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25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后就有人给他讲曹可欣的来历:“曹可欣是个生活在未来的人,突然穿越到咱们这里,成了一个包身工……”
  这个年轻人目瞪口呆。
  怎么一个菜名,还牵扯上这么多东西?
  还有什么从未来来的……真是胡说八道!
  这个年轻人正觉得对方瞎扯谈,就听对方开口:“对了,这曹可欣,是云景先生小说里的人物。”
  年轻人无言以对,只想看看这部小说。
  炸鸡风靡上海的时候,《梦游莫斯科》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上海的普通人,大多连俄国在哪里,莫斯科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自然也不知道几个月前发生的三月革命。
  所以他们一开始看这本书,是看不明白的。
  但这部小说里写的北方很新奇,主角一睡着就来到洋人的地方,这个设定也很有意思,他们就愿意看。
  而等他们看了几天,就被惊呆了。
  这书里写的世界,太惊人了!
  其实,对上海那些有闲钱买报纸的人来说,书里的老百姓的生活,他们是不羡慕的。
  他们早就过上那样的生活了。
  此时上海的有钱人的生活水平非常高,出门可以坐电车,理发店里连吹风机都有。
  但如果真的全国人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那就太惊人了!
  而且……还能这样?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每天都会读云景的小说,但不会只读云景的小说。
  说书先生会挑一些有意思的小说,轮换着给人读。
  最近《梦游莫斯科》火了,说书先生就开始读这本书。
  大部分人就当个故事听,听得津津有味,觉得那个莫斯科的人的日子,过得挺不错。
  他们这里的普通工人,可吃不上肉!
  但也有人听着听着,就觉得书里的俄国太过分:“哪能这么多规定?家里竟然连多请几个佣人都不行。”
  “对啊,凭什么把土地都收归国有,又分出去?”
  “这东兴肯定是个穷人!”
  “他自己没钱,就想分别人的钱?”
  ……
  茶楼里的有钱人都很生气,毕竟真要把地平均分,那他们多吃亏?
  他们的家业,是辛辛苦苦攒下的,凭什么分出去?
  少收一点租,他们都是不乐意的。
  这些人之前看《双面魔君》的时候,看到分地没想太多,但东兴的这篇小说,可是把情况清清楚楚写了的!
  他们觉得东兴居心叵测。
  有钱人这样想,那些穷人听了,却觉得书里的世界特别美好。
  “那个莫斯科,真的会变成这样?”
  “我要是能过这样的日子,我愿意少活十年!”
  “真要能分地就好了,我也不用在这里卖命。”
  ……
  而受到震撼最大的,则是那些读书人。
  上海的读书人,很多都接受过新思想,对俄国的情况,也有所了解。
  如果将来,俄国的农民都有地,那该多么让人震撼!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期待书里的未来。
  作为资产阶级,他们肯定不愿意把自己的钱和土地分出去。
  一时间,骂东兴的人,远超骂云景的人。
  跟东兴一比,云景写的都是小事儿,也不过就是女人想要读个书,想婚姻自由。
  但东兴,他是想动他们的命根子!
  当然,也有很多人赞同东兴的想法,同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顾书潮看着自己书房里的众多英文书法文书,整个人有些茫然。
  英法等国,对苏维埃非常敌视,而他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他想推广教育,想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但他一直以来的想法,跟书里还是有区别的。
  毕竟他是个有钱人。
  此刻,他却开始觉得,这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而现在,看着东兴的文字,他心中翻滚起激烈的情绪,一双手止不住地颤抖。
  他以前,对穷苦百姓的情况,是不太了解的。
  他一直想救国,但从未将这个国家的普通百姓放在眼里。
  是云景的小说,让他知道了农村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也让他知道了,资本家是怎么压榨人的。
  战场上的士兵可怜,包身工可怜,佃农一样可怜。
  救国,只靠他们这些文人,真的能救下来?
  他是不是,应该换一条路?
  像顾书潮这样的人有很多,而有极少数的人,觉得东兴的这篇小说,简直是给他们指明了未来的道路。
  “这小说写得太好了!”
  “等这篇小说完结出版,我一定要多买几本书送人!”
  “若俄国真的能这样,我们国家是不是也可以?”
  “之前我以为云景跟我们是一路人,但得知她是个小姑娘之后,我就知道并非如此,但现在……这东兴跟我们,绝对是一路人!”
  “《上海日报》也是!我明日就去拜访高先生,与高先生好好谈谈!”
  “我想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
  《梦游莫斯科》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不过有时候,越是争议大,大家越是要看。
  看了之后,有些人大骂东兴,又有人力挺东兴,以至于报纸上涌现了很多相关文章,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弥漫着文人间看不见的硝烟。
  外面闹得不可开交,桑景云在家待着,倒是非常清静。
  她现在就担心一件事,怕《上海日报》被人封了。
  但这个时候,局势好像还没有那么紧张。
  然后因为她这本小说发表后,反对者比支持者多的缘故,暂时没人想着要封掉这本书。
  这就很好。
  《上海日报》的做法,也让桑景云很满意。
  《上海日报》那张专门刊登这部小说的报纸一直没有加广告,现在甚至连标题都不加了,以便可以塞下更多的文字。
  《梦游莫斯科》这本书,他们每天都刊登五千字,按照这个进度,二十天就能刊登完。
  桑景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全部刊登出来,毕竟这会儿
  至少这会儿,上面的人还没有什么反应。
  桑景云对这本书很关注,倒是对《穿成包身工》这本书,关注不多。
  毕竟这会儿,已经没人骂《穿成包身工》了,报纸上的腥风血雨,都是冲着《梦游莫斯科》去的。
  有东兴帮她挡灾,还挺好!
  桑景云很淡定,黄培成却不同。
  《新小说报》的销量其实并未减少,但现在都没人谈论云景了,都在谈论东兴,这让黄培成很生气。
  他每天都在自己的报社骂高汉林。
  骂归骂,《上海日报》他却还会买。
  高汉林作死,连这样的文章都刊登,《上海日报》迟早出问题。
  这报社搞不好就开不下去了!他出于同情买几份报纸,真的不算什么。
  “这高汉林的脑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被他自个儿拉掉了,这种文章都刊登,我记得他家很有钱,还有很多地,这会儿,他爹他哥,怕是想要掐死他……”黄培成念叨个不停,已经想好在《上海日报》被封掉以后,要如何取笑高汉林了。
  另一边,高汉林却找上了几个能帮人印刷报纸的印刷社,拜托他们帮忙印刷《梦游莫斯科》的后续。
  他将这本书的后续分开找人印刷,全都印刷八千份。
  高汉林也怕自己的报社被封。
  不,他不是怕报社被封,他是怕自己没办法把这篇小说刊登完。
  所以,快点印刷好,以后他的报纸每次送两张三张,那也是可以的!
  甚至一次送十张,直接送完五万字都可以。
  这日一大早,一些喜欢买报纸看的人,又去了报摊选购报纸。
  一个衣着富贵的年轻人站在报摊前,开始看各个报纸的头版。
  《申报》真要说的话,是一份商业报纸,以追求盈利为目标。
  所以这报纸挺好看的,很多人来到报摊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拿这份报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