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31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且干劲十足,因为跟着朱相公混,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朱相公是大好人,这已经成为四里八乡的共识。甚至有人不堪官府盘剥,拖家带口走几十里来投奔,都被安排去山谷深处开荒。
  曹藻继续往里走,多次找人攀谈,但都问不出啥结果。
  村民们现在很忌讳陌生人,害怕官府追查过来,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复行两三里,曹藻看到大片居民区。
  那里是造纸场所在,规模扩大许多。一半以上的造纸工人,来自洋州城内外,朱国祥大量招聘破产市民。
  “客人是来买纸的?”副村长刘师道,突然出现在曹藻身后。
  曹藻微笑道:“我是路过洋州的客商,听闻洋州筼筜纸大名,特意过来看看。”
  刘师道又问:“贵客以前做什么生意?”
  曹藻瞎编道:“贩运香料、药材之类,返程时船不走空,什么货都会收一些。”
  刘师道再问:“去年汉中风调雨顺,草药也长得好,贵客这是来对了。今春的柴胡,什么价钱收购?”
  曹藻哪里答得上来,随便说了个价格,刘师道呵呵笑两声。
  曹藻又说要去看筼筜纸,确定是否要购买,刘师道全程陪同,最后自然没谈成生意。
  乱七八糟扯一堆,曹藻问前方一栋两层建筑:“那里是客栈?”
  “不是,”刘师道回答,“那里是朱相公的观景楼。”
  曹藻说:“正欲拜见朱相公。”
  刘师道说:“朱相公不在村里。”
  曹藻却往两层建筑走去,瞟到里面有大堂和柜台,刘师道却堵住不让他进入,甚至不让他继续往前面走。
  曹藻只得作罢,一脸阴沉离开金潭村。
  那里确实不是客栈,但也有几间客房,为买纸的商贾提供住宿。
  侧方另开一个店面,是本村的非法盐店。
  不但金潭村的村民到此处买盐,就连隔壁村也到这里买盐。朱国祥和私盐贩子长期合作,已经成了私盐零售商。
  曹藻有足够的理由愤怒,但又对此无可奈何。
  朱国祥这算啥?
  跟朱勔比起来,小巫见大巫而已。朱勔父子占地数十万亩,蓄养私兵一千多人,地方官员还不是只当没看见。
  朱铭被除名编管,朱国祥也没那么受宠,但毕竟是在皇帝那里挂了号的。
  曹藻决定再去大明村看看,如果实在太离谱,他会直接给自己的伯乐写信,由伯乐转交给王黼。弹劾朱国祥霸占民田,隐匿土地,私蓄人口!
  对了,听说朱家还参与走私。
  第314章 大明乡
  洋州人口减少很严重,已经到了让新任知州警觉的程度。
  这绝非朱国祥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大地主都在推波助澜。
  蔡京罢相之前,又搞了次方田令。
  大地主与官吏勾结,把自家土地越方越少。
  而小地主和自耕农,莫名其妙的纸面土地变多。他们被逼得破产逃亡,大地主趁机兼并土地,并且吞下人口为隐匿佃户。
  还有许多百姓,直接逃进山中。
  就连那个霸占废金矿的巩休,也不断接纳逃户,在山沟里拥有好几处村落,麾下总人口已接近两千。
  这种事情,在王朝末年再正常不过。
  更离谱的大有人在,洋州只能算小打小闹。
  却说有个叫杜公才的胥吏,给太监杨戬献策,追查老百姓的田契。
  其方法如下:先确定一块好田,无人认领就充公。有人认领,则查看田契。甲能拿出田契,就追查是从哪里买来的。追查出上一任田主是乙,再让乙说出上上任田主。从乙查到丙,从丙查到丁……
  查来查去,辗转究寻,总有一任田主,无法证明田产来历。
  于是田产就得充公,把田主变成佃户头子,每年须得额外缴纳田租。
  田主不但要交租子,还得给官府正常缴纳赋税!
