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31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里已经形成街市,三米宽的石板路,道路两侧都是些店铺。
  许多店铺并没有开门,就算开着门也没啥顾客,因为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
  还建有好几处货栈,都是村干部的产业(朱国祥绝对控股,其他人属于小股东)。
  比如干货栈,收购干竹笋、干香菇、红薯干、咸鱼干等干货,再统一运去州城和县城批发。村民们有副业收入,村中首领也能赚钱。
  “朱相公来了!”向导低声提醒。
  曹藻转身看去,却见一个中年男子,牵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身边还跟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街上行人,纷纷问候,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曹藻想了想,上前作揖道:“朱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
  “阁下是?”朱国祥问。
  曹藻自报身份:“洋州知州曹藻。”
  朱国祥有些惊讶,回礼道:“原来是曹太守,请到那边凉亭坐。”
  镇外有处凉亭,是专供路人歇脚纳凉的。
  曹藻来到亭中坐下,直奔主题道:“有人检举,说朱先生隐匿土地、私蓄人口、接纳逃户。”
  朱国祥不慌不忙说:“那些不是逃户,而是灾荒年月的流民,甚至有不少是从陕西逃难来的。他们活不下去,官府也无力赈济,我便借给种子农具令其垦荒。”
  “说我隐匿土地,其实这里大部分是荒地。按照朝廷政令,只有最早开垦的那批需要交田赋,其余土地都还没到赋税减免年限。”
  “至于徭役,按照朝廷政令,垦荒流民是可以免役的。过了垦荒期的流民,我也为他们垫付了买役钱,每年可没少给县衙。”
  这番说辞,听得曹藻一愣,心中怒火也平息大半。
  他都已经快忘了,朝廷还有如此政策,因为根本没有官员去执行。
  朱国祥继续说:“那些流民,已在西乡县衙注为客户。所垦荒地,只要到了年限,也会去县衙登记领田契。哪来的隐匿土地、私蓄人口?”
  曹藻大概明白了,土地和人口,朱国祥肯定有所隐瞒。
  但严格按照朝廷政策,估计隐瞒得不多,因为大量土地还没到免税年限。
  纯粹是在卡政策bug。
  即便如此,相比起南方望族,这点算个屁啊?
  曹藻感觉弹劾也没啥用,如果能弹劾成功,肯定得王黼另外罗织罪名。他还不打算彻底依附王黼,得为自己的名声着想。
  但又得完成税额任务,否则难以向朝廷交差,而且治理地方也是他的责任。
  曹藻说道:“朱先生的品德,在下是佩服的,绝不相信有此事。但先生贤名在外是否应该以身作则,认摊一些和籴钱呢?”
  朱国祥问道:“多少?”
  “一千石粮食!”曹藻狮子大开口。
  朱国祥冷笑:“太守若有怀疑,就派官吏来清查土地人口吧。山中贫瘠,实在收不到几个粮食,一千石和籴粮绝无可能!”
  曹藻问道:“先生认摊多少?”
  朱国祥说:“去年是一百石米,今年给太守面子,认摊一百二十石如何?至于和买钱,也提高到三十贯。”
  曹藻说:“不如这样,和买钱一百贯、和籴粮五百石。由西乡县转运到洋州之后,我全部折算成银子,再暗中送还先生七成。另外,再请先生拿出二十亩地,去县衙登记领取田契,算是配合官府清查田亩。”
  这算乡绅的钱照单全收,朱院长的钱七成奉还?
  朱国祥说:“要还我八成!”
  “一言为定!”曹藻连忙说道。
  说句不好听的,朱国祥怎么搞关他屁事。
  只要朱国祥肯合作,起一个带头示范作用,曹藻就能以此为突破口,迅速在洋州三县打开局面。
  第315章 准备练兵
  白家的货船,在大明村码头靠岸,白崇文直奔客栈去找行商。
  对于白家父子来说,大明村不断发展为大明乡,他们又是烦恼又是高兴。
  烦的是偶尔有佃户,举家跑去投奔朱国祥。欠白家的租子和高利贷,佃户们也都还认账,但请求分期偿还,而且利息得降一降。
  如果朱国祥收留逃亡佃户,就属于坏规矩的行为。
  问题是,上白村的佃户,都跟朱国祥是熟人啊,有不少还吃过朱国祥的喜酒。熟人拖家带口来投奔,直接拒绝未免有损名声。
  因此每有佃户来投,朱国祥都亲自出马,去上白村跟老白员外交流。
  佃户的债务,朱国祥帮忙偿还,佃户再分期还给朱国祥。而且还略备小礼,让老白员外面子上过得去。
  过得去才怪了!
  自家的佃户逃去别家,岂非显得自己不仁义?
