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3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儿子想让桑景云帮忙做衣服,但这肯定是不成的。
  这衣服,怕是得她来做。
  另一边,桑景云付过房租,见时间还早,便带着桑景英去了一家茶馆,打算喝点茶歇一歇,等会儿接上桑景雄,再一起回家。
  上海县城的茶馆分两种,一种面向有钱人,茶资一般是五个铜板,还会在店里出售生煎包、蟹壳黄、茶糕等小吃。
  还有一种面向穷人,茶资是一个铜板。
  花一个铜板,就能在这样的茶馆买一壶茶,坐上几小时。
  还有手头紧的,几个人合买一壶茶的,店家也不会赶人,还给免费续水。
  桑景云想去面向有钱人的茶馆,那里环境好,还有说书先生说书,非常适合消遣。
  但上海县城认识他们的人不少,他们去茶楼消费,指不定就要被人指指点点。
  他们家已经有能力在县城租房,桑景云不搬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被人盯着。
  她打算等有能力去租界生活时,直接搬去租界。
  两人最终去了一个小茶馆,要了一壶茶,又花一个铜板要了一小碟水煮花生,坐在店门口的桌边喝。
  店里都是年纪不小的男人,味儿实在不好闻。
  虽然坐在门口,但桑景云能听到里面那些人的谈话,谈话内容非常神奇。
  神神鬼鬼的东西,他们全都信,比如其中一个老人,就大谈特谈,说他们那边有个从北方来的神仙,还说他们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去帮老神仙做善事,以求来世幸福安康。
  他们做善事的方法,是从自己家中带了粮食蔬菜,去老神仙家做饭,再带着做好饭菜去上海贫民窟,以一个铜板一份的价格,将饭菜出售给那些穷人。
  饭菜是足量的,连饭带菜成本超过一个铜板,确实是做善事。
  但这只是他们做善事,那老神仙什么都没做不说,还能赚上一笔——出售饭菜得来的铜板,都是要给老神仙的。
  桑景云觉得这就是有人在装神弄鬼,骗些小钱。
  不过捐粮食捐菜还亲手做饭出售的那些人,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贫民窟的人能购买到便宜饭菜,“老神仙”能有两三个银元的收入,也算另类的三赢?
  桑景云很喜欢听这些,这能让她了解这个世界,也为自己写书提供素材。
  眼瞅着时间差不多了,桑景云和桑景英,就去糕点铺接桑景雄。
  桑景雄见到他们就问:“你们可有拿到稿费,买烧鸡了吗?”
  “没有稿费,也没有烧鸡。”桑景云道。
  桑景雄问:“那背篓里的是什么?”
  “阿英明日要去上学,那是给他买的新衣服。”
  桑景雄立刻道:“我也要买新衣服。”
  “阿英的新衣服,是他自己赚钱买的,等你赚了钱,也可以去买新衣服。”
  桑景雄见桑景云不肯买,很是气恼:“别人家的姐姐,才不像你这样!”
  “她们是怎么样的?你说说。”桑景英开口。
  左右回家要走许久的路,她不介意跟桑景雄聊聊。
  桑景雄说了他一个同学的事情,大概就是那家人生了六个女孩儿,才得了一个宝贝儿子,于是这儿子,便在家里活成了皇帝,女儿们则像是伺候皇帝的小丫鬟。
  桑景雄这个同学的姐姐们出嫁后,也省吃俭用,凑钱让弟弟读书,给弟弟买衣服。
  桑景雄觉得桑景云不如别人家的姐姐好。
  桑景云知道如这家人这般的事情,古往今来一直有。
  这在后世会被批判,但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却是正常的。
  即便有人批判,批判的也是这些女孩子,他们会觉得这些女孩子出嫁后,不该从夫家拿钱去娘家。
  这时许多女人,是没有自己的家的,她们一开始生活在父亲的家里,后来生活在丈夫的家里,老了生活在儿子的家里。
  桑景云看向桑景雄:“桑景雄,你若是女的,你愿意每日吃糠咽菜,把好吃的都让给你哥吗?你把你赚到的钱都给你哥花吗?”