  又将废堤、废堰、荒山、荒滩……全部确定为官田,勒令附近百姓佃耕,每年必须交多少租子。
  如此做法,一州之地,可凭空增加十多万贯的租钱。
  杜公才献上此等良策,遂得杨戬赏识,直接被提拔为观察使。
  今年杨戬病逝,太监李彦继承其职务。
  李彦变本加厉,将杨戬的做法制度化,专门设立机构“西城所”,且推广到京东、京西、淮西、淮北。
  而且都懒得装了,但凡遇到良田,且田主的背景不硬,就将良田指为荒地充公,不再追查历任田主是谁。
  谁敢上诉,动辄殴打致死。
  李彦还学习朱勔,勒令京东、京西百姓进贡,只不过没有使用花石纲这破名字。
  其结果就是“农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垦,殚财縻刍,力竭饿死,或自缢辕轭间”。
  遇到好官不愿配合,立即予以罢免。
  比如颍昌兵马钤辖范寥,不忍心残害百姓,没有足额上交贡品,就被李彦诬陷下狱,罢职丢官。
  李彦当然没这么大能量,但他投靠了宰相王黼。
  王黼缺乏蔡京的理财手段,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李彦这种歪门邪道创收。
  曹藻还算比较有良心,他觉得只要清理隐田,就能让官府正常纳税。有了充足税源,王黼就不需要搞歪门邪道了。
  朱国祥在洋州,属于隐匿土地人口的典型。只需惩治朱国祥,便可敲山震虎,让其他大地主老实交税!
  “北岸是上白村和下白村。”
  “白市头对岸,以前人口不多。朱相公收纳逃户,在打渔湾开垦荒地,又把打渔湾周边山坡辟为茶园。那些新茶树,已经种下三年多,今年就能开始采茶。打渔湾有条小河从山里流出,沿河地带全在开荒种地。”
  曹藻聘了个西乡县百姓做向导,只要给足钱财,总有人愿意带路。
  此刻所指地带,根本不是大明村的核心。
  而是朱家父子穿越之初,张广道带他们渡河的地方,就在白市头对岸的渡口处。
  以前只有三四十户人家,这几年不断吸纳逃户,人口暴增到超过五百。而且还新开辟茶山,这是大明村的第三处茶山,小河更上游还种了许多桐油树。
  “那里是……船坞?”曹藻有些不确定。
  向导说:“就是造船作坊,可以造些小船……咦,比俺上次来的时候,作坊变得大了许多。”
  打渔湾是一处天然港口,有条小河汇入汉江,河湾最开阔处将近200米。
  西侧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法耕种,百姓皆居住在东侧和南侧。
  造船厂也在南边,前两年都在造小船练手,今年开始打造超过十米的“大船”,还从兴元府请来个有经验的造船老师傅。
  从打渔湾继续往东,有两三里地的“无人区”,山势太过陡峭不便居住和耕种。
  等地势稍微放缓,就又出现许多民居,但依旧没到大明村的核心区。
  继续行船三四里,曹藻猛地瞪大双眼。
  那特么是村落?
  明明就是一个市镇!
  两层楼的建筑就有四座,码头停靠着十多艘商船。
  还隔得老远,就闻到浓郁的酒糟味。
  向导说道:“大明村里有烧酒,清澈透亮。士绅商贾喜欢的不多,但穷苦百姓爱喝。干了一天苦活累活,沽二两烧酒回家,就能解去整日疲惫。烧酒性烈,如刀割喉咙,百姓呼为烧刀子。洋州三县都有卖还有商贾运去兴元府。”
  大明村的白酒,是用玉米和红薯酿造的,酿酒剩下的酒糟还拿来喂猪。
  酿酒工艺保密了两年,终究还是泄露出去,西乡县已经有人尝试着仿造。
  曹藻没有靠岸,继续沿着汉江而下。
  从打渔湾一直到朱家父子初见汉江的地方,整整延伸了十四里地,全都属于大明村的地盘。
  这还能叫村吗?
  虽然沿岸多山,宜耕地带比较狭窄,大部分地方连水田都没有。但山地也能种粮食啊,实在陡峭的地方,还能种茶树和桐油树。
  “那里面有多少百姓?”曹藻往小河指去。
  向导摇头:“不晓得,俺没进去过。”
  顺着这条小河进山,便是朱家父子穿越的地方,那辆宝马还在山上躺着呢。
  曹藻让船工往山里划,感觉此处应该开荒不久,农作物长势不怎么好,估计是土地还没养熟。
  没啥好探查的,于是驾船回去,来到大明村的中心码头。
  “这条河又通往哪里?”曹藻问道。
  向导说:“通往以前的黑风寨。”
  黑风寨的更上游,也在继续往深处开垦,为了保证村民安全,甚至组织村勇打死一头老虎。
  现在的大明村,已经不是“t”字形,而是倒“Ш”形。
  一横代表汉江,三竖代表三条小河。村民都沿河居住,其余地方全是山。
  村民已超过5000人,其中数百人,是张广道走私时从陕西接来的流民。
  西乡县官吏,早把这一大片划为大明乡,只不过平时还习惯叫大明村而已。
  曹藻靠船登岸,码头上正在搬货。
  最显眼的便是那家客栈,大堂里坐着十多人在喝茶,看样子都是商贾及其随从。

章节目录