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375节
话是这么说,又有几人愿意卖命呢?
实在是地形太特么恶心,从陕西到汉中的几条通道,就没一条是容易打通的。
傥骆道的艰险程度,仅次于东边的子午道!
接下来半个月,刘延庆把中军阵地立得远些,贼寇的“砲车”果然无法攻击。
但西军组织多次进攻,都会遭到火炮攻击。虽然直接死伤不大,但非常影响士气,每次进攻甚至都没接近山寨,在半山腰就被落石、滚木、弓箭给击溃了。
刘延庆只得安抚众将士:“诸位不要气馁,俺在出兵之前,就问过懂史的读书人。历朝历代,从汉中走傥骆道南下,都没有能够迅速拿下的,少说也得打几个月,多了还得打一两年。我们这还不到一个月,才刚刚开始,总有机会攻破贼寨。”
众将听了更无语,哪有这样激励将士的?
刘延庆忽然说:“俺知道傥骆道还有一条旧道,年久失修更难走。我们来时没走旧道,但到了这里,也可沿着山势过去,或许那里的贼寨更好打。”
杨惟忠说道:“大军不能临时转移,否则我军粮道不保。即便要往西,也只能派两三千精锐奇袭。”
他们两个说的是奇袭槐树关,直达槐树关的傥骆旧道,连走私商人都嫌弃不已。
从唐末到北宋,槐树关就没修缮过,朱国祥接手时只剩墙基。花了几个月时间,才重新夯土修复,如今只驻扎了三千义军。
若是西军拿下槐树关,可以顺着河流直插真符县。
占据真符县之后向西可威胁洋州城,向东可断绝杨志的粮道。
但客地作战,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奇袭冒险。
因为成功或失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要看敌人是否疏忽。即便能奇袭攻下槐树关,还得再奇袭攻下真符县城。
而真符县城,此时是洋州义军的物资转运站。不但有大量军粮在此囤积,还有一支预备部队随时待命,杨志那边危急就支援杨志,槐树关遇到官兵就去救槐树关。
反而是洋州城,兵力十分空虚,只有一些衙前吏维持治安。
刘延庆无法下定决心,打算再看看情况。
……
那天的追击战,更加坚定杨志的固守之心。
大量溃兵冲击营寨,西军居然还能稳住,说明敌将当中有能人,且西军的士气还算不错。
杨志和麾下将领,天然对西军有畏惧,毫无野战获胜的信心。
于是死守不出。
这个举动,把刘延庆给恶心坏了。甚至他派精锐佯攻引诱,在丘陵地带设置伏兵,也完全没有任何效果。
因为杨志实在太谨慎,或者说太怂了。
主寨追击溃兵坚决不过河,两个副寨的义军追到山下,也会被杨志下令鸣金召回。
就这样又对峙一个月,如果从盩厔出发开始计算,刘延庆带兵南下已两个多月。
寸功未建,生生卡在这里。
一个信使从凤翔而来,却是太监监军派来的,质问刘延庆为啥还没消息。
刘延庆只能回答,贼寨地势险要难以攻破,但已经取得几场小胜,攻下贼寨只在旦夕之间。
好不容易打发走使者,刘延庆再次召集将领开会。
杨惟忠说:“只能不计死伤强攻。”
一句话,用人命去堆。
而且是否能奏效,只能听天由命,这特么比攻城还难。
攻城的时候至少可以使用各种器械,还能挖地道、堆土山,或者用巨型平夷砲砸石头。
但这里全是山寨,什么器械都用不了,平夷砲也难以奏效。
刘延庆低声嘀咕:“咱手里的西军,还能强攻吗?”
杨惟忠瞬间失语。
西军是一个统称由禁军、厢军、番兵、乡兵组成。
禁军和厢军,属于正规部队,人数反而比较少。
番兵和乡兵,都是临时征募的,其中番兵是少数民族军队。
陕甘地区,有大量少数民族,他们在唐代很可能属于汉族,但自唐末以来渐渐就部落化了。或出于被迫,或出于生计,给大宋和西夏当兵打仗。
大宋这边的番兵,经常被友军割人头冒功。
于是朝廷专门定下规矩,番兵必须在脸上刺字,让杀友军冒功的家伙不能得逞。
而西军当中乡兵众多,是因为边境地区贫瘠,军粮补给十分困难,无法长期供养大量军队。于是遇到战事,就在陕西抽丁为兵,原则上三个壮丁就要抽一个。
所以北宋的陕西汉子,别看平时是农民,极有可能上过战场。
在对西夏作战的时候,经常是让番兵先当炮灰,接着就是乡兵当炮灰,关键时刻投入禁军和厢军。
这种作战体系,经过上百年的宋夏之战,渐渐磨练出一支强军。
最鼎盛的时候,临时募集的陕西乡兵,根本不需要任何操练,放下锄头拿起武器,拉上战场就能跟西夏作战。
但宋徽宗登基之后,频繁不断对西夏用兵,又长期粮饷拖欠,导致西军精锐越打越少。
而伐辽大败,更是葬送无数。
现在募集的陕西乡兵,很多都没打过仗,他们是父兄死了顶上去的。而禁军和厢军这些正规军,同样所剩无几,从辽国逃回去的乡兵,很多直接补进正规军充数。
已经没有精气神了!
