上书几乎一致。
  王忠嗣也认为,拔悉密和葛逻禄不足与回纥争锋,如果灭掉突厥,回纥会尽拥匈奴故地。
  “七郎觉得要如何去做?可畅所欲言,不必顾忌。”李隆基又问策于李瑄。
  “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不易控制。且我大唐当今大敌为反复无常的吐蕃,和变数横生的西域。国家虽然兴盛,然树敌太多,并非是明智的。圣人可向回纥部落许诺,准许他们建立回纥汗国,尽拥匈奴故地。但必须年年向大唐进贡优质马匹,貂皮。”
  李瑄向李隆基建议道。
  在历史上的天宝年间,回纥是大唐名义上的藩属,虽然接受册封,但回纥在政治、军事上,完全自主。
  所以安史之乱的时候,回纥也想从大唐捞一些利益。
  鉴于历史上与回纥关系总体还算融洽,李瑄不会建议李隆基对回纥动武。
  “突厥一直死灰复燃,一遇变故,便寇我边境,夺我百姓,窥我财物。回纥如果建国,是否会和突厥一样,见利忘义?”
  李隆基担忧这一点。
  自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在廓州达化县屠城以来,李隆基就对吐蕃恨之入骨,不再相信吐蕃所谓的“舅甥之好”。
  吐蕃一直是李隆基心腹大患。他的战略,也是以对付吐蕃为主。
  “圣人不必多虑,回纥即便建国,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势。自古西域是草原的羽翼,只要我大唐牢牢把握住这双羽翼,回纥就会被锁死在草原与大漠,我们再拉拢一些草原其他部落,用以制衡。回纥一旦有异心,数路兵马同出,顷复间将其覆灭。”
  李瑄将战略方向,禀明李隆基。
  当然,如果大唐失去西域,对草原的钳制,便不复存在。
  “善!”
  李隆基的心中一下明朗。
  “一个月前,安西都护府上书,远隔重山,一个叫大食的国家,不断东扩。原本属于大唐藩属的昭武九姓,先后臣服于大食,现在欲要笼络西域诸国。七郎怎么看待?”
  本不该问李瑄这些,但李瑄提到西域,李隆基尝试询问一番。
  他准备下诏让安西副都护和王忠嗣回京,为他讲述往大食去的里程详细。
  “臣结识过大食商人,对大食有些浅薄了解。大食国土广袤,横跨海洋,直至欧罗巴的疆土……但是近年来,大食国内有两个派系争斗,不死不休,已无心东扩,暂不用担心大食……”
  李瑄向李隆基讲说道。
  现在的大食为白衣大食。
  等过几年,强悍的黑衣大食才会建立。
  看李隆基还是有些不了解的样子。
  李瑄索性着重向李隆基介绍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和他们所信奉的宗教、特点。
  这些新奇,李隆基听得入迷。
  “待吐蕃臣服,可重兵陈于西域,与大食争昭武九姓之地,重建波斯都督府,彻底统治西域,将大唐和圣人您的威名,传至四海!”
  最后,李瑄向李隆基画大饼,使李隆基热血沸腾。
  仿佛回到数十年前,他带领五百死士,铲除韦后的时候。
  他没想到李瑄连域外之事,都知之甚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