  桑景雄不说话,他肯定是不愿意的。
  桑景云道:“你不愿意,我也不愿意。有些女孩子没读过书,不知道怎么才是为自己好,也不懂反抗,不得不受人欺负,但我不是这样的人。”
  桑景雄沉默片刻,哼了一声:“我以后会赚大钱,到时,我就买熟罗的长衫穿。”
  桑景云道:“你自己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熟罗这种布料,她今天在布店也看到了。
  这是用蚕丝织成的,织造过程很复杂,常被用来制作夏天穿的高档衣物。
  桑景英今日买的长袍一件只需四角,若是让人给他做熟罗长袍,至少花费四元。
  桑景雄眼光还挺高。
  租界,《新小说报》编辑部。
  《新小说报》主编名叫黄培成,他白天有事,也就不在报社,直到此刻才赶回。
  走进报社时,他脸色不太好看。
  今日他出门,又遇上《上海日报》的主编。
  他们两人年轻时,关系便不太好,各自办报社后,更是针锋相对。
  黄培成家境一般,他办报社,主要考虑的还是赚钱,《新小说报》的盈利,也确实不低。
  他们这些报纸除刊登小说外,还刊登各种广告。
  因为《新小说报》销量好,他和报社编辑还会精心为广告商写广告的缘故,找他们打广告的商家也就比较多,他们收的广告费也较高。
  《上海日报》却不同。
  《上海日报》的定位跟如今最为有名的《申报》相似,只是更侧重上海本土新闻。
  很多人买了《申报》,便不会买《上海日报》,因而《上海日报》的销量不算好,至少是比不上《新小说报》的,找他们打广告的人也就很少。
  这也就罢了,《上海日报》的主编还挑剔,不愿刊登诸如补肾广告这样,他看不上眼的广告。
  因此,《上海日报》的广告收入,就连《新小说报》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黄培成对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胜过了《上海日报》的主编。
  不曾想《上海日报》的主编,竟几次三番说他办的报纸低俗。
  这人还当众说他哗众取宠,只知道登些或是打打杀杀,或是情情爱爱的东西。
  虽面上看不起对方,但黄培成内心却也是清楚的,他的报社,确实比不上《上海日报》。
  这让他很不好受。
  板着脸回到报社,见报社里的编辑都喜气洋洋,黄培成有些不舒服。
  他并未表现出来,而是问:“你们这般高兴,可是有什么喜事?”
  黄培成的表弟也在报社工作,他一脸兴奋:“表哥,云景又有新稿子送来,非常好看。”
  上周看过云景写的《双面魔君》后,黄培成对这书,就一直很上心,还让人去打听作者身份。
  若非他们手上稿件太少,他怕是早已开始刊登。
  现在得知又有新稿件送来,他立刻便让人将之取来,又问自己的表弟,有没有打听出云景的身份。
  黄培成的表弟将稿件送到黄培成手上,道:“表哥,我跟南城书局的人打听了一番,听说这书是个颇有名气的新式文人写的。”
  黄培成道:“可有打听出那人身份?”
  “没打听出来,但今日,这稿件是《上海日报》的记者送到南城书局的。”
  黄培成听到此话,喜出望外。
  他了解自己的死对头,那人满脑子想的都是要救国救民,他办的《上海日报》招的人,也都是跟他差不多的。
  既然《上海日报》的记者愿意帮着送稿件,那这书的作者,应该与他们是一路人,也值得信任。
  最重要的,是《上海日报》的主编嫌弃他,嫌弃他的报纸,但对方推崇的新式文人,往他这里投稿!
  黄培成知道《上海日报》主编私底下,有资助某些文人,还偷偷帮人印传单。
  想到对方这般照顾的文人,不仅给他们《新小说报》写小说,还让《上海日报》的记者送过来,黄培成畅快不已。
  他开始读面前的小说,越读越喜欢。
  黄培成的表弟,也在旁边念叨:“表哥,南城书局的人,说这书处处都是隐喻,还说这书能呼吁百姓,不要抽大烟。”
  黄培成的表弟将听来的话一一说了。
  黄培成原本没觉得,听他这么一说,再回头去看,便也忍不住多想。
  不论如何,这是一部好书。
  这书还非常好读。
  黄培成将手上稿件翻来覆去看了许久,突然问:“我们是否可以在印刷时,加入作者用的句读?那些复杂的句读可以不要,只要几个简单的就行……这样吧,你安排人去做些刻了句读的铅字出来,我们试着排版。”
  《新小说报》有自己的印刷房,采用凸版印刷。
  他们在定好要刊登的小说后,就让排字工寻找所需铅字,按照小说内容进行排列。
  等排好版面,就在上面刷上油墨进行拓印并校对。
  校对无误后,他们会将排好的印版装到印刷机上,进行印刷。
  如今的印刷机是改进过的,比早先的要省事许多,但也需要手摇,因而他们印刷房,还专门请了两个负责摇印刷机的工人。
  总之,因为自家就有印刷房,他若是想要在刊登时加入句读,完全可以。
  黄培成一心赚钱,也极有眼光,他知道将来,这世界必然是白话文的天下。
  至于标点,那也迟早会推行。
  南城书局要做一本有标点的连环画,他为何不能率先在报纸上用标点?
  诸如《申报》这样的大报纸,要做改动不容易,但《新小说报》这样的小报纸,做点改动也无妨。
  他还可以,只给《双面魔君》这本书加标点。
  黄培成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被《上海日报》的主编刺激了,想做点什么出来,让对方刮目相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