打不得硬仗了!
一旦遭遇挫折,就连正规军也会逃跑。
南宋初年,西军还能扛一扛,其实多亏了张浚。
当时大量陕西百姓南逃,张浚利用四川钱粮,编练陕西乡兵重建西军班底。虽然军队的名字变了,不再称为西军了,其实将领和兵员构成没有大变化。
而这个时空,哪还有四川钱粮拿来练兵?
“直娘贼!”
刘延庆郁闷得拍大腿:“这朱贼父子,好端端的官不当,非要造什么反啊。贼寇占据地利,我军劳师远征,哪有恁容易打下来?没卵子的监军又来催促,这是把你我架在火上烤!”
杨惟忠说:“不如再拖一拖,指不定汉中自乱。或者贼兵粮草不济,到时候再强攻也不迟。”
刘延庆苦笑道:“咱粮道拉长数百里,又全靠新麦支撑,粮草不济的只会是我们。”
没有太监监军催促,刘延庆还会继续对峙,如今却不得不做出决断了。
刘延庆说:“选三千精兵奇袭槐树关,若能打下来,则战局还有转机。若是奇袭失败,就全军强攻山寨吧。迟早都是要强攻的,否则没法向官家交差。与其拖下去降低士气,不如趁早强攻还有两分胜算。何人愿意带兵奇袭?”
无人说话。
王渊来一句:“我麾下有猛将叫韩世忠。”
刘延庆立即记起此人:“就让他去,予他三千兵!”
韩世忠被辛兴宗抢功,辛兴宗害怕事情“败露”,始终压着不给升官。这人死了就死了,也算给童贯一个交代。
如果韩世忠侥幸立下大功,到时候再把功劳抢了便是。
王渊回去找韩世忠说话:“你一直想立功,现在机会来了。但凶险莫测,遇事不对就跑,千万不要拼命逞强。若是立下奇功,我与杨都统尽量给你保住一些。”
“打仗哪有不拼命的!”韩世忠握刀微笑。
他之前显得很急躁,现在立功机会来了,反而变得云淡风轻。
(宋代的霹雳炮不是火炮,是投燃烧弹的投石车。)
第372章 奇袭变阵战
从金水镇奇袭槐树关,直线距离还不到二十里。
但在山里弯弯绕绕,实际得走三十里才能抵达。
韩世忠害怕暴露行踪,不敢顺着南方山势而行,须在更北边的丘陵去绕,全程走完恐怕有六七十里。
初时他还昼伏夜行,避免被山民发现,渐渐就感觉没有必要。
“韩五哥,前面茅屋又是空的,别说寻个人影,连只鸡都没有。”哨探回来禀报。
韩世忠听得一颗心往下沉:“难打了。”
槐树关和金水镇的山寨,都是依托大山而立。而在崇山峻岭的北边,有一片丘陵地带,各处山窝里分布着村落。
韩世忠一路走来,村子全是空的。
这些村民,肯定不会大老远搬去县城,多半是退到槐树关后面。老弱妇孺可以帮忙转运物资,青壮则临时招募去守关。
槐树关的守军,恐怕数量不少!
“先吃东西。”韩世忠感觉脑壳疼。
却见麾下士卒,掰来许多嫩玉米棒子,就要生了火烤着吃。
韩世忠连忙呵斥:“不许生火!”
一个军官笑道:“附近村落的农民,早就逃光了,咱们便是烧山也没人发觉。”
“不许生火!”韩世忠重复命令。
除了本部士卒,根本没人甩他,还在继续击打火石。
韩世忠带了2500兵来,只有500人是他自己的兵,其余皆来自于鄜延路各将。有四人的官职,跟韩世忠平级,甚至还有一人是刘光世的部将。
韩世忠哪约束得了?
眼见就要坏事儿,韩世忠换上一副笑脸,跟刘光世的部将勾肩搭背:“冯兄弟,这几日就委屈点,等立下大功去东京,俺老韩请你在樊楼吃酒。”
冯充还真就放下火镰:“就你那点钱,能在樊楼买一碗酒不?”
韩世忠笑着说:“樊楼去不起,便在城外寻处好地方。不管城里城外终归都是东京,让东京的小娘儿来给冯兄弟陪酒。”
“算了,看在你韩五面子上。”冯充拿出干粮啃起来。
有冯充带头,其他军官只得听话,都收起火镰不再乱搞。
实在是地形太特么恶心,从陕西到汉中的几条通道,就没一条是容易打通的。
傥骆道的艰险程度,仅次于东边的子午道!