  白家父子只能降租减息,这才压住了佃户逃跑势头。顺便再去上游村落招佃,把损失的人口给补上。
  那他们喜什么呢?
  当然是从朱国祥那里,学会了绿茶、红茶制作工艺。还加入张广道的走私团队,把茶叶卖到陕西那边去。
  停靠在大明村的商船越来越多,白家的各种土特产,也能直接在大明村装船。
  白崇文来到客店,拱手说道:“陈员外,山中土货已运抵码头,还请派人去清点搬运。”
  “五郎,你去码头验货交易。”陈员外手捧茶碗,眼睛依旧盯着棋盘。
  这是朱国祥“改良”之后的象棋,在洋州已经流行起来,过往客商也喜欢以此打发时间。
  陈员外是来自襄阳的客商,专收皮货与干货,顺便夹带走私一些茶叶。
  洋州红茶、绿茶,在荆襄也颇受欢迎,而且市面上全是走私品。因为洋州属于茶榷区,外地客商有茶引都不能买,只能借助正常贸易少量走私。
  越是这样价钱越贵,已经成了奢侈品!
  白崇文跟那位五郎,回到码头做生意。土货清点查验完毕,便按照合约结清款项。
  又小赚了一笔,白崇文非常高兴。
  在经营方面,虽然没有拜师,但他已经成了朱国祥的徒弟。
  朱国祥在大明村怎么搞,他就在上下白村怎么学。也学习(偷师)各种技术,朱国祥上半年改进榨油技术,白崇文下半年就悄悄学去。
  每次过来,白崇文都要去拜访,而且还会带上礼物。
  仆人很快把他领进去,白崇文恭敬作揖道:“孙儿见过叔婆!”
  严大婆非常高兴:“快坐。都是亲戚,怎又拿东西来?”
  白崇文说:“只是一罐蜂蜜,值不得什么。”
  严大婆说道:“下回再来,空着手就成,你来了俺就欢喜。你爹的病好些了没?”
  白崇文说:“已经无碍,就是双腿瘫了,拄拐杖也走不得路,如今去哪里都得让人背。”
  “唉,年纪大了。”严大婆叹息。
  白崇文说:“爹让俺来问一声,叔婆明年六十大寿,是否要好生操办一场?”
  严大婆道:“不会大操大办,摆几桌是个意思,肯定要请白家的。”
  “孙儿省得。”白崇文说道。
  严大婆又问:“三郎怎样了?”白崇文说:“三郎前些日子来信,寄禄官升了一级,调去鄂州做司法参军。唉,虽然调离蛮夷之地,手中实权却一点不剩。司法参军就是摆设,还不如之前做县令呢。”
  严大婆安慰道:“能升官便是好的。”
  “朱相公在家吗?”白崇文问道。
  严大婆说:“带着妻儿春游去了,说是春游,其实是去巡查春耕。”
  白崇文道:“那俺等着相公回来。”
  严大婆笑道:“村里打算建一个戏台,每月赶大集那天,请戏班子来唱大戏。到时候热闹得很,让伱爹也过来坐坐。”
  白崇文说:“孙儿一定转告。”
  严大婆这几年富态了许多,也不再亲自干杂活了,只在春天纺纱织绢打发时间。
  平时喜欢出去溜达,村民见了都尊敬得很,偶尔还要去上白村走动。
  等到临近傍晚,朱国祥总算回来。
  朱院长的生活非常滋润,一妻二妾。除了朱铭这亲儿子,以及继子白祺,沈有容又诞下一子一女,安娘诞下一子,文小妹诞下一女。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圆满,如果不是到了王朝末年,打死他都不会想着造反。
  “侄儿拜见叔父,拜见叔母、姨娘。”白崇文连忙起身见礼。
  沈有容微笑:“坐吧。”
  文小妹点头示意,聊了几句,便跟沈有容、安娘,带着孩子回内宅。
  白崇文有些难以启齿,硬着头皮说:“叔父,俺打算建个烧酒作坊,也用玉米、红薯来酿酒。”
  朱国祥好笑道:“偷师又偷成了?”
  “那个……俺去烧酒坊看了几眼,多少看会了些。”白崇文脸红道。
  朱国祥说:“无妨,生意哪能一家做完?”
  “多谢叔父!”白崇文感激道。
  朱家和白家,酿酒都不犯法。
  宋代对酒业有三种管理模式:
  第一,自由买卖,照章纳税。
  两广全境、夔州路、荆湖南路和福建路部分州县,属于自由买卖区。随便酿酒随便售卖,官府不会干预。
  并非官府不想管,而是私酿私卖屡禁不止。
  那全是蛮夷众多的区域,因为酒榷还打过仗,官方机构也经营不善到了北宋中期干脆放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