接下来半个月,刘延庆把中军阵地立得远些,贼寇的“砲车”果然无法攻击。
但西军组织多次进攻,都会遭到火炮攻击。虽然直接死伤不大,但非常影响士气,每次进攻甚至都没接近山寨,在半山腰就被落石、滚木、弓箭给击溃了。
刘延庆只得安抚众将士:“诸位不要气馁,俺在出兵之前,就问过懂史的读书人。历朝历代,从汉中走傥骆道南下,都没有能够迅速拿下的,少说也得打几个月,多了还得打一两年。我们这还不到一个月,才刚刚开始,总有机会攻破贼寨。”
众将听了更无语,哪有这样激励将士的?
刘延庆忽然说:“俺知道傥骆道还有一条旧道,年久失修更难走。我们来时没走旧道,但到了这里,也可沿着山势过去,或许那里的贼寨更好打。”
杨惟忠说道:“大军不能临时转移,否则我军粮道不保。即便要往西,也只能派两三千精锐奇袭。”
他们两个说的是奇袭槐树关,直达槐树关的傥骆旧道,连走私商人都嫌弃不已。
从唐末到北宋,槐树关就没修缮过,朱国祥接手时只剩墙基。花了几个月时间,才重新夯土修复,如今只驻扎了三千义军。
若是西军拿下槐树关,可以顺着河流直插真符县。
占据真符县之后向西可威胁洋州城,向东可断绝杨志的粮道。
但客地作战,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奇袭冒险。
因为成功或失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要看敌人是否疏忽。即便能奇袭攻下槐树关,还得再奇袭攻下真符县城。
而真符县城,此时是洋州义军的物资转运站。不但有大量军粮在此囤积,还有一支预备部队随时待命,杨志那边危急就支援杨志,槐树关遇到官兵就去救槐树关。
反而是洋州城,兵力十分空虚,只有一些衙前吏维持治安。
刘延庆无法下定决心,打算再看看情况。
……
那天的追击战,更加坚定杨志的固守之心。
大量溃兵冲击营寨,西军居然还能稳住,说明敌将当中有能人,且西军的士气还算不错。
杨志和麾下将领,天然对西军有畏惧,毫无野战获胜的信心。
于是死守不出。
这个举动,把刘延庆给恶心坏了。甚至他派精锐佯攻引诱,在丘陵地带设置伏兵,也完全没有任何效果。
因为杨志实在太谨慎,或者说太怂了。
主寨追击溃兵坚决不过河,两个副寨的义军追到山下,也会被杨志下令鸣金召回。
就这样又对峙一个月,如果从盩厔出发开始计算,刘延庆带兵南下已两个多月。
寸功未建,生生卡在这里。
一个信使从凤翔而来,却是太监监军派来的,质问刘延庆为啥还没消息。
刘延庆只能回答,贼寨地势险要难以攻破,但已经取得几场小胜,攻下贼寨只在旦夕之间。
好不容易打发走使者,刘延庆再次召集将领开会。
杨惟忠说:“只能不计死伤强攻。”
一句话,用人命去堆。
而且是否能奏效,只能听天由命,这特么比攻城还难。
攻城的时候至少可以使用各种器械,还能挖地道、堆土山,或者用巨型平夷砲砸石头。
但这里全是山寨,什么器械都用不了,平夷砲也难以奏效。
刘延庆低声嘀咕:“咱手里的西军,还能强攻吗?”
杨惟忠瞬间失语。
西军是一个统称由禁军、厢军、番兵、乡兵组成。
禁军和厢军,属于正规部队,人数反而比较少。
番兵和乡兵,都是临时征募的,其中番兵是少数民族军队。
陕甘地区,有大量少数民族,他们在唐代很可能属于汉族,但自唐末以来渐渐就部落化了。或出于被迫,或出于生计,给大宋和西夏当兵打仗。
大宋这边的番兵,经常被友军割人头冒功。
于是朝廷专门定下规矩,番兵必须在脸上刺字,让杀友军冒功的家伙不能得逞。
而西军当中乡兵众多,是因为边境地区贫瘠,军粮补给十分困难,无法长期供养大量军队。于是遇到战事,就在陕西抽丁为兵,原则上三个壮丁就要抽一个。
所以北宋的陕西汉子,别看平时是农民,极有可能上过战场。
在对西夏作战的时候,经常是让番兵先当炮灰,接着就是乡兵当炮灰,关键时刻投入禁军和厢军。
这种作战体系,经过上百年的宋夏之战,渐渐磨练出一支强军。
最鼎盛的时候,临时募集的陕西乡兵,根本不需要任何操练,放下锄头拿起武器,拉上战场就能跟西夏作战。
但宋徽宗登基之后,频繁不断对西夏用兵,又长期粮饷拖欠,导致西军精锐越打越少。
而伐辽大败,更是葬送无数。
现在募集的陕西乡兵,很多都没打过仗,他们是父兄死了顶上去的。而禁军和厢军这些正规军,同样所剩无几,从辽国逃回去的乡兵,很多直接补进正规军充数。
已经没有精气神了!
打不得硬仗了!
一旦遭遇挫折,就连正规军也会逃跑。
南宋初年,西军还能扛一扛,其实多亏了张浚。
当时大量陕西百姓南逃,张浚利用四川钱粮,编练陕西乡兵重建西军班底。虽然军队的名字变了,不再称为西军了,其实将领和兵员构成没有大变化。
而这个时空,哪还有四川钱粮拿来练兵?
“直娘贼!”
刘延庆郁闷得拍大腿:“这朱贼父子,好端端的官不当,非要造什么反啊。贼寇占据地利,我军劳师远征,哪有恁容易打下来?没卵子的监军又来催促,这是把你我架在火上烤!”
杨惟忠说:“不如再拖一拖,指不定汉中自乱。或者贼兵粮草不济,到时候再强攻也不迟。”
刘延庆苦笑道:“咱粮道拉长数百里,又全靠新麦支撑,粮草不济的只会是我们。”
没有太监监军催促,刘延庆还会继续对峙,如今却不得不做出决断了。
刘延庆说:“选三千精兵奇袭槐树关,若能打下来,则战局还有转机。若是奇袭失败,就全军强攻山寨吧。迟早都是要强攻的,否则没法向官家交差。与其拖下去降低士气,不如趁早强攻还有两分胜算。何人愿意带兵奇袭?”
无人说话。
王渊来一句:“我麾下有猛将叫韩世忠。”
刘延庆立即记起此人:“就让他去,予他三千兵!”
韩世忠被辛兴宗抢功,辛兴宗害怕事情“败露”,始终压着不给升官。这人死了就死了,也算给童贯一个交代。
如果韩世忠侥幸立下大功,到时候再把功劳抢了便是。
王渊回去找韩世忠说话:“你一直想立功,现在机会来了。但凶险莫测,遇事不对就跑,千万不要拼命逞强。若是立下奇功,我与杨都统尽量给你保住一些。”
“打仗哪有不拼命的!”韩世忠握刀微笑。
他之前显得很急躁,现在立功机会来了,反而变得云淡风轻。
(宋代的霹雳炮不是火炮,是投燃烧弹的投石车。)
第372章 奇袭变阵战
从金水镇奇袭槐树关,直线距离还不到二十里。
但在山里弯弯绕绕,实际得走三十里才能抵达。
韩世忠害怕暴露行踪,不敢顺着南方山势而行,须在更北边的丘陵去绕,全程走完恐怕有六七十里。
初时他还昼伏夜行,避免被山民发现,渐渐就感觉没有必要。
“韩五哥,前面茅屋又是空的,别说寻个人影,连只鸡都没有。”哨探回来禀报。
韩世忠听得一颗心往下沉:“难打了。”
槐树关和金水镇的山寨,都是依托大山而立。而在崇山峻岭的北边,有一片丘陵地带,各处山窝里分布着村落。
韩世忠一路走来,村子全是空的。
这些村民,肯定不会大老远搬去县城,多半是退到槐树关后面。老弱妇孺可以帮忙转运物资,青壮则临时招募去守关。
槐树关的守军,恐怕数量不少!
“先吃东西。”韩世忠感觉脑壳疼。
却见麾下士卒,掰来许多嫩玉米棒子,就要生了火烤着吃。
韩世忠连忙呵斥:“不许生火!”
一个军官笑道:“附近村落的农民,早就逃光了,咱们便是烧山也没人发觉。”
“不许生火!”韩世忠重复命令。
除了本部士卒,根本没人甩他,还在继续击打火石。
韩世忠带了2500兵来,只有500人是他自己的兵,其余皆来自于鄜延路各将。有四人的官职,跟韩世忠平级,甚至还有一人是刘光世的部将。
韩世忠哪约束得了?
眼见就要坏事儿,韩世忠换上一副笑脸,跟刘光世的部将勾肩搭背:“冯兄弟,这几日就委屈点,等立下大功去东京,俺老韩请你在樊楼吃酒。”
冯充还真就放下火镰:“就你那点钱,能在樊楼买一碗酒不?”
韩世忠笑着说:“樊楼去不起,便在城外寻处好地方。不管城里城外终归都是东京,让东京的小娘儿来给冯兄弟陪酒。”
“算了,看在你韩五面子上。”冯充拿出干粮啃起来。
有冯充带头,其他军官只得听话,都收起火镰不再乱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